佛弟子文库

一念决定往生的信愿,才能感佛接引

净界法师  2014/01/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念决定往生的信愿,才能感佛接引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的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文钞·复高邵麟书三》

我们这一念的信愿是能感,弥陀的大悲愿力是能应。信愿到底要修到什么标准,才能够跟佛感应道交呢?这段文字讲出它的“量”。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这句话说明,信愿一定要达到决定心,什么叫决定心呢?印祖就解释 “临终定欲往生西方”,就是我今生的一切努力,只为达到一个目标,我为什么拜佛?为什么持戒?为什么弘扬佛法?为什么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就是“临终定欲往生西方”,就是一个目标,临终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一点犹豫不决都没有。有些人的心情,认为往生也好、不往生也可以,这种心情就不是决定心,这样子就没办法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一定要决定心。

这个决定心印祖再讲出它的相貌,令我们更加清楚,看第二段。“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所谓的决定心,就是不要说,这个碌碌庸庸,一个平凡的人身、就是生老病死这样过一生,我们不想受,就算是人王,你下辈子做大国王,做转轮圣王好了,统领四天下,七宝千子,或者让你做天王,忉利天天王,或者大梵天王。或者你说这个世间的荣华富贵我不欢喜,有种种过患。

给你出家为僧,这个出家为僧,不是普通的出家人喔,你看“一闻千悟,得大总持”,这个在自利功德当中,有这种境界,“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内心当中有禅定、有陀罗尼,有禅定有智能,成就这么殊胜的自利功德,这一念心能够得大总持;在利他方面呢,“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你弘扬佛法的时候,很多的眷属来听你弘法,你有很好的弘法因缘,你有这种自利利他的 “高僧身” 。“亦视之若毒荼罪薮, 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也应该把这种“高僧身”当做是一种毒荼。这个荼就是一种毒的菜,文中指毒的意思,把它当做一种毒药,把它当做一种罪业的根源。

因为这个三界,我们凡夫还是有漏的心,在三界很难抗拒不造罪业,这个三界的果报很容易生起罪业,这种身心是罪业的根源,所以“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这个“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我听过很多在家居士,他的心情就是这样子。他跟我说:哎呀!师父,在家人实在是太苦恼了,下辈子一定要出家。我心里想:你下辈子发愿要出家,你为什么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呢?是不是更彻底一点,出家不见得就能够解脱,出家的因缘是好一点,但是恶因缘还是很多的。只要是三界的果报,都是苦恼的,都是有种种的退转的因缘,我们对三界要发决定之厌离的心。

在《净土圣贤录》讲一个公案,它讲一个法师叫僧藏法师,他修苦行,平常就是为大众师做劳力。《净土圣贤录》提到说这个人很特别,他任劳任怨,这个是不简单。一般我们任劳容易,任怨难,你工作做很多,人家批评你,你就受不了。他不是,他任劳又任怨,他晚上读诵大乘经典、然后就念佛,他这样子修了一段时间。

他在临命终的时候,他那种功德力,修福修慧,修慧修福,临命终的时候,六欲天次第来迎,一开始是四天王天中阴身现前,最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那个地地殊胜。结果他内心都不动摇,“这个不是我要的”!这个六欲天,他都不动心以后,六欲天就次第的消失掉了,最后阿弥陀佛才现身,他就是一念的信愿,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故事后面古德有一个评注,它说:临命终的时候,心思是何等的散乱,六欲诸天是何等的殊胜,而能坚定如此。你看看!我们没有看到这个欲界天的境界,我们不知道的,在经论上说,六欲天的天人,他剪下一块指甲,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合起来,价值比不上他一块指甲,我们这个指甲是剪剪,当垃圾丢掉。天人的果报是这种境界,他剪下一个指甲, 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合起来,比不上他一个指甲,可见果报的殊胜。但是书中并没有说他是一个圣人,我相信故事中的法师还是个凡夫的境界,他面对这么殊胜的这种境界,他不动心,这个不容易。

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有时候是阿弥陀佛马上现前,那当然是感谢三宝,那个最好。但是,有时候我们也持戒、也修福,万一是诸天的中阴身现前,那怎么办呢?你想想看,这件事怎么办呢?你能不能经得起这种诱惑呢?在临命终的时候,古德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你只要一个念头差错就投胎,“我再来一次”,没有机会,你这一个念头一动,就等于感应道交,跟欲界感应道交,没有机会让你去考虑,也没有第二次机会,失败就失败。

所以这个“决定心”也是不容易。所以我们平常就必须要预防、抉择,你告诉自己:欲界是苦恼的,不但三恶道是苦,诸天也是苦。为什么呢?无常即苦,无常败坏,做一场美梦。结果呢?掉下来重新开始,辛苦了几十年,吃了一个糖果,很甜,吃完什么都没有了,对不对?就像印光大师说的,你念佛人得到一个天的果报,得到一个国王果报,就是用这个摩尼宝珠换糖果吃。你得到摩尼宝珠,要什么有什么,你往生极乐世界,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在那一期的生命,决定成佛。

成佛以后,你有无上菩提,当然就得大自在,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以佛的功德力,自受用是常乐我净;他受用呢,到十方法界里面去现身,千江有水千江月,哪一个众生跟你有缘,你现什么身都好,应以何身得度,而现何身说法,令其解脱。这个无上菩提就像摩尼宝珠,要什么有什么,而且它是恒常相续的。

所以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事先抉择,诸天是无常的,这种快乐是无常的,不是我们的归依处,所以我们应该对于人王、天王、乃至于这种大法师的境界,“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讲信愿具足要到这个程度,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我们一念决定的信愿行,才能够感佛,佛的大悲愿力,才能够摄受我们,“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到极乐世界往生九品,就永远离开了三界业力的轮回。印祖说出了信愿具足的一个量,就是决定心的量。

印祖讲的信愿是智慧相应的抉择,我们透过对于佛陀圣言量的思惟,把我们内心的颠倒拔除,我们总认为五欲是快乐的,诸天的五欲是快乐的,我们要用无常观来破它。所谓的决定心是发起坚定往生的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一句弥陀就能成佛,为何还要讲法四十九年

问: 法师,既然一句阿弥陀佛能往生成佛,世尊为何讲法...

净土法门的没有修学次第吗

问: 法师,修学佛法不是应该有次第吗,净土法门怎么扔...

助念对往生西方起什么作用

问: 助念对于往生西方到底起什么作用? 本源法师答:...

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没有障碍的

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没有障碍的,即便是铁围山、须弥山或...

昌臻法师《修念佛法门有密切关系的问题》

万修万人去。这个话是净土宗的祖师永明法师提出来的。...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生命是赚是赔,你想过吗

对于一件事情,我们总会先考量利害得失后,才决定是不...

念佛人如何才能坦然面对死亡

问: 人要想往生,首先得要不怕死,请开示如何才能坦然...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有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侍奉鬼神也...

念佛的七大误区

一、坚决不许打饿七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

菩提心中的佛号

心为修持之主 《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

印光大师:诚与敬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

【佛教词典】佛祖问讯

禅林中,面对诸佛或历代祖师像前,行合掌、曲躬低头之...

【佛教词典】六种回向

(仪式)法会之式目也。阏伽等六种供具奉献三宝之文,...

北宋高僧宗赜法师

宗赜法师是宋朝人,宗赜法师的法脉是从禅宗一脉下来,...

五欲犹如大贼,急当远离

在佛法中主张人们要在生活中对名利、物质上的追求要时...

佛说布施功德因缘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止住时,曾为大众开...

要想得地藏菩萨加持,起码要有下至心

现在这个地球,有六十五亿人口,能够念他的名号,跟他...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

宣化上人:念地藏菩萨圣号

念地藏菩萨的名号,要清清楚楚地念,叫地藏菩萨知道我...

生死长远,厌患舍离

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日,一位...

网络学佛的正确态度

网络是时代的产物,是众缘和合的现相。网络也被诸多有...

蝙蝠的性格

人都自大,要天下万众归心,但也有人不肯归心,即使用...

常有恐惧心理,应如何改变

问: 我常常有这么一种恐惧心理,就是怕自己被冤亲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