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我们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里呢

净界法师  2023/06/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我们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里呢

空性的智慧跟净土事修的佛号,应该怎么融通呢?这就要谈一谈性相圆融的问题。很多人强调空性,结果就偏空了;有些人一路念佛,忽略了空性,结果没办法调整自己的心态。那么理观事修之间的平衡,值得我们谈一谈。

我们看这段憨山大师的开示。

夫相宗百法者,正的示“万法唯识”之旨也。以不生灭心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以此识有觉不觉义,其觉义者乃“一心真如”为一切众生正因佛性;其不觉义者,乃根本无明,迷此一心而成识体。

这个地方讲到性宗的不生灭跟相宗的生灭,这两个怎么调和。

我们看第一段,相宗唯识的重点在万法唯识,它从生灭因缘来开展人生,务实地面对轮回的问题。性宗讲万法唯心,这个心清净,不带杂染,但是唯识学,它是从万法唯识——一切万法都是我们凡夫的情识所变现,当然这个情识主要是受想行三个作用,以不生灭心跟生灭的因缘和合成阿赖耶识。

唯识学认为轮回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本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变现果报,那个果报又刺激你的内心,你又造业。造业以后,它要储存业力,所以阿赖耶识:第一,它成熟以后就变现果报;第二,业还没有成熟,它就收集业力,等到业力成熟又变现果报,所以它有两个功能。

阿赖耶识作为一个生命的大仓库,它有两个特质: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阿赖耶识的本体是不生灭的。诸位!你们知道阿赖耶识怎么来的吗?我们上次讲过,它是从真如一念不觉而来。它是本来面目以后,一念不觉变成阿赖耶识,所以它的本体是不生灭的,但是它的作用是生灭的。因果、因缘果报就是生灭。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天台宗它讲出一个真如的概念很清楚。它说,我们的阿赖耶识有没有真如?当然有,它有不生灭性。佛陀有没有真如?当然有。那么我们怎么区分我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里呢?

智者大师讲得好,他说:我们的真如叫在缠真如。就是一念的清净心中被两个东西缠绕了:一个生死业力;一个颠倒妄想,但是真如的本质没变,它还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具足无量的性功德。只是我们不想回光返照,把这个功德开显出来而已,我们选择向外攀缘,所以我们凡夫的真如叫作在缠真如。

佛陀的真如叫出缠真如,自在。他没有生死业力,没有颠倒妄想的干扰,所以“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我们这种真如是不自在。但是不自在,他的本性真如没有失掉,它还是真如,只是在缠真如。所以阿赖耶识就叫在缠真如,它本质是不生灭的,但是它被无量无边的业力、无量无边的妄想包住了,所以变成阿赖耶识。

那么这阿赖耶识有“觉”跟“不觉”两种选择。当我们选择觉悟,就是回光返照,修我空观法空观时,把这种缠绕的业力跟妄想慢慢地把它降低,我们就趋向于清净的一心真如,这是我们一切的佛性。当我们选择向外攀缘跟着感觉走,我们的生命就离真如越走越远了,就走上了根本无明,这就是成就一个凡夫的识体了。所以,你攀缘心越重的人,大概你离家就越离越远。

那么这个地方跟性相圆融有什么差别呢?我们解释一下。

性宗强调不生灭心,相宗强调一种调伏对治,它从因缘上调伏对治,它强调生灭的因缘。这个生灭跟不生灭,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争执。那么最高的分界线就是在六祖大师那一块,产生很大的分界线。

我们都知道六祖大师得法的因缘,就是五祖他年纪大了,希望他的弟子把多年的修学心得写出一个偈颂,看哪一个偈颂比较合乎佛陀的真实义,就把这个法传给他。他传法不传人,依法不依人,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不是我的徒弟,只要你的法接近佛陀,你就有资格做领导者。后来两个人提出了他的心得,第一个就是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的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那么为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法?因为他把真如的根本不生灭性诠释出来了。所以从这个偈颂以后,中国佛教就重视不生灭,而忽略了生灭的因缘。所以后世的祖师们就为神秀大师喊冤,他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句话没错,难道你不需要事修吗?你每天拜佛也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那应该怎么办呢?所以你看《金刚经》有一个偈颂,一位祖师批注得很好。《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因为《金刚经》强调不生灭性,所以只要生灭的,全部打入第二义谛,“犹是阶下汉”,只要你是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这人就没有悟入佛道,这句话是合理的。后来祖师批注说,“若离色见我,离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也对。你拜佛是不是要藉一个佛像呢?你可以对墙壁拜佛吗?哪一个人家里面是对墙壁拜佛的?藉相修心嘛,对不对?你念佛难道你不出声吗?

但是这样讲的话,一下子要见色,一下子离色,佛法不是矛盾吗?它是这样子的,站在不生灭的角度来修生灭,这最圆融。站在不生灭的角度,就是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处理这些复杂的轮回问题。理观用性宗,事修用唯识。佛陀是教我们:理观时,你把自己想成佛陀;你拜忏时,把自己想成凡夫。这样你们能够理解吗?

有个密宗的上师,他一个得力的弟子跟这个上师学了几年以后,他说:“师父!你整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这个理观的智慧,我全部都学会了,那你有更高的东西吗?”上师说:“没有了。佛陀传到祖师,祖师传给我,我也如是传给你。如是我闻,我如是地宣说,你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就是佛陀的真实义了,没有其他的。”这弟子就跟上师告假。要出门时,上师说:“回来,还有一个法没有传给你。”上师把衣服打开,他那个大礼拜,拜得整个皮肤都变成厚厚的茧。他说:“我这个拜忏事修的功夫要传给你。”

理观不碍事修,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还是要乖乖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所以既不能执理废事,也不能执事昧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说:“我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呢?”你有如梦如幻的罪业要忏除,有如梦如幻的执着要出离,所以你必须要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理观”是一种理想化的观照,你必须要这样观照,这对你有好处,你把自己观想成佛陀,你才有办法产生大的突破。所以理观要圆融,事修要务实。等到你拜忏时,你就要观想:我真的是业障凡夫了,我需要乖乖地拜八十八佛,我需要佛力的加持。

我希望大家,理观跟事修,你要达到一个平衡点。你入理观时,你的心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有无量圆满的功德,只要你愿意回光返照,愿意重新开始,就可以跟佛陀完全一样。但是你从理观出来,该念佛念佛,该持戒持戒,该拜忏拜忏,这个就叫性相圆融。

所以,唯识学最好能够跟《楞严经》、《法华经》配合。就是理观,我们采取《楞严经》、《法华经》的理观;但是事修根据唯识。我们好好地运用第六意识的修观来忏悔业障,向外忏悔业障;靠第六意识的修观,向内调整第七意识。这是性相圆融的方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从空性的真如中启动佛号

一个念佛人必须要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

【推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里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不受染污的

真心不堕妄境!就像一面镜子,镜子可以照了整个外境,...

无明虽然颠倒,觉性依然不动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整部《楞严经》都是在讲这八个...

六根互用的例子

这以下引出六个现实的例子来作证明。我们看下一段,举...

【推荐】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叫做日用而不知啊!古人说:有一...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

修行人一念贪恋投胎为小狗

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他赚了很多钱啊;...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出家看着简单,实际上不简单

(有一个姑娘失恋以后到庙里来要出家,师父和她说出家...

临终十念往生,在心,在缘,在决定

智者大师说为什么以十念为重,五逆十恶的重罪为轻呢?...

净宗道场能否做佛事

经忏佛事是本末颠倒 凡是发扬佛德,在佛前举行之仪式统...

虚云老和尚《五戒开示》

若别释五戒义者。第(一)杀戒。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

【佛教词典】变易

(术语)其形体状况如异物谓之变,恰如代以他物谓之易...

【佛教词典】世间法

(术语)三界所有之有情非情自惑业之因缘而生者,悉为...

生活在别人的口中,这样的人多没智慧

我们学《地藏经》就知道,佛菩萨都是在利益众生,而凡...

普陀山「观音跳」的内涵义理

诸位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呢,我们来到普陀的又一处圣...

你要检查一下,哪些带得走哪些带不走

死殁无常就是告诉你,要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没...

如何护法才如理如法,才能有无量的功德

问: 请益法师。如何护法才如理如法,才能有无量的功德...

拜佛含蕴深奥医学原理

我还有一点经验也许可以提供给您们参考一下,也许在病...

临终十声能往生,不能抱侥幸的心态

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个十念是...

别被淫欲骗了

淫欲是一切罪恶、耻辱、灾祸、疾病、痛苦、烦恼、失败...

坎坷不可怕,一帆风顺才是最可怕的

人在不顺时才想到求神拜佛、念经。但是,坎坎坷坷时不...

仁清法师:文殊菩萨消业开智修持简轨

接下来是智慧文殊菩萨的修持,我们拿到资料了没有?所...

富翁的今与昔

富翁在自己公馆的花园里散步,烦恼尾随其后,寸步不离...

有空就念佛,没空就不念

有位学长告诉末学:他去请问老和尚要怎么样念佛? 老和...

弥勒菩萨的乐观精神

宽却肚皮需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需依分,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