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我们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里呢

净界法师  2023/06/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我们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里呢

空性的智慧跟净土事修的佛号,应该怎么融通呢?这就要谈一谈性相圆融的问题。很多人强调空性,结果就偏空了;有些人一路念佛,忽略了空性,结果没办法调整自己的心态。那么理观事修之间的平衡,值得我们谈一谈。

我们看这段憨山大师的开示。

夫相宗百法者,正的示“万法唯识”之旨也。以不生灭心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以此识有觉不觉义,其觉义者乃“一心真如”为一切众生正因佛性;其不觉义者,乃根本无明,迷此一心而成识体。

这个地方讲到性宗的不生灭跟相宗的生灭,这两个怎么调和。

我们看第一段,相宗唯识的重点在万法唯识,它从生灭因缘来开展人生,务实地面对轮回的问题。性宗讲万法唯心,这个心清净,不带杂染,但是唯识学,它是从万法唯识——一切万法都是我们凡夫的情识所变现,当然这个情识主要是受想行三个作用,以不生灭心跟生灭的因缘和合成阿赖耶识。

唯识学认为轮回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本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变现果报,那个果报又刺激你的内心,你又造业。造业以后,它要储存业力,所以阿赖耶识:第一,它成熟以后就变现果报;第二,业还没有成熟,它就收集业力,等到业力成熟又变现果报,所以它有两个功能。

阿赖耶识作为一个生命的大仓库,它有两个特质: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阿赖耶识的本体是不生灭的。诸位!你们知道阿赖耶识怎么来的吗?我们上次讲过,它是从真如一念不觉而来。它是本来面目以后,一念不觉变成阿赖耶识,所以它的本体是不生灭的,但是它的作用是生灭的。因果、因缘果报就是生灭。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天台宗它讲出一个真如的概念很清楚。它说,我们的阿赖耶识有没有真如?当然有,它有不生灭性。佛陀有没有真如?当然有。那么我们怎么区分我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里呢?

智者大师讲得好,他说:我们的真如叫在缠真如。就是一念的清净心中被两个东西缠绕了:一个生死业力;一个颠倒妄想,但是真如的本质没变,它还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具足无量的性功德。只是我们不想回光返照,把这个功德开显出来而已,我们选择向外攀缘,所以我们凡夫的真如叫作在缠真如。

佛陀的真如叫出缠真如,自在。他没有生死业力,没有颠倒妄想的干扰,所以“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我们这种真如是不自在。但是不自在,他的本性真如没有失掉,它还是真如,只是在缠真如。所以阿赖耶识就叫在缠真如,它本质是不生灭的,但是它被无量无边的业力、无量无边的妄想包住了,所以变成阿赖耶识。

那么这阿赖耶识有“觉”跟“不觉”两种选择。当我们选择觉悟,就是回光返照,修我空观法空观时,把这种缠绕的业力跟妄想慢慢地把它降低,我们就趋向于清净的一心真如,这是我们一切的佛性。当我们选择向外攀缘跟着感觉走,我们的生命就离真如越走越远了,就走上了根本无明,这就是成就一个凡夫的识体了。所以,你攀缘心越重的人,大概你离家就越离越远。

那么这个地方跟性相圆融有什么差别呢?我们解释一下。

性宗强调不生灭心,相宗强调一种调伏对治,它从因缘上调伏对治,它强调生灭的因缘。这个生灭跟不生灭,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争执。那么最高的分界线就是在六祖大师那一块,产生很大的分界线。

我们都知道六祖大师得法的因缘,就是五祖他年纪大了,希望他的弟子把多年的修学心得写出一个偈颂,看哪一个偈颂比较合乎佛陀的真实义,就把这个法传给他。他传法不传人,依法不依人,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不是我的徒弟,只要你的法接近佛陀,你就有资格做领导者。后来两个人提出了他的心得,第一个就是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的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那么为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法?因为他把真如的根本不生灭性诠释出来了。所以从这个偈颂以后,中国佛教就重视不生灭,而忽略了生灭的因缘。所以后世的祖师们就为神秀大师喊冤,他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句话没错,难道你不需要事修吗?你每天拜佛也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那应该怎么办呢?所以你看《金刚经》有一个偈颂,一位祖师批注得很好。《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因为《金刚经》强调不生灭性,所以只要生灭的,全部打入第二义谛,“犹是阶下汉”,只要你是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这人就没有悟入佛道,这句话是合理的。后来祖师批注说,“若离色见我,离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也对。你拜佛是不是要藉一个佛像呢?你可以对墙壁拜佛吗?哪一个人家里面是对墙壁拜佛的?藉相修心嘛,对不对?你念佛难道你不出声吗?

但是这样讲的话,一下子要见色,一下子离色,佛法不是矛盾吗?它是这样子的,站在不生灭的角度来修生灭,这最圆融。站在不生灭的角度,就是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处理这些复杂的轮回问题。理观用性宗,事修用唯识。佛陀是教我们:理观时,你把自己想成佛陀;你拜忏时,把自己想成凡夫。这样你们能够理解吗?

有个密宗的上师,他一个得力的弟子跟这个上师学了几年以后,他说:“师父!你整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这个理观的智慧,我全部都学会了,那你有更高的东西吗?”上师说:“没有了。佛陀传到祖师,祖师传给我,我也如是传给你。如是我闻,我如是地宣说,你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就是佛陀的真实义了,没有其他的。”这弟子就跟上师告假。要出门时,上师说:“回来,还有一个法没有传给你。”上师把衣服打开,他那个大礼拜,拜得整个皮肤都变成厚厚的茧。他说:“我这个拜忏事修的功夫要传给你。”

理观不碍事修,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还是要乖乖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所以既不能执理废事,也不能执事昧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说:“我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呢?”你有如梦如幻的罪业要忏除,有如梦如幻的执着要出离,所以你必须要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理观”是一种理想化的观照,你必须要这样观照,这对你有好处,你把自己观想成佛陀,你才有办法产生大的突破。所以理观要圆融,事修要务实。等到你拜忏时,你就要观想:我真的是业障凡夫了,我需要乖乖地拜八十八佛,我需要佛力的加持。

我希望大家,理观跟事修,你要达到一个平衡点。你入理观时,你的心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有无量圆满的功德,只要你愿意回光返照,愿意重新开始,就可以跟佛陀完全一样。但是你从理观出来,该念佛念佛,该持戒持戒,该拜忏拜忏,这个就叫性相圆融。

所以,唯识学最好能够跟《楞严经》、《法华经》配合。就是理观,我们采取《楞严经》、《法华经》的理观;但是事修根据唯识。我们好好地运用第六意识的修观来忏悔业障,向外忏悔业障;靠第六意识的修观,向内调整第七意识。这是性相圆融的方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为什么要修无分别智

这个地方等于是有人提问,说,因缘观能够产生增上的功...

一切具足,何假向外求觅

大珠慧海向马祖道一求佛法,马祖告以:「一切具足,更...

人人都有佛性,为何还要学佛

问: 人人都本具与佛同等的佛性,为何还要学佛? 证严...

【推荐】如何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净土宗的道理是他力门、果地教,整体而言,净土法门修...

寻回原本清净的自心自性

我们都知道,修行其实就是修心,因此修行最大的快乐,...

其形虽寐,但闻性不昏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

六道的十类众生是怎么来的呢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总而言之,大白牛车的启动,我们讲过有三个次第:安住...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如何面对人生毁誉得失而不动心

我们每天打开报章、杂志,可见舆论纷纭,人生百态,大...

吾道一以贯之

一般慈善家在做善业的时候,第一个他没有我空、法空的...

禅宗与牛的因缘

在佛教中,牛是十分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胜...

为什么出家人很少生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数据...

【佛教词典】金刚面天

金刚面,梵名 Vajrāvku?ah。又称金刚猪头天、金刚猪...

【佛教词典】有漏行多非无漏行

【有漏行多非无漏行】 p0557   大毗婆沙论四十四卷十...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万事万物各有因缘,互相资助,一体不能分开;因缘又是...

罗刹相争 比丘证果

摩偷罗国有一位男子,向父母表明自己想要发心出家,随...

如何开发智慧增强记忆力

怎么开发智慧呢?钝根、无读诵性的人,闻地藏菩萨的名...

莲池大师《三难净土》略解

第一难:娑婆未变净土难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

清晨都控制不了,何谈人生

一日之计,始于清晨。 前人曾说过:能控制早晨的人,方...

每天进步一点点

香港海洋公园里有一条大鲸鱼,虽然重达8600公斤,却不...

梦参老和尚:不贪于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不贪于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专精无异念 华严经...

观音菩萨为什么有时灵,有时不灵

好,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来到普陀道场呢,都是来冲着...

临终助念要避免「瞎张罗」

临终助念是件好事,好事要好办,要按印祖撰述的《临终...

印光大师:安胎保胎的禁忌

保胎以绝欲为第一义。 故保产心法,首戒交媾,妇一有...

在家居士的四法宝

昔日,佛陀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有一位婆罗门青...

【推荐】为什么一个人会有造业的倾向

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由于整个遍计执的名言、相貌、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