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在福祸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决定能事先知道

智圆法师  2011/06/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春秋时代的大夫看见人的言语动作,推测他的祸福,无不应验,这可以从《左传》、《国语》等众多的传记上看到。 有人问:言语、动作是当下外表的行为,祸福是未来的果报,怎么从外相能推测未来的祸福呢?下面就讲原因: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吉是乐果,凶是苦报。吉凶的前相大都在心中萌发,而表现在身体和语言上。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人的存心有厚有薄,存心宽厚,就是事事能多为别人着想,以别人为重,存心刻薄,就是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从这里能分出善根的厚薄。

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语言宽厚,能体贴人、关心人,行为上能付出,好的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这是宽厚之相。比如为人办事,忠厚的人提前先到,不问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总要尽心尽力。刻薄的人,有损于自己的利益决不做,对待他人,却一毛不拨。

人心的厚薄和未来的祸福有着直接的关系,存心宽厚,凡事为别人着想,这是大福德的前相;为了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把痛苦给别人,将来必定有大灾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俗人有业果愚,不能认定业和果的关系,他们说:行善不一定得福,善人也一样遭祸;造恶不一定受报,恶人一样享福。

事实上,业和果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安乐决定由善业产生,下至地狱一丝凉风的乐受,都来自善心;痛苦决定由恶业产生,下至阿罗汉所感受的身苦,都是恶业之报;造什么样的善恶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苦乐果报,一一对应,丝毫不爽。这就说明缘起决定,没有丝毫的错乱和空耗。因为有这条决定的规律,所以大夫们的推测往往很灵验。

道理就是两条:

一、一切吉祥决定从善业生,一切凶祸决定从恶业生。

二、善恶在心,语言、行为是心的表现。因此,从外在的语言行为可以推测内心的善恶,从心地的善恶可以推测未来的吉凶。

所以,人生只有行善是安乐之路,行善之外,再没有别的成办安乐的途径。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

【 至诚合天,】

“至诚”,就是心不二。

攀缘五欲六尘,心就不定,不可能有诚心。因为它是观待境界的,悦意境来了生贪追逐,不悦意境来生嗔排斥,这样心猿意马,怎么能诚敬呢?至诚是来自性德,不必要观待五欲六尘。“合天”,天是真如本性,以至诚心离开妄念,来契合本性,是合天。

【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人在福报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决定能事先知道。

以这一条观察自己未来的前途好不好,如果烦恼渐渐减少,利他心越来越强,可以预见自己是在上升;如果烦恼增盛,恶念增长,则是堕恶趣的前兆,后世会很不好。

看别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变得谦虚、恭敬、善良,就会有前途;刻薄、傲慢、爱占便宜,将来必定有灾祸。

同样,祸要来临,观察行为趋向不善,也能事先知道。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祸和福是果,想求善果,因一定要正,积聚了正因,果不求而自得。我们想要趋吉避凶,只有在心上改过行善。

行善和改过的次第如何呢?行善之前,首先要改过。相续里有很多罪过,如果不事先忏除,就会障碍地道功德的产生。一般人修行多年不见效果,原因多半是没有真心改过。

想想看,只做一种表面的学习,心上有过失从来不改,这样会有进步吗?比如学习了十年,过失和十年前一模一样,甚至还更严重,知识增加了不少,心态却比过去傲慢,这样必定不能产生功德,就像田地里有杂草,不去清除,再怎么也长不出好庄稼。所以行善之前,首先需要改过。

配合十善业道来讲,一般的十善业就是离过。原来造杀生等恶业,现在观察恶业的过患,发起远离欲,发誓今后永远不造杀生等,这叫改过。

改了过失,才能做得到圆满的善法。不然,杀生没断,能做好放生吗?妄语没断,能说诚实语吗?当然不可能。

善和恶是相违的,恶的势力大,就会压住善根。比如,妄语的习气强,会压抑诚实,没戒掉妄语,始终会障碍诚实语;嗔心障碍慈悲,不改嗔心,也无法开展慈心。所以,首先改过,然后积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一桩善举挽救了两条人命

光绪年间的故事,一位江苏的贾先生,在上海租界一洋行...

占寺院或僧众的便宜,这个千万要不得

三宝物分佛物、法物和僧物。 佛物有供养物、受用物、献...

如何远离那些不顺的报应

我们应远离恶业,勤修良善,就不会遭如是报应,不遭那...

护法神对犯邪淫者狠记一笔

中国人有句话: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每个人头顶上都有...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良的人心胸坦荡,没有私心杂念,不会欺天瞒地,也不...

贪着福果报

《大智度论》云:世间人心动,爱着福果报,而不好福田...

受驴身偿债五年

《法苑珠林》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隋朝时,洛阳有...

杀生的因很猛烈,这几种情况,特别要戒杀护生

在莲池大师的《戒杀文》里边讲到,大家过生日的时候,...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你跟着妄想走,如何能感应道交呢

念一句佛号可以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那我们如何念一...

不要留你的恶业过夜

有一次我应邀去一位女士家里做客,那位女士买的房子位...

莲池大师:人生的爱好

【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以度日而终老,但清浊不...

有了阿赖耶识,才能够建立十法界染净因果的相续

【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

【佛教词典】摩呼洛伽

(异类)Mahoraga,莫呼洛伽摩,旧曰休勒,摩睺罗伽,...

【佛教词典】莲华服

(衣服)又曰莲华衣。袈裟之德名。六物图曰:或名莲华...

儒家眼中的孝道文化

孝顺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从佛家的观点来说,孝顺...

吃这五种辛菜会毒你法身慧命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

菩萨终日度众生,但不见众生相

菩萨虽然利益众生,看众生受苦,终日度众生,但不见众...

以淡定心去面对烦恼事

怨起于心,结于心,所以当了于心。以一颗淡定的心去面...

每个人的生和死,别人都替代不了

五祖寺老首座照勤老和尚走了。生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

地藏菩萨名号的殊胜功德

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

如何与观音菩萨感应道交

1.一心称名 要获观世音菩萨的感应,经中说的一心称名最...

每天定一些功课把它完成,慢慢功德就有了

出家真正要放下,然后要老老实实,坚持过着佛门这种清...

惟贤长老《儒释道三教文化各有特点》

我今天来到这里(三学书坊),很高兴,为什么?这里有...

转纷诤为正义.化戾气为祥和

面对今日社会种种纷诤、不安、惶惑等乱象,我们要如何...

知恩图报的马儿

元生公,是我已故的曾祖父。他生前曾经有过这么一段感...

为什么现在选择自杀的人特别多呢

问: 师父,为什么现在选择自杀的人特别多呢? 慧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