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信仰的虔诚与否与贫富无关

2011/07/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导语:不论世俗之中还是在佛门里,人们通常都会看重富贵之人,而轻视那些贫穷者。在信仰上,更多的人都会认为富贵的人的信仰虔诚,而忽视贫穷者的虔诚信仰。)

佛法是平等的,信仰的虔诚与否关键是一颗心,不能以人的贫富贵贱来评价人的信仰。佛经中有一则故事说,曾经有一个很穷的女人,她将自己仅有的两文钱供养三宝,道场里的方丈和尚亲自为她回向。到后来世事多变,这位穷女人因为布施的功德做了皇后。一天,她坐着轿,在随从的前呼后拥下来到寺院修大供养。她本以为方丈会亲自到寺门口迎接,并且亲自为她主持诵经祈福。出乎她意料的是,方丈和尚祇让徒弟去为她诵经回向,并没有亲自主持。她就觉得很奇怪,去问老和尚说:从前我很穷苦的时候,到这儿来才布施两文钱,你却亲自为我回向;今天我带这么多财富来供养,你怎么让你的徒弟来为我回向?老和尚就说:那时的两文钱,你是真心,那是你全部的财产,我不能不替你回向;今天你做了皇后,拥有亿万财富,你拿的这点钱是九牛一毛,我的徒弟给你回向已经足够了。

信佛关键是一颗虔诚的心,若心虔诚,贫穷者虽布施一文可当万金之粟;心不虔诚,富贵者虽布施千金也难得片刻功德。我们看人信仰的虔诚与否,不能以人供养财富的多少来判断。对于一个真正内心有信仰的人而言,即使他给三宝以微薄的供养或者根本无力供养,但祇要对三宝有一颗恭敬的心,他的信仰同样是虔诚的。

佛弟子中号称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尊者,经常利用各种时机,采用一种善巧的方法,来度化那些处于痛苦生活中的穷人,让他们仰仗佛力得以离苦得乐。有一次迦旃延尊者看到一妇人坐在河边哭泣,想投河自杀。迦旃延问她:为何要自杀?妇人说:我是富人家里的奴隶。成年累月的劳动,非但衣食不周,没有自由,还要经常被主人无故打骂,想想活着真没有意思。迦旃延说:贫穷是可以出卖的,你把贫穷卖给我好吗?妇人听后十分惊异地说:贫穷能够出卖,你要买贫穷,真新鲜。但不知怎么卖法?迦旃延说:富人前世布施修福,才能享今生的富贵;贫穷者所以贫穷,是前生没有布施修福。你现在对我行布施修福,不是等于将贫穷卖给我吗?妇女听后,知道发财致富之道,但我现在一贫如洗,怎样行布施?迦旃延将钵交给妇女说:你盛一钵水给我不就是行大布施了吗?妇女盛一钵水给迦旃延,以此功德。得升忉利天享福。

从迦旃延尊者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供养三宝财富的多少,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信仰虔诚程度的标准。这位妇女没有任何财物供养三宝,仅仅以布施一钵水的功德,就得生忉利天。

佛教中布施可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不管你采用何种布施,主要是在布施时有一种施无望报的心,也就是佛教中说的无相布施,一旦你布施时有了附加的条件,你的布施供养就不是那么纯洁了,换句话说,就是信仰不那么虔诚了。而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富贵之人在供养三宝时所难以舍弃的,他们认为,我供养给你寺院这么多的财富,寺院的方丈应该将他视为座上宾,不仅要热情招待,而且还应当为他主持祈福法会。正是这种贡高我慢的心,影响了他们的信仰。

佛的弟子,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在无量劫以前是个初发菩提心的人,虽然未做佛教徒,但已明白了布施的道理。当时他祇是个种田的农夫,生活贫穷,困苦得很。靠近他家的山上,住了个老比丘,已证得辟支佛果。这位老比丘每隔七天才下山去化斋饭一次,每次祇化七家为限,绝对不多化,若七家都统统布施了,才够吃七天。如果有一家没有给的话,这一天就不吃东西。就算化不到任何东西,回去后还是再等过七天才下山化缘。

有一次,农夫从家中带了中饭,准备自己在田里劳动之后吃。当他见到这个穷和尚下山没有化到任何东西,就生出一种怜悯之心。他想:我今天不吃饭了,就把这饭送给那穷和尚吃吧!

但他并不知道这位老比丘是证辟支佛果的圣人,老比丘有他心通,一观察因缘:哦!他为甚么给我这样不好吃的饭呢?这饭叫稗子饭,是一种最不值钱的米,最穷的人才吃那种饭。比丘通过观察才知道:原来他没有钱,天天要吃这种饭,今天知道我没有化到饭吃,就布施给我,这功德真不可思议!对他就特别欢喜,赞叹地说:如是!如是!汝供养心最真也!于是又回到山上去。

随后这种田人就看到一只兔子向他跑来,忽然间就跳到他的肩上,随即就黏到他身上,怎样都不下来。这一下把他吓慌了,立刻跑回家想法要把兔子拿下来。他把兔子拿下了一看,原来是祇金兔子!他就割下兔子的一条腿拿去换钱。回来一看,这金兔腿又长出来了,他也因此变成了一个大富之人。就因为他真心供养辟支佛,所以得到这种果报。

阿那律尊者,因供养一位辟支佛,就生生世世非常富有,不是做国王的太子,就是做全世界富主的儿子。他就是因为在布施时,没有存有任何有所求的心,才得以永脱贫穷之身。《菜根谭》云:施人无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具非矣。意思是说,帮助别人不要指望回报,假如抱这种心理,那么这种热心的助人行为就不是那么高尚了。

佛门中常说贫穷布施难,富贵学道难。对于一个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穷人而言,让他牺牲乞讨来的活命衣食来供养别人,的确很艰难。如果他们能不考虑自己,毫不犹豫地倾其所有供养他人,的确是令人赞叹的;对于富贵之人来说,让他们布施一些钱财,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你让他怀有一种平等心、平常心来对待信仰就很难了。

现代寺院之中,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古剎,常常会有很多的大护法,他们为护持寺院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当中不乏不计名利得失的虔诚信仰者;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忽视那些默默护持三宝的贫穷小人物,也许在他们中间,还会有将来的佛、菩萨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积德不积财的卖菜阿姨

台湾近日最火红的人物是入选《时代杂志》百大影响力人...

十供养赞

香: 心然五分 普遍十方 香烟童子悟真常 鼻观妙难...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赚不到钱

每一个人各自的因缘不同,有福报跟没福报相差很大的,...

有爱才有财富与成功

一位妇人走到屋外,看见前院坐着三位长着又长又白胡须...

内心的善法比外境的物质更重要

我们一个人做事,往往在一念之间,首先你要在你内心当...

法布施增长智慧

阿难尊者他又怎样得到那个好的记忆?佛经上面说了一个...

【推荐】燃身燃指供佛,不一定非烧不可

在好多大乘经典上,如《法华经》所说的舍身、燃身、燃...

法布施能得三十二种功德

首先讲讲什么是法布施,所谓法布施就是布施佛法,比如...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怎样避免罪业的增长强大

贯通三世,强者先牵 前面是讲到业力的生起,这以下讲到...

为何不以福报来判断个人的修行阶位

我们一路看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十地就不...

林则徐:十无益格言

1、【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一个人,假如连父母都不孝...

倓虚大师的净土法缘

倓虚大师原籍河北省宁河县,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

【佛教词典】似因

【似因】 p0695   因明入正理论云:不成、不定、及与...

【佛教词典】非喻

(术语)八种喻之一。假说非实事而为喻也。...

印光大师极赞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像赞 悲哉众生无所恃怙,孤露竛竮如逃逝子。...

【推荐】在忆佛念佛中破除障碍、增长福报

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你必须把你的生命完全投入到弥陀...

用「有情有义」的态度来温暖世间

如果我们能从消极的推寻外觅到积极的躬身实践,从被动...

生死炽燃,苦恼无量

第八觉知: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何以念佛即得成佛

或问: 念佛本极易之事,而成佛为甚难之事。佛道长远,...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这...

佛陀度化玉耶女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当时,给孤独长...

闻佛名号即得大利益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

千万不要把福报兑换成吃穿

物理学上有能量守恒定律,这个定律在福报上也有用到。...

过与不及

世间每一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有的人谦虚自卑,有的人...

泥问佛祖

泥土问佛祖:我以全部的生命滋养荷,荷高贵美丽,享尽...

为什么人的福报享用有这么多的差别相

人的福报享用有两种情况,一个叫有果无用,一个叫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