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法的下手处

学诚法师  2012/01/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一百多部著作里面最典型的一部论,是指导大家修行,特别是指导出家人修行的重要论著。我们能够遇到这么好的法门、学到这么纯正的佛法,非常难得。可是,要读懂这部论不容易,依论去实践就更加难了。学不了,就只能把文字搞一搞,注解看一看,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那么,应该怎样下手,才能把《广论》学好,把佛法学好呢?以下略举三点,供大家参考。

一、观功念恩,学说好话

我们一开始就修六度万行,恐怕不太容易。所以,应该先从学说好话开始。有一本著名的书叫《生命的答案水知道》,是一个日本科学家写的。书中介绍了这位科学家关于水的实验:如果唱歌给水听,水的晶体就变得很漂亮,若骂水的话,水结晶后的图案就很难看。可见,不仅人喜欢听好话,连水也喜欢听好话。用佛法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业的力量。业决定一切,而造业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所以,学说好话不是口头上随便讲讲,要真正从内心下功夫,从观功念恩做起,培养良好的心态。如果动不动就对人、对事、对物发脾气,这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就是自己的心态有毛病,内心的烦恼在作祟。因此,学习佛法先要学习对所有众生都看得习惯,学习存好心,学习说好话。

二、遵循伦理,多结善缘

儒家讲究伦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有一定的伦理关系。比如,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当哥哥的对弟弟友爱,当弟弟的对哥哥恭顺、听话。佛教的伦理观比儒家更高尚。《梵网经·菩萨戒本》讲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也常常讲“如母有情”,这是把所有众生都当成自己的父母。如果我们象孝顺自己父母一样孝顺所有众生,慈悲心就很容易生起,也就容易和别人结善缘。所以,修行修得好的人跟什么人都能够接触,所有人都会喜欢他!日常老和尚来广化寺三次,大家都很喜欢听他讲法,为什么呢?因为他很慈悲,和大家的缘很好。如果换成我们,因为思想上还有很多的成见,不能把众生当成父母,内心里还有很多的障碍,没有广结善缘,所以口才再好,讲得再多,大家也不一定会喜欢听。“未成道业,先结人缘”,我们要学会孝顺众生,多结善缘。

三、统一宗旨,融入团体

一个团体有没有力量,关键不在于人数有多少,而是有没有团队精神;一个人是否会有很好的成就,关键不在于个人能力有多强,而是有没有团体意识。没有团队精神,团体就容易垮掉;缺乏团体意识,个人就容易懒散。同样的道理,要建设清净和合的僧团,就要确立弘法利生的团体宗旨;要成为一个好的修行人,个人的人生宗旨要和僧团的团体宗旨相一致,融入团体的生活,依靠团体的力量破除烦恼、修改习气。古来的祖师、大德都非常重视上殿、过堂、出坡、听经等集体的学修生活,从中陶炼出无我的精神,培养成坚韧的意志和自律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真正成为人天师表、勇猛丈夫。否则的话,不随大众共修,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忙些什么、为什么而忙,过着没有宗旨、没有纪律、散乱放逸的生活,纯粹是在浪费生命!所以,常住的清众也好,执事、法师也好,都要多多警惕,多多努力。

从明年开始我们会有所调整,无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都会有更多的用功时间。因此,特别提出以上三点,作为学习佛法的下手处,希望大家共同策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用自己的力量来度过难关

遭遇困扰和不幸时,不要把原因推到别人身上,而不反省...

女人学佛须知

念佛人想要往生净土,首先要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佛经...

「空、假、中」三观的具体操作

一心三观,它第一个,回归到一念心性,这是第一个思想...

圣严法师:忙人时间最多

在座的居士们,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都还能够安排时间...

修行与世俗的较量

修行与世俗的较量 佛法是心法,起心动念都源于我们对外...

成就九法得道果

昔日,佛陀与五百位比丘于迦毗罗国的闇婆梨果园弘法度...

不可将心待悟

祖师们叫我们用功,常常说:不可将心待悟。就是说在用...

先把这两根摄住,其他四根就不摄自摄

六根中,最难摄的有二根,即意根与耳根。意根容易胡思...

【注音版】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轮金刚陀罗尼...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迟早都要成佛,为何还要去极乐世界呢

问: 佛说,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

过失与功德能否相抵呢

功过是不能抵销的,我们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做比喻...

学会挖人生的墙角

修行就是这样过来的,就是天天这样不停打架,在神圣和...

真正的高手是躲在墙角的,因为正好修行

佛陀在楞严经中跟末法众生说:假设修行人不断大妄语,...

【佛教词典】四威仪

梵语 catur-vidhā īryā-pathāh,巴利语 cattāro ...

【佛教词典】寻伺差别

【寻伺差别】 p1178 俱舍论四卷十二页云:论曰:寻伺别...

不为富贵贫贱而转移

历代禅师写诗者为数不少,往往禅境颇高,超凡入圣,成...

穿越生命的地狱--舍弃与坚韧

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 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 ...

【推荐】面对改变不了的外境,有三种方法来解决

诸位!反正我们一个三界凡夫,这一辈子是离不开污泥了...

父母的无尽深恩大德

因为父母有此无尽之深恩大德,所以我们必须尽此生中,...

刚死亡时的感知是什么样的

我们现在有念。有念是迷了,无明迷了,谓心为念,念即...

临终时怎么知道来的是阿弥陀佛

问: 请问法师,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但我没见过佛...

缘份的秘密

在人的一生中,屈指算来,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并不多...

破灶堕和尚

有一个灵性附在一个破灶上,以灶为身,使灶显灵。于...

四摄法在弘法中的运用

第一是布施 1、财布施 我们到一个地方弘扬佛法、建立...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古人说,慈不掌兵。孙子也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明朝时有一个小沙弥,住在普陀山的寺庙里。 有一天,小...

替母亲打扫心房

小雅的父亲去世一年多了,母亲还是没有从悲伤的情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