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义

圣严法师  2015/06/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义

「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义?」许多人在一生之中,会不断叩问这个生命大题,且在不同的历程,会有不同的问寻方式。例如不少年轻人会选择从哲学观点切入,试图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在存在的疑惑生起之后,也会急切找寻解惑的途径,或是阅读、听演讲、参与活动,与友人深谈,或者向师长请益等等;而向师长请益,机会往往可遇不可求。

2008年金秋十月的周日午后,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由父亲陪同来到了法鼓山,很难得的机缘,他当着圣严师父面前,谈起了自己对生命的思索,以及对佛教某些观念的疑惑。为了让自己的提问清楚被师父听见,他手里握着一支麦克风,这也让他更清楚听见自己的思索。他很慎重,每次发问之后又再重整,尽可能地表达自己正在历经的人生涟漪。

问:现在我想学的东西很多,对于生命的存在和天地万物的法则都很感兴趣。我想首先请问:「做人的意义在哪里?」佛教认为人生是苦,人因有欲望而痛苦,所以要修行得解脱。可是如果人生是苦,那么父母把孩子生下来让孩子受苦,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而如果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脱离轮回,为什么还要存在?

师:佛教是讲苦没有错,但是佛教的修行,目的是为了离苦得乐,不是教人出生来受苦。从佛法的观念来讲,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具有两项任务,一个是还债,一个是还愿。还债,就是我们在过去世应尽的责任未尽,欠下的「债务」来不及偿还,因此这一生要继续地还,直到还清为止。还愿,是过去生我们发了愿,发愿要利益他人、帮助他人,无法来得及实现,因此这一生继续行愿。

至于债是什么时候欠下的?愿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承担。能够承担而还债的人是安心的,能够承担而还愿的人是快乐的。很可惜现在我们看到许多的人,真正愿意尽责负责、还愿还债的人不多,多半还是继续在许愿、求愿。因为大家觉得还债,就像是把钱、把权,把贵重的物品从自己手中拿出给人,很舍不得、很不情愿,所以痛苦。其实就是因为这么想才痛苦,如果把还债、还愿当成是人生的任务,也就不会痛苦了。

至于还债、还愿这两个任务是谁给的?是过去世我们自己给的,也就是佛教所讲的业力和愿力。业力和愿力,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是要自己负责的,也要自己来承担的。不过,还债和还愿毕竟不同,还债是普通人欠了什么而要偿还什么;还愿则是菩萨发心,我不欠人,人不欠我,而我自己主动要帮忙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悲愿心。

因此,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愿意还债,就不痛苦;若能发愿行愿,则一定快乐。这也说明了:活着,并不一定痛苦。

问:人们常说,活着要快乐、要开心,也要做好事。可是我忍不住想,过了百年以后,现在所有活着的人都不存在了,而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也都将化为灰烬;或者是说人类终有灭亡的一日,那么一代一代人类延续、传承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师:你这是从「末世论」的观点来讲。持「末世论」的人认为,这个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人类,有其开始,也有其终极,而终极就是地球毁灭的一天,人类也将全部消失。既然地球终有毁灭的一日,那么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很抱歉!我不是「末世论」专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从佛法的立场,来说明生命存在的本质。

佛教是不讲末日、末世的,而讲轮回──循环的轮回。佛教讲的轮回,不仅仅是地球的轮回,因为地球的空间范围太小,而且寿命非常有限。佛教讲的时空范围,是超出地球的时空范围来看地球,它是无量、无限、无止尽的,不是仅仅几千年、几亿年,而是整个宇宙的寿命都在轮回,此生彼长、彼长此生,因此我们看不到它的终极。

佛教讲无始无终,虽然无始无终,却有其开始,也有终极,然而因为始终不断循环,所以找不到一个最初的开始,也找不到一个最后的终极。虽然我们看不到始终,却不断地在这个无止尽的时空范围里「活动」,就是还债、还愿。还愿、还债,便是对自己负责。

问:还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佛教有个很高的目标,就是内心达到平和,没有欲望。但是我有时候在想,假使人没有欲望,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就像我们对父母的爱,会担心他们身体是否健康?是否吃饱穿暖?如果他们发生什么意外,我们就会担心痛苦,如此一来,心就无法平和了。这是否意味着:有了爱,内心就无法平和?因为爱也是一种欲望,比如爱情、亲情,有了爱,就会想占有,就会有烦恼,内心就不容易平和。可是没有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师:你把爱、欲望和佛教讲的慈悲、智慧搅在一起,分不清楚了。「爱」是一般的说法,佛教不讲「爱」,而说「慈悲」。「爱」的出发点是自私,有一个自我中心,是为了自我而爱。比如说对父母的爱,是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爱钱,是因为钱可以让我支配;爱自己的身体,是因为身体我要来使用它。

慈悲,则没有自我中心,却有智慧。比如对父母的爱,要给予恰到好处的关怀,对父母的健康、心情,能够给予最好的、正面的照顾,却不期望回报。男女之间的情感也是一样,希望能够给对方最好的关心照顾,却不一定要求对方同等回馈,这是智慧,也是慈悲。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有病痛的时候,如何身苦心不苦

问: 有病痛的时候,如何身苦,心不苦? 妙境法师答:...

星云大师《如何解决你我他之间的纷争》

世间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尤其有我有你再加...

圆因法师:行善后为何得不到善报

为何有些人行善后不觉得有善报?这可能有下列几个因素...

煮菜时放一点料酒吃了犯酒戒吗

问: 请问第五条戒,酤酒戒当中提到药酒不犯,但生活中...

人生应把握的十个度

生活就象游戏如走钢丝绳,关键在把握好平衡的度,否则...

有些事需要破格处理,结果才会更好

世间万事都有一定的格局,有时候格局也不是一成不变,...

【佛学漫画】如何开启幸福之门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经书读得越多越好,还是越深越好

问: 师父,是经书读得越多越好呢?还是读得越深越好呢...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圣严法师:揩磨此一片田地

衲僧家,枯寒心念,休歇余缘,一味揩磨此一片田地。真...

圣严法师《再论积极》

曾经有人问我:师父,我看了很多有关积极人生观的书,...

圣严法师:顺境与逆境

工作中难免有顺境、逆境,很多人都怕碰到逆境,觉得挫...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一、建立婚姻的共识 我们讲建立佛化家庭,是希望从你们...

【佛教词典】十二品生死经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说自圣至凡之生死有...

【佛教词典】虚妄分别摄三自性

【虚妄分别摄三自性】 p1170 辩中边论上卷三页云:已显...

不可思议的《法华经》

从前,有一个和尚,他每天诵念一部法华经,从经上他得...

学佛可以不求生极乐世界吗

我们经常说我们的业障重,其实我们的业障还不重,原因...

临终时心里除佛号外,不使有别的念头

所有存款,为防养老者,亦须交与孙子。即田地契志等,...

常起瞋心如同慢性自杀

大家都知道瞋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

阻碍解脱的十种业障

究竟是那一些业障缠绕我们解脱不了呢?归纳起来,有下...

命苦如何才能消业

有人问 :我这辈子苦得要命,要如何才能消业呢? 证严...

阿弥陀佛的光明为何独摄念佛人

原文: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

什么才是成功的标准

我对当今所谓的成功,从来比较淡泊。日前,一位朋友拟...

圣严法师《泰然面对众生相》

要如何修?我常说,人要站稳现在而往未来看。有的人老...

福德是承载世间富贵之根基

国庆长假,待客之余,读书、写字、坐禅、念佛。 品读《...

为什么要随喜别人

你看有些人,他进步很快很容易,你三年前看他没有这种...

愚人与智者的差别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