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  2015/08/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著 圆涛法师白话译)

【原文】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圣一如。由迷悟之攸分,致升沈以迥别。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成正觉,普度众生。以醍醐之一味,随机宜而殊说。大根则为说顿法,令其速成佛道。小器则授以渐教,使彼徐出尘劳。随顺世间,循循善诱。

【译文】

每位众生都具有本有的妙觉真心,也都具有同样的般若智慧。众生和诸佛、凡夫和圣人在这一点上是无二无别的。由于迷惑的深浅和证悟的程度不同,导致生命形态上升或沉沦差别各异。伟大的觉者释迦牟尼佛,慈悲哀怜众生迷惑颠倒,于是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想普遍度脱一切众生。将醍醐一味的无上佛法,随众生的根器和时机不同而作的种种不同的演说。对于大乘根器的众生则演说圆顿之教法,令他们快速成就佛道;对于小根器的众生则教授渐近之教法,使他们能够慢慢超脱生死尘劳。就这样佛陀随顺世间众生的现实状况,慢慢劝化诱导他们走上菩提正路。

【原文】

示戒善,辟人天之坦路。明因果,陈趋避之良谟。言戒善者,五戒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则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现,即智。五戒全持,不堕三途,恒生人道。此与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尽义,佛则兼明果报耳。

【译文】

佛陀开示持戒修善的法门,为众生开辟了一条通向人道、天道的平坦大路;详明地宣讲因果报应的道理,为众生陈述了一个趋吉避凶的良好教训。所谓持戒修善,就是持五戒、修十善,五戒中不杀生,即是仁。不偷盗,即是义。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语,即是信。不饮酒,则心地清明而心志专一,神识不昏迷而真理显现,此即是智。五戒如果能够全部持守,则不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途之中,恒常投生于人道。这与儒家的“五常”大体相同,但是儒家只是让人“做到本份”,而佛门则兼带说明“三世因果”。

【原文】

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名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名口四业。不贪,不嗔,不痴,名意三业。此与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约身,十善多分约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

【译文】

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叫身三善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这叫口四善业。不贪、不嗔、不痴,这叫意三善业。十善与五戒内容大致相同,而五戒大部分是约束自身行为,十善大部分是约束起心动念,十善业如果具足,必定可以上生到天界。

【原文】

至于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对兄说友,对弟说恭,种种伦理之教,则皆欲使人各尽其分,无或欠缺,随顺世相,修出世法。若夫广明因果报应,不爽毫厘。堕狱生天,唯人自召。乃如来至极悲心,欲令众生永离众苦,但受诸乐耳。故不惜现广长舌相,为诸众生尽情宣演。

【译文】

至于佛陀遇到为人父母者,就对他说要慈爱子女;遇到为人子女者,就对他说要孝养父母,遇到为人兄长者;就对他说要友爱弟妹,遇到为人弟妹者,就对他说要恭敬兄长。这些伦常道德教化,都是希望使每个人能尽其应有的本分,令他们在世间伦常上没有什么欠缺,然后能随顺世间的事相,修习出世间之佛法。广泛地开示因果报应丝毫不差的道理,绝对千真万确。堕入地狱或生到天堂,是个人业力感召的结果。这是释迦如来以最究竟的慈悲心,想让一切众生永远脱离一切痛苦,永远享受一切安乐啊。所以不惜苦口婆心,为一切众生尽情的演说真实不虚的佛法。

【原文】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须先断恶因。若能常修善因,决定恒享乐果。此即书之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之,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之意。但儒唯约现世与子孙言,佛则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尽而论。

【译文】

佛经上说:“菩萨畏惧种下不善的因,众生畏惧得到不好的果报。”如果想要不遭受痛苦的果报,必须先断除造恶之因。若能常常修习善因,决定恒常可以享受安乐的果报。这就是《书经》上所说的:“作善则降吉祥,作不善则降灾殃。”《易经》上也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意思。但是儒家只谈到现世个人与子孙,佛教则是兼带过去、现在、未来的无尽三世的谈论。

【原文】

而凡情未测,视作渺茫,不肯信受。如盲背导师,自趣险道,欲不堕坑落堑,何可得耶。是故佛法广被十法界机。若约人道而言,即无一人不堪受佛法,亦无一人不能受佛法。藉令各修戒善,则俗美人和,家齐国治。唐虞盛世之风,何难见于今日。

【译文】

然而,由于凡夫情识分别,无法测知真实的事理,看不清事实真相,因此将佛陀三世因果之说,视为虚无渺茫,而不肯真正信受。就如同盲人违背了向导之师,自己趣向于危险的道路,如果想要不堕落到深坑之中,这怎么可能呢?所以佛法广大,能普遍利益十法界众生的根机,如果就人道来讲,没有一个人不能承受佛法,也没有一人不能受持佛法。假使人人各自持戒修善,则世间能完美和谐、家族齐整、国家平治,实现尧舜盛世的社会风气,在今日看到又有什么困难呢?

【原文】

因兹道启西乾,法流东震。历代王臣,咸皆崇奉。以其默化人心,隐赞治道,伏凶恶于未起,消祸乱于未萌故也。至于出家为僧,乃为专志佛乘,与住持法道而设。非谓佛法唯僧乃可修持也。

【译文】

因佛教诞生于天竺,而后佛法流传于中国,历代王公大臣,人人都崇敬奉持。这是因为佛教能够起到潜移默化人心、暗中赞同治世之道、伏凶恶于未生之时,消祸乱于未萌之际的缘故啊。至于出家为僧,这是为了专心志求佛乘,与住持佛法之道而施设的,并不是说佛法只有出家僧人才可以修持啊。

【原文】

此诸浅说,乃如来随顺世间,渐令出世之人天乘法。余如声闻,缘觉,菩萨等乘,咸皆以此为基。若夫有大根者,直趣妙觉,彻证吾心本具之佛性,极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其义深远,姑置勿论。

【译文】

这些浅显的言说,是释迦如来为随顺世间而施设的,想使人渐渐出离世间的人天乘教法。其他如声闻、缘觉、菩萨等乘教法,全都是以此为根基。若有大乘根器的人,直接趣向佛地妙觉,彻底证得我们本具的佛性,究竟畅演如来出世度生的本怀,其中的意义极为深远,在这里就暂时不讨论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如何度化家人

问: 如何度化家人? 慧律法师答: 从你的行为做起:...

居士如何护持正法

佛教是一个团体 佛教讲四众弟子,也讲七众弟子,范围是...

禁火莫烧山林

禁火莫烧山林,就是禁止放火,不要烧毁山林。那么从下...

以关怀代替处罚

在仙崖禅师住的禅院里,有一位学僧经常利用晚上时间,...

灵祐禅师开山记

灵祐禅师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开悟后,在寺院里担任典座...

四摄法在弘法中的运用

第一是布施 1、财布施 我们到一个地方弘扬佛法、建立...

想度众生,你得赶紧去了才能回来

问: 请问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五愿,叫寿命...

度众生的心发不出来,这样能否往生

问: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有云: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印光大师嘉言录--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

印光大师对祭祖焚烧纸钱的开示

佛弟子祭祖先,固当以诵经、持咒、念佛为主。焚化箔锭...

学佛之人所作所为,必须高出平人之上

若欲化人,必须自己实行,人自生信。光所言实行,尚不...

净土法门的易行和利益体现在哪里

原文: 须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

【佛教词典】不还果者

谓现法中。于五顺下分结。已永断遍知。谓有身见。戒禁...

【佛教词典】见轭

【见轭】 p0637   集异门论八卷四页云:云何见轭?答...

在家人如何修「日中一食」

问: 请问法师,俗家弟子若欲行日中一食,该注意哪些事...

婆媳关系中的修行

女人都希望有美满的家庭,关爱自己的丈夫、融洽的婆媳...

如是等辈,常得百千鬼神日夜卫护

【复次。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菩萨像前。作...

用慈悲忍辱的精神来对待谩骂

通常被人骂者,少有不起烦恼,乃至瞋恚心,佛在世时,...

你是在饮用一杯「咸水」吗

古时候有个财主,从拥有九十九只羊的那一天起,就眼巴...

锡杖的表法含义

诸位吉祥。我们今天道场白华庵,跟大家说的法器,叫做...

圣严法师《天堂、地狱一念间》

一位太太来到农禅寺,向我抱怨她的孩子难以管教,而引...

为什么要忏悔,忏悔的意义何在

前面讲到受持的方法,以下讲到忏悔方法。首先我们看看...

佛说世上有七种妻子

佛说世上有七种妻子: 一、 象杀士夫那样,不尊重爱护...

宏海法师:信解行证

好各位,我们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师...

净土宗发菩提心十种方法

菩提心的别相有十个。 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三...

达摩祖师度鹦鹉

参禅,乃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所传之徽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