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七十岁的人切勿将念佛当作泛泛悠悠的事

印光大师  2016/01/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七十岁的人切勿将念佛当作泛泛悠悠的事

日前陈豫堂来函,言汝父女二人均欲皈依,祈为取法名,并示修行法则。又言汝素知医及地理,赋性仁厚。汝女守贞修行,现汝女接汝到彼庵中修行。汝已七十,来日无多。当认真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凡家中家计,并儿孙之事,皆当置之度外。譬如我于六十后就死了,那儿孙还不是一样做人?我今只管念佛了生死,他们既不能替我了生死,我岂可因他们误我的大事。能如此设想,自然就会一心念佛了。

汝女梅菊,守贞修行,接你到庵,彼此互相辅助,同修净业,以期同生西方。须知佛法法门无量,通通皆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其难也难如登天。现在全世界,恐亦难有几个做得到的人。若志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无论什么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唯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汝父女二人,当依我语,则可不虚此生此遇矣。

今为汝取法名为德庆。汝名余庆,乃世间之庆。今念佛求生西方,是以佛德为依归,其为庆也,非佛莫能宣说。梅菊,法名德净,谓以身口意三业清净念佛,以期往生净土,永离众苦,但受诸乐也。《印光文钞》、《嘉言录》,想有送汝者,当过细看,依之而修。若无,当函向苏州护龙街穿心街报国寺弘化社请。今为附寄仿单一张,以便自看,或令人看。

又阮门戚氏,想亦是汝妹,今为彼取法名为德正。谓决定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了生脱死,最为正大光明之路。切不可听无知识者,炼丹运气求长生,及还寿生,寄库,求做鬼之邪知邪见,以枉用工夫,失真利益也。前所说之话,祈与彼说之。“人生七十古来稀”是一千多年前唐朝的话。七十岁的人切勿将念佛作泛泛悠悠的事体,则可决定往生矣。

印光大师·致戚友卿先生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慧律法师《1999年佛七圆满开示》

精进念佛,求生净土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九年元月二十三...

【推荐】看看这个苦难的人生,都觉悟念佛回归极乐吧

最近才慢慢的又体会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头所...

历代净土圣贤传二(白话)

往生比丘 清朝性修法师,不清楚他是哪里人。顺治年间,...

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引净土宗的二祖善导大师说: 「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

高登极乐,方为最上脱苦之道

原文: 然在凡夫地,未断惑业,纵生人天,终非究竟安隐...

业力凡夫如何保证往生到西方

很多信众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听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庄...

自他二力的净土法门

其他法门,依靠自力修行,要成就很难。好像我们要游过...

远离这九种横死的因缘

《佛说九横经》原文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佛顶首楞严咒...

除念此六字外,了无一念当情

【原文】 倘肯至诚念佛,决定冥冥之中,蒙佛加被,令不...

印祖对青少年的教诲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

念佛当心存敬畏,立早晚课,读经看论

人生世间,第一要亲近良师善友。有良师善友,便可归于...

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

【佛教词典】验来果

(术语)从死相而验知未来之果也。出瑜伽论。...

【佛教词典】五教十宗

华严宗之教相判释。为华严祖师贤首所立。系依其自宗宗...

真正的快乐不是在外面

佛经常常讲要少欲知足,知足常乐。欲望就是烦恼的表现...

一碗饭与一念间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师父:师父,我们在办...

禅堂的法器与仪规

五家钟板 中国禅宗在六祖之后,形成了五家七派的弘法模...

为什么要让他控制我的情绪

著名作家欧亨利和一个朋友去超市里买饼干,欧亨利礼貌...

业障清除的表现

修行两件事情不能等,一是清净业障,二是广结善缘。我...

圣严法师《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

佛教的观念认为,人生除了生、老、病、死四大基本苦恼...

化缘并非募捐那么简单

化缘一词,本极庄严,比如释迦世尊,是为一大事因缘而...

道念若同情念,则成佛已多时

古人说:凡夫成佛真个易,去除妄想实为难。只因你我无...

怎样才能达到佛的涅槃境界

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

在娑婆世界中,任何事情都不要贪恋

老和尚在客堂对大众开示:出家了生死,是要去一切的悭...

如何敬佛敬法敬僧

三宝者,佛、法、僧也。其义甚广,今唯举其少分之义耳...

虬龙与猕猴

这个故事出在《佛本行集经》,这个故事怎么说的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