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育王的百亿千金供养布施

2012/04/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灭度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一位深信佛法的国王。有一次,阿育王请示比丘们:‘过去佛住世时,有谁行大布施?’比丘们回答:‘给孤独长者最能行大布施。’阿育王又问:‘那他布施多少财宝呢?’比丘们表示:‘他布施了亿千金。’阿育王听到以后,如是思惟:‘长者尚能布施亿千金,身为一国之尊的我,又怎能只布施亿千金,应该要布施更多,以百亿千金来供养佛。’

于是,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佛塔,并于每一佛塔中供养百千金。之后,连续五年举办大法会,会中有三十万比丘。阿育王将三百亿金分成三等份供养,第一份供养阿罗汉圣者,第二份供养证得初果至三果者,第三份供养虽未得道,却老实修持的比丘。除了私有库存的财宝外,阿育王亦将夫人、婇女、太子、大臣等悉皆供养圣僧,并用四十亿金再赎回,如是前后共布施了九十六亿千金。

后来阿育王得了重病,自知命将终尽。当时,有位大臣名叫罗陀崛多,是阿育王过去世一起布施泥土给佛陀的同伴。罗陀掘多见国王重病,命欲将尽,恭敬顶礼后说:‘国王过去容貌光泽饱满,有百千位婇女围绕于身边,如同蜜蜂聚集采蜜的莲花一般,但今日容颜却不复以往。’

阿育王回答:‘不管是失去财宝、王位、性命或亲人,我都不会感到忧愁,唯一担忧、挂念的是再也无法见到圣人、贤者,无法供养其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虽然容貌不复以往,但不会因此感到难过或不安。’

阿育王又说:‘我常发愿,希望能以百亿千金布施供养,但现在还未满愿就要离世,算一算前后布施供养的金银财宝加起来,总计还差了四亿金。’阿育王说完后,便派人准备种种珍宝,送至鸡雀寺供养众僧。

此时,太子之子三波提禀告父亲说:‘国王不久后即会辞世,但他却将珍宝送至寺院,如此宫里的宝库就会竭尽。以王法来说,国王是以拥有的财宝为尊,太子今日应审慎考虑,不要让国王将财宝用尽。’于是太子命令宝库的管理者,勿将财宝送出。

这时,阿育王知道想供养的财宝已无法获得,于是将平日使用的金制食器送至寺中。太子知道后,为了避免阿育王又如是供养,便将金器改为银器,甚至改为铜制食器。但虔信三宝的阿育王依然供养如故,最后太子只好把铜器改为瓦器。

此时,阿育王手中拿着半颗阿摩勒果,悲伤地询问身旁的大臣:‘到底谁是当今之主?’大臣们回答:‘国王,您是当今之主。’阿育王说:‘你们为何要护念我而说这样虚假的谎言?我虽是国王,却不得自在。你们看!我手中的这半颗阿摩勒果,是我现在唯一拥有并可以作主的东西。富贵实是可厌离、可弃舍的!我先前统领整个阎浮提,今日却贫困如洗,就如恒河的流水一去不复返;富贵也是如此,过去了就再也收不回来。’

接着又继续说:‘凡是有兴盛者,最后必会走向衰亡,这是如来亲口宣说且真实不虚的道理。我先前下达的法令都能迅速达成且无障碍,但今日所要求的事情却不能如己所愿,有如大风被山阻隔,流水被河岸阻碍,所要求的教令已无人听从。过去我曾率领大军,出征时击鼓并吹贝螺,没有战争时则作种种伎乐,我受此五欲之乐,并有数百位婇女日夜陪伴、娱乐,如今这些都已不再,如同树没有了花与果实一样。我现在的面貌和气力也转为枯竭,亦如花已落尽,转向枯萎!’

此时,阿育王呼唤侍者,说:‘你若忆念我对你的恩养,就帮我将此半颗阿摩勒果送至鸡雀寺,代我礼拜诸位比丘,并告诉他们:“阿育王问讯诸大圣众,我是阿育王,统领此阎浮提之人,阎浮提是我所有,但今日我已丧尽权势,没有财宝可布施,因为一切财物已不能自在运用。现在我只有这半颗阿摩勒果,希望诸位圣众能慈悲哀愍我,接受我这最后的布施,成就我供僧的福德。”’

于是侍者受国王之令,持此半颗阿摩勒果前往鸡雀寺,并于上座长老前礼拜,长跪合掌说:‘过去阿育王统领阎浮提,所到之处无有障碍,如日照世间。但今日业报已尽,在世不久,无有王之威德,就像太阳被浮云所遮蔽一样。今日我代王顶礼僧足,送来这半颗阿摩勒果,愿求来世之福德。希望诸位圣众哀愍国王,接受此供养。’

上座长老告诉大众:‘听到这样的话,怎能不厌离世间之事?我们听到这样的事后,不能不生起厌离之心,如佛经上所说:“看见他人不幸之事,应生厌离。”假如是有智众生听闻此事,又岂会不舍弃世间?’便说偈言:

  ‘人王世中最,阿育孔雀姓,

   阎浮提自在,阿摩勒为主,

   太子及诸臣,共夺大王施,

   送半阿摩勒,降服憍财者,

   使彼生厌心,愚夫不识施,

   因果受妙乐,示送半摩勒。’

这时,上座长老心想:‘怎么让所有僧众都吃到这半颗阿摩勒果呢?’于是他请人将果子研磨并倒入石榴羹中,所以每一位僧众都受到了阿育王的供养。

后来,阿育王又再问身旁的臣子:‘谁是阎浮提之王?’大臣回答:‘国王,是您啊!’听到此语,阿育王从他的床上坐起来,环顾四方,合掌作礼,念诸佛德,并说:‘我今将此阎浮提布施供养三宝,随意用之。今日阎浮提有种种珍宝,我将施与三宝福田,果报自然成就。此布施功德不求转生为天帝释提桓因、梵王、人间之主,乃至世间种种妙乐等果报,只希望以此功德成就佛道,为世间敬仰,并成就一切智慧,作为世间的导师、善友。’阿育王将此语书写于纸上,封缄后以齿印盖其上,做完这些事后便舍报往生。

后来,太子及诸臣、宫人、婇女及全国百姓,以种种最上供养葬送阿育王。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四十六》

省思:

《无常经》云:‘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纵观过去、现在世间一切众生,只要有生,必定会走向死亡,唯有看清事实,才能念无常之苦,发解脱生死之心。修行学佛,修善断恶,并于日用之间磨炼这念心如如不动,方能出离生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把贫穷卖掉

富贵是人人所希望求到的,贫穷是人人所厌恶的,假若贫...

净界法师:有五种因缘,菩萨不会赐给你财富和地位

第一个,菩萨看到这个「有情」,他对于财富地位有重大...

【推荐】一切都顺利,其实祸根就种下了

我们归依佛、归依法了,就要观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在地下入定七八年, 生死却仍未了

明朝有一位皇帝要到紫金山的寺院上香,当时是一个下大...

分毫不差因果账

佛教提出四根本戒,若是犯了四根本戒,无论出家在家都...

一把石头换来每一生的富贵

舍卫国中有位富翁,他的夫人为他产下了一个胖嘟嘟的男...

供僧功德殊胜,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

《盂兰盆经》 云:若能以饭食、卧具、 医药,供养十方...

魔乡不可停

这个时代的共业就是这样恶劣,你也没有办法阻挡的时候...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五个指头的争论

佛教有一种修持方法叫做随喜功德,意思是看到别人比我...

【推荐】一个癌症病人的真诚劝诫

我出生在皖北的一个小乡村,从小原本是一个勤俭节约、...

平安就是轮回对你最大的赏赐

森林当中有一只狮子,野兽之王嘛;它去吃了一只鹿、饱...

贫女变皇后

过去,有一座名山 昼闇山,由于山中有众多贤圣僧众隐...

【佛教词典】念佛免摩竭难

(传说)五百贾客,入海采宝。值摩伽罗鱼王开口,海水...

【佛教词典】质怛罗

(杂名)Citra,亦云唧怛罗。锦绣也。大日经义释七曰:...

宽恕行忍的龙

大海中住着两条龙,一个生性刚直,一个生性慈忍。一日...

佛陀示现灭度为何对众生有益

卯一、不灭有损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

圣严法师《开放的心境》

一般人思考事情时,总是喜欢从自己的角度来看,所以遇...

这些在家居士团体,易养成我慢之心

优婆塞与优婆夷是佛门四众弟子,译为近事男与近事女,...

口善心不善,枉把弥陀念

王太太觉得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老公没本事不会赚钱,儿...

未悟者,妄以假悟,自误误人

参禅人,守住无慧,不忍受苦无福,无福不能成佛,无慧...

成功人士的11个好习惯

我们每个人都想成功。有人想成功地减肥、学吉他,也有...

天堂净土

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

不惜躯命,正念不动

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

如何正确看待佛菩萨的感应

问: 如何正确看待佛菩萨的感应? 答: 所谓的感应,...

父子寻金

过去,有父子二人一起居住。儿子入山砍柴时,看见泉水...

宽运法师《放生之意义与功德》

(一)为何要放生?放生的目的与意义何在? 佛教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