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比丘十八种僧物之齿木

2016/04/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比丘十八种僧物之齿木

齿木也称为杨枝,磨齿刮舌的木片,古代比丘常用的十八僧物之一,功能类似于现代的牙刷。

在古代,当比丘口臭时,佛陀允许他们通过咀嚼齿木清除口腔中的异味。对于比丘咀嚼齿木的缘由,《五分律》卷二十六云:“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食、除冷热涎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齿木除了清除口臭之外,还具有消食、除去口中涎唾、明目等多种功能。

嚼齿木之前,应当念诵必要经咒。永平道远禅师曰:“嚼杨枝,先右手取杨枝,咒愿,可诵《严华经·净行品》偈云:手执杨枝,当愿众生,心得正法,自然清净。”及嚼,复诵偈云:“晨嚼杨枝,当愿众生,得调伏牙,噬诸烦恼。”

齿木的正确咀嚼方法是,先把齿木的一端缓慢地嚼碎,顺便把汁液咽到喉中。然后用嚼碎的一端,轻轻地摩擦牙齿。擦罢之后,再把“齿木”撕开,曲成弯月形状,刮除舌垢。对于齿木的咀嚼方法,《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记载:“每日旦朝,须爵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

对于齿木的质料,戒律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如《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除了漆树、毒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等五种树不应嚼外,其余皆可嚼。不过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他数目常有怪异之味,或者清除异味的效果不如杨枝好,因而僧人多采用杨枝作为齿木。《毗尼日用切要》云:“今咸以柳条当杨枝。柳条垂下,乃小杨也。若无柳处,将何梳齿?须知一切木皆可梳齿,皆名齿木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不独谓柳木一种。”可见,比丘通常情况下用杨枝作齿木,没有杨枝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有苦味的树木取代。

对于齿木的尺寸,佛教律典中也有明确的规定。《五分律》卷二十七云:“有诸比丘,作杨枝太长。佛言不应尔,极长听一穕手。有一比丘,嚼短杨枝,见佛恭敬,便吞咽之。佛威神令得无患。佛言不应尔,极短听长并五指,亦不应太粗太细。”

对于齿木的长度,《四分律》卷五十三云:“极短者长四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三云:“此有三种,谓长中短。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 《玄应音义》卷十五云:“长者十二指,短者六指。”《十诵律》谓六寸至一尺二寸间。总之,齿木不可过短,以防被吞下,但也不可太长,以免使用不方便。

咀嚼齿木应当注意场合和必要的礼仪。《五分律》卷二十七云:诸比丘不住一处嚼杨枝,处处污地,佛言:“不应尔。有阿练若处,比丘往一处嚼杨枝。”…… 有诸比丘用杨枝竟不洗,虫食而死,佛言:“不应尔,用竟,净洗乃弃。”有诸比丘乏杨枝,佛言:“听截去已用处,余更畜用”有一比丘以盛革屣囊盛杨枝,革屣粪污之,佛言:“应更以余物盛”。有诸比丘于温室、讲堂、食堂、作食处、和尚、阿者梨、上座前嚼杨枝,佛言:“不应尔。”有诸比丘病,和尚阿者梨上座看之,不敢于前嚼杨枝,佛言:“病时听。”佛陀规定比丘在嚼杨枝时,不应随地乱吐,可在无人之处咀嚼,也不可在井边咀嚼,以免污秽井水。用作咀嚼的杨枝要洗净,以免杨枝中有虫被误食。在大众场合,或者在和尚、师长面前,不应嚼杨枝,以免不恭敬。类似规定,如《百一羯磨》亦云:“嚼杨枝须在屏处,不得显露及往还洁净处。或弃齿木,先以水洗,乃馨、、、或弹指警觉,方可弃之屏处。若其异者,得越发罪。”

《南海寄归内法传》谈及嚼齿木的礼仪,也有明确的说明:“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若也逼近尊人,宜将左手掩口,用罢繴破,屈而刮舌,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菎,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亦既用罢,即可俱洗,弃之屏处。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咦唾,皆须弹指经三,或时过两,如不而者,弃便有罪。”

比丘咀嚼齿木有诸种功德利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甘露火唐经作无厌足章》云:“嚼杨枝具功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廕,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晨朝食后,皆嚼杨枝。诸苦辛物,以为齿木,细心用之,具如是德。”佛陀在本经中明确指出,嚼齿木(杨枝)具有消食化痰,解毒去垢,明目润喉,香口益气,润唇正味等多种功德利益。

《十诵律》中也谈及嚼齿木的功德利益。律云:“佛言:嚼杨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病,五除痰廕。复有五事利益:一除风,二除热,三别味,四能食,五眼明。”齿木不仅是古代僧团中常用僧物,民间也被广泛采用,并且赋予齿木特殊的含义。古代印度、西域等请俗人参加宴席,首先赠送齿木给来客,表示诚恳邀请之意,兼表祝人健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僧团的六和敬是哪六和

僧,梵语叫僧伽,简称为僧。僧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单个...

女众出家要成办道业,是否希望渺茫

传某师因感女众尘俗习染太深,又乏男众果断不畏的气魄...

佛门不推崇算命,为何却有《达摩一掌经》传于世呢

为什么佛门不推崇算命,却有《达摩一掌经》暗传于世呢...

出家人有31件事可称作不祥

一、佛前安坐受人礼拜,不祥。 二、佛前骂人,不祥。 ...

苦难轮回不堪 心灵深处探求解脱

在人生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念心」,也就是观念要...

妻子甚狱

过去在耆闍掘山后面住有七十馀户的婆罗门,由于宿世福...

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的责任

出家僧人应有三种责任: 一、为僧者,维护僧家形象,如...

这一生啊,就这样下去,完了

出于丛林,入于古刹,从这个禅堂出来到那个禅堂去,一...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出家人托钵乞食的含义与由来

乞食,又称为托钵、分卫、行乞,是比丘为资养自己色身...

十八罗汉

在佛教经典记载中,原是十六罗汉,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

从僧衣看佛教三千威仪

前往寺院参加法会时,你看到的法师身着祖衣,威仪具足...

寺院屋檐下为什么要挂铃铛

在我国一些寺庙等传统古建筑的屋檐下,总能看到这系挂...

【佛教词典】能化

相对于“所化”一词,即指能教化他人者。一切众生皆为...

【佛教词典】损伏断

(术语)毕竟断之对。暂时押烦恼之种子,依有漏道之力...

不看轻别人,也别看轻自己

我们时常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看到别人强过自己,就会产...

要真为生死,而发菩提心念佛

念佛道理讲起来很多,现在说一总纲乃:真为生死,发菩...

心态决定独木桥的走法

弗洛姆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一天,几个学生向他...

家庭也是道场

【提要】: 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串。慈悲感恩和为贵...

「远离颠倒梦想」中的四种颠倒

若如大火能烧尽一切执著,不仅对有为法不应起执著,对...

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心真则凡所动...

不知者受害最大

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候总是显得和蔼可亲,经常说些弟子熟...

念佛怎样反观自己

问: 佛法若不外求,念佛怎样反观自己?念佛之心当下...

佛门素宴悟心境

我独自在外打拼,经历不少坎坷,心高气傲的我,看到周...

净土宗是他力还是自力呢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

梦参老和尚:念经念佛还会有灾祸吗

每个人都有六亲眷属,你周围的人要是不信佛的,你怎么...

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