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信力入印法门经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三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布施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布施故,起安慰心。』有言布施者,谓如所闻法如是说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爱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爱语故,起安慰心。』有言爱语者,谓心不为饮食说法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利益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利益故,起安慰心。』有言利益者,所谓教他一切众生,为令众生受持读诵不疲惓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同事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同事故,起安慰心。』有言同事者,谓布施令诸众生住大乘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菩提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菩提心故,起安慰心。』有言菩提心者,谓令诸法恒常住故,为不灭故,生于欲心、发精进心、摄取之心、正修行心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义无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义无碍故,起安慰心。』有言义无碍者,谓入如实法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无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无碍故,起安慰心。』有言法无碍者,谓入一切佛法智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辞无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辞无碍故,起安慰心。』有言辞无碍者,谓入一切诸字名声智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乐说无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乐说无碍故,起安慰心。』有言乐说无碍者,谓入一切法文句差别方便智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障碍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障碍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障碍智者,所谓说一切佛法不休息智故,取一句法于无边劫住持演说而不起心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教化一切诸众生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教化一切诸众生故,起安慰心。』有言教化一切诸众生者,谓能忍受一切众生烦恼染故;烦恼染者,所谓身心俱逼恼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诸失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诸失故,起安慰心。』有言无诸失者,所谓不失诸善根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心不相触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心不相触故,起安慰心。』有言心不相触者,所谓不失诸善根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精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精进故,起安慰心。』有言精进者,所谓满足诸善法故,远离一切不善法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慈心观察诸众生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慈心观察诸众生故,起安慰心。』有言慈心观察诸众生者,谓于一切诸众生中平等心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害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害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不害心者,谓护一切诸众生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远离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远离心故,起安慰心。』有言远离心者,谓入三世一切诸法悉平等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念慈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念慈心故,起安慰心。』有言法念慈心者,所谓不见一切法故,而不执着不见法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初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初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初功德者,所谓不舍菩提心故,随顺一切菩萨行故。有随顺一切菩萨行者,谓大慈心平等摄受一切众生故,降伏一切嫉妬心故,远离一切诸破戒故,远离一切瞋恨心故,远离一切懈怠心故,不行一切散乱心故,远离一切愚痴心故,有四摄法摄取教化诸众生故,于诸众生心皆平等如大地故,不念小乘狭劣心故,随顺一切众生所作诸善行故,大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满足故;摄受诸佛胜妙法故,学诸善业般若根本故,恒常修行功德智慧二庄严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希有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希有相故,起安慰心。』有言希有相者,谓一切法不二相故,于一切行生自行相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忍辱柔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忍辱柔和故,起安慰心。』有言忍辱柔和者,所谓为他恶口骂辱诸不善语毁谤说时不生瞋恨心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颜色怡悦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颜色怡悦故,起安慰心。』有言颜色怡悦者,谓不说他诸过失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无事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无事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无事者,所谓唯是谓名字故。何以故?以无事体不异事体,事体不异无事体故,以即事体是无事故,依彼事体无事智一切法无事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住持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住持故,起安慰心。』有言法住持者,谓一切法不动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法者,谓无差别不依住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非智慧断烦恼非不智慧断烦恼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入非智慧断烦恼非不智慧断烦恼故,起安慰心。』有言入非智慧断烦恼非不智慧断烦恼者,所谓智慧体即烦恼体。何以故?以智慧体不异烦恼体、烦恼体不异智慧体,即智慧体是烦恼体、即烦恼体是智慧体,以是义故,非即智慧能断烦恼,譬如指端不能自触,此亦如是,非即智慧能断烦恼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如来非常非不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入如来非常非不常故,起安慰心。』有言入如来非常非不常者,谓不取体相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不思议如来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入不思议如来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入不思议如来智者,谓随可化诸众生心如是说法不过彼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无色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入无色相故,起安慰心。』何以故?无色相体不异色相体、色相体不异无色相体,即色相体无色相故,依彼色相体无色相智一切法无色相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方便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方便故,起安慰心。』有言方便者,所谓摄取一切法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尽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尽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无尽功德者,所谓回诸善根向菩提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智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智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智功德者,谓信一切诸法空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善业根本般若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善业根本般若法故,起安慰心。』有言善业根本般若法者,所谓自身住白法故,有善业根本般若法者,谓令他住般若法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三昧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三昧故,起安慰心。』有言三昧者,谓寂灭定三昧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满足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满足心故,起安慰心。』有言满足心者,谓入一切诸事作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中道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中道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中道智者,所谓究竟清净智故。何以故?以中道体不异边体、边体不异中道体故,以即边体是中道体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无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无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无常者,所谓诸法有中有边,是故诸法有中有边。何以故?以有为体无异体故,有中有边体不异有为体,有为体不异有中有边体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常者,所谓诸法无中无边,是故诸法无中无边。何以故?以无为体无异体故,无中无边体不异无为体,无为体不异无中无边体故,无中无边者所谓常恒净不变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胜供养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胜供养佛故,起安慰心。』有言胜供养佛者,所谓供养现在佛故,谓信大乘诸菩萨善供养恭敬谘请闻法饮食卧具等,奉施给与如分如力令住大乘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无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无为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无为者,谓有为句故。何以故?以无为体不异有为体、有为体不异无为体,即有为体是无为故,依彼有为体无为智一切法无为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难见一切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难见一切法故,起安慰心。』有言难见一切法者,谓一切法因缘体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难知一切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难知一切法故,起安慰心。』有言难知一切法者,谓观心念无实体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难觉一切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难觉一切法故,起安慰心。』有言难觉一切法者,谓一切法觉所觉平等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浊一切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浊一切法故,起安慰心。』有言不浊一切法者,谓常清净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不尽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不尽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不尽者,谓无譬喻体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不坏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不坏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不坏者,谓入三世诸法平等故,以一切法不离法故,不差别法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四圣谛无差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四圣谛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言四圣谛无差别者,谓四圣谛无差别故,有言四圣谛无差别者,常清净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明缘行无差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明缘行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言无明缘行无差别者,所谓无明即是缘行。何以故?不异无明因有缘行故,若异无明因有缘行者,则应无因而有诸行;以是义故,不异无明因而有诸行果,如是因果义成,以本来清净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常者,所谓无常体即是常体故。何以故?常体不异无常体、无常体不异常体,即无常体是常体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如来不生不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如来不生不灭故,起安慰心。』有言如来不生不灭者,所谓以无对治法故,譬如虚空不生不灭,以虚空无边无中际故,而依因观察见下中上,此是针孔虚空,此是瓶孔虚空,此是无量孔虚空,而虚空无下中上,以不生不灭故,而虚空不分别无分别,而虚空自然无分别,如是等事现前见,以不共法相应故。

「文殊师利!如是如来、应、正遍知,不生不灭无中无边,而依一切众生见下中上,依无中无边心见如是等事,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一切众生能受能用,而如来无分别离分别,而自然无分别,如是等事作故,以不共法相应故。

「文殊师利!譬如日光依住处观见种种影,而日光明不分别离分别,以不共法相应故。文殊师利!如是如来、应、正遍知依众生心观智差别种种见,而如来不分别离分别,而自然无分别,如是等诸事现见,以不共法相应故,而无诸乘及以大乘。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为一切众生离诸烦恼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为一切众生离诸烦恼故,起安慰心。』有言为一切众生离诸烦恼者,谓遍身心法门明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门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般若门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门者,有四种法得名。何等为四?谓信、不放逸、直心、增上心,是名四种法。诸菩萨等得法明门般若成就,依法明门般若,诸菩萨摩诃萨离诸恶道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智明门般若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智明门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智明门般若者,有四种法得名。何等为四?谓功德、信空、解脱、令诸众生住菩提心,是名四种法。诸菩萨等得智明门般若成就,依彼智明门般若,诸菩萨摩诃萨断诸魔业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施心无尽修行般若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施心无尽修行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施心无尽修行般若者,谓能教化悭嫉众生令成就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戒心无尽修行般若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戒心无尽修行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戒心无尽修行般若者,谓能教化破戒众生令清净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行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寂静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寂静故,起安慰心。』有言寂静者,谓离身心故,发起一切善根不怯弱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为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有为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有为法者,谓一切法非空非不空,非颠倒非不颠倒,非增上非不增上,非事非不事,非有为非无为,非相非不相,非依非不依,非二非不二,非减非不减,非取非不取,如是入者,是则名为有为法体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为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为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无为法者,谓即此诸法无差别,不生心、非颠倒、不分别离分别,是则名为无为法体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见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见故,起安慰心。』有言正见者,谓入二不二相故。何以故?以不二体不异二体、二体不异不二体故,以即二体是不二故,若能如是入二不二,是名正见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瞋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瞋心故,起安慰心。』有言无瞋心者,谓安隐事故,一切众生得入业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波罗蜜道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入波罗蜜道故,起安慰心。』有言入波罗蜜道者,所谓方便摄取般若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生诸佛家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生诸佛家故,起安慰心。』有言生诸佛家者,谓功德庄严智慧庄严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发菩提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发菩提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发菩提心者,谓住大慈大悲心故。何以故?以得入于一切法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者,所谓有为无为之法无差别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方便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方便故,起安慰心。』有言方便者,所谓摄取一切法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障碍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有障碍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有障碍行者,谓五波罗蜜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障碍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障碍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障碍行者,谓般若波罗蜜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漏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有漏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有漏行者,谓见诸法行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漏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漏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无漏行者,所谓不见诸法行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量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有量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有量行者,所谓有诸心相住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量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量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量行者,所谓无诸心相行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量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有量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有量智者,所谓观察阴、界、入、因缘集是处非处观察方便相智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量作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量作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量作智者,谓无作心行处所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有边故,起安慰心。』有言有边者,谓五波罗蜜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边故,起安慰心。』有言无边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自身能寂静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自身能寂静故,起安慰心。』有言自身能寂静者,所谓观察无我法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身心寂静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身心寂静故,起安慰心。』有言身心寂静者,所谓教化一切众生无疲惓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直心清净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直心清净故,起安慰心。』有言直心清净者,所谓观察一切众生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观察一切诸众生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观察一切诸众生故,起安慰心。』有言观察一切诸众生者,所谓观察一切众生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众生平等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众生平等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众生平等功德者,谓五功德波罗蜜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降伏悭嫉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降伏悭嫉心故,起安慰心。』有言降伏悭嫉心者,谓能舍一切内外物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谄曲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谄曲故,起安慰心。』有言不谄曲者,谓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供养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供养佛故,起安慰心。』有言供养佛者,所谓依止供养住持,能生诸佛出世法故,复能成就说法法故,为供养彼佛菩萨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供养如来智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供养如来智行故,起安慰心。』有言供养如来智行者,谓为众生一切令住不退法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心口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心口行故,起安慰心。』有言心口行者,谓令众生离口心过得清净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见魔业住佛业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见魔业住佛业故,起安慰心。』有言不见魔业住佛业者,谓不见魔业教化众生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于诸佛如来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于诸佛如来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信于诸佛如来常者,谓诸佛常以无差别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于诸佛如来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于诸佛如来恒故,起安慰心。』有言信于诸佛如来恒者,谓信诸佛如来恒作一切佛行不休息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于诸佛如来净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于诸佛如来净故,起安慰心。』有言信于诸佛如来净者,所谓不空见闻念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于诸佛如来我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于诸佛如来我故,起安慰心。』有言信于诸佛如来我者,谓诸如来身无边故;身无边者,谓说如来无边身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安隐事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安隐事故,起安慰心。』有言安隐事者,所谓为令一切众生护自身心逼恼事故,无有少法能生苦者而不受故,无有少法能生乐者而不舍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无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无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无相者,谓无相体。何以故?谓以不取无相体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归依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归依佛故,起安慰心。』有言归依佛者,所谓不作一切恶行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归依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归依法故,起安慰心。』有言归依法者,谓归依法因缘集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归依僧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归依僧故,起安慰心。』有言归依僧者,所谓远离爱憎心故。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菩提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菩提心故,起安慰心。』有言菩提心者,谓起不可思议智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身无差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身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言身无差别者,谓过一切诸法相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无差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言信无差别者,谓信诸业及果报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三摩跋提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三摩跋提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三摩跋提智者,所谓观察入体智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无差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言法无差别者,谓法修行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善知识无差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善知识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言善知识无差别者,所谓不诳诸善知识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随顺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随顺法故,起安慰心。』有言随顺法者,谓于诸法如实修行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惭愧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惭愧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惭愧行者,谓身口意业修善行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离爱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离爱心故,起安慰心。』有言离爱心者,所谓能生未生善法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离瞋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离瞋心故,起安慰心。』有言离瞋心者,所谓不失已生善法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防护自身他身善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防护自身他身善根故,起安慰心。』有言防护自身善根者,谓护令入业所作故;有言防护他身善根者,谓护令住大慈大悲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障碍解脱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障碍解脱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障碍解脱智者,谓非二清净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于因缘诸法生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于因缘诸法生故,起安慰心。』有言信于因缘诸法生者,谓见诸因缘法体不生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诸法无住处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诸法无住处故,起安慰心。』有言诸法无住处者,谓一切法无十方界差别处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诸佛如来如虚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诸佛如来如虚空故,起安慰心。』有言诸佛如来如虚空者,谓佛无差别无依止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诸佛如来离心意意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诸佛如来离心意意识故,起安慰心。』有言诸佛如来离心意意识者,谓诸佛得至自然智,以得无障碍智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三


上篇: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下篇: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华严部目录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度世品经

度世品经卷第一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 西晋优婆塞聂道真译 若那师利菩...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一卷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

渐备一切智德经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一(一名十住,又名大慧光三昧) 西...

佛说逝童子经

佛说逝童子经 西晋沙门支法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

发觉净心经

发觉净心经卷上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隋言志...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 西晋优婆塞聂道真译 若那师利菩...

【注音版】善生经

善生经...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翻译之记 出世智道,亦名为印。此经...

【注音版】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注音版】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法界次第初门

法界次第初门总序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释智顗。辄依经...

大乘顶王经

大乘顶王经 梁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 归命大智海圆满...

几则打猎致命失误的事例

古今中外,千古不变的规律:打猎的时候,很容易发生错...

大悲咒的功德从哪里来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三卷过以后,整个《楞严经》...

你究竟在怕什么

一个少年怕独自走夜路,父亲问他:你怕什么?少年回答...

是「山门」还是「三门」

当我们进入到佛教寺院时,通常会先经过山门,有时也会...

居士楷模彭际清

彭际清(1740~1796),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

【推荐】「无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处

昨夜梦中,任是富贵荣华、悲欣忧苦;清晨醒来,如幻如...

业是搞不完消不完的

我们过去造的业,无量无边,无始以来,哪搞得完呢?你...

拜佛姿势图解

第一.站立姿势.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

是否适合做夫妻的10个标准

现如今,婚姻的可靠度似乎越来越低,离婚率高居不下。...

比丘为塔作枨因缘

过去在竺叉尸罗国有一座塔寺,波斯匿王时期,门柱被火...

念佛与消业

业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佛教不但把世间的贫富贵贱、...

佛学之宇宙论——九地

依三界施设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