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三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初品中住王舍城释论第五(卷第三)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住王舍城。

【论】

今当说。

问曰:

何以不直说般若波罗蜜法,而说「佛住王舍城」?

答曰:

说方、时、人,令人心生信故。

云何名「住」?四种身仪:坐、卧、行、住,是名住。

又以怖魔军众、自令弟子欢喜入种种诸禅定故,在是中住。

复次,三种住:天住、梵住、圣住。

六种欲天住法,是为天住。

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住法,是名梵住。

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住法,是名圣住。

于是三住法中,住圣住法;怜愍众生故,住王舍城。

复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故名梵住。

空、无相、无作,是三三昧名圣住。

圣住法,佛于中住。

复次,四种住:天住、梵住、圣住、佛住。

三住,如前说。

佛住者,首楞严等诸佛无量三昧、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种种诸慧,及八万四千法藏度人门。如是等种种诸佛功德是佛所住处,佛于中住。

略说「住」竟。

「王舍城」者:

问曰:

如舍婆提、迦毗罗婆、波罗[木*柰]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

答曰:

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以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梨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成人,力能并兼诸国,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

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

「有言:『宜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

复次,往古世时,此国有王名婆薮,心厌世法,出家作仙人。

是时居家婆罗门与诸出家仙人共论议。

居家婆罗门言:「经书云:『天祀中,应杀生噉肉。』」

诸出家仙人言:「不应天祀中杀生噉肉。」共诤云云。

诸出家婆罗门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

诸居家婆罗门言:「信。」

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为证,后日当问。」

诸居家婆罗门即以其夜先到婆薮仙人所;种种问已,语婆薮仙人:「明日论议,汝当助我。」

如是明旦论时,诸出家仙人问婆薮仙人:「天祀中应杀生噉肉不?」

婆薮仙人言:「婆罗门法,天祀中应杀生噉肉。」

诸出家仙人言:「于汝实心云何?应杀生噉肉不?」

婆薮仙人言:「为天祀故,应杀生噉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

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语!」即唾之言:「罪人灭去。」是时,婆薮仙人寻陷入地没踝。是初开大罪门故。

诸出家仙人言:「汝应实语,若故妄语者,汝身当陷入地中。」

婆薮仙人言:「我知为天故杀羊、噉肉无罪。」即复陷入地至膝。如是渐渐稍没至腰,至颈。

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语得现世报,更以实语者,虽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免罪。」

尔时,婆薮仙人自思惟言:「我贵重人,不应两种语。又婆罗门四围陀法中,种种因缘赞祀天法,我一人死,当何足计!」一心言:「应天祀中杀生、噉肉无罪。」

诸出家仙人言:「汝重罪人!催去!不用见汝!」于是举身没地中。从是以来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杀羊。当下刀时言:「婆薮杀汝。」

婆薮之子,名曰广车,嗣位为王;后亦厌世法,而复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复作大罪,我今当何以自处?」

如是思惟时,闻空中声言:「汝若行见难值希有处,汝应是中作舍住。」作是语已,便不复闻声。

未经几时,王出田猎,见有一鹿走疾如风,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从无能及者。转前见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细软,好华遍地,种种林木、华果茂盛,温泉、凉池皆悉清净。其地庄严,处处有散天华、天香,闻天伎乐。

尔时,乾闼婆伎适见王来,各自还去。「是处希有,未曾所见,今我正当在是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寻迹而到。

王告诸臣:「我前所闻空中声言:『汝行若见希有难值之处,汝应是中作舍住。』我今见此希有之处,我应是中作舍住。」即舍本城,于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是中住,从是已后次第止住。是王元起造立宫舍,故名王舍城。

略说王舍城本起竟。

【经】

耆阇崛山中。

【论】

「耆阇」名鹫,「崛」名头。

问曰:

何以名鹫头山?

答曰:

是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因名之为鹫头山。

复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诸鹫常来噉之,还在山头,时人遂名鹫头山。

是山于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圣人住处。

问曰:

已知耆阇崛山义,佛何以故住王舍城?

诸佛法普慈一切,如日照万物,无不蒙明。

如沤祇尼大城、富楼那跋檀大城、阿蓝车多罗大城、弗迦罗婆多大城,如是等大城,多人丰乐而不住;何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大城?

波罗柰、迦毗罗婆、瞻婆、婆翅多、拘睒鞞、鸠楼城等,虽有住时,而多住王舍城、舍婆提。云何知多住二处?见佛诸经多在二城说,少在余城。

答曰:

佛虽大慈等及,以沤祇尼等诸大城,是边国故不住。

又弥离车弊恶人多,善根未熟故。如偈说:

 「如日光等照,  华熟则时开,
  若华未应敷,  则亦不强开。
  佛亦复如是,  等心而说法,
  善根熟则敷,  未熟则不开。
  以是故世尊,  住三种人中:
  利智善根熟,  结使烦恼薄。」

复次,知恩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

问曰:

云何知恩故多住二城?

答曰:

憍萨罗国是佛所生地。如佛答频婆娑罗王偈说:

 「有好妙国土,  在于雪山边,
  丰乐多异宝,  名曰憍萨罗。
  日种诸释子,  我在是中生,
  心厌老病死,  出家求佛道。」

又是憍萨罗国主波斯匿王,住舍婆提大城中;佛为法王,亦住此城,二主应住一处故。

复次,是憍萨罗国,佛生身地,知恩故,多住舍婆提。

问曰:

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者,迦毗罗婆城近佛生处,何不多住?

答曰:

佛诸结尽无复余习,近诸亲属亦无异想;然释种弟子多未离欲,若近亲属则染着心生。

问曰:

何以不护舍婆提弟子,而多住舍婆提?

答曰:

迦毗罗婆弟子多。佛初还国,迦叶兄弟千比丘,本修婆罗门法,苦行山间,形容憔悴。父王见之,以此诸比丘不足光饰世尊,即选诸释贵人子弟,兼人少壮,户遣一人,强令出家。其中有善心乐道,有不乐者,此诸释比丘不应令还本生处。舍婆提弟子辈不尔,以是故佛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罗婆。

复次,出家法应不近亲属,亲属心着,如火如蛇。居家婆罗门子为学问故,尚不应在生处,何况出家沙门!

复次,如舍婆提城大,迦毗罗婆不尔。舍婆提城九亿家,是中若少时住者,不得度多人,以是故多住。

复次,迦毗罗婆城中佛生处,是中人已久习行,善根熟,利智慧,是中佛少时住说法,不须久住,度已而去。

舍婆提人,或初习行,或久习行;或善根熟,或善根未熟;或利根,或不利根。多学种种经书故,研心令利,入种种邪见网中,事种种师,属种种天。杂行人多,以是故佛住此久。

如治痈师,知痈已熟,破出脓,与药而去;若痈未熟,是则久住涂慰。佛亦如是,若弟子善根熟,教化已更至余处;若可度弟子善根未熟,则须久住。

佛出世间,正为欲度众生,着涅槃境界安隐乐处故,是故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罗婆。

佛于摩伽陀国尼连禅河侧,沤楼频螺聚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法身故,多住王舍城。

问曰:

已知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因缘,于此二城,何以多住王舍城?

答曰:

以报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众生皆念生地。如偈说:

 「一切论议师,  自爱所知法;
  如人念生地,  虽出家犹诤。」

以报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诸佛皆爱法身故。如偈说:

 「过去、未来,  现在诸佛,  供养法身,
  师敬尊重。」

法身于生身胜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

复次,以坐禅精舍多故,余处无有。如竹园、鞞婆罗跋恕、萨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罗求阿、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王舍城,有五精舍,竹园在平地;余国无此多精舍。

舍婆提一处,祇洹精舍;更有一处,摩伽罗母堂,更无第三处。

婆罗奈斯国一处,鹿林中精舍,名梨师槃陀那。

毗耶离二处:一名摩呵槃,二名弥猴池岸精舍。

鸠睒弥一处,名劬师罗园。

如是诸国,或一处有精舍,或空树林。

以王舍城多精舍,坐禅人所宜,其处安隐,故多住此。

复次,是中有富那罗等六师,自言我是一切智人,与佛为对;及长爪梵志,婆蹉姓、拘迦那大等,皆外道大论议师;及长者尸利崛多,提婆达多、阿阇贳等,是谋欲害佛,不信佛法,各怀嫉妬!有是人辈故,佛多住此。譬如毒草生处,近边必有良药。

如偈说:

 「譬如师子,  百兽之王;  为小虫吼,
  为众所笑。  若在虎狼,  勐兽之中,
  奋迅大吼,  智人所可。

 「诸论议师如勐虎,  在此众中无所畏;
  大智慧人多见闻,  在此众中最第一。」

以是大智多闻人皆在王舍城故,佛多住王舍城。

复次,频婆娑罗王到伽耶祀舍中迎佛,及余结发千阿罗汉。是时佛为王说法,得须陀洹道,即请佛言:「愿佛及僧就我王舍城,尽形寿受我衣被、饮食、卧具、医药,给所当得。」佛即受请,是故多住王舍城。

复次,阎浮提四方中,东方为始,日初出故;次第南方、西方、北方。东方中,摩伽陀国最胜。摩伽陀国中,王舍城最胜,是中有十二亿家。

佛涅槃后,阿阇贳王以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其边更作一小城,广长一由旬,名波罗利弗多罗,犹尚于诸城中最大,何况本王舍城!

复次,是中人多聪明,皆广学多识,余国无此。

复次,有人应得道者,待时、待处、待人。佛豫知释提桓因及八万诸天,应在摩伽陀国石室中得道,是故佛多住王舍城。

复次,其国丰乐,乞食易得,余国不如。又以三因缘故:

一者、频婆娑罗王约勅宫中常作千比丘食。

二者、树提伽虽人中生,常受天富乐;又多富贵诸优婆塞。

三者、阿波罗逻龙王善心受化,作佛弟子,除世饥馑故,常降好雨,是故国丰。

如佛涅槃后,长老摩呵迦叶欲集法,思惟:「何国丰乐,乞食易得,疾得集法?」如是思已,忆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约勅常设千比丘食。频婆娑罗王虽死,此法不断,是中食易得,易可集法,余处无如是常供。若行乞食时,诸外道来共论议,若共论议,集法事废;若不共论,便言诸沙门不如我。如是思惟,择取最上千阿罗汉,将就耆阇崛山,集结经藏。

以是三因缘,故知摩伽陀国乞食易得。

如《阿含》及《毗尼》中说,言毗耶离国时时有饥饿。如《降难陀婆难陀龙王兄弟经》中说,舍婆提国饥饿;余诸国亦时时有饥饿,摩伽陀国中无是事,以是故知摩伽陀国丰乐,乞食易得。

复次,王舍城在山中闲静;余国精舍平地故,多杂人入出,来往易故不闲静。

又此山中多精舍,诸坐禅人、诸圣人皆乐闲静,多得住中;佛是圣人、坐禅人主,是故多住王舍城。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多住王舍城。

问曰:

若住王舍城,可尔。何以不多住竹园,而多住耆阇崛山?

答曰:

我已答,圣人、坐禅人乐闲静处。

问曰:

余更有四山:鞞婆罗跋恕等。何以不多住,而多住耆阇崛山?

答曰:

耆阇崛山于五山中最胜故。云何胜?耆阇崛山精舍近城,而山难上,以是故杂人不来;近城故,乞食不疲。以是故,佛多在耆阇崛山中,不在余处。

复次,长老摩诃迦叶,于耆阇崛山集三法藏,可度众生。度竟,欲随佛入涅槃;清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阇崛山,语诸弟子:「我今日入无余涅槃。」如是语已,入房结加趺坐,诸无漏禅定自熏身。

摩诃迦叶诸弟子入王舍城,语诸贵人:「知不?尊者摩诃迦叶,今日入无余涅槃。」

诸贵人闻是语,皆大愁忧言:「佛已灭度,摩诃迦叶持护佛法,今日复欲入无余涅槃!」诸贵人、诸比丘晡时皆共集耆阇崛山。

长老摩诃迦叶晡时从禅定起,入众中坐,赞说无常:「诸一切有为法,因缘生故无常;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无常。因缘生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有智者不应着我我所;若着我我所,得无量忧愁苦恼。一切世间中,心应厌求离欲。」

如是种种说世界中苦,开导其心,令入涅槃。说此语竟,着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钵捉杖,如金翅鸟现,上昇虚空,四种身仪:坐、卧、行、住;一身现无量身,满东方世界,于无量身还为一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南、西、北方亦如是。

众心厌世,皆欢喜已,于耆阇崛山头,与衣钵俱,作是愿言:「令我身不坏,弥勒成佛,我是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如是思惟已,直入山头石内,如入软埿;入已,山还合。

后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十尺时,弥勒佛出;佛身长百六十尺,佛面二十四尺,圆光十里。是时,众生闻弥勒佛出世,无量人随佛出家。

佛在大众中,初说法时,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六通具足;第二大会,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道;第三大会,九十三亿人得阿罗汉道。自是已后,度无数人。

尔时,人民久后懈厌。弥勒佛见众人如是,以足指扣开耆阇崛山。是时,长老摩诃迦叶骨身,着僧伽梨而出,礼弥勒足;上昇虚空,现变如前,即于空中灭身而般涅槃。

尔时,弥勒佛诸弟子怪而问言:「此是何人?似人而小,身着法衣,能作变化!」弥勒佛言:「此人是过去释迦文尼佛弟子,名摩诃迦叶,行阿兰若,少欲知足,行头陀,比丘中第一,得六神通、共解脱大阿罗汉。彼时人寿百年,少出多减,以是小身能办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云何不作如是功德?」

是时诸弟子皆惭愧,发大厌心;弥勒佛随众心,为说种种法。有人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有种辟支佛善根;有得无生法忍,不退菩萨;有得生天人中受种种福乐。

以是故,知是耆阇崛山福德吉处,诸圣人喜住处。佛为诸圣人主,是故佛多住耆阇崛山。

复次,耆阇崛山,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住处;如《富楼那弥帝隶耶尼子经》中说:「佛语富楼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烧若更生,我常在此山中住。一切众生以结使缠缚,不作见佛功德,以是故不见我。』」

复次,耆阇崛山清净鲜洁,受三世佛及诸菩萨,更无如是处,是故多住耆阇崛山。

复次,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山中说,余处说少。何以故?是中净洁有福德闲静故;一切三世诸佛住处,十方诸菩萨,亦赞叹恭敬此处;诸天、龙、夜叉、阿修罗、伽留罗、乾闼婆、甄陀罗、摩睺罗伽等大力众神,守护供养恭敬是处。如偈说:

 「是耆阇崛山,  诸佛所住处,
  圣人所止息,  覆荫一切故。
  众苦得解脱,  唯有真法存。」

复次,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大力菩萨,常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故,佛说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山。诸摩诃衍经,《般若》为最大,今欲说故,云何不住耆阇崛山?

略说住耆阇崛山因缘竟。

大智度共摩诃比丘僧释论第六

【经】

共摩诃比丘僧。

【论】

「共」名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见、一道、一解脱,是名为「共」。

「摩诃」,秦言大,或多,或胜。

云何大?一切众中最上故,一切障碍断故,天王等大人恭敬故,是名为大。

云何多?数至五千,故名多。

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道论议,能破故名胜。

云何名「比丘」?

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

如经中说:「舍利弗入城乞食,得已,向壁坐食。

「是时有梵志女,名净目,来见舍利弗。

「问舍利弗言:『沙门汝食耶?』

「答言:『食。』

「净目言:『汝沙门下口食耶?』

「答言:『不!姊。』

「『仰口食耶?』

「『不!』

「『方口食耶?』

「『不!』

「『四维口食耶?』

「『不!』

「净目言:『食法有四种,我问汝,汝言不;我不解,汝当说。』

「舍利弗言:『有出家人合药、种穀、殖树等不净活命者,是名下口食。

「『有出家人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

「『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是名方口食。

「『有出家人学种种咒术,卜筮吉凶,如是等种种不净活命者,是名四维口食。

「『姊!我不堕是四不净食中,我用清净乞食活命。』

「是时净目闻说清净法食,欢喜信解。舍利弗因为说法,得须陀洹道。」

如是清净乞食活命,故名乞士。

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

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

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

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如佛说:「有人能剃头着染衣,一心受戒,是人渐渐断结,离苦入涅槃。」

云何名「僧伽」?「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

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

是僧四种:有羞僧,无羞僧,哑羊僧,实僧。

云何名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是名有羞僧。

云何名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是名无羞僧。

云何名哑羊僧?虽不破戒,钝根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杀,不能作声,是名哑羊僧。

云何名实僧?若学人,若无学人,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实僧。

是中二种僧,可共百一羯磨、说戒、受岁,种种得作。

是中实声闻僧六千五百。菩萨僧二种:有羞僧,实僧;以是实僧故,余皆得名僧。以是故名比丘僧。

【经】

大数五千分。

【论】

云何名「大数」?少过少减,是名为「大数」。

云何名「分」?多众边取一分,是名「分」。

是诸比丘,千万众中取一分五千人,以是故名「五千分」。

【经】

皆是阿罗汉。

【论】

云何名「阿罗汉」?

「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是名「阿罗汉」。

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

【经】

诸漏已尽。

【论】

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也。

【经】

无复烦恼。

【论】

一切结、使、流、受、扼、缚、盖、见、缠等断除故,名无烦恼也。

【经】

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论】

问曰:

何以说「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答曰:

外道离欲人,一处一道心得解脱,非于一切障法得解脱。以是故,阿罗汉名「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复次,诸阿罗汉二道心得解脱:见谛道,思惟道;以是故名「心得好解脱」。学人心虽得解脱,非好解脱。何以故?有残结使故。

复次,诸外道等助道法不满,若行一功德,若行二功德,求道不能得。如人但布施求清净;如人祀天,言能脱忧衰,能得常乐国中生;亦更有言八清净道:「一、自觉,二、闻,三、读经,四、畏内苦,五、畏大众生苦,六、畏天苦,七、得好师,八、大布施;但说第八名清净道。」

复次,有外道但布施、持戒说清净,有但布施、禅定说清净,有但布施、求智慧说清净。

如是等种种道不具足,若无功德,若少功德说清净。是人虽一处心得解脱,不名好解脱,涅槃道不满足故。如偈说:

 「无功德人不能渡,  生老病死之大海;
  少功德人亦不渡,  善行道法佛所说。」

是中应说《须跋陀梵志经》:「须跋陀梵志,年百二十岁,得五神通,阿那跋达多池边住。夜梦见一切人失眼,裸形,冥中立。日堕、地破,大海水竭,大风起吹须弥山破散。

「觉已恐怖,思惟言:『何以故尔?我命欲尽?若天地主欲堕?』犹豫不能自了,以有此恶梦故。

「先世有善知识天,从上来下,语须跋陀言:『汝莫恐怖!有一切智人名佛,后夜半当入无余涅槃,是故汝梦,不为汝身。』

「是时,须跋陀明日到拘夷那竭国,树林中见阿难经行,语阿难言:『我闻汝师说新涅槃道,今日夜半当取灭度!我心有疑,请欲见佛,决我所疑。』

「阿难答言:『世尊身极,汝若难问,劳扰世尊。』须跋陀如是重请至三,阿难答如初。

「佛遥闻之勅语阿难:『听须跋陀梵志来前,自在难问,是吾末后共谈,最后得道弟子。』

「是时须跋陀得前见佛,问讯世尊已,于一面坐,如是念:『诸外道辈,舍恩爱财宝出家,皆不得道,独瞿昙沙门得道。』

「如是念竟,即问佛言:『是阎浮提地六师辈,各自称言我是一切智人,是语实不?』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我年一十九,  出家学佛道,
   我出家已来,  已过五十岁。
   净戒禅智慧,  外道无一分,
   少分尚无有,  何况一切智?

「『若无八正道,是中无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若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须跋陀!是我法中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道果,第二、第三、第四道果。余外道法皆空,无道、无果,无沙门,无婆罗门。如是我大众中,实作师子吼!』

「须跋陀梵志闻是法,得阿罗汉道。思惟言:『我不应佛后般涅槃。』如是思惟竟,在佛前结加趺坐,自以神力,身中出火烧身而取灭度。」

以是故,佛言:「无功德、少功德,是助道法不满,皆不得度。」佛说:「一切功德具足故,能度弟子。」譬如小药师,以一种药、二种药,不具足故,不能差重病;大药师辈,具足众药,能差诸病。

问曰:

若一切三界烦恼离故,心得解脱,何以故佛言「染爱离,心得解脱」?

答曰:

爱能系闭心,有大力,以是故说;不说余烦恼。爱断余则断。

复次,若人言王来,知必有将从;染爱亦如是。又如捉巾一头,余则尽随;爱染亦如是,爱断则知余烦恼皆已断。

复次,诸结使皆属爱、见:属爱烦恼覆心;属见烦恼覆慧。如是爱离故,属爱结使亦离,得心解脱。如是无明离故,属见结使亦离,得慧解脱。

复次,是五千阿罗汉,应不退法,得无生智,以是故言「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不退故。退法阿罗汉得时解脱,如劬提迦等,虽得解脱,非好解脱,以退法故。

【经】

心调柔软。

【论】

若有恭敬供养,瞋恚骂詈挝打者,心等无异;若得珍宝、瓦石,视之一等;若有持刀斫截手足,有持栴檀涂身者,亦等无异。

复次,淫欲、瞋恚、憍、慢、疑、见,根本已断故,是谓「心调柔软」。

复次,是诸阿罗汉,欲染处不染,应瞋处不瞋,应痴处不痴,守护六情,以是故名「心调柔软」。如偈说:

 「人守护六情,  如好马善调;
  如是实智人,  诸天所敬视。」

诸余凡人辈,不能守护六情,欲、瞋、慢、痴、疑、见不断故,不调柔,如恶弊马。以是故,诸阿罗汉名「心调柔软」。

【经】

摩诃那伽。

【论】

「摩诃」言大,「那」名不,「伽」名罪。诸阿罗汉诸烦恼断,以是故名不罪。

复次,「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无数阿罗汉中最大力,是以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

复次,如善调象王,能破大军,直入不回,不畏刀杖,不难水火,不走不退,死至不避。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修禅定、智慧故,能破魔军及诸结使贼。骂詈、挝打,不悔、不恚;老死、水火,不畏不难。

复次,如大龙王从大海出,起于大云,遍覆虚空,放大电光,明照天地,澍大洪雨,润泽万物。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从禅定、智慧大海水中出,起慈悲云,润及可度,现大光明,种种变化,说实法相,雨弟子心,令生善牙。

【经】

所作已办。

【论】

问曰:

云何名「所作」?云何名「已办」?

答曰:

信、戒、舍、定等诸善法得故,名为「所作」;智慧、精进、解脱等诸善法得故,是名「已办」。二法具足满故,名「所作已办」。

复次,诸烦恼有二种:一种属爱,一种属见。属爱烦恼断故名「所作」;属见烦恼断故名「已办」。

复次,色法善见故名「所作」;无色法善见故名「已办」。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等二法亦如是。

复次,不善、无记法断故名「所作」;善法思惟故名「已办」。闻、思慧成就故名「所作」;修慧成就故名「已办」。种种三法亦如是。

复次,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得故名「所作」;苦法忍等诸无漏善根得故名「已办」。

见谛道得故名「所作」;思惟道得故名「已办」。

成学道故名「所作」;无学道得故名「已办」。

心解脱得故名「所作」;慧解脱得故名「已办」。

漏尽故名「所作」;得共解脱故名「已办」。

一切结使除故名「所作」;得非时解脱故名「已办」。

自利益竟故名「所作」;利益他人故名「已办」。

如是等「所作已办」义,自在说。

【经】

弃担能担。

【论】

五众麁重常恼故,名为「担」。如佛所说:「何谓担?五众是担。」诸阿罗汉此担已除,以是故言「弃担」。

「能担」者,是佛法中二种功德担应担:「一者、自益利,二者、他益利。」一切诸漏尽、不悔解脱等诸功德,是名自利益;信、戒、舍、定、慧等诸功德能与他人,是名利益他。是诸阿罗汉,自担、他担能担,故名「能担」。

复次,譬如大牛壮力,能服重载;此诸阿罗汉亦如是,得无漏根、力、觉、道,能担佛法大事担。以是故诸阿罗汉名「能担」。

【经】

逮得己利。

【论】

云何名己利?云何非己利?

行诸善法,是名己利;诸余非法,是名非己利。

复次,信、戒、舍、定、慧等诸功德,一切财宝胜故,今世后世常得乐故,能到甘露城故,以是三因缘故名「己利」。如〈信品〉中偈说:

 「若人得信慧,  是宝最第一;
  诸余世财利,  不及是法宝!」

复次,若人今世得乐,后世得乐,及涅槃常乐,是名己利;余非己利。如偈说:

 「世知种种无道法,  与诸禽兽等无异。
  当求正智要道法,  得脱老死入涅槃!」

复次,八正道及沙门果,是名诸阿罗汉己利。是五千阿罗汉得道及果,二事俱得,故名己利;以是故言「逮得己利」。

【经】

尽诸有结。

【论】

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云何欲有?「欲界系业取因缘,后世能生,亦是业报,是名欲有。」

色有、无色有亦如是——是名为「有」。

「结尽」者,结有九结:爱结、恚结、慢结、痴结、疑结、见结、取结、悭结、嫉结。

是结使尽及有,是有尽及结使,以是故名「有结尽」。

问曰:

诸阿罗汉结使应永尽,得一切烦恼离故。有不应尽,何以故?阿罗汉未灭度时,眼根等五众、十二入、十八持诸有成就故。

答曰:

无所妨!是果中说因。

如佛语:「檀越施食时,与五事:命、色、力、乐、[目*善]。」食不能必与五事,有人大得饮食而死;有人得少许食而活。食为五事因,是故佛言施食得五事。

如偈说:

 「断食死无疑,  食者死未定;
  以是故佛说,  施食得五事。」

亦如人食百斤金,「金不可食」,金是食因,故言「食金」。佛言「女人为戒垢」,女人非戒垢,是戒垢因故,言「女人为戒垢」。如「人从高处堕未至地,言此人死」,虽未死,知必死故,言「此人死」。如是「诸阿罗汉结使已尽」,知有必当尽故,言「有结尽」。

【经】

正智已得解脱。

【论】

如摩犍提梵志弟子,举其尸着床上,舆行城市中多人处,唱言:「若有眼见摩犍提尸者,是人皆得清净道,何况礼拜供养者?」多有人信其言。诸比丘闻是语,白佛言:「世尊!是事云何?」

佛说偈言:

 「小人眼见求清净,  如是无智无实道,
  诸结烦恼满心中,  云何眼见得净道?
  若有眼见得清净,  何用智慧功德宝?
  智慧功德乃为净,  眼见求净无是事。」

以是故言「正智得解脱」。

问曰:

诸阿罗汉所作已办,更不求进,何以故常在佛边,不余处度众生?

答曰:

一切十方众生,虽尽应供养佛,阿罗汉受恩重故,应倍供养。所以者何?是阿罗汉从佛得成,受无量功德,知结使断,信心转多,是故诸大德阿罗汉,佛边受功德乐味,供养恭敬,报佛恩故,在佛边住。

诸阿罗汉围绕佛故,佛德益尊。如梵天人绕梵天王,如三十三天绕释提桓因,如诸鬼神绕毗沙门王,如诸小王绕转轮圣王,如病人病愈住大医边;如是诸阿罗汉住在佛边,诸阿罗汉围绕供养故,佛德益尊。

问曰:

若诸阿罗汉所作已办,逮得己利,不须听法,何以故说般若波罗蜜时,共五千阿罗汉?

答曰:

诸阿罗汉虽所作已办,佛欲以甚深智慧法试。如佛问舍利弗,如《波罗延经》阿耆陀难中偈说:

 「种种诸学人,  及诸数法人,
  是人所行法,  愿为如实说!」

「是中,云何学人?云何数法人?」尔时,舍利弗默然。如是三问,三默。佛示义端,告舍利弗:「有生不?」舍利弗答:「世尊!有生。有生者,欲为灭有为生法故,名学人;以智慧得无生法故,名数法人。」是经,此中应广说。

复次,若有漏,若无漏,诸禅定未得故欲得,已得欲令坚深故,诸阿罗汉佛边听法。

复次,现前乐故,如《难陀迦经》中说:「以今世乐故听法。」

复次,诸阿罗汉在佛边听法,心无厌足,如《蜫卢提迦经》中说:「舍利弗语蜫卢提迦:『我法中听法无厌。』」

复次,如佛大师,自一心从弟子边听法,不应难言阿罗汉所作已办,何以听法?譬如饱满人得好食,犹尚更食,云何饥渴人而言不应食!以是故,诸阿罗汉虽所作已办,常在佛边听法。

复次,佛住解脱法中,诸阿罗汉亦住解脱法中,住法相应,眷属庄严。如《栴檀譬喻经》中言:「有栴檀林,伊兰围之;有伊兰林,栴檀围之,有栴檀,栴檀以为丛林;有伊兰,伊兰自相围绕。」佛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佛住善法解脱中,诸阿罗汉亦住善法解脱中,住法相应,眷属庄严。

佛以大众围绕,如须弥山王,十宝山围绕;如白香象王,白香象围绕;如师子王,师子众围绕。佛亦如是,佛为世间无上福田,与诸弟子围绕共住。

【经】

唯除阿难在学地,得须陀洹。

【论】

问曰:

何以言「唯除阿难」?

答曰:

上所赞诸阿罗汉,阿难不在其数。何以故?以在学地,未离欲故。

问曰:

大德阿难第三师,大众法将,种涅槃种已无量劫,常近佛,持法藏。

大德利根,何以至今未离欲作学人?

答曰:

大德阿难本愿如是:「我于多闻众中最第一」;亦以诸佛法——阿罗汉所作已办,不应作供给供养人,以其于佛法中能办大事,烦恼贼破,共佛在解脱床上坐故。

复次,长老阿难种种诸经,听、持、诵利、观故智慧多,摄心少;二功德等者,可得漏尽道。以是故,长老阿难是学人须陀洹。

复次,贪供给世尊故,是阿难为佛作供给人;如是念:「若我早取漏尽道,便远世尊,不得作供给人。」以是故,阿难虽能得阿罗汉道,自制不取。

复次,处、时、人未合故。何等处?能集法千阿罗汉未在耆阇崛山,是为处。世尊过去时未到。长老婆耆子不在。以是故,长老阿难漏不尽。要在世尊过去,集法众合,婆耆子说法劝谏;三事合故,得漏尽道。

复次,大德阿难厌世法少,不如余人。是阿难世世王者种,端正无比,福德无量;世尊近亲,常侍从佛,必有此念:「我佛近侍,知法宝藏,漏尽道法,我不畏失。」以是事故,不大殷勤。

问曰:

大德阿难名,以何因缘?是先世因缘?是父母作字?是依因缘立名?

答曰:

是先世因缘,亦父母作名,亦依因缘立字。

问曰:

云何先世因缘?

答曰:

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乾连、阿难,佛与弟子俱到瓦师舍一宿。尔时,瓦师布施草坐,灯明,石蜜浆,三事供养佛及比丘僧,便发愿言:「我于当来老、病、死、恼五恶之世作佛,如今佛名释迦文;我佛弟子名,亦如今佛弟子名。」以佛愿故,得字阿难。

复次,阿难世世立愿:「我在释迦文佛弟子多闻众中,愿最第一,字阿难。」

复次,阿难世世忍辱除瞋,以是因缘故,生便端正。父母以其端正,见者皆欢喜故,字阿难(阿难者,秦言欢喜)。

是为先世因缘字。

云何父母作字?

昔有日种王名师子颊,其王有四子:第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有一女,名甘露味。

净饭王有二子:佛、难陀。

白饭王有二子:跋提、提沙。

斛饭王有二子:提婆达多、阿难。

甘露饭王有二子:摩诃男、阿泥卢豆。

甘露味女有一子,名施婆罗。

是中悉达陀菩萨渐渐长大,弃转轮圣王位,夜半出家,至沤楼鞞罗国中尼连禅河边,六年苦行。是时,净饭王爱念子故,常遣使问讯,欲知消息:「我子得道不?若病?若死?」

使来白王:「菩萨唯有皮骨筋相连持耳,命甚微弱!若今日、若明日,不复久也。」王闻其言,甚大愁念,没忧恼海。「我子既不作转轮王,又不得作佛,一何衰苦,无所得而死!」如是忧恼,荒迷愦塞。是时,菩萨弃苦行处,食百味乳糜,身体充满;于尼连禅水中洗浴已,至菩提树下,坐金刚座而自誓言:「要不破此结加趺坐,成一切智;不得一切智,终不起也。」是时,魔王将十八亿众到菩萨所,敢与菩萨决其得失;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魔不如而退,自念:「菩萨叵胜,当恼其父。」至净饭王所,诡言:「汝子今日后夜已了。」王闻此语,惊怖堕床,如热沙中鱼。王时悲哭而说偈言:

 「阿夷陀虚言,  瑞应亦无验,
  得利之吉名,  一切无所获!」

是时,菩提树神大欢喜,持天曼陀罗华,至净饭王所,说偈言:

 「汝子已得道,  魔众已破散;
  光明如日出,  普照十方土!」

王言:「前有天来言汝子已了;汝今来言坏魔得道;二语相违,谁可信者?」

树神又言:「实不妄语。前来天者诡言已了,是魔怀嫉,故来相恼。今日诸天、龙神华香供养,空中悬缯;汝子身出光明,遍照天地。」王闻其言,于一切苦恼心得解脱。

王言:「我子虽舍转轮圣王,今得法转轮王,定得大利,无所失也。」王心大欢喜。是时,斛饭王家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王心欢喜言:「今日大吉,是欢喜日!」语来使言:「是儿当字为阿难。」

是为父母作字。

云何依因缘立名?

阿难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老少好丑,容貌颜状,皆于身中现。其身明净,女人见之,欲心即动,是故佛听阿难着覆肩衣。是阿难能令他人见者心眼欢喜,故名阿难。于是造论者赞言:

 「面如净满月,  眼若青莲华;
  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难心!
  能令人心眼,  见者大欢喜;
  诸来求见佛,  通现不失宜!」

如是阿难虽能得阿罗汉道,以供给供养佛故,自不尽漏。以此大功德故,虽非无学、在无学数中,虽未离欲、在离欲数中,以是故共数五千中。以实未是阿罗汉故,言「唯除阿难」。

大智度初品中四众义释论第七

【经】

复有五百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见圣谛。

【论】

问曰:

何以诸比丘五千,余三众各五百?

答曰:

女人多短智慧,烦恼垢重,但求喜乐;爱行多故,少能断结使,得解脱证。如佛说:「是因缘起法,第一甚深难得;一切烦恼尽、离欲得涅槃,倍复难见。」以是故,女人不能多得,不如比丘。

优婆塞、优婆夷有居家,故心不净,不能尽漏,止可得四圣谛,作学人。如偈说:

 「孔雀虽有色严身,  不如鸿鴈能远飞;
  白衣虽有富贵力,  不如出家功德胜!」

以是故,诸比丘尼虽出家弃世业,智慧短,是故有五百阿罗汉比丘尼。白衣二众,居家事懅故,得道亦各五百。

问曰:

如五千阿罗汉皆赞,三众何以不赞?

答曰:

大众已赞,则知余亦赞。

复次,若别赞,外道辈当呵言:「何以赞比丘尼!」生诽谤故;若赞白衣,当言:「为供养故。」以是故不赞。

问曰:

诸余摩诃衍经,佛与大比丘众俱,或八千人,或六万、十万人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经中第一大。如〈嘱累品〉中说:「余经悉忘失,其罪少少,失般若波罗蜜一句,其罪大多。」以是故,知般若波罗蜜经第一大,是第一经中当第一大会。何以故声闻众数少,止有比丘五千,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五百?

答曰:

以是大经甚深难解故,声闻众少。譬如王有真宝,不示凡人,示大人信爱者。如王谋议时,与诸大臣信爱智人共论,诸余小臣则不得入。

复次,是六千五百人尽得道,虽不尽解甚深般若波罗蜜,皆能信,得无漏四信故。余经声闻众虽大多杂,不尽得道。

复次,是中先赞千万阿罗汉中,择取最胜五千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尔。胜者难得,故不多。

大智度论卷第三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后汉安息优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门严...

十地经论

十地经论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经者。盖是神觉之玄苑。灵...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第一 后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一 天亲菩萨造 后魏北印度三藏...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 法孙继忠集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

【注音版】暮时课诵--双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忠心经

佛说忠心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失译附东晋录 佛在舍卫祗阿难...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佛说懈怠耕者经

佛说懈怠耕者经 宋沙门惠简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

毗耶娑问经

毗耶娑问经翻译之记 菩萨方便摄化众生,必以大悲引邪...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进大慧禅师语录奏札 (臣)僧(蕴闻)窃以佛祖之道。虽非...

却到莲池更回首,世间蝼蚁尽纷纷

贵人虽贵未为欣,死后还他一个坟。 三谢园亭空燕子,五...

为什么佛教会具有保佑的功能呢?

问: 我有一点不明白的地方想请教:不同的法师讲法都...

六根的见闻觉知,全是自己的东西

我们一生当中,你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全部是你自己的...

抢不走

一日,临济禅师跟随老师黄檗禅师一同下田工作。临济禅...

持戒忏悔使现生带来好运吉祥

不管多伟大的人,业力来临,都抵挡不住,至此才知道人...

积聚福德资粮

我们知道积聚福德资粮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不积...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虬龙与猕猴

这个故事出在《佛本行集经》,这个故事怎么说的呢?大...

若能做到这三种法,现生证二果

曾经有几位道友,她们都发愿说:今生当中,修行一定要...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和「至心信乐乃至十念」有冲突吗

问: 《佛说阿弥陀经》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

让反思成为成功的加速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不是所...

任在一切处办道十年,不如丛林办道一日

参禅人,要知以禅为道,办道即参禅是也。此一大法,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