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扬圣教论卷第一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事品第一
善逝善说妙三身 无畏无流证教法
上乘真实牟尼子 我今至诚先赞礼
稽首次敬大慈尊 将绍种智法王位
无依世间所归趣 宣说瑜伽师地者
昔我无着从彼闻 今当错综地中要
显扬圣教慈悲故 文约义周而易晓
摄事净义成善巧 无常苦空与无性
现观瑜伽不思议 摄胜决择十一品
一切界杂染 谛依止觉分
补特伽罗果 诸功德九事
论曰。一切者有五法总摄菩萨藏。何等为五。颂曰。
心心所有色 不相应无为
论曰。心者谓心意识差别名也。问何等为识。答识有八种。谓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识意及意识。
阿赖耶识者。谓先世所作增长业烦恼为缘。无始时来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为体。此识能执受了别色根根所依处及戏论熏习。于一切时一类生灭不可了知。又能执持了别外器世界与不苦不乐受等相应一向无覆无记与转识等作所依因与染净转识受等俱转能增长有染转识等为业及能损减清净转识等为业。云何知有此识。如薄伽梵说。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愚夫感得有识之身。此言显有异熟阿赖耶识。又说如五种子。此则名为有取之识。此言显有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又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眼识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于眼根与彼俱转。缘色境界了别为性。如薄伽梵说。内眼处不坏外色处。现前及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眼识得生。又说缘眼及色眼识得生。如是应知。乃至身识。此中差别者。谓各依自根各缘自境。各别了别一切应引。如前二经。
意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还缘彼识。我痴我爱我我所执我慢相应。或翻彼相应。于一切时恃举为行。或平等行与彼俱转。了别为性。如薄伽梵说。内意处不坏外法处。现前及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意识得生。意识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于意根与彼俱转。缘一切共不共法为境了别为性。心所有法者。谓若法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彼复云何谓遍行有五。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别境有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等持五慧。善有十一。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瞋六无痴七精进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舍十一不害。烦恼有六。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见六疑。随烦恼有二十。一忿二恨三覆四恼五嫉六悭七诳八谄九憍十害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惛沉十四掉举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失念十九心乱二十不正。知不定有四。一恶作二睡眠三寻四伺。
作意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动心为体引心为业。由此与心同缘一境。故说和合非不和合。如经中说。若于此作意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作意。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二法不可施设离别殊异。复如是说。心心法行不可思议。又说由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眼等识生。
触者。谓三事和合分别为体受依为业如经说。有六触身。又说眼色为缘能起眼识。如是三法聚集合故能有所触。又说触为受缘。受者谓领纳为体。爱缘为业。如经说有六受身。又说受为爱缘。
想者。谓名句文身熏习为缘。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取相为体。发言议为业。如经说有六想身。又说如其所想而起言议。思者谓令心造作得失俱非。意业为体。或为和合。或为别离。或为随与。或为贪爱。或为瞋恚。或为弃舍。或起寻伺。或复为起身语二业。或为染污。或为清净行。善不善非二为业。如经说有六思身。又说当知我说。今六触处即前世思所造故业。
欲者。谓于所乐境希望为体。勤依为业。如经说欲为一切诸法根本。
胜解者。谓于决定境如其所应印解为体。不可引转为业。如经说我等今者心生胜解。是内六处必定无我。
念者。谓于串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体。等持所依为业。如经说诸念与随念别念及忆不忘不失法心明记为性。
等持者。谓于所观境专住一缘为体。令心不散智依为业。如经说诸令心住与等住安住近住及定住不乱不散摄寂止等持心住一缘性。
慧者。谓即于所观境简择为体。如理不如理非如理非不如理悟入所知为业。如经说简择诸法最极简择极简择法遍了近了黠了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
信者。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心净忍可为体。断不信障为业。能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利益自他为业。能趣善道为业。增长净信为业。如经说于如来所起坚固信。
惭者谓依自增上及法增上羞耻过恶为体。断无惭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惭为业。如经说惭于所惭。乃至广说。愧者。谓依世增上羞耻过恶为体。断无愧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愧为业。如经说愧于所愧。乃至广说。
无贪者。谓于有有具厌离无执不藏不爱无着为体。能断贪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贪为业。如经说无贪善根。无瞋者。谓于诸有情心无损害慈愍为体。能断瞋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瞋为业。如经说无瞋善根。
无痴者。谓正了真实为体。能断痴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痴为业。如经说无痴善根。精进者。谓心勇无惰不自轻贱为体。断懈怠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精进为业。如经说起精进住有势有勤有勇坚勐不舍善轭。
轻安者。谓远离麁重身心调畅为体。断麁重障为业。如前乃至能增长轻安为业。如经说适悦于意身及心安。不放逸者。谓总摄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为体。依此能断恶不善法。及能修彼对治善法断放逸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不放逸为业。如经说所有无量善法生起一切皆依不放逸根。
舍者。谓总摄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为体。依此舍故得心平等得心正直心无发动断发动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舍为业。由不放逸除遣染法。由彼舍故于已除遣不染污住。如经说为除贪忧心依止舍。
不害者。谓由不恼害诸有情故悲哀恻怆愍物为体。能断害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不害为业。如经说由不害故知彼聪睿乃至广说。贪者。谓于五取蕴爱乐覆藏保着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贪为业。障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损害自他为业。能趣恶道为业。增长贪欲为业。如经说诸有贪爱者为贪所伏蔽。
瞋者。谓于有情欲兴损害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瞋为业。如前乃至增长瞋恚为业。如经说诸有瞋恚者为瞋所伏蔽。
慢者。谓以他方己计我为胜我等我劣令心恃举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慢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慢为业。如经说三种慢类我胜慢类我等慢类我劣慢类。无明者。谓不正了真实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正了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明为业。如经说诸有愚痴者无明所伏蔽。
见者。谓五见为体。一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计我我所染污慧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我无颠倒解为业。如前乃至增长萨迦耶见为业。如经说如是知见永断三结。谓身见戒禁取疑。二边执见。谓于五取蕴执计断常染污慧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常无颠倒解为业。如前乃至增长边执见为业。如经说迦多衍那一切世间依止二种或有或无。三邪见。谓谤因谤果或谤功用或坏实事染污慧为体。唯分别起能障正见为业。如前乃至增长邪见为业。如经说有邪见者所执皆倒。乃至广说。四见取。谓于前三见及见所依蕴计最胜上及与第一染污慧为体。唯分别起能障苦及不净无颠倒解为业。如前乃至增长见取为业。如经说于自所见取执坚住。乃至广说。五戒禁取。谓于前诸见及见所依蕴计为清净解脱出离染污慧为体。唯分别起能障如前无颠倒解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戒禁取为业。如经说取结所系。疑者。谓于诸谛犹豫不决为体。唯分别起能障无疑为业。如前乃至增长疑为业。如经说犹豫者疑。
忿者。谓于现在违缘令心愤发为体。能障无瞋为业。乃至增长忿为业。
恨者。谓于过去违缘结怨不舍为体。能障无瞋为业。乃至增长恨为业。
覆者。谓于过犯若他谏诲若不谏诲秘所作恶为体。能障发露悔过为业。乃至增长覆为业。
恼者。谓于过犯若他谏诲便发麁言心暴不忍为体能障善友为业。乃至增长恼为业。
嫉者。谓于他所有功德名誉恭敬利养心妬不悦为体。能障慈仁为业。乃至增长嫉为业。
悭者。谓积聚悋着为体。能障无贪为业。乃至增长悭为业。
诳者。谓为惑乱他现不实事心诡为体。能障爱敬为业。乃至增长诳为业。
谄者。谓为欺彼故诈现恭顺心曲为体。能障爱敬为业。乃至增长谄为业。如经说忿恨覆恼嫉悭诳谄。
憍者。谓暂获世间兴盛等事心恃高举无所忌惮为体。能障厌离为业。乃至增长憍为业。如经说无正闻愚夫见少年无病寿命等暂住而广生憍逸。乃至广说。
害者。谓逼恼有情无悲无愍无哀无怜无恻为体。能障不害为业。乃至增长害为业。如经说诸有害者必损恼他。
无惭者。谓于自及法二种增上不耻过恶为体。能障惭为业。乃至增长无惭为业。如经说不惭所惭无惭生起恶不善法。乃至广说。无愧者。谓于世增上不耻过恶为体。能障愧为业。乃至增长无愧为业。如经说不愧所愧无愧生起恶不善法。乃至广说。
惛沉者。谓依身麁重甘执不进以为乐故令心沉没为体。能障毗钵舍那为业。乃至增长惛沉为业。如经说此人生起身意惛沉。掉举者。谓依不正寻求或复追念曾所经见戏乐等事心不静息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乃至增长掉举为业。如经说汝为掉动亦复高举。乃至广说。
不信者。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心不净信为体。障信为业。乃至增长不信为业。如经说若人不住不净信心终无退失所有善法乃至广说。
懈怠者。谓耽着睡眠倚卧乐故怖畏升进自轻蔑故心不勉励为体。能障发起正勤为业。乃至增长懈怠为业。如经说若有懈怠必退正勤。乃至广说。
放逸者。谓总贪瞋痴懈怠为体。由依此故心不制正恶不善法及不修习彼对治法障不放逸为业。乃至增长放逸为业。如经说夫放逸者是生死迹。乃至广说。
失念者。谓于久所作所说所思若法若义染污不记为体。障不忘念为业乃至增长失念为业。如经说谓失念者无所能为。乃至广说。心乱者。谓于所修善心不喜乐为依止故驰散外缘为体。能障等持为业乃至增长心乱为业。如经说若于五欲其心散乱流转不息。乃至广说。
不正知者。谓于身语意行不正了住染污慧为体。能障正知为业。乃至增长不正知为业。如经说有失念者住不正知。乃至广说。
恶作者。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乃至增长恶作为业。如经说若怀追悔则不安隐。乃至广说。
睡眠者。谓略摄于心不自在转为体。能障毗钵舍那为业。乃至增长睡眠为业。如经说贪着睡眠味如大鱼所吞。寻者。谓或时由思于法造作或时由慧于法推求散行外境令心麁转为体。障心内净为业。乃至增长寻为业。
伺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于所寻法略行外境令心细转为体余如寻说。乃至增长伺为业。由此与心同缘一境故。说和合非不和合。如薄伽梵说。若于此伺察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伺察。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之二法不可施设离别殊异。复如是说。心心法行不可思议。
证有此二阿笈摩者。如薄伽梵说。由依寻伺故发起言说。非无寻伺。
诸心法中略不说者如其所应。广说应知。如识与心法不可思议。是诸心法展转相望应知亦尔。
色者有十五种。谓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一分及法处所摄色。地有二种。一内二外。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五根及彼居处之所依止。坚鞕所摄有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发毛爪齿尘垢皮肉筋骨脉等诸不净物。是内地体形段。受用为业。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坚鞕所摄非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砾石丘山树林甎等。水等灾起彼寻坏灭。是外地体形段。受用为业。依持受用为业。破坏受用为业。对治资养为业。
水亦二种。一内二外。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五根及彼居处之所依止。湿润所摄有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洟泪涎汗膏髓痰等诸不净物。是内水体。润泽聚集受用为业。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湿润所摄非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泉源溪沼巨壑洪流等。火等灾起彼寻消竭。是外水体。依持受用为业。变坏受用为业。对治资养为业。火亦二种。一内二外。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五根。及彼居处之所依止。煖热所摄有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能令有情遍温增热。又能消化凡所饮噉。诸如是等是内火体。成熟和合受用为业。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煖热所摄非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炎燎村城蔓延洲渚。乃至空逈。无依故灭。或鑽木击石种种求火。此火生已不久灰烬。是外火体。变坏受用为业。对治资养为业。风亦二种。一内二外。内谓各别身内眼等五根及彼居处之所依止。轻动所摄有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上下横行入出气息。诸如是等是内风体。发动作事受用为业。外谓各别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轻动所摄非执受性。复有增上积集所谓摧破山崖偃伏林木等。彼既散坏。无依故静。若求风者动衣摇扇。其不动摇无缘故息。诸如是等是外风体。依持受用为业变坏受用为业。对治资养为业。
眼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之所执受。四大所造色为境界缘色境。识之所依止。净色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如眼如是耳鼻舌身亦尔。此中差别者。谓各行自境缘自境识之所依止。
色谓眼所行境。眼识所缘四大所造若显色若形色若表色为体。色蕴所摄。有见有对。此复三种。谓妙不妙及俱相违。彼复云何。谓青黄赤白如是等显色。长短方圆麁细高下正及不正。烟云尘雾光影明闇。若空一显色。若彼影像之色。是名为色。
声谓耳所行境。耳识所缘四大所造可闻音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此复三种谓可意不可意及俱相违。或因手等相击出声。或由寻伺扣絃拊革。或依世俗。或为养命。或宣畅法义而起言说。或依託崖谷而发响声。如是若自相若分别若响音。是名为声。
香谓鼻所行境。鼻识所缘四大所造可嗅物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此复三种谓好香恶香及俱非香。彼复云何。所谓根茎皮叶花果烟末等香。若俱生若和合若变异是名为香。味谓舌所行境。舌识所缘四大所造可尝物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此复三种。谓甘不甘及俱相违。彼复云何。所谓酥油沙糖石蜜熟果等味。若俱生若和合若变异。是名为味。触一分谓身所行境。身识所缘四大所造可触物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此复三种。谓妙不妙及俱相违。彼复云何。所谓澁滑轻重缓急软冷饥渴饱闷强弱痒病老死疲息粘勇。或缘光泽。或不光泽。或缘坚实。或不坚实。或缘执缚。或缘增聚。或缘乖违。或缘和顺。若俱生若和合若变异。是名触一分。
法处所摄。色谓一切时意所行境。色蕴所摄。无见无对。此复三种。谓律仪色不律仪色及三摩地所行境色。律仪色云何。谓防护身语业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不现行法建立色性。不律仪色云何。谓不防护身语业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现行法建立色性。三摩地所行境色云何。谓由下中上三摩地俱转。相应心心法故。起彼所缘影像色性。及彼所作成就色性。是名法处。所摄色心不相应行者。谓诸行与心不相应。于心心法及色法分位。假施设性不可施设。与心等法若一若异。彼复差别有二十四种。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次第。势速。时。方。数。和合。不和合。复有诸余如是种类差别。应知。得者。此复三种。一诸行种子所摄相续差别性。二自在生起相续差别性。三自相生起相续差别性。无想定者。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地欲。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唯无想天寂静微妙。由于无想天起出离想。作意前方便故。不恒现行心心法灭性。灭尽定者。谓已离无所有处欲。或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或复上进。或入无想定。或复上进由起暂息想作意前方便故。止息所缘。不恒现行诸心心法。及恒行一分诸心心法灭性。无想天者。谓先于此间得无想定。由此后生无想有情天处。不恒现行诸心心法灭性。命根者。谓先业所引异熟六处住时决定性。众同分者。谓诸有情互相似性。异生性者。此有二种。一愚夫异生性。二无闻异生性。愚夫异生性者。谓无始世来有情身中愚夫之性。无闻异生性者。谓如来法外诸邪道性。生者。谓诸行自相发起性。老者。谓诸行前后变异性。住者。谓诸行生时相续不断性。无常者。谓诸行自相生后灭坏性。名身者。谓诠诸行等法自体想号假立性。句身者。谓聚集诸名显染净义言说所依性。文身者。谓前二所依字性。流转者。谓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性。定异者。谓诸行因果各异性。相应者。谓诸行因果相称性。势速者。谓诸行流转迅疾性。次第者。谓诸行一一次第流转性。时者。谓诸行展转新新生灭性。方者。谓诸色行遍分齐性。数者。谓诸行等各别相续体相流转性。和合者。谓诸行缘会性。不和合者。谓诸行缘乖性。
无为者。此有八种。谓虚空。非择灭。择灭不动。想受灭。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虚空者。谓诸心心法所缘外色对治境界性。非择灭者。谓因缘不会于其中间诸行不起灭而非离系性。择灭者。谓由慧方便有漏诸行毕竟不起灭而是离系性。不动者。谓离遍净欲得第四静虑。于其中间苦乐离系性。想受灭者。谓离无所有处欲入灭尽定于其中间不恒现行心心法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而离系性。善不善无记法真如者。谓于善不善无记法中清净境界性。
复次如是五法复有三相应知。一增益相。二增益所起相。三法性相。增益相者。谓诸法中遍计所执自性。增益所起相者。谓诸法中如其所应依他起自性。法性相者。谓诸法中圆成实自性。如是已说。一切界今当说颂曰。
界谓欲色等 及与三千界
论曰。界有二种。一欲等三界。二三千世界。欲等三界者。一欲界。谓未离欲地杂众烦恼诸蕴差别。二色界。谓已离欲地杂众烦恼诸蕴差别。三无色界。谓离色欲地杂众烦恼诸蕴差别。如是三界复有五种差别应知。一相差别。二麁重差别。三方处差别。四受用差别。五任持差别。相差别者。谓欲界中色多相不鲜净相种种杂相。色界中色少相鲜净相非种种杂相。无色界中虽无业。所生色而有定所生色无见无对。又欲界中有苦受相应相。瞋恚相应相。多随烦恼相应相。色无色界中有苦受不相应相。瞋恚不相应相。少随烦恼相应相。麁重差别者。谓欲界中麁重麁而损害。色无色界中麁重细而不损害。方处差别者。谓欲界居下方。色界居上方。无色界无方处。受用差别者。谓欲界受用外门境界。色无色界受用内门境界。任持差别者。谓欲廛诸蕴依四食住。色无色廛诸蕴依三食住。三千世界者。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谓一日月之所照临。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苏迷卢山王千南赡部洲千东毗提诃洲千西瞿陀尼洲千北拘卢洲千四大王众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覩史多天千乐变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合名第一小千世界。复千小千世界名为第二中千世界。复千中千世界名为第三大千世界。问何因缘故。小千世界名为卑小。答犹如特牛断去两角。以缺减故名为卑小。如是梵世已下。其中所有千世界不如上地。故名卑小。如是三千世界三灾所坏。谓火水风。灾复有三种。三灾之顶。谓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彼第四静虑诸天法尔与所居宫俱起俱灭。复有中三劫起。所谓饥馑疫病刀兵。二十中劫世间正坏。二十中劫坏已而住。二十中劫世间正成。二十中劫成已而住。如是合有八十中劫。名为大劫。譬如天雨滴犹车轴。无有间断从空而注。如是东方无边世界无有间断。或成或坏。或有正坏或坏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是乃至十方世界如是已说。界杂染今当说颂曰。
烦恼业生性 杂染相应知
论曰。杂染性有三种。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烦恼杂染者。谓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合名烦恼杂染。烦恼者略有十种。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六贪。七瞋。八无明。九慢。十疑。或复二种。一见所断。二修所断。或复三种。一欲界系。二色界系。三无色界系。复有七种颠倒行。一邪解行。二不解行。三非解非不解行。四执邪解行五彼因依处行。六彼怖生行。七任运起行。邪解行者。所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于所知事起邪执故。不解行者。所谓无明非解。非不解行者。所谓疑也。执邪解行者。所谓见取戒禁取。及于诸见所起贪等。彼因依处行者。谓见苦集所断。彼怖生行者。谓见灭道所断。任运起行者。谓修所断见所断。见所断有百一十二烦恼。修所断有十六烦恼。如是见修所断。合有一百二十八烦恼。如是烦恼杂染。种种义差别故。立种种名。所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轭取系盖株杌垢烧害箭所有恶行漏匮热恼斗诤炽然火稠林拘碍。如是等义名差别。
业杂染者。谓或因烦恼所生。或因烦恼缘助善法所生。如其所应三界所摄。身业语业意业。此复二种。一思二思所起。此业差别复有多种。欲界所摄名福非福。色无色界所摄名为不动。复有引业。谓作及增长能引种种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果及异熟。复有生业。谓前所引助令生故。
生杂染者。谓因烦恼及业故生因生故苦。苦复多种。谓胎藏所迫苦。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与麁重行俱生长苦。数死生苦。生诸难苦。是名为生。
显扬圣教论卷第一
上篇:辩中边论颂
下篇:显扬圣教论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