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辩中边论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辩中边论卷上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相品第一

 稽首造此论  善逝体所生
 及教我等师  当勤显斯义

此中最初安立论体。颂曰。

 唯相障真实  及修诸对治
 即此修分位  得果无上乘

论曰。此论唯说如是七义。一相。二障。三真实。四修诸对治。五即此修分位。六得果。七无上乘。今于此中先辩其相。颂曰。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论曰。虚妄分别有者。谓有所取能取分别。于此二都无者。谓即于此虚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若如是者则能无倒显示空相。复次颂曰。

 故说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

论曰。一切法者。谓诸有为及无为法。虚妄分别名有为。二取空性名无为。依前理故说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虚妄分别故说非空。由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有故者。谓有空性虚妄分别故。无故者。谓无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是则契中道者。谓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如是已显虚妄分别有相无相。此自相今当说。颂曰。

 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
 此境实非有  境无故识无

论曰。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变似我者。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变似了者。谓余六识了相麁故。此境实非有者。谓似义似根无行相故。似我似了非真现故。皆非实有。境无故识无者。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能取诸识亦非实有。复次颂曰。

 虚妄分别性  由此义得成
 非实有全无  许灭解脱故

论曰。虚妄分别。由此义故成非实有。如所现起非真有故。亦非全无。于中少有乱识生故。如何不许此性全无。以许此灭得解脱故。若异此者。系缚解脱则应皆无。如是便成拨无杂染及清净失。已显虚妄分别自相。此摄相今当说。但有如是虚妄分别。即能具摄三种自性。颂曰。

 唯所执依他  及圆成实性
 境故分别故  及二空故说

论曰。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自性。已显虚妄分别摄相。当说即于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颂曰。

 依识有所得  境无所得生
 依境无所得  识无所得生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后有于识无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复次颂曰。

 由识有得性  亦成无所得
 故知二有得  无得性平等

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显入虚妄分别无相方便相已。此差别异门相今次当说。颂曰。

 三界心心所  是虚妄分别
 唯了境名心  亦别名心所

论曰。虚妄分别差别相者。即是欲界色无色界诸心心所。异门相者。唯能了境总相名心。亦了差别名为受等诸心所法。今次当说此生起相。颂曰。

 一则名缘识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别推心所

论曰。缘识者。谓藏识。是余识生缘故。藏识为缘所生转识。受用主故名为受者。此诸识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别。思作意等诸相应行。能推诸识此三助心故名心所。今次当说此杂染相。颂曰。

 覆障及安立  将导摄圆满
 三分别受用  引起并连缚
 现前苦果故  唯此恼世间
 三二七杂染  由虚妄分别

论曰。覆障故者。谓由无明覆如实理障真见故。安立故者。谓由诸行植本识中业熏习故。将导故者。谓有取识引诸有情至生处故。摄故者。谓名色摄有情自体故。圆满故者。谓六内处令诸有情体具足故。三分别故者。谓触能分别根境识三顺三受故。受用故者。谓由受支领纳顺违非二境故。引起故者。谓由爱力令先业所引后有得起故。连缚故者。谓取令识缘顺欲等连缚生故。现前故者。谓由有力令已作业所与后有诸异熟果得现前故。苦果故者。谓生老死性有逼迫酬前因故。唯此所说十二有支。逼恼世间令不安隐。三杂染者。一烦恼杂染。谓无明爱取。二业杂染谓行有。三生杂染。谓余支。二杂染者。一因杂染。谓烦恼业。二果杂染。谓所余支。七杂染者。谓七种因。一颠倒因。谓无明。二牵引因。谓行。三将导因。谓识。四摄受因。谓名色六处。五受用因。谓触受。六引起因。谓爱取有。七厌怖因。谓生老死。此诸杂染无不皆由虚妄分别而得生长。此前总显虚妄分别有九种相。一有相。二无相。三自相。四摄相。五入无相方便相。六差别相。七异门相。八生起相。九杂染相。如是已显虚妄分别。今次当说所知空性。颂曰。

 诸相及异门  义差别成立
 应知二空性  略说唯由此

论曰。应知所取能取空性。略说但由此相等五。所知空性其相云何。颂曰。

 无二有无故  非有亦非无
 非异亦非一  是说为空相

论曰。无二谓无所取能取。有无谓有二取之无。此即显空无性为性。故此空相非有非无。云何非有无。二有故。云何非无有。二无故。此显空相非有非无。此空与彼虚妄分别非异非一。若异应成法性异法。便违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则应非净智境。亦非共相。此即显空与妄分别离一异相。所知空性异门云何。颂曰。

 略说空异门  谓真如实际
 无相胜义性  法界等应知

论曰。略说空性有此异门。云何应知此异门义。颂曰。

 由无变无倒  相灭圣智境
 及诸圣法因  异门义如次

论曰。即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由无倒义说为实际。非诸颠倒。依缘事故。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由圣智境义说为胜义性。是最胜智所行义故。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义无我等义如理应知。云何应知空性差别。颂曰。

 此杂染清净  由有垢无垢
 如水界全空  净故许为净

论曰。空性差别略有二种。一杂染。二清净。此成染净由分位别。谓有垢位说为杂染。出离垢时说为清净。虽先杂染后成清净。而非转变成无常失。如水界等出离客尘。空净亦然非性转变。此空差别复有十六。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此等略义云何应知。颂曰。

 能食及所食  此依身所住
 能见此如理  所求二净空
 为常益有情  为不舍生死
 为善无穷尽  故观此为空
 为种性清净  为得诸相好
 为净诸佛法  故菩萨观空

论曰。能食空者。依内处说即是内空。所食空者。依外处说即是外空。此依身者。谓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内外空。诸器世间说为所住。此相宽广故名为大。所住空故名为大空。能见此者。谓智能见内处等空。空智空故说名空空。如理者。谓胜义即如实行。所观真理此即空故名胜义空。菩萨修行为得二净。即诸有为无为善法。此二空故名有为空及无为空。为于有情常作饶益。而观空故名毕竟空。生死长远无初后际。观此空故名无际空。不观为空便速厌舍。为不厌舍此生死故。观此无际生死为空。为所修善至无余依般涅槃位。亦无散舍而观空故名无散空。诸圣种姓自体本有非习所成说名本性。菩萨为此速得清净。而观空故名本性空。菩萨为得大士相好。而观空故名为相空。菩萨为令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净。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是十四空随别安立。此中何者说名为空。颂曰。

 补特伽罗法  实性俱非有
 此无性有性  故别立二空

论曰。补特伽罗及法实性俱非有故名无性空。此无性空非无自性。空以无性为自性故名无性自性空。于前所说能食空等。为显空相别立二空。此为遮止补特伽罗法增益执空损减执。如其次第立后二空。如是已显空性差别。此成立义云何应知。颂曰。

 此若无杂染  一切应自脱
 此若无清净  功用应无果

论曰。若诸法空未生对治无客杂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应自然解脱。若对治已生亦不清净。则应求解脱勤劳无果既尔。颂曰。

 非染非不染  非净非不净
 心性本净故  由客尘所染

论曰。云何非染非不染。以心性本净故。云何非净非不净。由客尘所染故。是名成立空差别义。此前空义总有二种。谓相安立。相复有二。谓无及有。空性有相。离有离无离异离一以为其。相。应知安立即异门等。

辩障品第二

已辩其相。障今当说。颂曰。

 具分及一分  增盛与平等
 于生死取舍  说障二种性

论曰。具分障者。谓烦恼障及所知障。于诸菩萨种性法中具为障故。一分障者。谓烦恼障。障声闻等种性法故。增盛障者。谓即彼贪等行。平等障者。谓即彼等分行。取舍生死。能障菩萨种性所得无住涅槃。名于生死有取舍障。如是五障随其所应。说障菩萨及声闻等二种种性。复次颂曰。

 九种烦恼相  谓爱等九结
 初二障厌舍  余七障真见
 谓能障身见  彼事灭道宝
 利养恭敬等  远离遍知故

论曰。烦恼障相略有九种。谓爱等九种结爱结障厌。由此于顺境不能厌离故。恚结障舍。由此于违境不能弃舍故。余七结障真见。于七遍知如次障故。谓慢结能障伪身见遍知。修现观时有间无间我慢现起。由此势力彼不断故。无明结能障身见事遍知。由此不知诸取蕴故。见结能障灭谛遍知。由萨迦耶及边执见怖畏灭故。由邪见谤灭故。取结能障道谛遍知。取余法为净故。疑结能障三宝遍知。由此不信受三宝功德故。嫉结能障利养恭敬等遍知。由此不见彼过失故。悭结能障远离遍知。由此贪着资生具故。复有别障能障善等十种净法。其相云何。颂曰。

 无加行非处  不如理不生
 不起正思惟  资粮未圆满
 阙种性善友  心极疲厌性
 及阙于正行  鄙恶者同居
 倒麁重三余  般若未成熟
 及本性麁重  懈怠放逸性
 着有着资财  及心性下劣
 不信无胜解  如言而思义
 轻法重名利  于有情无悲
 匮闻及少闻  不修治妙定

论曰。如是名为善等法障。所障善等其相云何。颂曰。

 善菩提摄受  有慧无乱障
 回向不怖悭  自在名善等

论曰。如是善等十种净法。谁有前说几种障耶。颂曰。

 如是善等十  各有前三障

论曰。善有三障。一无加行。二非处加行。三不如理加行。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三资粮未圆满。发菩提心名为摄受。此有三障。一阙种性。二阙善友。三心极疲厌性。有慧者。谓菩萨于了此性有三种障。一阙正行。二鄙者共住。三恶者共住。此中鄙者。谓愚痴类乐毁坏他名为恶者。无乱有三障。一颠倒麁重。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三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障断灭名无障。此有三障。一俱生麁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回向有三障。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一贪着诸有。二贪着资财。三心下劣性。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补特伽罗。二于法无胜解。三如言而思义。不悭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三于诸有情心无悲愍。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二少闻。三不修治胜三摩地。

复次如是诸障于善等十。随余义中有十能作。即依彼义应知此名。十能作者。一生起能作。如眼等于眼识等。二安住能作。如四食于有情。三任持能作。谓能任持如器世间于有情世间四照了能作。如光明于诸色。五变坏能作。如火等于所熟等。六分离能作。如鎌等于所断等。七转变能作。如金师等转变金等成鐶钏等。八信解能作。如烟等于火等。九显了能作。如因于宗。十至得能作。如圣道等于涅槃等。依如是义故。说颂言。

 能作有十种  谓生住持照
 变分离转变  信解显至得
 如识因食地  灯火鎌工巧
 烟因圣道等  于识等所作

于善等障应知亦然。一生起障。谓于其善以诸善法应生起故。二安住障。谓于菩提以大菩提不可动故。三任持障。谓于摄受以菩提心能任持故。四照了障。谓于有慧以有慧性应照了故。五变坏障。谓于无乱转灭迷乱名变坏故。六分离障。谓于无障此于障离系故。七转变障。谓于回向以菩提心转变相故。八信解障。谓于不怖无信解者有怖畏故。九现了障。谓于不悭于法无悭者。为他显了故。十至得障。谓于自在此是能得自在相故。所障十法次第义者。谓有欲证无上菩提。于胜善根先应生起。胜善根力所任持故。必得安住无上菩提。为令善根得增长故。次应发起大菩提心。此菩提心与菩萨性为所依止。如是菩萨由已发起大菩提心及胜善根力所持故。断诸乱倒起无乱倒。由见道中无乱倒故。次于修道断一切障。既断障已持诸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由回向力所任持故。于深广法便无怖畏。既无怖畏。便于彼法见胜功德。能广为他宣说开示。菩萨如是种种功德力所持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于一切法皆得自在。是名善等十义次第。虽善等法即是觉分波罗蜜多。诸地功德而总别异。今应显彼菩提分等诸障差别。颂曰。

 于觉分度地  有别障应知

论曰。复于觉分波罗蜜多诸地功德各有别障。于菩提分有别障者。颂曰。

 于事不善巧  懈怠定减二
 不植羸劣性  见麁重过失

论曰。于四念住有于诸事不善巧障。于四正断有懈怠障。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事障。一于圆满欲勤心观随减一故。二于修习八断行中随减一故。于五根有不植圆满顺解脱分胜善根障。于五力有羸劣性障。谓即五根由障所杂有羸劣性。于七等觉支有见过失障。此是见道所显示故。于八圣道支有麁重过失障。此是修道所显示故。于到彼岸有别障者。颂曰。

 障富贵善趣  不舍诸有情
 于失德减增  令趣入解脱
 障施等诸善  无尽亦无间
 所作善决定  受用法成熟

论曰。此说十种波罗蜜多所得果障。以显十种波罗蜜多自性之障。谓于布施波罗蜜多说富贵自在障。于净戒波罗蜜多说善趣障。于安忍波罗蜜多说不舍有情障。于精进波罗蜜多说减过失增功德障。于静虑波罗蜜多说令所化趣入法障。于般若波罗蜜多说解脱障。于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说施等善无穷尽障。由此回向无上菩提。令施等善无穷尽故。于愿波罗蜜多说一切生中善无间转障。由大愿力摄受能顺善法生故。于力波罗蜜多说所作善得决定障。由思择力及修习力能伏彼障非彼伏故。于智波罗蜜多说自他受用法成熟障。不如闻言而觉义故。于地功德有别障者。颂曰。

 遍行与最胜  胜流及无摄
 相续无差别  无杂染清净
 种种法无别  及不增不减
 并无分别等  四自在依义
 于斯十法界  有不染无明
 障十地功德  故说为十障

论曰。于遍行等十法界中有不染无知障。十地功德如次建立为十地障。谓初地中所证法界名遍行义。由通达此证得自他平等法性。第二地中所证法界名最胜义。由通达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于同出离。一切行相应遍修治。是为勤修相应出离。第三地中所证法界名胜流义。由通达此知所闻法是净法界最胜等流。为求此法。设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投身而取不以为难。第四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摄义。由通达此乃至法爱亦皆转灭。第五地中所证法界名为相续无差别义。由通达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第六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杂染无清净义。由通达此知缘起法无染无净。第七地中所证法界名种种法无差别义。由通达此知法无相。不行契经等种种法相中。第八地中所证法界名不增不减义。由通达此圆满证得无生法忍。于诸清净杂染法中不见一法有增有减。有四自在。一无分别自在。二净土自在。三智自在。四业自在。法界为此四种所依。名四自在所依止义。第八地中唯能通达初二自在所依止义。第九地中亦能通达智自在所依义。圆满证得无碍解故。第十地中复能通达业自在所依义。随欲化作种种利乐有情事故。复略颂曰。

 已说诸烦恼  及诸所知障
 许此二尽故  一切障解脱

论曰。由此二种摄一切障故。许此尽时一切障解脱。前障总义有十一种。一广大障。谓具分障。二狭小障。谓一分障。三加行障。谓增盛障。四至得障。谓平等障。五殊胜障。谓取舍生死障。六正加行障。谓九烦恼障。七因障。谓于善等十能作障。八入真实障。谓觉分障。九无上净障。谓到彼岸障。十此差别趣障。谓十地障。十一摄障。谓略二障。

辩中边论卷上


上篇:中边分别论

下篇:辩中边论颂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

缘起经

缘起经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天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

称赞大乘功德经

称赞大乘功德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观所缘论释

观所缘论释 护法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

转识论

转识论(从无相论出) 陈代真谛译 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

三无性论

三无性论卷上(出无相论) 真谛三藏于广州制旨寺翻译 论...

大乘成业论

大乘成业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注音版】佛说毗沙门天王经

佛说毗沙门天王经...

四教义

四教义卷第一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夫众生机缘不一...

持世经

持世经卷第一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持世经初品第一...

地藏菩萨圣诞祝圣仪

一、香赞 戒定真香 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 热在金炉上...

玉女耶经

玉耶女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卷上 失译人名附三秦录 如是我闻:...

光赞经

光赞经卷第一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光赞品...

起世因本经

起世因本经卷第一 隋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 阎浮洲品第一...

佛说内身观章句经

佛说内身观章句经 失译人名在后汉录  一切一其心, ...

财禄乃前世布施而来,非强力之所能求

人世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

这种人都是要堕到饿鬼道里去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者,寄也,所谓人生如寄,寄生在...

姐姐虔诵观音圣号,度弟弟过生死劫难

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日晚九点半,弟媳来电急告弟弟突然...

智者大师开示的十个忏法

智者大师在讲这个修习止观的方法,分成了十科,第一科...

念佛的真正功德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

「南无阿弥陀佛」之声

您听过回声吗?有一种回音壁,弧形的,两端相距有几百...

净土行人不可忽视的熏习力量

《大智度论》里谈到这么一位国王,是虔诚的优婆塞,也...

圣严法师《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佛法对苦有相当多的阐述,它将人生分为生、老、病、死...

过去造了很多恶业,怎样消除这些恐惧

我们过去造了很多很多的恶业,想想因果不虚的,如果一...

留三分余地于人

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口德于己; 责人...

念佛时有两点要注意

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有二点要注意:一个是你能念的心,...

念佛法语

1、念佛法门殊胜极妙。 2、信愿念佛,决定往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