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菩提资粮论

大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菩提资粮论卷第五

圣者龙树本 比丘自在释

大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问得力菩萨于众生中。云何应修行。答。

 诸论及工巧  明术种种业
 利益世间故  出生建立之

于中书印算数。鑛论医论。能灭鬼持被毒论等。出生村城园苑河泉陂池花果药林论等。显示金银真珠鞞琉璃贝石(石白如贝)珊瑚宝性论等。记说日月星曜地动梦相论等。相诸身分支节论等。如是等无量诸论。能与世间为利乐者。劫转坏时悉皆灭没。劫转生时还于人间出生建立。如木铁瓦铜作等。工巧非一。能灭鬼持颠狂被毒。霍乱不消食诸逼恼等。种种明术凋画绣织作等。种种事业。能与世间为利乐者。皆亦出生及令建立。

 随可化众生  界趣及生中
 如念即往彼  愿力故受生

诸摩诃萨随何世界。若天人等趣。若婆罗门刹帝利鞞舍等生。于彼彼处。若有可化众生。为起无量思念。欲化彼等众生故。随彼色类长短宽狭音声果报。得令众生受化之事。即应作愿。起彼色类长短宽狭音声果报。令彼众生速受化故。

 于种种恶事  及谄幻众生
 应用牢铠钾  勿厌亦勿惮

若以骂詈恐动嫌恨鞭打系闭诃责如是等恶事加我。及诸众生无量谄幻知不可化。以彼等故不应自缓铠钾。亦勿厌流转。勿惮求菩提。又应发如是心。我不为无谄无幻众生而着铠钾。我正为彼等众生着此铠钾。我当作如是事发起精进。为令彼等众生速得建立无谄无幻故。应当如是自牢铠钾。

问已说得力菩萨修行。云何未得力菩萨修行。答。

 具足胜净意  不谄亦不幻
 发露诸罪恶  覆藏众善事

具足胜净意者。谓增上意。又是善增也。意者心也。即彼心具足。名具足胜净意。不谄亦不幻者。谄谓别心。别心者不质直也。又谄者名为曲心。幻者谓诳也。若心不曲不诳。彼是不谄不幻。发露诸罪恶者。若有罪恶显说发露彼名发露诸罪恶。覆藏众善事者。若有善业竟大覆藏。彼名覆藏众善事。若菩萨欲疾得菩提。应当具足净意不谄不幻发露罪恶覆藏善事。是故世尊说云。谄非菩提。幻非菩提。

 清净身口业  亦清净意业
 修诸戒学句  勿令有缺减

此诸菩萨欲与修念相应故。先当清净身口意业。于中杀生不与取非净行等三种身恶行。应当清净。与此相违三种身善行。应当受之。妄语破坏语麁恶语杂戏语等四种口恶行。应当清净。与此相违四种口善行。应当受之。贪瞋邪见等三种意恶行。应当清净。与此相违三种意善行。应当受之。诸波罗帝摹叉学句。亦当受而随转。于彼学句。无有知而故破。若缺漏戒者。于修念中。心则不定。

 安住于正念  摄缘独静思
 用念为护己  心得无障心

如是于戒正清净已。断除五盖。于空闲净洁离众之处。少声少喧少蚊虻蛇虎贼等。不甚寒热不置卧床。若立若经行若结加坐。或于鼻端或于额分。回念安住随于一缘善摄作已。若于境界有躁动心。则用念为守门。如是置守护已。远离障碍贼心。独在一处无散乱意。而修习思惟。

 若起分别时  当觉善不善
 应舍诸不善  多修诸善分

于思惟时若起分别。即于起时觉此分别。若是不善即应舍离勿令复增。若是善分唯当数数多作。不应散乱。如室中灯不闭风道。

 缘境心若散  应当专念知
 还于彼境中  随动即令住

于中修定比丘。心思惟时专意莫乱。若心离境即应觉知。乃至不令离境远去。还摄其心安住境中。如绳系猿猴系着于柱。唯得绕柱不能余去。如是应以念绳系心猿猴系着境柱。唯得数数绕于境柱。不能余去。

 不应缓恶取  而修于精进
 以不能持定  是故应常修

缓者谓离策勤。恶取者谓非善取(谓太急也)。若欲成就三摩提者。不应缓作及恶取精进。以缓作及恶取精进。不能持三摩提。是故修定行者。应常正修。

 若登声闻乘  及以独觉乘
 唯为自利行  不舍牢精进

若欲登声闻乘及独觉乘。唯为自利故。自涅槃故。尚于昼夜不舍牢固精进。策勤修行。

 何况大丈夫  自度亦度人
 而当不发起  俱致千倍进

然此菩萨应于流转河中度诸众生。亦应自度。何得不发起过彼声闻独觉乘人。俱致百千倍精进也。如自度流转之河度他亦如是。

 半时或别行  一时行余道
 修定不应尔  应缘一境界

今此一日不应半时修习别定。余时之中复行异道。唯于一定应善缘境。心随一境。勿向余处。

 于身莫有贪  于命亦勿惜
 纵令护此身  终是烂坏法

应当生如是心。我此身中。唯有薄皮厚皮肉血筋骨髓等。终归乾枯。我此寿命亦当终尽。彼丈夫精进丈夫势力丈夫健行。我亦应得。若其未得。我于精进不应赊缓。虽复百岁护此烂身。必定当是破坏之法。

 利养恭敬名  一向勿贪着
 当如然头衣  勤行成所愿

今此若在旷野宿住之时。勿贪身命于中游行。若有利养恭敬名闻起时。不应贪着。为自愿成就故。应速勤行。如然头衣。

 决即起胜利  不可待明日
 明日太赊远  何缘保瞬命

彼于如然头衣勤行之时。明日赊远莫待明日。若于我身有胜利者。决即发起。应当生如是心。何缘能保开眼合眼时命。我今即起胜利。明日太远。莫待明日。

 安住于正命  如食爱子肉
 于所食噉中  勿爱亦勿嫌

如是定行比丘。若村若僧坊中。随有如法无所讥嫌乞得食已。勿起贪心爱着。亦勿嫌之。应当安住正念。如食所爱子肉。但为身住不坏存于寿命。摄护净行故。犹如昔云夫妻行旷野时。共食子肉。

 出家为何义  我所作竟未
 今思为作不  如十法经说

应当如是观察。我为何义故而行出家。为畏不活耶。为求沙门耶。若为求沙门者。应作是念。我于沙门之事。为已作为未作为今正作。如其未作及正作者。为成就因缘故。应当精勤。我离家类则名非类。应数思念。我之活命系在于他。我亦应作别异仪式。我自于戒得无嫌不。有智同净行者。于我戒所复无嫌不。我已与诸恩爱其相别异。不与共俱。我属于业。业之所。生受用于业。业是所亲依业而行。我所作业。若善若恶我当自受。我于昼夜云何而过。我喜乐空寂不。我有上人法不。能得圣人胜知见不。若当后时同净行者问我之时说之不惭。应数思念此等十法。所谓定行比丘。应数思念。

 观有为无常  若无我我所
 所有诸魔业  应觉而舍离

有为谓因缘和合生。以因缘和合生故。彼无我所。以有为故彼是无常。若是无常。彼为他所逼迫故苦。若苦彼不自在转故无我。于有为法应如是观。所有诸魔业应觉而舍离者。或于菩提心六度相应经中作不欲乐因缘散乱因缘赊缓因缘障碍因缘。若从自起若从他起。皆应觉知。于此诸恶魔业。皆觉知已离之。莫令彼自在行。

 根力与觉分  神足正断道
 及以四念处  为修发精勤

信精进念定慧。是为五根。信精进念定慧。是为五力。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是为七觉分。欲定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是为四神足。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为令其断。未生善法为令其生。已生善法为令其住。生欲发勤摄心起愿。是为四正断。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正命正发行。正念正定。是为八分圣道。身受心法。是为四念处。此等三十七助菩提法。为修习故。发起精勤。

 心与利乐善  作传传生处
 及诸恶浊根  彼当善观察

心若调伏守护禁系。则与诸利益安乐善事。作传传生因。若不调伏不守护不修习不禁系。则与诸无利恶浊为根知已。于彼应极观察。生住异相故。内外两间不住故。过去未来现在世不俱故。无处来故。无处去故。刹那罗婆牟呼利多时中不住故。犹如幻故。为修习故。应当观察。

 我于善法中  日日何增长
 复有何损减  彼应极观察

若佛世尊所说。施等善法能出生菩提者。我于彼诸善法。有何增长有何损减。常应如是专精观察。日日之中。起而复起。

 见他得增长  利养恭敬名
 微小悭嫉心  皆所不应作

若见余同净行者。或沙门。或婆罗门。增长利养恭敬名闻之时。亦不应生微小悭嫉。复应思量生如是心。我亦喜得众生利养衣服饮食卧床病缘药等众具。我亦喜得在家出家之所恭敬。我亦喜得具足可赞之法。

 不羡诸境界  行痴盲痖聋
 时复师子吼  怖诸外道鹿

若见他人增长利养恭敬名闻之时。于色等境界中。不应稀羡。于爱不爱色声香味中。虽非痴盲痖聋。而作痴盲痖聋之行。若有力能莫常痖住。应以正法遣惑破系时到。为怖外道鹿故。及住持正教故。复当震师子吼。我已解释修心。今当解释修相。所谓。

 奉迎及将送  应敬所尊重
 于诸法事中  随顺而佐助

于所尊重奉迎将送。于听法时花鬘供养。修理支提等法事中恭敬作故。当得手足轮相。彼又是大眷属先相。

 救脱被杀者  自然增不减
 善修明巧业  自学亦教他

有被杀者救令解脱。护命因缘离于杀生。受此等业长夜习近故。当得长指相足跟平正相身直相。彼是长寿先相。自所受善法。受已增长不令损减故。当得足趺高如贝相毛上向相。彼二是法无减先相。善修明论工巧等业。自学及教他故。当得伊尼[跳-兆+专]相。彼是速摄先相。

 于诸胜善法  牢固而受之
 修行四摄事  施衣及饮食

于诸最胜善法。牢固受之。习近多作故。当得善安立足相。彼是能作事业先相。修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常习近故。当得手足网相。彼亦是速摄先相。以妙饮食衣服布施。常习近故。当得柔软手足相七处高相。彼二是得上妙饮食甜味。及衣服等先相。

 不违乞求者  和合诸亲慼
 眷属不乖离  施宅及财物

随所有物。若来求者。即施不违逆故。当得臂髀佣圆相彼是自在调伏先相。和合亲眷朋友共住。不令各各乖异。若乖异者亦使和合故。当得阴密藏相。彼是多子先相。布施舍宅财物。及施上妙床敷衣服堂殿宫等故。当得金色相细滑薄皮相。彼二是得上妙床敷衣服堂殿宫等先相。

 父母及亲友  随所应安置
 所应安置处  无上自在主

忧波弟邪夜(隋云近诵旧云和上者略而讹)阿遮利夜(隋云正行旧云阿阇梨者亦讹)父母兄弟等。所尊重者。随所应处安置。为无上自在主故。当得一孔一毛相白毫印面相。彼二是平等先相。

 虽复是奴僕  善说亦受取
 应生最尊重  施药愈诸病

施药愈诸病者。于病人所。施药给侍将息饮食。以给侍将息。病即能起故。当得髆间平满相味中上味相。彼二是少病先相。

 前行善业首  细滑美妙言
 善为正意语  前后无不供

前行善业首者。园林会堂义井花池饮食花鬘。于难行处起桥。及造僧坊游处等中。劝励他人自为前导。所施过他故。当得尼瞿嚧陀普圆身相顶髻相。彼二是胜主先相。细滑美妙言者。长夜真实细滑语故。当得广长舌相梵音相。彼二是得五分五分语道具足音先相。五分五分语道具足音者。一者可知。二者易解。三者乐闻。四者不逆。五者深。六者宽远。七者无嫌。八者悦耳。九者辩正。十者不杂(二种五分故有十也)。善为正意语者。长夜实语正意语故。当得师子牙相。彼是爱语先相。前后无不供者。他人虽有前后。然皆供养无不供养。以如法威仪平等威仪故。当得齐平齿相细滑齿相。彼二是善净眷属先相。

 不坏他眷属  慈眼观众生
 亦不以嫌心  皆如善亲友

于诸众生。作怀抱慰喻摄受之心。以不贪不瞋不痴眼观故。当得青眼相牛王眼睫相。彼二是爱眼观先相。

我已解释三十二大丈夫相出生之业。别有种种菩萨之行。今当解释。

 应当如所言  即随如是作
 如言若即作  他人则生信

应当如言即如是作。若如所言即如是作。他则生信。随有言教。即当信受。

 应当拥护法  觉察放逸者
 及作金宝网  罗覆于支提

于此法中应自拥护。若有背法放逸众生。于彼亦应方便觉察令其向法。及于如来支提之所。应以种种宝网罗覆。为令相好满足故。

 有欲求婇女  庄严以施之
 亦与说佛德  及施杂光璎

若有求婇女者。即便庄严婇女。而以布施。此诸婇女普皆端正。以此布施。为令自意所求爱事皆满足故。又以无量异种。说佛功德之法。应在集会之处。高出美妙悦意之声。而为演说。为得诸声分清净故。又以种种光明照曜璎珞之具。悦彼心眼而以布施。为得诸随形好满足故。

 造作佛形像  端坐胜莲花
 及于六法中  修习同喜乐

以金银真珠贝石等造作佛像。坐胜莲花。为得化生。及为得佛身故。六种同喜法者。于彼同梵行中。慈身业口业意业。不分受用物。戒具足见具足。此等六种同喜法中。应数习近。为得徒众。不被诸外论众所坏故。

 可供无不供  为命亦不谤
 佛之所说法  及以说法人

可供无不供者。于中应可供养。所谓和上阿阇梨父母兄等。无不供养者。无不敬畏。虽为活命。终不谤法及此说佛法人。亦不应谤。不应轻欺。为护自善助故。

 金宝散教师  及教师支提
 若有忘所诵  与念令不失

应以金银散于教师。亦应以摩尼金宝散教师宝支提。菩萨有三摩提。名现在佛对面。住此等三摩提。于生生中。现前修习为得闻持故。若有众生忘失所诵引世利乐经书。于彼众生。与作忆念。为不忘失菩提心故。及为得忆念现知故。

 未思所作已  勿躁勿随他
 外道天龙神  于中皆莫信

所作业行。若身口意。于中诸处。若未思所作已。勿为躁急。亦勿随他。应如是行。若异于此则生热恼亦是悔因。于游行出家尼揵等诸外道及于天龙夜叉揵闼婆等中。皆不应信。

 心应如金刚  堪能通诸法
 心亦应如山  诸事所不动

安置其心应如金刚。有慧力堪能故。于诸世出世法中。如其自性如实通达。于诸事中安置其心。亦应如山。八种世法。所不能动。

 憙乐出世语  莫乐依世言
 自受诸功德  亦应令他受

或有言说能出世间。若与佛法僧相应。若与六度相应。若与菩萨地相应。若与声闻独觉地相应。彼中应作憙乐。或有言说依止世间。增长世间。与贪瞋痴相应。彼中不应喜乐。若有诸受戒学头多等殊胜功德善人所赞所受取者。于彼等中皆应受取。亦应令他受此功德。

 修五解脱入  修十不净想
 八大丈夫觉  亦应分别修

于中解脱入者。一者为他说法。二者自说法。三者自诵法。四者于法随觉随观。五者取随何等三摩提相。此是五解脱入。应当念修。十不净想者。谓膖胀想。青瘀想。脓烂想。溃出想。噉想。断解想。分散想。血涂想。肉落想。骨想。此是十不净想。贪若生时应当念修。本为断除欲贪故。八大丈夫觉亦应分别修者。于中有八大丈夫觉。谓少欲是法多欲非法。是为初觉。知足是法不知足非法。是为第二。远离是法杂閙非法。是为第三。发精进是法懈怠非法。是为第四。安住念是法忘失念非法。是为第五。入定是法不入定非法。是为第六。智慧是法无智慧非法。是为第七。不乐戏论是法乐戏论非法。是为第八。此等八大丈夫觉。应当觉之。多欲等八不善助。应当断除。

 天耳与天眼  神足与他心
 及与宿命住  应修净五通

于中天眼天耳忆念宿住知他心神足。此等五种智通。应当修习。

菩提资粮论卷第五

菩提资粮论卷第六

圣者龙树本 比丘自在释

大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问云何修习答。

 四神足为根  欲进心思惟
 四无量住持  谓慈悲喜舍

于此四无量中。习近多作已。得心堪能。得心堪能已。便入初禅那。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彼得禅那已得身心轻。彼以身心轻具足故。出生入神通道。出生入神通道具足故。便生神足。谓若欲若精进若心若思惟。于中欲者向法。精进者成就法。心者于法观察。思惟者于法善巧。彼菩萨于神通若信解若作用。其心自在。随欲所行。以善成熟故。自根本住持故。诸处顺行如风遍空。于中菩萨得四无量及四禅那已。若信解若作用。出生天眼。若诸天龙夜叉乾闼婆等。若学人及声闻独觉天眼于中独有增上之力。清净胜过光明胜过。上首胜过殊异胜过。其眼无碍世间色相麁细远近。随其所欲彼皆能见。如是闻天人畜生等声。如是念知前世无边无际。如是知他心与贪欲等俱乃至八万四千差别。如是得无量神足。以得神足故。诸所应调伏众生。悉令调伏。

 四界如毒蛇  六入如空村
 五众如杀者  应作如是观

长夜以诸乐具受用因缘。虽守护将息长养。此地等四界。而速疾发动。不知恩养。不可依怙。不可委信故。应当观察犹如毒蛇。以无主故。离我我所故。眼等诸入有六贼众。逼恼可畏故。应当观察犹如空村。共和与物破坏打罚不能遮障故。犹如杀者。于五受众。应当日日如是观察。

 重法及法师  亦舍于法悭
 教师勿捲秘  听者勿散乱

于此有四种法。能生大智。应当受取。于法及法师中应当尊重。亦舍法悭。随所闻法随所习诵。为他演说。若有乐欲法者。教师勿为捲手秘惜。听者勿散乱。谓莫有异欲。

 无慢无希望  唯以悲愍心
 尊重恭敬意  为众而说法

复有四种法。是大智相。应当受取。所谓远离自高轻他。无憍慢故。弃舍利养恭敬名闻。无希望心故。于无明闇障众生中唯悲愍故。尊重恭敬为其说法。以此四种法故。菩萨大智具足。应当受取。

 于闻无厌足  闻已皆诵持
 不诳尊福田  亦令师欢喜

多闻无厌。闻已持法。持法已顺法行法。不诳所尊福田。亦令教师欢喜此法。是菩提心不忘失因。

 不应观他家  心怀于敬养
 勿以论难故  习诵于世典

不应为供养恭敬因缘往观他家。除为安立菩提心因缘。亦不应欲为论难故习诵诸世论等。除为多闻因缘。

 勿以瞋恚故  毁呰诸菩萨
 未受未闻法  亦勿生诽谤

何以故。为护续生善法因缘。

 断除于憍慢  当住四圣种
 勿嫌于他人  亦勿自高举

断除憍慢者。于诸众生中。当下心如狗断除我慢。于轻俭衣食卧床药具四圣种中亦应当住。于彼圣种知足故。不应嫌他。亦不应自高举。

 若实不实犯  不得发觉他
 勿求他错失  自错当觉知

他同梵行者犯罪。若实若不实。皆不应发觉。他有错失不应求觅。唯于自错。即应觉知。

 佛及诸佛法  不应分别疑
 法虽最难信  于中应信之

于佛不应分别。以世尊具足未曾有法故。亦于佛法不应疑惑。以于诸众生是不共法故。及于最难信佛法中。以深心清净故。应当信之。

 虽由实语死  退失转轮王
 及以诸天王  唯应作实语

若菩萨由实语故。若夺物若死。虽退失转轮王及诸天王。唯应实语。何况其余而不实语。

 打骂恐杀缚  终不怨责他
 皆是我自罪  业报故来现

诸有他来打骂恐怖杀缚幽闭。皆是自罪应当有此。终不瞋他。此是我业前世已作。今时还受相似不爱之果。彼诸众生都无有罪。唯是我罪业报来现。应当有此。

 应极尊重爱  供养于父母
 亦给侍和上  恭敬阿阇梨

于父母所。应当极爱尊重供养。应作天想。随父母意令得悦乐。离谄幻心。又应恭敬给侍和上阿阇梨。随和上阿阇梨所说法中。无有内秘。皆为外化。

 为信声闻乘  及以独觉乘
 说于最深法  此是菩萨错

此中菩萨。有四种菩萨错失。应当舍离。所谓于声闻独觉乘诸众生中。为说最深之法。是菩萨错。

 为信深大乘  众生而演说
 声闻独觉乘  此亦是其错

于信深大乘诸众生中。为说声闻独觉乘。是菩萨错。

 大人来求法  慢缓不为说
 而反摄受恶  委任无信者

若有正住大众生。来有所求时。应即为说善法。而更慢缓破戒恶法。反摄受之。是菩萨错。于大乘中未有信解。未以四摄事成熟者。而信任之。是菩萨错。是为四种。

 远舍所说错  所说头多德
 于彼当念知  亦皆应习近

此中所说四种错失。应远舍离。以此去菩提远故。若声闻独觉乘中所说。头多等及余功德。但知彼等不与菩提作障碍者。于彼彼中。亦应习近。

 等心平等说  平等善安立
 亦令正相应  诸众生无别

此四种菩萨道。应当习近。何等为四。所谓诸众生中起平等心。诸众生中平等说法。诸众生中平等善安立。诸众生中令正相应。此等皆无差别。是为四种。

 为法不为利  为德不为名
 欲脱众生苦  不欲自身乐

此四种真实菩萨。应当觉知。何等为四。所谓但为于法不为财利。但为功德不为名称。但欲脱众生苦。不欲自身安乐。

 密意求业果  所作福事生
 亦为成熟众  舍离于自事

若于业果密意欲求。作三福事。生此福时。唯为菩提利乐众生。亦唯为菩提成熟于众。为利众故舍离自事。此是四种真实菩萨。

 亲近善知识  所谓法师佛
 劝励出家者  及以乞求辈

此四种菩萨善知识。应当亲近。何等为四。所谓法师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闻慧故。佛世尊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诸佛法故。劝出家者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诸善根故。乞求者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菩提心故。此四种菩萨善知识。应当亲近。

 依止世论者  专求世财者
 信解独觉乘  及以声闻乘

此四种菩萨恶知识。应当知之。何等为四。所谓世论者。习近种种杂辩才故。摄世财物者。不摄法故。独觉乘者。少义利少作事故。声闻乘者。自利行故。

 此四恶知识  菩萨应当知
 复有应求者  所谓四大藏

如前所说四种知识。是恶知识知已应离。复有应求得者。所谓四大藏。

 佛出闻诸度  及于法师所
 见之心无碍  乐住空闲处

此四种菩萨大藏。应当得之。何等为四。所谓奉事出世诸佛听闻六波罗蜜。以无碍心见于法师。以不放逸乐住空闲之处。此是四种菩萨大藏。应当得之。

 地水火风空  悉与其相似
 一切处平等  利益诸众生

与地水火风虚空等。有二因缘相似菩萨。应当摄受。所谓平等故。利益故。如地等大及虚空五种。于有心无心中一切处平等。无有异相。诸众生等常所资用。而无变异不求报恩。我亦如是。乃至觉场究竟。为诸众生之所资用。而无变异不求报恩。

 当善思惟义  勤生陀罗尼
 勿于听法者  为作于障碍

义者。佛所说义。于彼当善思惟。若共谈若独住。应如是作。又安住禁戒清净心意。精勤鲜洁当生及闻银主海主等陀罗尼。又于听法者所。勿以微少因缘而作障碍。为离法灾生业故。

 恼中能调伏  小事舍无余
 八种懈怠事  皆亦应除断

恼中能调伏者。于中有九种恼事。所谓于我作无利益。已作今作当作。是为三种。于我亲爱作无利益。已作今作当作。复为三种。于我憎嫌与作利益。已作今作当作。复为三种。此等皆作恼事。于此九种恼事之中。当自调伏。小事舍无余者。于中有二十种小事。所谓不信(一)无惭(二)谄幻(三)掉(四)乱(五)放逸(六)害(七)无愧(八)懈怠(九)忧(十)昏(十一旧睡)睡(十二旧眠)恨(十三)覆(十四)嫉(十五)悭(十六)高(十七)忿(十八)悔(十九)闷(二十)。

此等二十种小事。皆舍无余。八种懈怠事皆亦应除断者。于中有八种懈怠事。所谓我欲作务即便安卧。不发精进(一)。我作务已(二)。我于行路(三)。我行路已(四)。我身疲乏。不能修业(五)。我身沉重。不能修业(六)。我已生病(七)。我病得起不久即便安卧。不发精进(八)。由此等故。应得不得应到不到应证不证。此等八种懈怠事中。为除断故。应发精进。

 莫作非分贪  横贪不称意
 离者皆令合  无问亲非亲

若见具足利养名闻安乐称誉福德众生。于彼具足福中。莫作非分贪心。以作非分贪心则不称意。是故所不应作。又于各各共诤离坏众生中。无问亲与非亲。皆令和合。同心相爱。

 于空而得空  智者莫依行
 若当得于空  彼恶过身见

依空拔除大无智聚故。智者莫依得空而行。若依得空而行。则于有身见人。难治过之恶亦过之。以诸见行由空出离。若着空见彼不可治。以更无令出离故。

 扫涂与庄严  及多种鼓乐
 香鬘等供具  供养于支提

于如来支提及形像所。扫地涂地香鬘烧香末香华盖幢幡等。庄严供养之具。当作供养。为得端正戒香自在故。贝笛箜篌腰鼓大鼓雷鼓拍手等。种种鼓乐供养。为得天耳故。

 作种种灯轮  供养支提舍
 施盖及革屣  骑乘车舆等

支提舍中。应以种种香油酥灯鬘等善作供养。为得佛眼故。布施伞盖皮鞋象马车舆乘等。为得菩萨无上神通乘不难故。

 专应喜乐去  乐知信佛得
 喜乐给侍僧  亦乐闻正法

于中菩萨。常应如是喜乐于法。莫喜五欲福乐。当知信佛所得之利。莫唯信乐见于色身。当于僧中以诸乐具常憙给侍。莫唯憙诣问讯而已。常憙闻法无有厌足。莫唯憙乐暂闻其语。

 前世中不生  现在中不住
 后际中不到  如是观诸法

因缘和合力故。及无所从来故。前世中不生念念破灭故。及不住故。现在中不住灭无余故。及无所至去故。后际中不到。应当如是观察诸法。

 好事与众生  不求彼好报
 当为独忍苦  不自偏受乐

菩萨于诸众生。当以好事而利乐之。自不希望彼等众生利乐好事。及诸众生有无量苦相。我独为其忍受。我有乐具。与诸众生。受用为乐。

 虽足大福报  心不举不喜
 虽贫如饿鬼  亦不下不忧

虽住大具足福报天中。其心不作喜之与举。虽为饿鬼贫穷破散逼恼此最难活。不应生下心。亦复不应忧。何况人道贫穷破散。

 若有已学者  应极尊重之
 未学令入学  不应生轻蔑

若有已学众生。于彼应作至极尊重。若未学者应令彼等入学。亦不应轻蔑之。

 戒具者恭敬  破戒令入戒
 智具者亲近  愚者令住智

戒具足人应当问讯。合掌向礼等而恭敬之。亦应为彼说持戒福。若破戒者应令入戒。亦应为彼说破戒罪。智具足者。应当亲近。亦应为彼显智慧德。愚者应令住智。亦应为彼演愚痴过。

 流转苦多种  生老死恶趣
 不怖此等畏  当降魔恶智

菩萨于流转中。流转多种。生老死忧悲苦恼等。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恶趣等。不应怖畏。唯当降伏恶魔恶智。

 所有诸佛土  抟聚诸功德
 为皆得彼故  发愿及精进

十方无量诸佛国土。若佛土具足。若佛土庄严。若从诸佛菩萨闻。若自见之。彼皆抟聚殊胜功德。皆令彼等入到自佛土中。应当作如是愿。随所愿即随成就。亦应如是精勤修行。

 恒于诸法中  不取而行舍
 此为诸众生  受担欲荷负

以取故苦不取故乐。作是念已。恒于诸法不取而舍。虽不取而舍。若此先时为趣菩提故。作愿受担众生。未度者我当度。未脱者我当脱。未寂灭者我当寂灭。此应荷负为诸众生故。

 正观于诸法  无我无我所
 亦勿舍大悲  及以于大慈

说诸法无所有。如梦如幻故。诸法无我。其无我所者观无相故。如是以最胜义法。观此相时。然于众生亦不舍大悲及以大慈。如是应当倍复称量叹言奇哉。彼诸众生痴闇所覆。着我我所。于此最胜义道法中。而不觉知。我当何时。令彼众生于此最胜义道法中而得觉知。是为于众生中不舍大悲及以大慈。

 胜过诸供养  以供佛世尊
 彼作何者是  所谓法供养

若有以诸供具。供养诸声闻独觉菩萨及佛世尊。所谓或以诸华香鬘末香灯轮供养。或以诸盖幢幡供养。或以诸音乐等供养。或以诸药美饮食等布施供养。若欲胜过彼诸供养以供养佛。复何者是。答言所谓法供养。彼法供养复有何相。

 若持菩萨藏  及得陀罗尼
 入深法源底  是为法供养

于中若与菩萨藏相应。如来所说经等甚深明相背诸世间难得其底。难见微细无着了义。以总持经王印印之。不退转因从六度生。善摄所摄顺入助菩提法合正觉性。入诸大悲说于大慈。离众魔见善说缘生。入无众生无命无长养无人。与空无相无愿无作相应。坐于觉场转于法轮。为天龙夜叉乾闼婆之所赞叹。度在家泥摄诸圣人。演说诸菩萨行。入法义辞乐说之辩。震于无常苦无我等音声之雷。怖诸外论见得之执。诸佛所叹对治流转示涅槃乐。如是等经若说若持观察摄取。是名法供养。又法供养者。得不退堕顺行总持故。于空无相无愿无作相应深法中。入至其底无动无疑。是名最胜义中法之供养。

 应当依于义  莫唯爱杂味
 于深法道中  善入莫放逸

又法供养者。若于法中思法行法。随顺缘生离诸边取之见。得无出无生忍入于无我。于因缘中无违无斗无诤离我我所。应当依义。莫爱驰逐杂饰句味。应当依智莫依于识。依了义经莫着不了义世俗言说。应当依法莫取人见。应当随顺如实法行入无住处。善观无名行识明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困极。皆悉寂灭。如是观缘生已引出无尽。以愍念众生故。不着诸见不作放逸。若常如此。乃名无上法之供养。

 如是此资粮  恒沙等大劫
 出家及在家  当得满正觉

如前所说资粮于恒伽沙等量大劫中出家众及在家众菩萨乘者。多时满愿得成正觉。

 系彼资粮颂  为菩提思惟
 资粮义无阙  能如在彼颂
 我今择彼颂  于义或增减
 善解颂义等  贤智当忍之
 释彼资粮颂  我所作福善
 为流转众生  当得正遍觉

圣者龙树所作菩提资粮论竟。我比丘自在解释竟。

菩提资粮论卷第六


上篇:发菩提心经论

下篇:菩提心离相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论集部目录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七十空性论科摄

七十空性论科摄 弘悲 七十空性论本论有七十三个颂,以...

中论

中论卷第一 释僧睿序 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

大乘缘生论

大乘缘生论一卷(圣者郁楞迦造)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

事师法五十颂

事师法五十颂(马鸣菩萨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

成实论

成实论卷第一 诃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发聚中...

佛说忠心经

佛说忠心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失译附东晋录 佛在舍卫祗阿难...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佛说懈怠耕者经

佛说懈怠耕者经 宋沙门惠简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

毗耶娑问经

毗耶娑问经翻译之记 菩萨方便摄化众生,必以大悲引邪...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进大慧禅师语录奏札 (臣)僧(蕴闻)窃以佛祖之道。虽非...

禅法要解卷

禅法要解卷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等于长安逍遥园译 行者...

【注音版】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四童子三昧经

四童子三昧经卷上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译 如...

想当官还是要靠积德

在世间法当中,如果有人说谁将会成为考试官,那很多想...

【推荐】人生没有结果,它只是业力的释放

我们人生的相状有很多种,但是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没...

报恩不在于物质,而在于那份心

佛教中,有本《父母恩重难报经》,缕述了父母犹其是母...

【推荐】四十四招教你修忍辱

1.如果瞋心是凡夫的天性,则没有什么好瞋的,因为他的...

参禅悟道要真见自性

你们到禅堂里来是干什么的呢?为了开悟的嘛,为了找本...

不知道

宋朝有一将军曹翰,在讨伐南方的贼寇之后,路经庐山的...

地藏菩萨能让你一切烦恼皆得消灭

【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瞋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杀生,...

闻佛名号即得大利益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

至诚供佛斋僧,种下殊胜福田

昔日,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时,当时城中有一位长...

圣严法师《不死之药》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

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最难断者唯淫,最易犯...

【推荐】印祖谈家庭教育中母亲的重要作用

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