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法华经玄赞卷第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本)

沙门基撰

经「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赞曰:第五圣德难思众。文有三:一标类举数,二叹德,三列名。此初也。梵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略云菩萨摩诃萨。菩萨修行略有二门:一自利,大智为首;二利他,大悲为先。菩提,觉义,智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悲所度生。依弘誓语故名菩萨。以二为境名为菩萨,有财释也。又觉是所求果,有情是自身,求三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或菩提是所求果,萨埵者勇勐义,不惮处、时求大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萨。二皆依主。又菩提即般若,萨埵谓方便,如是二法能利能乐一切有情,故名菩萨,亦菩提亦萨埵。或及初解皆持业释。摩诃,大也。萨埵,如前。今此菩萨位居八地已上,为简前小及二乘位,故言摩诃萨。无着《般若论》云:「诸菩萨有七种大故,此大众生名摩诃萨埵,如菩萨地说。」下大乘章中别当具列。

经「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赞曰:自下第二叹德,有十三句,论以二门释:一上支下支门,二摄取事门。支者分义,上支分谓总相,下支分谓别相,故论云:「应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总相;余是别相。」此总相也。无上正觉,体即佛果所有五法,谓净法界,及四智心品。无着《金刚般若论》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显示菩提、及菩提道」。阿耨多罗此显菩提自相,解脱相故。三藐三菩提显示菩提者人平等相,以菩提法故得知是佛。《大智度论》说「智、及智处俱说名般若,菩萨地说菩提、菩提断皆名菩提」。故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此有四觉:一无上觉,是总也,即显菩提、清净法界。二正觉,简外道邪觉故。三等觉,简二乘但了生空偏觉故。四又正觉,简菩萨,菩萨因觉未满、果位非正觉故。此显菩提道即四智品,下一觉字贯通上四,由具下三一切莫过,超遍等喻,真理所觉名无上觉。然诸经论多说真理名无上菩提体,以根本故。今此双取佛果理、智俱名无上菩提,于此二果俱不退转。云何不退转?由具下十因不退转,故于佛果能不退转,决定当证念念进修名不退转。退者失也。转者动也。八地以上任运进修于大菩提,修习不退无烦恼故,亦复不为一切有相功用所动,名不退转。由此八地名不动地,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自后不退生邪见故。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位,自后不退入二乘故。三证不退,初地以上即名不退,所证得法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已上名不退地,为、无为法皆能修故。今此菩萨皆八地已上故,言于无上正等觉不退转,定当证故,故不退者非即不转。

又不退有二:一已得不退,初地即得;二未得不退,八地方得。无上正觉是未得法故,八地以上能不退转,情祈正觉心进不动,法驶流中任运转故,名不退转,此不退者即是不转。

经「皆得陀罗尼(至)转不退转法轮」。

赞曰:下别支分,有十二句,以十种示现分二:初九自利,后一利他。初九又二:初八有为德,后一无为德。初中又二:初五福慧,后三悲智。初五又二:初三内行,后二善缘。初中有三:初一熏修自利,次一利他,后一利法。善缘二中,初一遇缘修行,后一赞美除疑。三悲智中,初一慈悲,后二智慧,此中有三,一住闻法不退转,谓皆得陀罗尼,陀罗尼者此云总持,总持有二,一摄、二散。摄者持也。此即闻持,闻于文义任持不忘,即所闻之能持名之为摄。闻即总持,体念、慧也。《十地经》云:「八地以上菩萨于一切法能堪、能思、能持。」彼论解云:「堪谓闻慧,思谓思慧,持谓修慧,于一修慧分三用故。」散者施也。此有四种:一法,二义,三能得菩萨忍,四明咒;施与众生故。此中二种,初是能持,即闻持是;后是所持,余四种是。复分为二:一自利,闻持等也;二他利,法义等四。因、果别故。

二乐说不退转,谓乐说辨才。辨才即是四辨、七辨而乐说故。四辨者即四无碍解: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此二如次即是解教、理无滞智。三词无碍,解即解诸方言音无滞智,四辨说无碍解,即说法等七辨无滞智。七辨者:一捷辨,须言即言,无謇吃故。二迅辨,悬河湕泠,不迟讷故。三应辨,应时应机,不增减故。四无疎谬辨,凡说契经不邪错故。五无断尽辨,相续连环终无竭故。六凡所演说丰义味辨,一一句言多事理故。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辨,具甚深如雷清彻远闻等五种声故。四无碍解至〈方便品〉释,多以后得智及正体智为体外缘起故。

三说不退转,谓转不退转法轮。法轮是所说,常说此不退转法故,谓转如前四位二种不退转法,名转不退转法轮。又《弥勒所问经》云:「说自分功德名转不退法轮,说外分功德名转不转法轮。」又说智名不退,说福名不转。又说般若名不退,说方便名不转。又说有为事名不退,说无为理名不转。此法如轮故名法轮。轮有三义:一圆满义,八正道等,毂、辋、辐等皆圆满故。二不定义,佛从见道转生修道,从修道后生无学道,自得此已复为他说,安置圣道于他身中,如是展转他得圣已,复为他说,喻轮不定故名为轮。三摧坏义,蟷蜋拒辙轮能摧之,圣道在心能摧烦恼,能摧未伏能镇已伏,如王轮宝故喻如轮。法轮有五:一轮自性,择法觉支、正见等是。二法轮因,能生圣道教、闻、思等。三轮眷属,圣道助伴五蕴诸法。四法轮境,圣道所缘四谛等理。五法轮果,因道所证菩提、涅槃。转者说也。法既名轮说亦称转,今随所应说八地后行不退位此五法轮,故名为转。又此五体即是四法。教、理、行、果皆名法轮。转者动也显也、运也起也。动宣言教显扬妙理,运圣道于声前、起真智于言后,圆摧障恼名转法轮。下〈方便品〉当具显示。

经「供养无量(至)之所称叹」。

赞曰:此有三句,初之二句合为第四依止善知识不退转,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论名殖众善根,以己身心业依色身摄取故。菩萨修行莫过身心,今举殊胜色身之业供养诸佛、深植德本,摄取己之身心一切所有善业。供养有十。〈菩萨地〉说:一现前供养,于对现前佛设利罗及制多等,一切三宝亲面供养。二不现前供养,于余佛制多等作佛等想修不现前供养。三现前不现前供养,现对前时复作是念:「一佛制多等法性即三世十方诸佛制多等法性,故我今者现前供养一佛制多等,即是供养三世十方佛制多等。」修现前不现前供养。四于如是所,唯自供养。五若起悲心以随力物施贫苦等,愿彼安乐令他供养。六俱供养,自既作时复劝教他作此供养。七财敬供养,以华香等敬问礼拜,乃至以珍宝等修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即以财敬长时多妙,乃至净念回向菩提,自力集财从他求得,发愿想化为百千身,恭敬礼拜,一一化身出百千手持散华香,出百千声歌赞功德,复出百千妙庄严具而为供养,于瞻部洲乃至十方,所有供养普生随喜,虽少用功而兴无边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不以轻慢、矫诈、放逸、不净等物,修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若有须臾修四无量,乃至少时信忍离言真如法性,起无分别住无相心,即为守护菩萨净戒,乃至修行四摄事等。修正行供养,应念此为最上最妙,过前供养百千万倍不可比喻。修供养时应念:如来是大福田、具大恩德,有情中尊、难遇独出、众义依止。如佛既尔,于法、僧亦然。如《幽赞》上卷说。「殖」种也积也立也。众通平、去二音。

五断一切疑不退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为」者使也被也。由诸菩萨八地已上,位至断于理、事疑尽,烦恼、所知二疑俱尽,故第八地名决定地,乃被诸佛常所称叹。或由佛叹能断众疑,众疑菩萨住于何位,及所得证。今显上位及所得证,故除众疑。

经「以慈修身(至)到于彼岸」。

赞曰:此中四句。

六为何等事说彼彼法,入彼彼事不退转,谓以慈修身。论云「以大慈悲而修身心」,此释所由。诸菩萨为何等事,外为他说法,内入证诸法?以大慈悲熏修身心,拔苦与乐故,显行二利但为慈、悲,不由余事。慈悲各有三,如下当说。

七入一切智如实境界不退转,谓善入佛慧。此言颠倒,应云入如实境界之一切智不退转,即入观照智,与下第九别,若依论文便无异也。

八依我空、法空不退转,通达大智达二我无智也。

九入如实境界不退转,到于彼岸穷实性故。

经。「名称普闻(至)百千众生」。

赞曰:此有二句,合为一句。

十应作所作住持不退转,名称普闻无量世界,故能住持佛法令法不灭。众生闻名信向修学,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故名应作所作,菩萨所应作谓利众生故。上来上支。下支门下明摄取事门。论有二释。论摄取事门者,摄取诸功德事。

初番释云:示现诸菩萨住何等清净地中,因何等方便,何等境界中作所应作故,此为总标。论下牒释十三句中,应分为三:于无上正等正觉不退转一句,是住何等清净地中;次有十句是因何等方便;后之二句是何等境界中所作应作故。论牒释中唯解初二句标,不释第三句何等境界中作所应作。地清净者,八地以上三地,无相行寂静清净故,此中以无相理名无上正等正觉故。后三地皆于无相行任运寂静离障清净名不退转,非诸垢染有相等之所退转故。第二句因何等方便者,有四种:一摄取妙法方便,任持妙法以乐说力为人说故。此摄三句,任持妙法者皆得陀罗尼。由得闻持任持妙法令不舍离,住在自心持之不忘故名任持。以乐说力者乐说辨才故,为人说者转不退转法轮,为人说此不退轮故。

二摄取善知识方便,以依善知识作所应作故。此摄三句,以依善知识者,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作所应作者,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德本即善根,是所应作故,由此常为诸佛之所称叹。

三摄取众生方便,以不舍众生故。此摄一句,以慈修身,由以大慈悲熏习身心,故能不舍一切众生,常能救度。

四摄取智方便,以教化众生令入彼智故。此摄三句,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由自有三智能令众生摄取三智故。自成三智者是诸众生摄取三智之因,初智知如实智,自利智也。次智是知事智,利他智也。后智是真理智,智实性也。论中唯解此初标二句,不释何等境界中作所应作。此摄二句,名称普闻无量世界,是何等境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是所应作。由菩萨具三智等故,名闻远振十方世界,能于此无量世界境界中,度百千众生作所应作,度众生者是诸菩萨之所应作故。此初番讫。第二复次云,复有摄取事门,示现诸地摄取胜功德,不同二乘功德,故此二句为总标。

下自别释二句者,一示现诸地,二摄取胜功德。不同二乘功德,故十三句中初四句是示现诸地,后九句是摄取胜功德。初四句示现诸地者,皆于无上菩提不退转一句是第八地故,次二句是第九地,次一句是第十地。故论下释示现诸地云「八地无功用智不同下上故」,不同下者,下功用行不能动故;不同上者,上无相行不能动故,自然而行故。上者胜行,无相行也;下者劣行,功用行也。唯识释不动地云「相用烦恼不能动故」,此论解不退转,谓功用不动,无相行不动,任运进修,空、有双证,不为二动名不退转。于九地中得胜进陀罗尼门,具足四无碍解自在故,九地得闻持等满名为胜进,具足七辨等为他说法。前第三地虽得闻持犹未圆满,今说满位,于第十地转不退转法轮,得受佛位如转轮王子,以八九十地同示现诸地故。论自结云「下之九句名摄取功德,上之三地皆同得之」。

释第二摄取胜功德者,示现依何处?依何心?依何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辨故?此有五句,论为初标,下自别释依何处摄三句: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论云依善知识处所故。依何心者摄一句,以慈修身,论云我依度众生心教化,毕竟利益一切众生故。诸菩萨所作皆云我以度众生为心故。言我依众生心,由毕竟能利益一切诸众生故。依何智者摄三句,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论云依三种智:一授记密智,为众生说深密义智,记者记别、解释之义,即佛慧也。二诸通智,以大神通利益众生智,即通达大智。三真实智,证真如智,即到于彼岸,彼岸即真理故,能到者智证之义。依何等境界行者,名称普闻无量世界一句也。诸世界有二:一器、二有情,皆是菩萨修行所行之境界。依何等能办者,能度无数百千众生。菩萨以三智于彼界中能办何等事,谓能度众生,随合别配后之二句,论乃解云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办者,即三种智摄应知者,文意谓以三智于世界境中能办利益众生事用故,言三种智摄。此翻意略不能具显,其意必尔。

经「其名曰(至)得大势菩萨」。

赞曰:下列名,为二:初列、后结。合有十八菩萨,皆以愿行为名,分为七对。此中初三拔苦与乐对。

曼殊室利云妙吉祥,与众生乐,是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闻名能灭四重等罪。又云过去为龙种上智尊王佛,当来亦言成佛,《华严经》说在此清凉五台山,与一万菩萨俱。阿缚卢枳帝湿伐逻耶云观自在,观三业归依而拔众生苦,略云观音。《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灭度后次当作佛,名普光功德山王佛。此佛灭已,大势至菩萨次当作佛,名善住功德宝王佛。」「得大势」者,所至之处世界振动有大威势,众生遇者自然苦息、获大胜乐,有前二能。

经「常精进(至)菩萨」。

赞曰:此二自利他对,自行常勤他利不倦。

经「宝掌(至)菩萨」。

赞曰:此三济贫救对,宝掌济贫苦众生,手中出宝。 药王为大药树救治王诸疾。 勇施一人通能二事,勇出财、药,财、药俱摄。

经「宝月(至)菩萨」。

赞曰:此三导明破闇对,宝月能导智明如月可重。 月光破诸痴暗犹如月光。 满月能为二事。

经「大力(至)菩萨」。

赞曰:此二神通小大对。由作神通警策有缘皆令发意,能动百千世界名大力。 能动无数世界名无量力。

经「越三界(至)菩萨」。

赞曰:此二离染进善对,越三二界离染也;越者离度义。颰陀婆罗云贤护,护守善法令不失故。

经「弥勒(至)菩萨」。

赞曰:此三世间出世间对。弥勒姓慈,拔离生死世间。宝积、导师引至彼岸出世。宝积引至菩提,菩提法宝积而与之。导师为大导师,引至涅槃圆寂。故此三别合成七对。

经「如是等(至)八万人俱」。

赞曰:此结也。肇公云「此皆菩萨无生身,无生身者无处不生故言无生,无生故塞三界门,无处不生故垂形六道。」

经「尔时释提桓因(至)二万天子俱」。

赞曰:上明内护五众,下明外护十众。于中人非人为二:非人中天、非天为二,天中欲、色界为二。欲界有三:一帝释,二四王,三自在,此初也。或地居、空居为二,地居中帝释、四王为二,此初也。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无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彼国古名致甘露处,即劫初帝释与阿修罗战,以山为[禾*(替-曰+贝)],[禾*(替-曰+贝)]乳海,得甘露致于此地,因以为名焉。帝释往昔有三十二人以为同伴,有善法夫人、圆生夫人、欢喜夫人、设支夫人同修胜业,故生天中,有善法堂、圆生树、欢喜园、阿修罗女、设支夫人,此等因缘如《宗轮疏》。

经「复有名月天子(至)万天子俱」。

赞曰:此四王众,三光乃是四王天摄,更无别天。有经:观音名宝意作日天子,即此宝光。大势至名宝吉祥作月天子,即此名月。虚空藏名宝光作星天子,此名普香。日宫火精作,径五十一踰缮那。月宫水精作,径五十踰缮那。星亦水精作,极大者十八乃至小者四俱卢舍,一俱卢舍三里余,此并空中旋绕四洲。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丑目、北方多闻。居妙高之半腹第四层级,亦住七金山之顶。三光四天高下去地四万踰缮那,寿量形相如余处说。

经「自在天子(至)三万天子俱」。

赞曰:下空居天、夜摩天、覩史多天名自在天子,得异熟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名为自在。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名天自在天子,不乐异熟果,乐自乐他变为乐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又解他化天主名自在天,第四禅主名大自在天。又自在天是帝释臣,大自在天是帝释之师,若后二解无四空居欲界天也。

经「娑婆世界主(至)二万天子俱」。

赞曰:此色界天。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初禅大小等于欲界一四天下,一千初禅始等二禅;二禅为火灾顶,一千二禅始等三禅;三禅为水灾顶,一千三禅始等四禅;四禅为风灾顶,乃是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也。故娑婆界主大梵王,即第四禅主。梵摩云寂静、清净、净洁皆得,亦云梵洁也。今唯言梵,但略云尔。「尸弃」者,火灾顶即初禅主,火灾尖顶故。「光明」者,二禅主小光、无量光、极光净天主故,等表三禅主也。然《大般若》五百七十云:「堪忍界主持髻梵王」,故尸弃者顶髻也,即持髻梵王是堪忍界主,梵王之别名;光明是余禅主。

经「有八龙王(至)眷属俱」。

赞曰:下明非天众,有五:初龙众也。第一名喜,次名贤喜,此二兄弟善应人心,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初能令人喜,后性贤令喜,故以为名。「娑伽罗」者,即醎海之龙。「和修吉」者,此云九头,绕妙高,食细龙之类也。「德叉迦」者,此云多舌,舌有多故,或由嗜语故名多舌。「阿那婆达多」者,此云无热恼,无热恼池之龙,离三热恼故。一非火沙所烁,二无风吹衣露形,三无妙翅鸟所食。无此三种所生火恼,名无热恼。《华严经》云:「大地菩萨为此池龙,兴大悲云荫覆一切众生,离苦法门而得自在,于鳞甲中流出诸水日夜无竭,济瞻部洲诸有情类。」「摩那斯」者,此云慈心,《华严经》云:「将降雨时先云七日,待众事了,然后始雨,故名慈心。」「优钵罗」者,此云红莲华,居池为名。

经「有四紧那罗(至)眷属俱」。

赞曰:梵云紧捺洛,此云歌神,「紧那罗」讹也。初歌四谛,次歌缘起,次歌六度,后歌一乘;或初三种歌三乘之教行,后一歌一乘之理果,故名持法;或歌一乘教、理、行、果如次配之,随佛所说一会之法所宜歌故,如世乐音歌君德故。

经「有四乾闼婆王(至)眷属俱」。

赞曰:「乐」音五孝反。梵云末奴是若飒缚罗,此云可意音,亦名如意音。乐者令人爱乐也。《正法华》云:「一名柔软天子,二名和音天子也。」梵云健闼缚,此云寻香行,即作乐神。「乾闼婆」讹也。西域由此呼散乐为健闼缚,专寻香气作乐乞求故。乐中有二类:一非丝竹也,鼓磬之类;二是丝竹,箫筝之辈。非丝竹之下者名乐,上者名乐音;丝竹之下者名美,上者名美音。或此同前歌神音曲,如次同彼。

经「有四阿修罗王(至)眷属俱」。

赞曰:梵云阿素洛,此云非天。索洛者,天之异名;阿之言非,以多谄诈无天行故名曰非天,如人不仁亦名非人。《瑜伽》、《佛地论》说为天趣摄,《杂心》名鬼趣,《正法念经》是鬼畜趣,《伽陀经》说鬼畜天三。有云罗睺阿修罗是师子儿,畜生所摄。今依大乘《瑜伽》为正。此有五类,一极弱者在人间山地中住,即今西方山中有大深窟,多是非天之宫。以下四类《十地经》说。二妙高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罗睺宫。三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勇健宫。四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华鬘宫。五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毗摩质多罗宫。准此已下八万四千深于须弥矣,与《起世经》相违,彼说须弥东西去山一千由旬外有毗摩质多宫,纵广八万由旬,七重城等是别聚落,亦复无失。罗睺此云执日,非天与天斗时,将四天王天先与其战。日月天子放盛光明射非天之眼,此为非天箭锋,以手执日障蔽其光,故云执日。今为第四应知,初列婆稚者,旧云被缚,非天前军为天所缚。正云跋稚迦,此云团圆,《正法华》中最胜是,即当勇健。次执日后与天斗时,有勇健力。跋陀缚义,此非被缚。「佉罗骞驮」者,佉骞皆去声,驮平声呼,古云广肩膊,形貌更大,次勇健后,当华鬘是。梵云吠摩质呾利,此云绮画,明文其身,或云宝锦用冠其服。云「毗摩质多罗」讹也。此为最大天帝释之妇公、舍支之父,说此因缘如《宗轮疏》。

经「有四迦楼罗王(至)眷属俱」。

赞曰:梵云揭路荼,此云妙翅鸟,羽色妙不唯全金故。旧云「迦楼罗翻为金翅鸟」皆讹谬也。《增一阿含》说:「佛告诸比丘:有四生妙翅鸟,谓卵、胎、湿、化。有四生龙亦卵、胎、湿、化。比丘当知,若卵生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自投于海,是时此鸟以翅闢水令两向分,而取卵生龙出而食之。设欲取胎生龙等,鸟即丧亡。如是胎生鸟唯食胎、卵二生龙;湿生鸟食前三生龙,于化生龙,设欲食者鸟即丧亡。化生鸟能食四生龙。设使龙身而事佛者,是妙翅鸟不能食噉。所以者何?如来恒行慈、悲、喜、舍四等之心,是四等心有大筋力、有大勇勐,不可阻坏,故妙翅鸟不能食之。故诸比丘当行四等之心。」今此次第即四生鸟。亦云大威德者,诸龙怖故威德广大,大身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大满腹恒食饱,如意颔下有珠。

经「韦提希子(至)眷属俱」。

赞曰:此人王众,佛以住此王城说法故独举之。梵云吠题呬弗呾多,古云思惟子,今云吠是胜义,题呬云身,即东毗提诃之名。彼毗提诃男声中呼,此吠题呬女声中呼。此是山名,亦是彼山中神名,从彼乞得因以为名,「韦提希」讹也。梵云阿社多设咄路,此云未生怨,「阿阇世」讹也,未生以前已结怨故;亦名折指,由造逆业,闻小乘经忏悔已后,犹堕拍毱地狱,后得独觉果。《涅槃经》云:「阇王不遇耆婆,来月七日当堕地狱,闻大乘经忏悔已后不堕地狱。」又有经云,忏悔已后得柔顺忍。以母标名,故言韦提希子阿阇世王。如《涅槃经》等具陈其事。

经「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赞曰:列众中第二明其仪轨。尊敬情深,各礼佛足方受正法退坐一面。

经「尔时世尊(至)尊重赞叹」。

赞曰:众成就中文段为二:上来列众,此明佛所威仪。论解众成就中有四,上已解三,此为第四。「四众」者,古云魔、梵、沙门、婆罗门,此说色欲二天之胜、人中上首。故顗师云:一影响众,在座默然;二发教众,如鹙子与弥勒三请是;三当机众,禀教悟解;四结缘众,时未悟解结后因缘。又有四众,谓声闻、菩萨,并客、旧二众。古人疏有多义,然此后文。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周回曰围,坐匝称绕,进财行为供,有摄资名养,修谨曰恭,崇仰曰敬,敬甚曰尊,尊深曰重,是理谈美曰赞,触事谕德曰叹。论解有四:一众围绕,二前后,三供养恭敬,四尊重赞叹。论牒经同此经之中少前后义,今准应言。尔时世尊为诸四众前后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文方具足。其前后者,各见佛对其前为之说法,即以面向为前,所不向为后,望一一人皆有前后,不以方处为前后也。

经「为诸菩萨(至)佛所护念」。

赞曰:此即第三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略有三义:一依人,先为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后为声闻方说一乘。二依利,先以一乘利他教理化根熟菩萨,后以一乘自利行果方化初根回心声闻。三依法,先谈法体后谈功能,故未说《法华》已前先说《无量义》,名为时至。「大乘经」者,此是通句,余是别句。《十二门论》六义名大乘:一出二乘,二佛最大此乘能至,三佛之所乘,四能灭大苦与大利乐,五观音等大士所乘,六能尽诸法源底。《摄大乘》云「亦乘亦大故名大乘」,即万行是,或乘大性故名大乘,即真如是,乘运载义。无着《金刚般若论》说七种大,名虽少别,义与对法第十一同。对法云「即此乘性由与七种大性共相应故名为大乘。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百千教为所缘故彼名法大。二行大性,具二利故彼名心大。三智大性,了二无我故彼名信解大。四精进大性,三大阿僧企耶修习百千难行行故,彼名净心大。五方便善巧大性,由具智悲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彼名资粮大。六证得大性,成就十力四无畏等诸功德故,彼名果报大。七业大性,穷生死际建立佛事故名为大乘,彼名时大。」乘体根本即真如理,是无相故,与《胜鬘》同。《胜鬘经》云:「一乘即大乘,大乘即佛性,佛性即涅槃界」,末通万行亦乘亦大。七大性体,通有为故,至一乘章当具显示。此为总句,「名无量义」等三句,是所说大乘经别名,《正法华》中唯有二句,论牒经有十七名,正合论文应云,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最胜经典、大乘方广、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诸佛秘法、诸佛德藏、诸佛密处、能生诸佛、诸佛道场、诸佛法轮、坚固舍利、善方便、宣说巧一乘、第一义处、妙法莲华、最上法门。论云:「一无量义者,成就字、义故,以此法门说彼甚深妙境界法故,深妙境界即佛最胜之境界故,能诠教法说彼义故,教亦无量,由此字教及所诠义皆名无量。」《无量义经》云:「以诸众生性欲无量,故其所说法亦无量,法无量故义亦无量,义无量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是无相。如是无相,无相不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实相已,所发慈悲,明谛不虚,于众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修一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无上菩提。善男子!譬如一种子能生百千万,百千万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此经典者亦复如是。从于一法生百千义,百千义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无边之义,是故此经名无量义。」论不唯取所生教理名为无量,无量之体即真智境。体能成就,成就彼字、义故。

二最胜经典,此于三藏中最胜妙藏故。

三大乘方广,无量大乘法门,随大乘众生根机之法,此经具有住持成就故。

四教菩萨法,为化根熟菩萨随彼法器而能成就,不化二乘等故。

五佛所护念,依佛有此依余无故。

六诸佛秘法,此法甚深唯佛所知,秘是藏义故。

七诸佛德藏,诸佛功德禅定之藏,在此经故。

八诸佛密处,若根未熟非法器故,而不与之。

九能生诸佛,闻此法门能成报化身菩提故。

十诸佛道场,此法门能成无上菩提非余经故,能显诸佛法身智故。

十一诸佛法轮,破诸闇故。

十二坚固舍利,三佛如来功德法身,此经具有而不坏故。

十三善巧方便,依此法门得成佛已,复为众生说天人等五乘之法,成佛智慧巧方便故。

十四宣说一乘,显示如来无上菩提究竟之体,二乘非究竟故。

十五第一义处,此法门即是如来法身究竟住处故,佛之法身名第一义,此法身住处名第一义处。

十六妙法莲华,论有二释:一出水义,以所诠义名华;二华开义,以能诠教名华,即证智甚深、阿含甚深也。出水有二义:一出水义,不可尽出离小乘浊泥水故,此谈华体;顿悟菩萨性离泥水,法体性常故不可尽,此谈一乘理性,出二乘故名出水。二复有义,莲华出泥水喻诸声闻入如来大众中坐,如诸菩萨坐莲华上闻说无上智慧、清净境界证如来密藏,此意说言,菩萨坐莲华上闻说无上智慧、境界,能证如来甚深密藏,声闻回心已去得入大众中坐,亦如菩萨坐于莲华闻说慧、境亦证密藏。前解菩萨顿悟体出,此解渐悟后时用出,正以教理化诸菩萨,傍化二乘故作此说。华开义者,众生于大乘中起悬崖想,心怯弱故不能生信,开示如来净妙法身令生净信。

十七最上法门,摄成就故。摄成就者,摄取无量名句字身,频婆罗、阿閦婆等偈故。此为根本,摄余一切名句字义故,名为最上。此乃所诠,是余能所诠最上法之门,能诠亦是余能所诠法之门,由摄一切名句字等故。频婆罗是小乘五十二数中第十八数,阿閦婆是第二十数,此是余大乘经教偈颂数,此皆能摄故名法门,即是二十千万亿偈。论云「十七句中此是总句,余是别句。」此经但有三:一无量义体用胜故,二教菩萨法化根熟故,三佛所护念依佛有故,三义增胜故偏说之。

问:

其《无量义经》第十六亦名妙法莲华,今说《无量义经》竟入无量义处三昧,从三昧起方说此经,亦名妙法莲华,二名何别?

答:

有五解:一云莲华有二时得名,如莲华未出水时性能出水故,亦名莲华。彼经亦尔,说彼智慧之性能出于水,性能开敷时犹未化二乘趣一乘故。今者此经正化彼入大乘之位超出二乘,如莲华出水已亦名莲华,彼经正名「无量义」,傍名「妙法莲华」,正逗菩萨,傍令声闻闻之信解不愚于法后方化入;此经正名「妙法莲华」,亦得傍名「无量义」,正化声闻入一乘故,时、位有殊体性无二,故将说此经先入无量义处三昧。二云《无量义经》名「法华」,与此名、体无二。彼时唯教菩萨,未有二乘趣一乘故,说教理所依真如妙理正名「无量义」,傍名「妙法莲华」,此时化彼二乘趣一乘故,说能依行果正名「妙法莲华」,如出水故,傍亦得名「无量义」也。三云彼据智慧体名「法华」,此约智慧功能名「法华」,会二归一故。四云又彼以教理名为莲华,菩萨已修一乘之因趣一乘果故,不为说行果一乘名为「法华」,由但不知应病与药之教理故,但说教理名为「法华」。今此会中二乘未能应病与药,故不为说教理莲华,但为彼说行果二种,名为「莲华」,令趣入故。故下经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因行华也。「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等」,果莲华也。又开示悟入中,论自解云「开者无上义,示者同义,悟者不知义,入者令入不退转地义」,前三为果、后一为因。《胜鬘》亦尔,唯说一乘因果名一乘故。五云彼以教理二种名为莲华,此经对彼二乘教理行果竝名莲华,义周圆故如前已说。前三义释彼此体同,后二义释此宽彼狭,由此义故彼《无量义经》唯以二义名为「无量」:一法、二义。论云成就字、义故。字者教法,义者所诠。彼《无量义经》云「以众生性欲无量故法亦无量,法无量故义亦无量,义无量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是无相。」然今此经虽初赞理教,后文多以行果名为莲华实体。上下诸处经文,亦通教理行果故,后解为善。法华既尔,一乘亦然,准此应悉。

经「佛说此经已(至)身心不动」。

赞曰:下文第四所依说法随顺威仪住成就,住者依止安处之义。此明依止安处说法所依威仪随顺说法之轨则也;此正应言住说法所依随顺威仪成就。说无量义经讫结加趺坐,表智处深理方可说法,如说《般若》先住对面念后起方说经。坐有二相:一降伏坐,以左押右;二吉祥坐,以右押左。今将说法作吉祥坐。「加」者重也,即交重足坐。有为「跏」者,不知所从。此明依止安处何等轨仪而说于法。今依三种轨仪:一依三昧成就,故入于三昧身心不动是;二依器世间,天雨四华地六动是;三依众生世间,四众八部欢喜等是。入定证真、起通警物、众生喜仰故此分三,不唯安坐名为威仪。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观无相理定名无量义处三昧,处谓处所,无量义者无量义教所诠众义,因真理生故说真理名之为处。论解一依三昧成就有二义:一者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动故,谓若不入三昧有分别动摇,于此不能证说自在,今入三昧身心不动离于分别动摇,于法便得能证说自在故,云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动故。二者离一切障随自在力故,谓得入三昧离诸定障,随顺于法证说自在,若有定障于证及说不自在故。论次别释前自在力有二:一随顺众生不见对治摄取觉菩提分法故,释初自在力,谓诸众生不能任运见无漏对治道,思觉方得;今佛亦尔,随顺众生不能任运见对治道,今亦入定思惟摄取,觉察无漏对治道菩提分故。二为对治无始世来坚执烦恼故,释随自在力,坚执烦恼谓分别动摇,分别动摇故是非心起,是非心起故爱恚惑生,爱恚惑生故诸业起,诸业起故众苦转,今为治此分别动摇法执之心,故入三昧离坚执惑。论又解云「由入定故能动世界,及知过去无量无边劫事,不入定者神变不起,不知过去世,示相故也。」

问:

佛无不定心,行住恒在定,不起灭定而现威仪,何须今入?

答:

有十义:一入出随缘,动、静利物故。二若不入定无由放光现诸瑞故,若不入定恐非佛瑞。三欲说法时示审机故。四显法殊妙故入定观,令尊重故。五显慧必由证理入定方能起之,师范后学令修定、慧故。六示定、慧满,说法示慧满、入定显定满故。七者为末世轨,说法必先自静心故。八者示善思惟聪明之相,亦令余人审谛事故。九入定现瑞发三问答故,不尔便无弥勒等问。十显示三密,入定意密,放光等身密,说法语密故。颂曰:「随、瑞、审、妙、师,满、未、思、问、密」。

问:

将说《法华》何故须入无量义定?何因不入法华三昧?

答曰:

即如将说《般若》亦先入定,《能断经》云:「端身正愿住对面念后方说经」,此亦如是,先入无量义三昧后说《法华》,法华体即无量义故。法华三昧即无量义三昧,《无量义经》为菩萨说,《法华经》为声闻说;无量义谈体,出生无量义,法华谈功能,能出二乘,体、能虽殊其实无二,故将说《法华》先入无量义三昧。下文亦有悟法华三昧,不言悟无量义三昧者,但是随机济物之要,宜逐便匠生之巧用,名虽有二体实不异。又教、理、行、果异故,如前。又先观察真如法体,后说因果功能法华。

经「是时天雨(至)及诸大众」。

赞曰:下明器世间有二:一雨华,二动地。今此雨华。「曼陀罗」者,此云适意,见者心悦故。「曼殊沙」者,此云柔软,华体柔软亦令见者离诸刚照矿三业故。「摩诃」大也。新翻经云「适意华,大适意华、柔软华、大柔软华」,如次即是此之四华,欲明法悦诸人心、调三业也。亦有云天雨为「芋」音。华有五德:一掩蔽臭恶,表闻法已障垢云销。二严净国土,表闻法已众善饰身,故下经云「而此世界悉皆严净」。三敷荣见台,表佛将欲开阐一乘。四华后菓结,表闻经已后得菩提。五香气远腾闻者欢悦,表内德周备名满十方,众生闻者莫不崇仰。唯雨此华非余华者,表闻此经发心欢悦,离执二乘硬强心故。又将开一乘教理行果为其真实,亦开二乘四法以为权迹故。雨四华亦为度四生、兴四念住、修四正勤、获四神足、行四法迹、证四谛理、截四流、断四系、去四轭、得四妙智、悟四涅槃、证于四德故。雨此四华不增不减,散佛以申供养,表佛四事已周,及众以荫羣生,显众当亦成四。

经「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赞曰:释迦所王三千大千名佛世界,此皆普动,故言普佛世界皆动,此动处也。下颂中言而「此世界六种震动」,故知唯是动释迦界非十方界。或此普动与光照同,不尔放光何故乃宽、动界乃狭?下文据近,显化此界舍权就实故;若依初解唯此界动,明舍权就实故。「震」者动也起也。六动有三。《长阿含》说:一六时动,谓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今时动者转法轮时。二六方动,《大般若经》第八袟说:谓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今或是此。三六相动,《大般若》说,谓动、涌、震、击、吼、爆,摇颺不安为动,鳞陇凹凸为涌,或六方出没名涌,隐隐有声为震。旧云自下昇高为起,今云有所扣打为击,砰磕发响为吼。旧云令生觉悟为觉,今云出声惊异为爆。此各有三,名十八相动。《般若经》云「谓动、等动、等极动,乃至爆、等爆、等极爆。」但尔小动名动,诸处通动名等动,遍大倾动名等极动,余皆准知。今此举总但名六动,唯是十八变中一振动也。《胜思惟梵天经》说有七因:一惊怖诸魔,二令时众不起散心,三令放逸者而自觉悟,四令念法相,五令观说处,六令成就者得解脱,七令随顺问正义。今亦可尔故示动相。

经「尔时会中(至)一心观佛」。

赞曰:此众生世间有四:一四众,二八部,三二王,后结欢喜。梵云邬波索迦、邬波斯迦者,邬波近也,迦云事,索是男声,斯是女声,以诸男、女成就戒者,堪可亲近奉事比丘、比丘尼众故,云近事男、近事女。古云优婆塞、优婆夷名清信男、清信女,讹也。「夜叉」者,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逻刹娑。梵云莫呼洛伽,此云大腹,大蟒田蛟腹行之类,「摩睺罗伽」讹也。余如前说。

转轮圣王有四,《仁王经》颂言:「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光四天下。」此与余经三种姓别,亦与《十地经》金轮位异,应会释之。如《正法念经》第二,《瑜伽》第四广说业果等相,随其所应感得金、银、铜、铁四轮七宝等物而为化也。覩神变之希奇得未曾有,发胜心以冥道欢喜合掌,澄情寂听故一心,冀发金言故观佛。

经「尔时佛放眉间白豪相光」。

赞曰:下第五依止说因成就。论有二释:一云彼诸大众现见异相不可思议事,如来应为我说,渴仰欲闻生希有心,名依止说因成就,是故放大光明示现诸世界中种种事故。夫佛说法必为济生,生发希渴之心名为说因,此将说法所依止因,因生希渴而为说故,放光远照异相难知,大众覩光遂兴正念,佛将为说渴仰冀闻,既生希有之心次应当为说法,是故放光能生众生渴仰心,故名为说因。二云先示现外事六种震动等,后示现此法门内证深密法故,所以先现神通外事,表佛说此法门乃是由内证深密法;又由内证深密,所以外现神变,神变既彰表佛将说所证之法,故名说因。虽先雨华动地,未是殊绝之能,今放神光希奇更甚,由内证深密故外现难思。由此说因,独标斯瑞,此中有三:一放光、二照境、三所见,此初也。「眉」者面首之媚,表所说胜大乘完媚。「间」谓两中,表说中道。「白」为众色之本,显此法是三乘之源,所以喻白莲华、白牛驰驾也。「豪」者长毛,亦有为豪毛也。《观佛三昧海经》第一云:「太子时舒长五尺,树下长一丈四尺五寸,成佛已长丈五尺,有十楞现,中外俱空旋之圆卷如秋满月,分明晈色映雪珂,围如三寸。」光有七义:一令生净信知是胜人;二破暗瞑痴愚併荡;三能导明引出世故;四表内发智光;五济众苦,由放光照众苦息除;六警群情,由覩光明有缘皆至;七令厌色境,诸众生等贪生死之境久沉生死,覩佛光明遂厌生死之色故佛放光。《涅槃》从面门而放四光,《上生》举佛身而纵金色,今从眉间放其白光,各有表矣。神境智通有十八变:一振动、二炽燃、三流布、四示现、五转变、六往来、七卷、八舒、九众像入身、十同类往趣、十一隐、十二显、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辨才、十六能施忆念、十七能施安乐、十八放大光明。雨四华者自在之变,振六种者振动之变,此放光者流布之变,见六道等示现之变,下〈神力品〉当具显示。

经「照于东方(至)阿迦尼吒天」。

赞曰:第二照境也。一世界者一三千界,照万八千佛之世界唯照东方者,西域以东为上,表《法华经》唯被佛性大乘机根不被余性,故不照余。譬如日出先照高原,佛日亦尔,先照根熟故举东方,有所表矣。《正法华》中亦照东方,殊无照彼余方之文。「万」者数盈满,「八」者数不足,表此说一乘真实之盈满,显彼二乘权迹之不足。又「万」表涅槃宝所万德,「八」表菩提牛车八正,由此二体皆一乘故。此经将演此经能至,闻者圆成,故唯照尔不增不减。下照地狱者,表有苦而皆拔;上至天者,劝有乐者而求一乘。慈悲普广有缘皆照,地狱众生虽不至会、虽无容预之心,亦照令其苦息。梵云阿鼻至,此云无间。无间地狱,八地狱中此最下故,受苦不辍故名无间。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亦云不可乐,亦云非法行处,造非法行处也。在于处处,今言地狱,从本大处以为言耳。梵云阿迦抳瑟揥,此云质碍究竟,阿迦质碍义,抳瑟揥究竟义,阿迦尼讹也。色究竟天有形之顶、光可至处,不照无色彼无处故。「靡」者无也。傍照一万八千,上下括于五趣无不周遍;振动唯在此界,偏警有缘;放光遂至一万八千,显明权实故也。亦如光照五趣皆蒙,缘集闻经唯在四趣。

经「于此世界(至)六趣众生」。

赞曰:下明所照有七:一六趣、二佛、三法、四四众、五菩萨、六入涅槃、七起塔。此七分三:一覩生死沉沦,二覩三宝出现,三覩灭后行化,欲令欣厌以发心故。此生死沉沦六趣众生,以六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开合、四处所、五寿量、六因果相。

释名者,六者数名,趣谓所趣。五蕴假者起烦恼业所归趣处,立以趣名,带数释也。《地持》云「所受自然故名为天」,《俱舍》云「光洁自在神用名天」。《涅槃经》云「以多思故名之为人」。《杂心》云「意寂静故名之为人」。《杂心》云「以从他求,又常饥虚恐怯多思故名饿鬼」。《俱舍》云「以傍行故名为傍生」,或名畜生,畜者育畜之义,人之资具、人所畜养之生,故名畜生。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如前已释。那落迦,此云恶者,造恶之者生苦器中,故名苦器。无地狱名,处所不定,非唯地故。《地持》云「增上可厌」,《杂心》亦云「不可乐故名为地狱」。梵云阿素落,此云非天,前已解讫。

出体者,六趣皆以第八异熟识而为自体,无覆无记性摄,故《唯识》云「此第八识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又云「此识足为界、趣、生体,无劳别执有实命根」。又有情流转五趣、四生,然趣、生之体即异熟识故。

开合者,六趣总为一,谓一期生死。次开为二,谓善趣、恶趣,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或开为三,谓三界。或开为四,谓四生、四有。四有者:一生有、二本有、三死有、四中有。及四种生死:谓方便生死、因缘生死、有有生死、无有生死。或开为五,谓五趣,除阿素洛。或开为六,如此文等说有六趣。《杂心》非天鬼趣所摄,《瑜伽》、《佛地》天趣所摄,《正法念经》鬼、畜生摄。《伽陀经》中鬼、畜、天摄。今依大乘唯天趣摄,以《瑜伽》、《佛地》为正,行多不实谄诈为先,不同诸天直实行故,名曰非天,如人不仁亦名非人,不言非鬼非畜生故,今此离之故分为六。或开为七,谓七有,五趣及业有、中有。或开为九,谓九有或九有情居。或开为二十五有,如下当说。余门如下第二卷经火宅颂中当释。《瑜伽》第四、《正法念经》亦具陈述,此说万八千界六趣之生于此悉见。

经「又见彼土(至)修行得道者」。

赞曰:此覩三宝出现有三:一佛、二法、三僧。僧中有二:一声闻、二菩萨,此声闻中有其四众。论云「修行者未得圣果,得道者已得圣果」,四众之中有此二类,因目覩佛身耳便闻法,并见彼众随佛修行。

经「复见诸菩萨(至)行菩萨道」。

赞曰:此菩萨也。「因缘」者是所以义,谓为求出生死速证佛果成就众生,为此因缘修菩萨道,或为严净佛土成就众生修菩提分行菩萨道,或为修四摄六度行菩萨道,如是等种种所以。「信解」者,信而且解,住地前位未得圣果。「相貌」者,三业相仪,行菩萨道貌仪也。应为「貌」字,「貌」「猊」皆非。住于十地已得道果,由种种所由行菩萨道故入二位。又「因缘」者外遇良缘值善友也,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故。「信解」「相貌」是内修行,内修行中内心行名信解,身语行名相貌;心观妙理名信解,舍头目等名为相貌。「行菩萨道」者,论云「依四摄法教化众生方便摄取」,故信解、相貌皆是行菩萨道。四摄法者:一布施,如后当释。二爱语,常说悦意、谛实、如法、别义之语,远离频蹙含咲先言,命进问安随宜慰愈,见有昌盛而不自知觉善法增而申庆悦,说佛法教恒为胜益,于已怨仇起清净意,于极痴者誓除疑惑,于真福田谄诳恶行都无嫌恨修难爱语,欲除障盖为说先作,心调善者为说谛法,多放逸者诲令出离,有疑惑者谈说决择,依四净语起八圣语。三者利行,由爱语故先示正理,随所学处悲无染心劝导、调伏、安处、建立,能令获得现利财位、后利出家,俱利离欲、轻安、解脱。习近恶友未植善根,着大财位深极放逸,外道僻执邪见诽谤,常起八缠十恶业者,于此一切皆能开解起大悲心,虽受大苦心无劳倦倍生欢喜,虽处财位最胜第一,而自卑屈如僕如奴,如旃茶罗如孝子等。无染无伪真实哀怜慈愍之心,永不退转。四者同事,以此义利若劝他学亦自修学,教他知已所修同事,善根坚固不生退转,令作是念:「此所教我定有利乐,彼自行故。」不尔便言:「汝自不善,何能教我?汝且于他谘受此事。」故须自行。菩萨利他行虽无量,举此四摄摄一切行,故不论余,章义如《无垢称疏》第二卷。

经「复见诸佛(至)起七宝塔」。

赞曰:此覩灭后行化,有二:一入灭、二起塔。梵云波利抳缚諵,此云圆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涅槃」讹也。涅槃以六门分别:一体、二名、三得时、四得人、五能障、六入意。体者,涅槃有四:一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依涅槃、三无余依涅槃、四无住处涅槃,此四之体即大般涅槃,有三:一总四之体皆一真如,真如具三方成涅槃,能生圆觉名摩诃般若,体觉性故,在二乘身不生圆觉,非为觉性、不名般若。《大智度论》云:「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故《华严》云:「自性清净心亦名无师智」。二出所知障名为法身,《胜鬘》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在二乘等不名法身,非功德法所依止故。三众苦都尽离二死故名为解脱,在二乘等分段死尽,虽离二缚非圆解脱,然二乘者亦微得此,三乘同坐解脱之床,由此二乘亦名得涅槃,然非大涅槃,义不具足故。又依《涅槃经》第二卷,大涅槃要三事具足名入大涅槃。般若能证二空之智,法身即是所证二理,解脱即是由智证理。障尽所得假择灭,体如伊字三点。涅槃亦尔,由智证法身而得择灭,法身为本依之有二故,如伊字二点在上、一点在下。别不成者,三事条然有其别体,许别时得理亦不成。三事涅槃不异不一要俱时得方名入故,纵不成者般若为最下品,解脱为次中品,法身为次上品,三法俱时三品而得,此亦不成。竪上下名纵,傍前后名横。若三别体前后证之理亦不成,由起大智证法身理,离缚解脱,三事不一不异名入大涅槃,非如二乘执三别体有其三品,前后别得,或俱时得,成入涅槃。余别出体释名等义如《唯识》第十卷抄。今明彼佛示入无余,非入大涅槃,初得成佛彼已得故。所应度者此已度讫故入涅槃,其未得度者亦皆为作得度因缘,故起宝塔供养舍利。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窣覩波云高显,言「塔」讹也。

又论本科照境已下文云:「依器世间者,傍照万八千,竪朗下二界是。众生世间者,所见六趣众生是。数种种者,下云示现种种观故,即余五所见,观见此中种种事故。」论开为四:一者食,谓所见佛资长义,任持义是食义,然资长众生殊胜善法,住持众生善根不坏,故佛名食。又云是示现依止住食,若尔菩萨八地以上,对法亦名示现住食,应入此摄。又受用义是食义,受用法乐能食故名食。二闻法,如名可知。三修行,谓四众修行得道,及菩萨行菩萨道者。四者乐,谓所见入灭,生灭灭已彼寂为乐故。又乐有五:一自性乐,二因乐,三苦对治乐,四受断乐,五无恼害乐。此复有四:一出离、二远离、三寂静、四觉法。此入涅槃是后四中寂静乐也。示现种种观者,此显宝塔无数恒沙观知此故。又观见此种种事故名种种观量。种种者解下颂中入涅槃已起七宝塔,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等是。又重科所见七事云:「六趣众生是具足烦恼差别,佛下足六事具足清净差别,具足清净差别中有佛、法、弟子差别,示现三宝差别故,弟子中复乘差别、声闻、菩萨二乘别故,即此清净中有世界有佛,见三宝者名为有佛,有世界无佛见入涅槃,及为起塔名为无佛。」

法华玄赞卷第二(本)

保安三年十月十九日移点已了,以兴福寺圆如房之本,法隆寺僧觉印为令法久住为之。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末)

沙门基撰

◎经「尔时弥勒(至)而有此瑞」。

赞曰:第六大段大众现前欲闻法成就。文段有三:初弥勒示相怀疑,次众人实生心惑,后慈氏双申两意。发问先因,弥勒道满当主因成,现世逢缘不少、植业良多,岂复覩豪光而不知、观等持而不了,但是示有不知之相,发问以警群情,故名弥勒示相怀疑。众人以根、地人下,不测大圣之徵祥,观外相以疑生,故名众人实生心惑。弥勒挟自他之两意发问,文殊一人徵先所由,故为第三段也。初中有四:一牒瑞徵因,二举奇询答,三推功上德,四谦己方陈,此初文也。妙用无方曰神,神通转异名变,外应群物立以瑞名,瑞即信也符应也。此问放光有何符应?所以牒说因以为问。

经「今佛世尊(至)谁能答者」。

赞曰:此举奇询答,牒随顺威仪住以为问。入三昧,三昧理深名不可思议, 动地雨华名现希有事, 或雨华、动地、放光、远照、外应物机皆名神变。 牒瑞徵因所摄, 唯入三昧名为希有事, 谁能答者询访答人。

经「复作此念(至)我今当问」。

赞曰:文殊师利等推功上德,「我今当问」者谦己方陈。文殊师利道果久成,示居因末绍佛法王之位,独得法王子名,已曾亲近得遇良缘,供养诸佛深植德本,进财进行名供养故。文殊师利住第四依供养八恒,并前三依合值二十六恒河沙佛故,必应见此希有之相。谦己不知,我今当问。论云:「问于一人,多人欲闻生希有心,是故唯问文殊师利。」心多未了疑出多人,解在非多答唯在一。论云:「示现佛与弟子互相随顺,证、说等法皆不相违。」为现大相因故者,大相谓所说妙法,因谓神变,今现瑞相为说之因。又大相者即现瑞相,瑞相即因,与所说法为因故。又因者所以,问现神变等大相之所以也。何故唯问文殊不问余人?有二法故推于文殊:一现见诸法,文殊证知诸法故。二离诸因缘,自心成就彼法故。谓文殊师利离诸搆画,及离比知并从他闻之因缘故,所以推之。示现种种瑞相者,示现彼彼事,事非一故名为彼彼。如彼事现没住灭,所见六趣众生现在彼生死中没,名为现没;所见佛、法、四众并诸菩萨,现在彼住名为现住;见佛入涅槃,并为起塔,现在入涅槃,故名现灭。所见七事无不摄尽。或住即现在,灭即没无,见入涅槃并为起塔名灭没,所余五事皆名现住。论以文殊能记彼事,是故问之。文殊师利所作成就因果成就,所作者谓彼所修作法,此有二种:一福德、二智慧,内德满也。因成就者谓一切智成就。缘即放光、雨华、动地,外德满故。重复释言因者相也,谓现大瑞相,此因之果者谓所说大法,文殊外因既满、内德复圆,故能知佛亦说妙法果,故今推问。

经「尔时比丘(至)今当问谁」。

赞曰:众人实生心惑也。是佛光明牒说因放光,神通之相牒威仪中雨华、动地。外相众人共覩,所以牒之生疑,入定非众所知,所以不牒为问,以根、人、地并居下故不能测知佛之入定,既不知入于何定,亦依何处以生疑,故不问也。

经「尔时弥勒(至)文殊师利言」。

赞曰:下第三段双申两意发问先因有二:初长行,后重颂。长行有二:此初双申两意。

经「以何因缘(至)国界庄严」。

赞曰:此后发问先因。「而有此瑞」,总也。「神通相」者,牒威仪中雨华、动地。「放光明」等,牒说因也。弥勒挟自、他以为问,覩外瑞而共同故,双牒瑞以生徵,不牒入定以为问;外人不疑入定,下亦不颂入定故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者,论总解经意云:「种种佛国土者,示现彼国土中种种差别,示现为化四众、六趣众生所现秽国,及净妙国土无烦恼众生住处,为化十地菩萨所现净国。于彼国土佛为上首者,诸菩萨等依佛住故,佛于二国得自在故。」长牒前文,所以所见之中先说佛为上首。凡说重颂有十所由:一为利、钝两根,二为前后两众,三为直、曲两乐,四为难、易两解,五为真、俗两随,六为取、舍两分(长行取善、颂文舍恶)。七为标、释两则(长行标、颂文释)。八为智、辨两殊(长行智无尽、颂中辩无尽)。九为解、持两异(长行为解法、颂中为持法)。十为说、行两别(长行为乐说者、颂文为乐行者)。颂此十曰:「利钝与前后, 直曲难真俗, 取舍及标释, 智辨解说行。 长行与颂六义不同。广略或有无, 合离与前后, 文质并隐显, 是曲直差别。」至下文中一一当显。

经「于是弥勒(至)大光普照」。

赞曰:梵云伽陀,此翻为颂,颂者美也歌也。颂中文句极美丽故、歌颂之故。讹略云偈。此祇焰颂,进诠体义劣于名句,退为所依不及声文,故于百法不别建立。然以声上屈曲为体,即名句文更无别性,不同小乘颂依于文及文士者,此乃室卢迦三十二字处中颂也。凡有六十二颂,分之为二:初五十四颂颂前瑞相,后八颂颂正兴问。初中复三:初一颂颂前说因中放光能照,次三颂颂前威仪中雨华动地等,后五十颂颂说因中照境所见。此初也,先颂放光、后颂雨华,六不同中前后不同,随文便故。

经「雨曼陀罗(至)地皆严净」。

赞曰:下三颂颂威仪中三事:一颂半雨华,半颂动地,一颂四众欢喜。此颂雨华,不颂入定,自知不问,众亦不疑。长行四华,此颂二者,合、离不同,华为栴檀,香风似赤白檀,香气可远闻故悦可众心。地皆严净乃与长行有无不同。

经「而此世界(至)得未曾有」。

赞曰:初二句颂动地,后一颂颂四众欢喜。

经「眉间光明(至)上至有顶」。

赞曰:下五十颂颂照境所见,分齐为二:初一颂半颂照境,后四十八颂半颂所见。此颂器世间,即照境也。「皆如金色」显可重故,光虽白色表一乘为本,所照如金彰一乘可重,或示现诸佛净土之相,令修一乘外果之因,故如金色,至下当知。下文殊颂中亦现净土故,或豪虽白、光乃金色。

经「诸世界中(至)于此悉见」。

赞曰:下四十八颂半颂所见六事,前七事中不颂入灭。文分为六:初一颂半颂六趣众生,次半颂颂见佛,次六颂半颂闻法,次一颂半颂四众,次三十一颂半颂行菩萨道,后七颂颂灭后起塔。此初也,即众生世间中,具足烦恼差别。生死是总,通惑、业、苦;所趣是别,即六趣果。或所趣果体即生死,以业、烦恼、假者有情为能趣故。经自释言「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受报好丑是所趣果,善恶业缘为能趣因,由善业为异熟因、贪等为润缘,受人天好总报;人天好总报,行善众生所归处故。由恶业为异熟因、贪等为润缘,受三恶趣丑总报;三恶趣丑总报行,恶众生所归处故,名为所趣。于此悉见中有业、烦恼,名为能趣。外器世间名趣资具,内异熟果名为所趣。如有颂言:「兽归林薮, 鸟归虚空, 圣归涅槃, 法归分别。」即以所归为所趣,假者有情以善恶趣为生死所趣。论明具足清净差别,即数种种。

经「又覩诸佛圣主师子」。

赞曰:此半颂明见佛。师子即圣主,圣主即诸佛,以下释上。无畏自在名师子,冥真洞俗名圣主,众圣之主即诸佛也。

经「演说经典(至)开悟众生」。

赞曰:下六颂半颂闻法,分二:初三颂半颂闻四辨,后三颂颂闻三乘。此即初也。初半闻义无碍,一颂闻法无碍,一颂闻词无碍,一颂闻辨才无碍。义深名「微妙」,上乘名「第一」,义无碍解也。教离垢染名「清净」,善顺人心名「柔软」,法无碍解也。契理名「深妙」,应机名「乐闻」,妙顺诸方名各于世界,词无碍解也。种种因缘法之道理,以无量喻诸譬况也。法喻双开略有二义:一照明佛法,二开悟众生,辨才无碍解也。

经「若人遭苦(至)为说净道」。

赞曰:此闻三乘,声闻、独觉、菩萨如次配此三颂,「厌」音于艶反,厌淤犹足而不欲复为也。有作「厌」于盐反,饱也。

经「文殊师利(至)今当略说」。

赞曰:此一颂半颂见四众。因结于前,便明覩彼四众修行得道相状众多。「见闻若斯」结前所见,「及千亿事」明见四众。今此经中宗明一乘,不能具列余四众行,故例众多。「我今略说」,上明声闻、下明菩萨,即乘差别。

经「我见彼土(至)而求佛道」。

赞曰:下三十一颂半颂行菩萨道,分三:初一颂颂种种因缘,次十七颂颂种种相貌,后十三颂半颂种种信解。前长行中以外缘内行说凡至圣阶降先后,今颂先依外缘、后明自行,自行以胜劣为前后,相貌者十地无漏有漏杂修,次第修六波罗蜜行,信解者唯有漏修,乱修非次第,胜劣既殊故前后别。然修六度略有三位,见道以前,初劫之中,于一行中唯修一行,乱修有漏即此信解。初地至七地,满第二劫中,于一行中修一切行,有漏无漏二皆杂修。八地至十地,满第三劫中,一切行中修一切行,纯无漏修,后二劫修即此相貌。《十地经》言:「初地行檀乃至十地而修智度,于余度中随力随分非不修习」,故此相貌即十地修,有次第故、行广大故。信解即是见道已前,行非胜故、说乱修故。此颂因缘。「恒沙菩萨」者,梵云殑伽,讹略云恒,河神之名,河从彼称,殑音其矜反,去声也。经中说恒河沙为喻,无热恼池出四大河,此即一也。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为福水,入洗罪灭没死生天;三虽经劫坏名字常定;四佛多近此宣说妙法;五众人共委,故多为喻,仍取初出池口方四十里沙以为喻。

经「或有行施(至)求佛智慧」。

赞曰:下十七颂颂相貌,中分二:初十五颂颂六度,次习二益圆成。后之两颂八风不动、三悲接物。颂六度中分六:初六颂施,次二戒,次一忍,次一勤,次二定,后三慧。此施有三:初四外财,次一内外,后一内财。外财四中,一施七宝,次施八珍,次施成度,后施杂物。

七宝中:一金,《说文》「金有五色,黄为其长,久[卄/垦]不生、百练不轻、徙革不违。西方之行出于土,从土左右,所以金字象金在土形」,今亦声也。二银,白金也。三珊瑚,红赤色石脂,似树形。四真珠,即赤真珠。《佛地论》云:「赤虫所出,或珠体赤名赤真珠」。五摩尼者,如意神珠。既无琉璃,便开珠二。六车璩,梵云牟娑洛揭婆,青白间色。七马瑙,梵云遏湿摩揭婆,此云杵藏,或言胎藏者,坚实故也。色如马脑,故从彼名作马脑字。以是宝类故字从玉;或如石类,字或从石。此七不同,随方所重,如《上生疏》。

次颂八珍:一金刚。二诸珍,帝青、大青之类。三奴,古者罪人,役官入贱为奴,或为仅字。四婢,女之卑称。五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氏奚仲所作,古音居,言行所以居人,今车舍也,言行者所居如舍。六乘,驾也,谓可乘者,《周礼》「乘,载也」,谓象马之徒。七宝饰辇,輓车人在前引之。古卿大夫亦乘,自汉已后天子乘之,故今天子皇后所乘车曰辇。八宝饰舆,余据余居二反,《说文》「车舆也」。又车无轮曰舆,乘也载也。有作「舆」,非也。皆以珍严,故言「宝饰」。

次一颂施成度义。《成唯识》云「具七摄受方成度相,若阙便非」。应说颂曰:「安住、与依止, 意乐、及事业, 巧便、向、清净, 度成由此七。」此中但举一回向菩提,余六准而可悉。「愿得佛乘三界第一」即回向意。次一杂物,「驷」音息利反,古人四马一乘逐也,可以驰逐;房星四谓之天驷,故人效之。「栏」鈎栏也、门遮也。栏、阑皆得。有作兰香草也,非此义。「楯」音食尹时名二反,阑槛也。纵曰槛,横曰楯。「华」音户华反。依此俗释,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蘤之形,因而作华盖,华美之盖也。据实理释,西域暑热,人多持盖以花饰之,名为花盖,华是花音也。「轩」音虚言反,安车也。曲輈轓车耳。以物增严名为饰也。有作「幰」饰虚偃反,布张车上御热名幰。车四马驾,傍饰栏楯、上施华盖,张幰严饰,以为布施。

上四外财,次一内外。身等为内、妻子为外。次一唯内,施而心欣。施有五相,至心及信心、随时、自手施、如法行、舍物,是名施五种,即七摄受中第四事业。不应施亦五相,不净、乱众生、恼害众生物及坏净心者,皆不应施与。即五相中如法施也。施有五利:亲近、恒乐见、宗敬、好名闻、复作后时因,是名施善利。此上皆如《发菩提心经》说。于此施中应起四智:一若有财心不乐施,起觉悟智;二财尠阙心不乐施,起忍苦智;三财悦意心不乐施,起知倒智;四欣世果而行施者,起不坚智。施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如〈菩萨地〉说。

经「文殊师利(至)而被法服」。

赞曰:此二颂戒。戒有三种:一律仪戒,即七众所受;二摄善法戒,所修三乘一切善法;三饶益有情戒,即利有情三业万行。《胜鬘经》云:「波罗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为大乘故说」。〈菩萨地〉言:「律仪戒者舍轮王位如弃草叶,出家受具足等,皆名律仪戒」,故此所说即律仪戒。律仪戒为本方有后二,若破律仪三戒俱舍,故四波罗夷皆律仪戒。此明初出家方能受具足等,故说最初律仪戒也。有本言「披法服」,「披」音敷羁反,方言披散也,今亦梙着之义;今正应言「而被法服」,「被」音皮义反,服用被带之义。出家宽旷犹如虚空,在家迫迮犹如牢狱,故说出家持戒有五利:一十方佛护念,二舍命时欢喜,三持戒者为亲友,四功德圆满,五生生常得戒成其性。《智度论》说「戒为德瓶」,即此第四。颂曰:「护念终欢喜, 戒友功德圆, 生常戒成性, 是名戒五种。」

经「或见菩萨(至)乐诵经典」。

赞曰:此一颂忍。读诵经典、思惟法义、谛察法忍,举难偏说,摄余二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

经「又见萨萨(至)思惟佛道」。

赞曰:此一颂勤。此通被甲摄善二种,略无利乐有情精进。精进有五:谓被甲、加行、无下、无退、无足,即经所说有势、有勤、有勇、坚勐、不舍善轭。最初发起勐利乐欲名被甲,次起坚固勇悍方便名加行,次为证得不自轻蔑亦无怯惧名无下,次能忍受寒热等苦于劣等善不生喜足名无退,次能证入诸谛现观等欣求后后胜品功德名无足。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诸佛究竟道乐利乐他故,初一名被甲,后四名摄善,此中合名「勇勐精进」。

经「又见离欲(至)赞诸法王」。

赞曰:此二颂定。离愦闹故常处空闲。由安住静虑故深修禅定,引发静虑故得五神通。由办事静虑故赞诸法王,此三必由离欲方得。

经「复见菩萨(至)闻悉受持」。

赞曰:下三颂颂慧。此一加行智,妙达实相故智深,音乐不坏故志固。又思虑远故智深,不休息故志固。加功能问,闻并能持。

经「又见佛子(至)而击法鼓」。

赞曰:此二颂颂二智。定慧具足,根本后得二智满故。后得智中以喻讲法,讲法有四意:一欣乐说法,二化诸菩萨不化二乘,三破十魔众,四而击法鼓。击法鼓者开权显实,至下当知。魔罗云破坏号也,略云魔。名波卑夜,云恶者,波旬讹也。《杂藏》中佛说魔军有十,今为颂言:「欲、忧愁、饥渴, 爱、睡眠、怖畏, 疑、毒、及名利, 自高轻慢彼, 汝等军如是。 一切无能破, 我智箭定刀, 摧坏瓶投水。」或正智击真如、后智击俗理,说法发响令众得闻,此六度中皆具二利。然以布施唯明利他,后慧通彰二利,中四但说自利略无利他之说,实非无也。

经「又见菩萨(至)不以为喜」。

赞曰:下二颂八风不动,三悲接物。二颂如次,此八风不动。「宴」音焉见反,安也息也。有作「晏」字,焉涧反,亦默也。八风者: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今此但举于四生喜,得财、位、名、利。面赞为誉,背赞名称,适悦名乐。于此四中菩萨不以为喜,恭敬之言义贯通故。翻此四种衰、毁、讥、苦亦不生忧,身心寂然语言宴默离八风故,此如《瑜伽》第二袟解。

经「又见菩萨(至)令入佛道」。

赞曰:此三悲接物。悲谓拔苦,有情缘悲缘有情起,行有多种生亦无穷,偏举一行济重苦生,故言放光济地狱苦,余二悲行:法缘、无缘,准此亦成,下当具显。

经「又见佛子(至)勤求佛道」。

赞曰:下十三颂半颂地前凡夫信解行道,六度乱修即为六也。一颂勤、一颂戒、一颂半忍、二颂定、五颂施、三颂慧。此勤也。饮食知量、减劣睡眠,初夜后夜觉悟瑜伽,《遗教》亦言:「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甞」试也,谓暂为之;今不暂为故言未甞。经行林中,西域地湿叠塼为道,于中往来消食诵经,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此乃策励修四正断:于已生恶不善法修律仪断,于未生恶不善法修断断,于已生善法修防护断,于未生善法修修习断,以求佛道。故《华严》云:「佛子善谛听, 我说如实义, 或有速出要, 或有难解脱, 若欲求除灭, 无量诸过恶, 应当一切时, 勇勐大精进, 譬如微小火, 焳湿即能灭, 于佛法教中, 懈怠者亦尔。 譬如人鑽火 未出、数休息, 火势随止灭, 懈怠者亦尔。 譬如净火珠, 离缘而求火, 毕竟不可得, 懈怠者亦尔。 譬如明净日, 闭目求见色,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尔。」由初发心精进为最,信为欲依,欲为精进依故。此但以精进为首,十信心中信后精进故。

经「又见具戒(至)以求佛道」。

赞曰:此一颂戒。三业威仪常无缺减,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深见怖畏及惭愧故。「净如宝珠」者,一内外无瑕,二戒德圆备,三威光晃曜,四众所爱乐。由此鹅珠被缚草系,舍身雁堕知事之前,龙生伊兰之树,瓶随所欲,律仪为本故也。

经「又见佛子(至)以求佛道」。

赞曰:此一颂半耐怨害忍。少得谓多得,名增上慢。恃族姓、色力、聪睿、财富、道德、名誉,得高胜他遂行打骂。菩萨以五种观皆悉能忍:一亲属想,二唯法想,三有苦想,四无常想,五摄受想。颂曰:「应观彼害者, 亲属、唯有法, 有苦、及无常, 摄受、故应忍。」上来略标,并广如《幽赞》,恐繁不述。「捶」音之累反,击也。「打」音顶。

经「又见菩萨(至)以求佛道」。

赞曰:此二颂定。所离有四:一戏谓分别戏论,二咲谓谈谑,三离自愚痴,四离恶眷属,离亲属寻故。不离有二:一翻第四亲近善缘,二一心除乱翻前三种。故《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当离愦閙独处闲居,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即受众恼」,广说如经。

经「或见菩萨(至)求无上道」。

赞曰:此五颂施。分三:初三颂四事施,次一颂上妙施,后一颂意乐施。「四事」者,饮食、汤药、衣服、卧具。「肴」者,非穀而食之曰肴。「肴」菹也,应作「肴」字。食也啖也。菜之类是。亦云荳实。「膳」具食也。今时美物亦曰珍膳,俗解肴膳肉也。今则不然,菩萨设以供养佛故应为「膳」字,有作「餚饍」非也。「旃檀」者,赤谓牛头栴檀,黑谓紫檀之类,白谓白檀之属。上妙施中,父、母,病法师,最后身菩萨;设非证圣者,施果亦无量。又云若有戒足虽羸劣,而能辨说利多人,如佛大师应供养,爱彼善说故相似故,以清净好园林施。意乐施中有六意乐:一广大、二无厌、三欢喜、四恩德、五无染、六善好。此中有三:一欢喜、二无厌、三善好,即求无上道前施四事即广大施,荷彼前恩名恩德施,三时无悔不为染杂名无染施。以饮食施足法食故,不堕饥馑劫故;以医药施当得法药无诸病故;以衣服施得七宝衣,柔和善顺具惭愧故;以卧具施当具资缘入空寂舍慈悲室故;以园林施当住觉苑总持园故,及得无漏法林树故;以华施得七觉华故;以菓施得四圣果故;以浴池施当得舍垢八解池故。

经「或有菩萨(至)求无上道」。

赞曰:此三颂慧。初一后得智,法施无尽故。《迦叶经》云:「若恒沙世界,珍宝满其中,以施诸如来,不如以法施,施宝虽福多,不及一法施,一偈福尚胜,况多难思议。」次一正智,证无相故。「二相」者分别也。无二相者即是余经不二法门,如彼三类说不二义,地前学作有相无相、利他自利,二智行故,后一加行求正道故。「教」音古孝反,训也示也。「诏」音诸耀反,导也,谓教导之。诏照也。闇于成事即有所犯,以此示之使照然可见。又有本作「教招」,教无平音,「招」诱进也。

经「文殊师利(至)供养舍利」。

赞曰:下第六段有七颂颂起塔。有二:初一颂供养舍利,后六颂造塔供养。后文分三:初三颂造塔严饰,次一颂八部供养,后二颂显造塔殊胜。又七颂分二:初五颂颂长行,后二颂结造塔胜。初中复二:初四颂菩萨供养,后一颂八部供养。菩萨供养复二:初一颂供养舍利,后三起塔。准此颂文,长行应言供养舍利起七宝塔。此初也。

经「又见佛子(至)宝铃和鸣」。

赞曰:此三颂起塔:一颂数,一颂量,一颂严。〈菩萨地〉说:「若佛灭后造一或多佛制多等而为供养,当获无量大福德果,受大梵福,无数大劫不堕恶趣,亦获无上菩提资粮。」梵云踰缮那,限量义,讹云由旬。《俱舍》颂云:「极微、微、金、水, 兔、羊、牛、隙尘, 虮、虱、麦、指节, 后后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为弓量, 五百俱卢舍, 此八踰缮那。」十六里余,若依余经乃四十里。 「纵」音即容子用二反,竪也。「广」横也。古为从字,切韵唯有纵、踪、[车*从]三字。有本作「从」,不知所出。俗解南北曰纵,东西曰横。 「露」谓不覆, 「幔」谓覆也。显所庄严或露或覆,下宝塔品当具释之。此明报土宝塔之量,上位所见;不尔,此洲讵安多塔?有云幔幕也。在傍曰帷、在上曰幕,幕覆也。露谓覆露,同诸经文,珠交露盖。有作「缦」字,缯帛无文,非是幔体。「宝铃和鸣」声和调也。

经「诸天龙神(至)常以供养」。

赞曰:此明八部供养。

经「文殊师利(至)其华开敷」。

赞曰:此二颂结造塔胜,因造塔故国界殊特,塔逈高严,众宝綵饰,如天帝释圆生树王花开之时,端严绝比,逈光诸树,故以为喻。

经「佛放一光(至)照无量国」。

赞曰:下大文第二段,有八颂颂请,分二:初四颂牒奇兴问,后四颂推事请答。初中复二:初二颂牒近远两立奇,后二颂举见二事问。此初也。初颂牒见近奇,后颂牒见远奇。

经「我等见此(至)放斯光明」。

赞曰:此二颂举见二事问。初颂牒自他之两见,后颂举此彼之被瞻。疑意若斯,放光何故?此被瞻者欣我问故,彼被瞻者希仁答故。

经「佛子时答(至)演斯光明」。

赞曰:下推事请答,分四:初一颂推时请答,次一颂推事请答,次一颂举事极大,后一颂正请彼答。此初也。四众欣渴冀闻胜道,愿决令喜今正是时,凡说法者必逗机故。

经「佛坐道场(至)此非小缘」。

赞曰:初颂推二事请答:一妙法、二授记。后颂明事极大,见佛及净土,此非小缘故。

经「文殊当知(至)为说何等」。

赞曰:正请彼答。唯见瞻仁,独悕仁答。前瞻此彼问答之者双瞻,此独瞻仁愿决众之疑网故也。

经「尔时文殊(至)及诸大士」。

赞曰:下第七文殊师利答成就。论云:「文殊师利以宿命智,现见过去因果相成就十种事,如现在前,是故能答,非比度非构虚能答也。」论云:「因相者,文殊自见已身于彼彼佛土修行诸行,是今时之因菩提因行故,果者过去所依自体。」论云:「文殊自见已身是过去妙光法师,于彼佛所闻此法门为众生说,是前前世过去之果,果谓所依自体,非是所见因之果也。彼因者今时佛果之因,彼果者乃是过去无量生因之果。」大分为三:初标名总告,次正答所徵,后有二颂语众劝知陈佛今说。此即初也。

经「善男子等如我惟忖(至)演大法义」。

赞曰:正答所徵也。然依论本,此答之中成就十事:第一现见大义因,即此文是。第二「诸善男子我于过去」下,现见世间文字章句甚深意因。第三「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下,现见希有因。第四「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下,现见胜妙因。第五「其最后佛未出家」下,现见受用大因。第六「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下,现见摄取诸佛转法轮因。第七「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下,现见善坚实如来法轮因。第八「是诸王子供养无量」下,现见能进入因。第九「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下,现见忆念因。第十「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下,现见自身所迳事因。因者所以文殊现量智见其事证其所由,以答弥勒,故说为因。或此十事多居往代,为今时因,故名为因。此十因中总为五对:一义教对,二希胜对,三转嗣对,四坚进对,五他自对。配经十相如次应知,此中总分为四:一示相筹量答,二举古成今答,三指陈别事答,四古今相即答。初二后一如文次第,自余中间七因总为指陈别事,至文当知。今此即示相筹量答。「惟」者思也念也谋也。「忖」者度也。论名现见大义因成就者,

义者义理,成于八种大义理之所由,所由因也。八大义者,经有五句,论有八句,应言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击大法鼓,不断大法鼓,建大法幢,燃大法炬,吹大法螺,演大法义。论中第七方说不断大法鼓,今以义推故第四说亦不相违。雨大法雨,二皆宇音,或初芋音。吹有二音,昌为尺伪二反,今从初反。「螺」音落过反,水虫也,或作蠃字。论云:「疑者断疑,即欲说大法欲破先疑住外凡位令进修故,已断疑者增长淳熟彼智身故。即雨大法雨,先住内凡而无疑者,滋善萌芽令入圣位欲增善故。」此本论意上下相连钩锁相起以释经文,下皆准知。论云:「根熟者,为说二种密境界,谓声闻菩萨二密境界,二句示现,即击大法鼓、不断大法鼓,以远闻故次第配之。」即明今者开往声闻乘为权密境界,显今所说菩萨乘为实密境界,名二密境界,令根熟者舍权取实,故论云:「入密境界者,令进取上上清净义故,即建大法幢,建立菩提妙智极高显故。犹如于幢由知权实有舍有取,行大乘行得菩提智离障净故。」论云:「进取上上清净义者,进取一切智现见故,即然大法炬。」既得真智建立菩提,照于真境证涅槃故,如炬照物。论云:「取一切智现见者,为一切法建立名字章句义故,即吹大法蠡,既得真境必须说教义,教诠一切法故,名为一切法建立名字等,如俗作乐,曲终满位吹大螺吼。今既得果事圆满位,为他说法亦复如是。」故《涅槃》说「吹贝知时」。论云:「建立名字章句义者,令入不可说证智转法轮故,即演大法义,说于教者,令所应度入于证智,成转法轮摧于烦恼。」此八句中分为四对:一破恶进善对,二开权显实对,三得智证真对,四说法利生对。如是循环名为法轮。自既得果,欲令有情证圣真智破灭烦恼。论既钩锁解经,故此相乘为对可披解意。寻释来由,经有五句唯二对半,有破恶进善、说法利生、开权一门;自余显实、得智证真,文对皆阙,仍不次第,读者应知。

经「诸善男子(至)即说大法」。

赞曰:下现见世间文字章句意甚深因者,此说大教故,教是世间戏论名字章句故。意者意况,说教之所以也。即是举古成今答。文中有三:一举过去,二结成今,三释其意。此初也。

经「是故当知(至)亦复如是」。

赞曰:此结成今。

经「欲令众生(至)故现斯瑞」。

赞曰:此释其意。放光何意?欲令闻知难信法故。昔说二真、今谈一实,令舍旧极取今新极,故名难信。不但信难,义旨亦难。

经「诸善男子(至)阿僧祇劫」。

赞曰:下有八因总为二文:初长行,后偈颂。长行分二:初七因指陈别事答,后一因古今相即答。初文分三:初一赞扬希有答,次一显后胜妙答,后五委陈同事答。初赞扬希有答,论名现见希有因,无量时不可得故。于中有四:一赞时久远希,二赞佛名号希,三赞法胜妙希,四赞生利答希。此即初也。论云:「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者,示现过彼阿僧祇劫不可得故。」梵云阿僧企耶,讹云阿僧祇,言无数也。《俱舍论》说:「第五十二数,从一积十至此数极,名阿僧祇,本数六十,余八传忘。」《华严经》说百二十数,此乃第一百一十二。劫腊波略名为劫,此云分别,时分分别之义。「不可思议」者,过情计之境。「不可称」者,过言议境。「不可量」者,非喻算境。今经云「无量」者,过算分喻分。「无边」者,过时分。「不思议」者,过情计分;即同《般若》过四分也。〈菩萨地〉说劫有二种:「一日夜年数,二阿僧祇劫」。《瑜伽》复说:「或说一增减为一劫,谓饥馑、疫病、刀兵;或有二十劫为一劫,谓梵众天;或四十为一劫,谓梵辅天;或此六十为一劫,谓大梵天;或此八十为一劫,谓火灾劫,少光天数此寿命二劫;或七火方一水灾劫,谓极光净天;或八七火、一七水灾方一风灾劫,谓遍净天。数此至不可数为一阿僧祇。」凡经此三大阿僧祇劫修因方得作佛,并贤劫等合有十类劫之差别。古《摄论》文或地前分三,十地各分三,合成三十三阿僧祇劫,七地已前为小,八九十地为中,地前为大。虽有此等劫量不同,今依本论,法华一会所说诸劫多依五种:一夜、二昼、三月、四时、五年。今依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之阿僧祇年,非余大劫也,欲显诸佛无数大劫时一出故,文殊所见极大远故。

经「尔时有佛(至)佛世尊」。

赞曰:此赞佛名号希。「日月灯明」是别名,「如来」已下是通名。日有二能:一导明、二成就。月有二能:一除热、二清凉。灯有二能:一破暗、二传照。显佛能导迷至觉,成器熟根,除烦恼之热、得涅槃之凉,永破愚痴、化生传法,表别名希有也。依《瑜伽》八十三解十号云:一如来、二应、三正等觉、四明行圆满、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丈夫调御士、八天人师、九佛、十薄伽梵。如来者初总序,是下九号之总序也。《涅槃经》云:「如过去诸佛所说经法,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等来至菩提,故言如来。」且今释迦,如过去诸佛,依诸教法修六度等行,观十一空等理,来至菩提果,故言如来,即报身佛。《般若》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即法身佛。《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义虽略得,非此宗义。论云:「应正等觉,谓永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故」。

阿罗汉者,此正云应。《成唯识》云:「应已永害烦恼贼,应无分段生,应受妙供养。」如前本论释经有十五义,是《瑜伽》及此经但取害烦恼贼名阿罗汉,永断所知障名为正等觉。故《瑜伽》云:「阿罗汉是共德,正等觉下是不共德。」旧云正遍知,即正觉、等觉、正等觉,如次简外道、小乘、菩萨三种。

明行圆满者,即明行足,明谓三明:一宿住随念智明,二生死智明,三漏尽智明。行谓遮行、行行。行行谓清净三业现行正命。又四种增上心法现法乐住是住行,此二是行行摄。密护根门是遮行。此二行及三明皆圆满,由此如来显示三不护、无忘失法,由不造过,得世间静虑,遮自苦行。此中由不造过者,三业清净故,即三不护密护根门故,无忘失法得世间静虑,现法乐住,遮自苦行也。故言明行圆满。

善逝者,谓于长夜具一切种自利、利他二功德故。逝者往也。谓成菩提已,于生死长夜具一切种二利功德善事往矣。故名善逝。

世间解者,有情及器二世间中皆善通达故,由悟入有情世间依前后际宿住生死智,依一切时八万四千行差别故,即知三际众生心行差别,及善了知器世间等,于东方等十方世界无边成坏善了知故。又于一切世间诸法自性、因缘、爱味、过患、出离、能趣行等皆善知故,谓知自性果也。因缘,因也,此为总句,余四四谛如次配之。

无上丈夫调御士者,旧云无上士调御丈夫,智无等故无过上,故名无上;于现法中佛身具相好,是大丈夫;又多分调御无量丈夫最第一故,极尊胜故,由此后释。旧云无上士调御丈夫。

天人师者,以彼天、人解甚深义勤修正行有力能故,余趣不能故不称师。

言佛陀者,谓毕竟断一切烦恼、所知、并习气,现等正觉,证得无上正等觉故,即具二智觉自他也。

薄伽梵者,旧云世尊,坦然安坐妙菩提座,任运摧灭一切魔军,大势力故即破四魔。如《佛地论》颂:「自在、炽盛、与端严, 名称、吉祥、及尊贵, 具足如是诸六义,应知总名为薄伽。」薄伽者声也,梵谓具德,若有为此薄伽声,自能破四魔,必具六德:一自在义,永不系属诸烦恼故;二炽盛义,炎勐智火所烧练故;三端严义,三十二相等所庄严故;四名称义,佛之胜名无不知故;五吉祥义,恒起方便利有情故;六尊贵义,世出世间咸尊重故。今名世尊,阙前五义。

经「演说正法(至)梵行之相」。

赞曰:下赞法胜妙希。八十三云:「具十德也。一初善,谓听闻时生欢喜故。二中善,谓修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依中道行故。三后善,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边故。」法性离垢故,能学之者亦离垢故,修行究竟得果离垢。故《智度论》云:「赞布施为初善,赞持戒为中善,赞二果报生天净土名后善。复说声闻、独觉、大乘亦名三善。」《宝箧经》云:「知苦断集名初善,修正道名中善,证灭名后善,是名声闻初、中、后善;若不舍菩提心,不念下乘,回向一切智是名菩萨初中后善。」今依《瑜伽》为正。四文巧,此云「其语巧妙」,谓善縎缀名身等故,及八语具皆圆满故。五妙义,此云「其义深远」,谓能引发利益安乐故。六纯一,此云「纯一无杂」,谓不与一切外道共故,唯佛法有、外道所无。七圆满,此云「具足」,无限量故、最尊胜故,义丰且胜故名圆满。八清净,谓自性解脱故,依一刹那自体解脱故,或法自性解脱故。九鲜白,谓相续解脱故,设多刹那亦解脱故,或学之者亦解脱故。十梵行,谓八圣道支灭谛名梵,道谛名行,与灭为因,此具八道名梵行相。当知此道由纯一等四种妙相所显说故,是梵行相此中第六纯一无杂、第七具足、第八清、第九白,余如文可解,准义配同新经所说。

经「为求声闻者(至)成一切种智」。

赞曰:下赞生利益希。有佛出世唯说一法或不说法,今说三乘故名希有。「应」音于兴反,又于证反,应当应契,随其机器说法契应,根、法相当故。众生根性有下、中、上,总知四谛染净因果,由最劣故名得声闻;总知生死十二因缘因果,次胜名得缘觉;能行二利总、别俱知,修行以六度,究竟作佛,名为菩萨,当成种智。辟支迦佛陀者,此云独觉,略云辟支佛。

经「次复有佛(至)姓颇罗堕」。

赞曰:下第二显后胜妙答。论名现见胜妙因,以诸佛菩萨自示现受用胜名姓等,故名胜妙。文有四妙,此中有二:一名同妙,二姓同妙。「颇罗堕」者,婆罗门十八姓中之一姓也。

经「弥勒当知(至)初中后善」。

赞曰:此有二妙:一号同妙,二法同妙。略说三善贯余七德。

经「其最后佛(至)有八王子」。

赞曰:下第三段委陈同事答。有五因:一受用大因,二摄取诸佛转法轮因,三善坚实如来法轮因,四能进入因,五忆念因。于中有二:初一因佛在宣扬,后四因灭后行化。

受用大因者,论云:「是时王子受胜妙乐,各舍出家,复彼大众于尔许时不生疲倦心故。」此解受用因中文之大意有二受用:一在家受欲乐,二出家受法乐。此文有四:一示相同今,二唱灭异即,三当成佛记,四现入涅槃。

示相同今有六,无初序分成就,余六同此序品之事。此下第一同今众成;第二「是时日月灯明」下同今时成;第三「说是」下同今威仪成;第四「尔时如来放眉间」下同今说因成;第五「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下同今欲闻成;第六「时有菩萨名曰妙光」下同今答成。同众成中有二:一在俗、二出家。在俗有三:一标有子,二列八名,三明王化。此初也。法尔诸佛必先有子,后方出家,为降世间受乐者故示现欲乐不可宝故,显佛能具丈夫德故。

经「一名有意(至)八名法意」。

赞曰:此列八名。分为四双:一大智大悲双,二了有了空双,三进善破恶双,四达伪知真双,如次配之。

经「是八王子(至)各领四天下」。

赞曰:此明王化。无一世界有二轮王,如何今言各领四天下?今解八子相继统领,非一时也。然以义通,劫减佛兴、劫增轮王方出,如何彼佛有子而作轮王?此乃应绍轮帝王四天下,如释迦佛应为金轮王,非正已受,劫渐减故,由此增至八万岁儴佉方出。第十劫初减弥勒方出,轮王命长故见弥勒。或此报佛与化佛殊,报佛未必于减劫出,故可有子得作轮王。妙光化八子坚固菩提得入八地,故知报佛亦为菩萨先说无量义竟,为声闻后说法华,如《鼓音王经》阿弥陀佛有妻子故。

经「是诸王子(至)亦随出家」。

赞曰:下明出家。有三:一形随真侣,二行出尘中,三得遇良缘,坚修福慧。此初也。舍轮王位如富者脱屣,趣出家如贫人得宝,宽旷无依去羁网故。

经「发大乘意(至)皆为法师」。

赞曰:行出尘中也。既发大心恒勤持戒,能宣妙理皆为法师。发心者住定,梵行者持戒,法师者具慧,三藏备矣。

经「已于千万佛所殖诸善本」。

赞曰:得遇良缘坚修福慧也。

经「是时日月(至)佛所护念」。

赞曰:第二同时成也。夫说《法华》必先说《无量义》,故名时至,示为菩萨说也。

经「说是经已(至)身心不动」。

赞曰:下第三同威仪成。有三:一佛入定,二器世间,三有情世间。此初也。

经「是时天雨(至)六种震动」。

赞曰:器世间也。

经「尔时会中(至)一心观佛」。

赞曰:有情世间也。

经「尔时如来(至)是诸佛土」。

赞曰:第四同说因成。有三:一放光,二照境,三所见,「如今所见是诸佛土」是也。

经「弥勒当知(至)乐欲闻法」。

赞曰:第五同欲闻成。有二:一乐欲闻法,二欲知光缘。此初也。

问:

何故释迦放光现瑞,四众生疑,乐欲闻法知光缘由,灯明说法乃言菩萨与今不同?

答:

此依本位总名四众,彼说发心并名菩萨。又此举劣者但言四众,彼举胜众故言菩萨。下颂中云「尔时四部众乃至是事何因缘」,故知影显。如经说八子以为众成,举胜者故。又彼实是菩萨化言四众,报身化故;此实是四众,化身化故。

经「是诸菩萨(至)所为因缘」。

赞曰:欲知光因缘推觅答者。「为」音通平、去皆得。

经「时有菩萨(至)八百弟子」。

赞曰:第六同答成。有四:一传灯眷属,二因说此经,三时节短长,四大众安乐。此初也。

经「是时日月灯明佛(至)佛所护念」。

赞曰:第二因说此经。释迦说《法华》,因弥勒等问,文殊为答。灯明说《法华》,因大众乐欲,妙光为答。故颂中言「佛从三昧起,赞妙光令喜」,即因妙光说《法华经》。又释迦今化四众乐闻,因鹙子方说;灯明往化菩萨乐闻,因妙光方说。今佛从定起正告鹙子,声闻众中随深智慧与佛相应;彼佛从定起正告妙光,菩萨众中随深智慧与佛相应。此为声闻,彼为菩萨。其《妙法莲华》亦名「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与《无量义经》名字不殊,但以体义、利顿渐机,所望有异报化事殊,不名无量义,如前已解。然彼示现化诸声闻亦无有失,或说化身实化声闻,说余胜事即说报佛,亦无失也。

经「六十小劫(至)谓如食顷」。

赞曰:第三时节短长。论解:既以日月年等为劫,故名为小,不可别生分别。但是佛观根熟应物时长,众乐情深亦能久听翫,法乐之心极,所以谓如食顷,如俗观碁斧柯便烂。

经「是时众中(至)而生懈倦」。

赞曰:第四大众安乐,法食资持禅悦生乐,尽业缚之麁重,何得生于懈倦焉。懈懒、倦疲也。有作「惓」,无所从。

经「日月灯明(至)无余涅槃」。

赞曰:上来合是示相同今,此即第二唱灭异即。佛之入灭不同二乘,示现同之言入无余,所应化了故寻唱灭。沙门息义以得法故,暂尔宁息,亦息恶也。正言室罗磨拏,或室摩那拏,此云功劳,谓修道有多功劳也。婆罗门,净行义。

经「时有菩萨(至)即授其记」。

赞曰:第三当成佛记。有二:一标、二记。此初也。含持众善故名德藏。

经「告诸比丘(至)三佛陀」。

赞曰:此授记也。多陀如义,阿伽度来义,阿罗诃应义,三正义,藐等义。又三正义,佛陀觉义,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十号之中初三号也。《增一阿含》云:「佛告比丘:诸佛出世必为五事:一转法轮,二度父母,三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未发菩萨意令发菩萨意,五授当佛记。」此中亦尔。其佛三号多分依断、恩、智三德如次以明,故不说余。

经「佛授记已(至)入无余涅槃」。

赞曰:第四现入涅槃。何故入灭,要于中夜?于生死夜证寂静故,如《涅槃经》。

经「佛灭度后(至)为人演说」。

赞曰:上来合是受用大因,佛在宣扬。自下四因灭后行化,即分为四,此即摄取诸佛转法轮因,论云「法轮不断故」。

经。「日月灯明佛八子(至)三菩提」。

赞曰:第三善坚实如来法轮因也。论云:「佛灭度后无量时说,故教化之令其坚固,即入八地。」坚固乃是不退义故,不尔如何今已成佛?或入初地得不坏信名坚固故。

经「是诸王子(至)皆成佛道」。

赞曰:第四能进入因。论云:「彼诸王子得大菩提故,供养者修财、法行,诸佛者所遇良缘,要遇良缘深修妙行方成佛故。」

经「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

赞曰:第五忆念因。论云「为他说法利益他故」。文分为二:一八子成佛,二八百弟子成佛。此初也。理应此文属前能进入因,但以别明成佛者名,故合入此。

经「八百弟子(至)故号求名」。

赞曰:下八百弟子成佛有二:一染因,二净因。此初也。内妙业不纯,外多贪声誉,故号求名。论云:「汝号求名,示现知过去事故,不尔便成指斥他失。」

经「是人亦以(至)尊重赞叹」。

赞曰:此明净因。福、慧双植得遇良缘,三业修习财、法供养、身恭敬、意尊重、语赞叹。论云「种诸善根,复示现得彼法具足故。」

经「弥勒当知(至)汝身是也」。

赞曰:上委陈同事答,下明古今相即答。自身所[这-言+至]事因也。论云「以文殊自身受胜妙乐故」。此中有二:一即人,二即法。此初也。

经「今见此瑞(至)佛所护念」。

赞曰:此即法总结答也。

经「尔时文殊师利(至)令入佛智慧」。

赞曰:下有四十三颂,颂前指陈别事古今相即,不颂初二因,后有二颂不入答中。第三语众劝知,非颂前义,由此还分为二:初四十颂颂指陈别事,后三颂颂古今相即。长行指陈别事有七因分三,今不颂次复有佛等胜妙因,故颂六因,但分为二:初二颂颂赞扬希有,后三十八颂颂委陈同事。赞扬希有中此亦有四:初二句颂时,次二句颂名,次一句颂法,后三句颂生利益。

经「佛未出家时(至)亦随修梵行」。

赞曰:下三十八颂委陈同事中五因分二:初二十九颂颂受用大因佛在宣扬,后九颂颂余四因灭后行化。初中分四:初二十颂半颂示相同今,次四颂颂唱灭异即,次二颂半颂当成佛记,后二颂颂现入涅槃。初二十半示相同今中有六:初一众成,次一时成,次二颂半威仪成,次十颂半说因成,次一颂半欲闻成,后四颂答成。此初也。上二句颂在俗,后二句颂出家。

经「时佛说大乘(至)而为广分别」。

赞曰:第二时成。

经「佛说此经已(至)经名无量义」。

赞曰:下第三有二颂半威仪成中有二:一颂入定,一颂半器及有情世间。此初也。

经「天雨曼陀罗(至)即时大震动」。

赞曰:器及众生,世间也。此中合有五:入定、雨华、作乐、供养、地动,与长行前后有无广略不同。「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者,亦唯日月灯明佛国震动,非十方界,前云「而此世界六振动」故,今此灯明佛国一切皆动,化身报身下位非一,可言诸佛。

经「佛放眉间光(至)万八千佛土」。

赞曰:下十颂半说因成有三:二句放光,二句照境,九颂半如今所见是诸佛土。此初二也。

经「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

赞曰:下九颂半如今所见中有五:初半颂六趣众生,三颂见佛,一颂闻法,一颂见四众,四颂见菩萨,不颂入灭起塔。此初也。处谓所趣报,是业因所归处故。或处谓道理,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有是理故。或处谓处所,受善恶果之处所也。

经「有见诸佛土(至)斯由佛光照」。

赞曰:下三颂见佛分三:一见净土,一见供养,一正见佛。此初也。释迦光照皆如金色,日月灯明琉璃颇梨色者,欲显大乘纯一可重故唯金色,众德圆备故种种色,互影彰故。梵云吠琉璃,略云琉璃,有种种色。颇胝迦云水精,亦云水玉,或云白珠,讹云颇梨,「梨」力私反。《智度论》云:「出山石窟中,过千年氷化为颇梨。」西方暑热土地无氷,何物化焉?此但石类,处处皆有。

经「及见诸天人(至)端严甚微妙」。

赞曰:此二颂中初见八部供养,后见佛也。

经「如净琉璃中(至)敷演深法义」。

赞曰:此闻法也。佛放光自映,或众映佛,此方遥见如琉璃中现金像说法也。

经「一一诸佛土(至)悉见彼大众」。

赞曰:此见四众。

经「或有诸比丘(至)说法求佛道」。

赞曰:此四颂见菩萨种种因缘、信解、相貌、行菩萨道,唯颂信解,乱修行故。一颂勤、戒,欲显在家、出家并得行菩萨行,故言比丘,或称菩萨,精进遍策,戒是学本,故初举之。一颂施、忍,言「等」者,施、忍非一,类有多故。一颂禅定,一颂智慧。

经「尔时四部众(至)是事何因缘」。

赞曰:下一颂半颂第五欲闻成也。长行云「二十亿菩萨乐欲闻法」,此言「四部」,互相显故。前据发心,此未发故。

经「天人所奉尊(至)唯汝能证知」。

赞曰:下四颂第六答成。长行有四,此文有二,初二颂因说此经,后二颂时节短长,略无传灯眷属大众安乐。此初也。「适」近也始也。才从定起能引众生至菩提位,出世智慧照达真俗名世间眼。

经「世尊既赞叹(至)悉皆能受持」。

赞曰:时节短长也。

经「佛说是法华(至)当入于涅槃」。

赞曰:上颂示相同今,下四颂颂第二唱灭异即。分三:二颂唱灭,一颂诫劝所化,一颂大众悲恼。此初也。化缘既终便唱今灭。

经「汝一心精进(至)亿劫时一遇」。

赞曰:此诫劝所化,精进为出世之根,放逸为生死之本,理须修断,况乎诸佛亿劫方遇,今既得遇而不修断者哉!故经云诸佛出现乐、演说正法乐、僧众和合乐,同修勇进乐。

经「世尊诸子等(至)佛灭一何速」。

赞曰:大众悲恼也。世间空虚、众生福尽故生悲恼。

经「圣主法之王(至)汝等勿忧怖」。

赞曰:下二颂半第三当成佛记,有二:一颂劝勿生忧,有当来佛可依投故,示同入灭实常乐故;后一颂半正明授记。此初也。

经「是德藏菩萨(至)亦度无量众」。

赞曰:此授记也。

经「佛此夜灭度(至)以求无上道」。

赞曰:第四二颂现入涅槃中:初一颂现入涅槃,后一颂见失良医精勤慕道。

经「是妙光法师(至)广宣法华经」。

赞曰:上二十九颂颂受用大因佛在宣扬,下有九颂颂余四因灭后行化,分四:初一颂摄取诸佛转法轮因,次一颂善坚实如来法轮因,次一颂能进入因,后六颂忆念因。此初也。

经「是诸八王子(至)当见无数佛」。

赞曰:此第二善坚实如来法轮因。若依小乘于三无数劫,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初劫初逢释迦牟尼佛,更逢七万五千佛。第二劫初逢宝髻佛,更逢七万六千佛。第三劫初逢燃灯佛,更逢七万七千佛。第三劫满百劫修相好业,初逢胜观佛,即毗婆尸。由翘足赞叹底沙超于九劫,所以经中往往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若依大乘,第四依菩萨供养八恒河沙诸佛,始今解涅槃十六分义。古来配在第十地中,今亦未定,只言八恒河沙,何必即是第十地也。真谛释言:「初劫遇五恒,第二劫逢六恒,第三劫逢七恒河沙佛。」所以今言得入八地,仍言当见无数诸佛。

经「供养诸佛已(至)转次而授记」。

赞曰:此第三能进入因,后得作佛故。

经「最后天中天(至)度脱无量众」。

赞曰:此第四。后有六颂忆念因,分二:初一颂忆八子,后五颂忆八百弟子。此初也。

经「是妙光法师(至)号之为求名」。

赞曰:下五颂忆八百弟子,分二:初二颂半忆染因,后二颂半忆净因。此初也。宝族姓以为贵、爱利誉以为先,所习多废故号求名,具六失故,如文可知。「懈」音古隘反,懒也倦也。「怠」音徒亥反,亦懈也疲也。或作「骀」亦疲也慢也堕也。第二贪着已得利名,第三更求未得名利。「族」云类也。《周礼》「四闾为族」,郑玄「百家也」。

经「亦行众善业(至)其数无有量」。赞曰:颂净因,有二:初五句忆净五因,后五句忆净二果。

经「彼佛灭度后(至)今则我身是」。

赞曰:上四十颂颂指陈别事,下三颂颂古今相即。有三:初一颂即人,次一颂即法,后一颂结成。此初也。

经「我见灯明佛(至)欲说法华经」。

赞曰:此即法。

经「今相如本瑞(至)助发实相义」。

赞曰:此结成也。放光警觉、有缘皆集,众见此已深生渴仰,起此神变表法非虚,显证深密,故名放光助实相义。

经「诸人今当知(至)充足求佛道」。

赞曰:上四十三颂颂长行,下之二颂大文第三语众劝知陈佛今说,有二:初一颂明佛说法雨道芽生令进善也,后一颂明佛说法令求道者疑惑皆除断灭众恶。此初也。

经「诸求三乘人(至)令尽无有余」。

赞曰:此断疑也。此后二颂雨大法雨,说大法也。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末)

保安三年四月四日书了,法隆寺僧觉印之。同年十月廿二日移点了,兴福寺圆如房本。法隆寺僧觉印为令法久住为之,以左点可为指南(云云)。

 

上篇:法华经玄赞

下篇:法华玄赞义决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

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 沙门 测撰 将释此经四门分别...

法华义疏

法华义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将欲入文,前明三义:一、部...

无量寿经义疏

无量寿经义疏 吉藏撰 夫真极恬然以虚寂为宗。凝神万境...

大华严经略策

再刊华严略策序 大统国师尝栖託清凉圣境着华严疏数百...

佛说月明菩萨经

佛说月明菩萨经 南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阿那律八念经

佛说阿那律八念经 后汉西域三藏支曜译 闻如是: 一时...

【注音版】佛说布施经

佛说布施经...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三...

阿差末菩萨经

阿差末菩萨经卷第一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净土决

净土决前引 温陵李卓吾曰。维摩大士云。随其心净。则...

僧伽罗刹所集经

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并序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等译...

佛说满愿子经

佛说满愿子经 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游摩鸠罗无...

佛说五王经

佛说五王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昔有五王,国界相近,...

度众生现出家相最好

文中说到【以声闻居首者。其故何也。一因声闻。割爱辞...

三十六计教出好儿女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家长、老师常...

什么是异熟果?为什么要加个异熟

好,业力就讲到这个地方,就是善恶的问题、强弱的问题...

痛苦和外境没有关系,是自己内心生起的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

为灵魂沐浴

俗世喧嚣,红尘扰攘,我们在其中摸爬滚打,难免会让灵...

勤转念,证菩提 -- 善于修这颗心

当我们不好的念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烦恼了。贪欲烦恼...

末法众生,多难少福众苦逼恼

又是一年清明节,姐弟们聚在一起去公墓祭奠父母。和往...

外界的打扰来自我们的内心

有个小和尚学会了入定,可是每当入定不久,就感到有只...

圣严法师:最好不要当劈腿族

问: 劈腿族是爱情国度新名词,以前叫脚踏两条船,但...

外财布施与内财布施

我们要知道,财布施有两种,一种是外财布施,一种是内...

太虚大师:以佛教的道理来使人类进步

导语: 不明佛教真相的群众心理建设人间佛教,要先从...

生和死的四个层次

曹山本寂禅师的《语录》记载:一次,有僧问曹山: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