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华严经净行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一、十种三业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二、十种具足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三、十种慧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四、十力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五、十种善巧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六、七觉三定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

七、六度四梵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八、十智力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九、十王护持

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

十、十度生、十超众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

十问一答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佛子:

一、明菩萨在家时愿

1、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2、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3、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

4、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5、伎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伎非实。

6、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7、着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8、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9、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10、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11、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二、明创出家时愿

12、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13、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14、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15、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16、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17、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18、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19、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20、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21、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22、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23、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24、受阇梨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25、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26、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27、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三、明修禅定时愿

28、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29、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30、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31、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32、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四、明住处进止威仪时愿

33、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34、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35、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36、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37、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38、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39、着僧伽梨,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40、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41、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42、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43、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44、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45、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46、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五、明乞食教化时愿

47、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48、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49、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六、明在路见闻诸事时愿

50、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51、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52、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53、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54、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55、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56、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57、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58、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59、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60、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61、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62、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63、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64、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65、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66、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

67、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68、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69、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70、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71、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72、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

73、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74、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75、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

76、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77、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78、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79、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80、见乐著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81、见无乐著,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82、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83、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84、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85、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86、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

87、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著。

88、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89、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90、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91、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92、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93、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

94、见着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95、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96、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

97、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98、若见于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99、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100、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101、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102、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103、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104、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

七、明至聚落乞食时愿

105、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106、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

107、入其家已,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108、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

109、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110、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

111、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112、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113、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114、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

115、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116、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117、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118、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119、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

120、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121、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122、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123、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124、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125、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126、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127、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128、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八、明食讫礼诵时愿

129、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130、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131、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132、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133、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134、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135、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136、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137、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138、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九、明昼夜寝觉时愿

139、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140、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141、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0:00 / 0:00
华严经净行品(旃檀居士)
净行品(黄帅)
净行品(圣净法师)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天台传佛心印记

天台传佛心印记 元传天台宗教兴教大师虎谿沙门 怀则...

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

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出杂阿含别译) 后汉西域三藏支曜...

佛说初分说经

佛说初分说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净土论

净土论序 帝京弘法寺释迦才撰 夫净土玄门。十方咸赞。...

出曜经

出曜经序 《出曜经》者,婆须密舅法救菩萨之所撰也,...

十二品生死经

十二品生死经 宋于阗国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 一...

佛说须摩提长者经

佛说须摩提长者经(一名会诸佛前亦名如来所说示现众生...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卷上 开府仪同三司特...

阿弥陀佛百颂

普陀三圣禅院逸人述 昔彻悟禅师,以教义宗乘,作念佛...

梦参老和尚在93岁寿诞上的法会开示

2007年7月15日〈农历6月初二〉,适逢梦参老和尚寿诞,...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

梦参老和尚《觉林菩萨偈》讲述

觉林菩萨在《华严经》是十林菩萨的第九位。凡是印《地...

华严四祖清凉澄观大师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古德传为华严菩萨化现,其中一...

棒喝透出华严五教

宋朝徽宗皇帝的时候,有一位丞相把各宗各派的长老都请...

「华严九心」说颜回

在佛法的修学中,寻找善知识并如理依止,成为入门一件...

【佛教词典】无没识

【无没识】 第八识十八名之一。《成唯识了义灯》卷四曰...

【佛教词典】全提

(术语)完全提起宗门之纲要也。碧岩第二则垂示曰:历...

五戒十善是学佛的第一班车

凡夫众生在整个十法界的缘起定位是什么呢?我们的定位...

圣严法师《学习观音菩萨》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阿赖耶识种子具六义

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的由来

法门寺是因痉贮佛骨而修塔,因修塔而建寺,因名塔寺。...

如是利益,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

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

小妄语戒与大妄语戒

小妄语: 一、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 二、绮语:...

圣严法师:不要自己障碍自己

佛教有一种「业」的观念,凡是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论经...

放生条件不具足,有哪些方式可替代呢

如果没有放生的条件,有哪些替代放生的方式? 如果没有...

何为「众生浊」

这个众生浊是由行阴引生的。什么叫行阴呢?就是我们内...

惟贤长老《人生的真谛》

人生由于名利等引起烦恼、挫折,因而生出痛苦。那么,...

【推荐】大安法师:我能够学佛的因缘也是由于生病

疾病由来是药方,深知生死是无常。 重刑受过悲牢狱,剧...

何以念一声佛号能灭多劫重罪

中国向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说,侧面反映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