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不知心,如何万虑休

大安法师  2017/06/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心不知心,如何万虑休

在不念阿弥陀佛名号之前,我们每天都在打妄想,都在念五欲六尘,这就是“念念尘劳”。

“尘”是个比喻,比喻我们的妄念像灰尘那样多,那样脏;“劳”呢,就是让我们很劳累,不安逸。我们的念头不断地在内心动荡,在向外面的六尘奔逸,这就是“尘劳之相”。

但我们常常还不是很了解妄想杂念——“心不知心”啊!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佛在大小乘经典中都告诉我们,众生介尔一念就有九十个刹那,一个刹那当中有九百个生灭。每一个念头都是一个能量,每个念头都是一个“因”、一个“种子”,以后“果”上都会显现当初念头的原形——这些我们凡夫是不知道的。

一念有九十个刹那,一个刹那当中有九百个生灭,这里只简用了“生灭”二字,其实是“生、住、异、灭”四种相状。

“生”就是表明这个念头原来没有,是忽然生起的;“灭”表明这个念头一下子又消失了;“异”表明这个念头一产生出来,它就会变化;“住”表明这个念头起来,暂时有点作用。念头生起来住一下,马上变易,马上灭掉;灭掉之后下一个念头又生起来,重复着生、住、异、灭的过程。

第一个念头和第二个念头有彼此的差异,各有头绪,各不相同,可能第一念是善念,第二念就是恶念。这样善善恶恶、无记的念头不断涌动,是我们自己控制不了的。

并且,这样的妄想杂念是无量无边,被称为“万虑”!我们每天就在妄想杂念堆里过日子,这就是众生的基本相状。

我们凡夫一般观察不到自己的念头,就是有天眼通的天人来看我们的妄想杂念,都没有办法了解清楚。但是如来悉知悉见众生的每一个妄想杂念。

有些人不明白这道理,会常常问:我不念佛还觉得挺清净,怎么一念佛就觉得妄想杂念很多呢?不是你原来没有妄想杂念,而由于念佛把妄想杂念念起来的,不是这样的。

其实不念佛照样有妄想杂念,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通过念佛我们知道自己有妄想杂念了。这种情况就好像如果有人问我们:“房间里的空中有什么?”你可能会说:“哎,什么都没有。”但是如果透过由窗子射入的一缕阳光再来看一看,是不是就能看出很多灰尘了?

你不能说这个灰尘是由于阳光来了才有的,阳光没来照样有嘛。正如因为有这一缕阳光,我们才知道有这么多的灰尘,同样,因为念佛,我们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的妄想杂念。这个“知道”就是一个进步。

这一句名号就是实相,摄一切行门。有这种信心之后,就莫换题目,死尽偷心,一心一意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那就能“万虑咸休”,不打其他妄想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临命终时一句佛号提起来,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而整个本...

【推荐】今生没有往生,下辈子就更难往生了

智者大师,你看天台宗它念佛法门多障众生念佛观,念佛...

【推荐】临命终时永远记住一句话:往事不堪回首

诸位!我们一定要知道,你平常不管怎么用功,临命终永...

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利益

《涅槃经》云: 念佛一口分作十六分功德,若有一人布...

净宗八要--净土之要关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槃日。余在虞东明因寺。捧读晓柔法...

娑婆求空空愈远,往生极乐入有得空

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

下品往生者六劫待在莲华里做什么呢

下品中生者乘着那个莲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八...

阿弥陀佛不只是管往生

虽然阿弥陀佛是管大家生命结束时的往生,而药师佛是管...

没有众生,一切菩萨不能成佛

一切菩萨成佛,他的依据就是众生。没有众生,一切菩萨...

藐视净土临终多苦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

信愿的力量要敌过贪恋尘劳的爱力

只要将猛,不怕贼强。若果希求心切,系念心专,则贪恋...

大安法师:讲预测和问灾难是否正修

问: 我们有些同修很喜欢大谈感应,或讲些预知,问灾...

【佛教词典】空一显色

【空一显色】 p0789   杂集论一卷七页云:空一显色者...

【佛教词典】妄云

(譬喻)烦恼之蔽覆心性有如云也。...

财富的应用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活动。经济活动是广义的说法。从某...

佛教「四大天王」的表法含义

走进佛寺大门,你会看到一个建筑物,叫天王殿。天王殿...

随处皆妙药

当今社会风气浮动不安,问题皆出在「人心」,「身病好...

【推荐】贫不等于苦,富也不等于乐

如果我们缺乏生命的意志,并且对生命价值没有正确的认...

祭拜祖先很重要吗

问: 民间一直都盛行祭拜父母先祖,这很重要吗? 方海...

要有跟别人分享功德的胸量

欣乐作意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

真信切愿必定往生,不必以功夫浅而怀疑

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者,况福峻临终正...

因果才是人间最公平的仲裁者

心平气和;不平则鸣。人因为经常互相比较、计较,觉得...

得助念与失助念之损益比较

刘晓愚居士,名景烈,江西赣县人。少年留学东瀛,与蔡...

耀一法师:初学佛应读的几部经

一、 《地藏经》 《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