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慧远大师《三报论》之大略

大安法师  2021/10/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慧远大师《三报论》之大略

《三报论》:“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先后虽异,咸随所遇而为对。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赏罚,三报之大略也。”

“三报”就是指现报、生报和后报这三报。对这个三报的事理、因果来加以讨论,这就叫“三报论”。“三报论”也不是慧远大师自己创立的,经典《阿毗昙心论》里面就谈到这个问题,所以“经说业有三报”。“业”的概念就是Karma,就是我们众生举心动念、行为造作所产生的一种功能。“业”就有它的业力。那么业一般分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种。

所能造的是身、口、意,尤其这个“意”,我们一个微细的念头,都在阿赖耶识播下了一个种子,迟早都会有报应。这个种子生起来,起现行了,这就是它的报显发出来了。如果我们身、口、意三业,都是很重的心造作了很重的业,那么这个业力种子的力量大,它显发出来的时间就会快,后果就会大。业,是印度古老文明都谈的,《四韦陀书》婆罗门教都承认这种“业”的存在。

只要造了业,一定会有报,业为因,报为果,这就体现因果的法则。那么业因它的报有三种,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错综复杂的。三种报:一个是“现报”——现世报;一个是来生报,叫“生报”;一个是“后报”,就是多少生以后才去报。那对于这三报,就表明什么呢?表明佛法这种因果的法则,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态里面去展开它的观照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一点,就是佛教的真理所在。

我们凡夫众生是不了解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所以带着我们的短浅的知见就容易得出:我的一生就是这一辈子,死了就什么都没有——断灭见。这个断灭见——死了就没有,有时候他可能也相信一点因果,但是它叫“一世因果”了。如果你在一世里面,就是在这一期的生命的过程当中,去建立因果的法则,是没办法建立的,因为它不能诠释错综复杂的因果的情形。

像其他宗教,它也相信因果,但是它是讲二世的因果。二世的因果在今生层面,它会比断灭见的一世的因果要高明一些,要超越一些,但是它仍然解释不了错综复杂的因果法则。唯有佛教这种三世因果——大家去了解十二因缘,叫二重三世因果,那种错综复杂的格局,才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解释生命现象的理论体系。

那这样看,“现报”就是我这一世行善或者作恶,就我这个业报身去做,但由于做的业力很大,它感的时间很短,今生就接受了这样的善因的善果,或者恶因的恶报。这就叫“现报”。那来生报——“生报”是什么?就是我们今生的善恶的行为是到下一辈子去报。你一生行善,下一辈子得人天福报;你一生放纵贪、瞋、痴三毒烦恼,什么都敢干,你就到三恶道里面去接受那种果报。这叫来生报,又叫生报。

现在讨论“后报”,后报就更复杂了,就是我们今生所行善或者造恶的业力——Karma,是经过两生——不是来生而是来生的来生,或者三生、十生、百生、千生、万生乃至恒河沙劫之后,才会有果报。那这种状态,你看我们凡夫的肉眼是只会对这一世因果有所了解,天眼通可以对来生有所了解,证果的圣人比如说阿罗汉,能够了解八万大劫的善恶因果报应的情形,那么八万大劫以后的情况不了解——宿命通他没有,所以恒河沙劫之后,这个过程当中的善恶因果唯有佛才知道。

有一天,佛就指着一个鸽子问舍利弗:你看这只鸽子,它宿世是什么?何时得脱?舍利弗观察,它以前的八万大劫以来,都是一只鸽子;再观察它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鸽子身体,观察它八万大劫后还没有脱离。声闻的智慧是有限的。那佛就告诉他,在八万大劫以前这只鸽子是什么身份,在未来的八万大劫以后,它在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鸽身,能够得人身,能够修五戒做优婆塞,能够慢慢修行得到成佛之果——佛能够展示得清清楚楚。我们要了解果报的三个概念:现报、生报、后报。

那这样的一个受报的过程,又不是我们像一加一可以定义的,它里面太复杂了。比如从那个时代,我们中国的很多佛学学者都在争论:这个受报的主体有没有?谁来受报?难道受报的有个客观的主体吗?如果说有个客观的主体,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但是又没有这种受报的主体吗?也不是。所以这就有一个叫“相似相续”的概念出来了——“不一不异”。受报它没有一个主体——“受之无主”。你接受果报,不是一个一定的东西,不是一个定命的东西——就是主宰。

但是又不能说它没有,它一定要由这个受报起现行。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怎么起现行?是由于这个“心”。但这个“心”也不是客体的东西,“心”是由于外境才有的。由于外境才生起了这个“心”,所以“心”没有一个决定的掌管的功能。那到底怎么理解呢?这里就提出一个概念,实际上是一种智慧——“感应”这个问题。慧远大师在对一种事情的把握方面——在“感”和“应”这样的一个把握方面,是非常到位的,包括对《周易》也是以“感”作为它的体性的。那么“感应”是宇宙、人生、生命当中至高的原则。

因果报应,是由于我们这个“心”感了外面的事境,原来所造的那个Karma的力才有应,这叫“感事而应”。如果有这个种子,但你没有外部的事境——没有这个条件,它就应不出来。所以受报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法相唯识谈,阿赖耶识的藏识里面有无量劫以来善善恶恶的种子,但这些种子是不是起现行,是取决于外部的条件。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这里面哪些种子可以起现行,哪些种子不起现行,它是复杂的。

你不能说它一定起现行,或者有些种子提前起现行,这都是“感事而应”的产物。“事”千变万化,“心”错综复杂,所以这就决定了受报的表现形态多样,你不能机械地把它定起来。那么业里面有些是定业,有些是不定业,这些都要在“感事而应”里面找到它相应的表现形态。

我们的心是感外面的事境:阿赖耶识的种子产生了一种现行的作用——那么这样的“心”和“境”之间的这种感应,就会使这个“因”:你感得强,感得业力重,它起现报、起现行的速度就快;如果你感得心弱,事境也比较弱,它就会来得比较迟。所以虽然造了恶业,但是是今生报,还是来生报,还是无量劫以后才报,这是不定的。这是根据我们能感之心和所接触的事境的感应强度来决定的,所以果报有先有后。

虽然果报现前有前后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它不离开一个原则:都是我们的心随着所遇的人事环境,而显发的一种对境。“对”就是应的意思。对应出来的东西,都是这个原理出来的。那么由于我们能感的心有轻、重,所以所应的果报也就有强、弱的差异。强、弱也就表明这个业有时候来得重,有时候来得轻。果报的轻重追溯它的源头,跟我们当时造业是重心造,还是轻心造,也是对应的。

比如说我们造过杀人的业,在造杀人业的过程当中,也有轻和重的差异。他有时候就想只是教训一下他,用刀背砍一下,说明他的杀心要轻一点;如果他用非常狠毒的心——“我一刀要把他劈成两段”,他这个心就来得重一些。你重心,它的报就来得重;你轻心,它的报就来得轻。这里面常常讲半斤八两。

所以这样的一个因果报应都是法尔自然的,那种赏罚机制没有谁去主宰的:没有上帝去主宰,也没有佛菩萨去主宰。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心、自己的业所导致的,这就叫“自然之赏罚”。“自然”不是一般道家讲的自然,“自”就是自动,你自性里面法尔自然的种子起现行:轻重、强弱的对应关系——善因给你奖赏,恶因给你惩罚的一种自然的报应。这就是现报、生报、后报大概的发生的基本机制。

慧远大师用非常简略的语言,把大、小乘经典关于三世因果报应的核心的原理揭示出来。如果你要展开这个因果的机制,可以讲很多,但慧远大师只是从“感事而应”这个层面,把它的发生机制给我们表达出来。最后的结论是:这是自然的赏罚。既然是自然的赏罚,它就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责任者,是不能逃脱这种行为的责任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净土法门是不是恶人当机

问: 请教法师,我听人说净土法门恶人当机,佛又偏怜...

今生遭到果报,老本是还了,但利息又生了不少

我们要相信因果,现在受的都是因果报应,有什么好抱怨...

修净土人的三种力量

第一个弥陀大愿力,就是佛力不可思议,你对弥陀本愿的...

到达心佛双忘时,才会会得真实义

在理和事的圆融方面,真正要了解,一定要到达心佛双忘...

现在是过去的果,又是未来的因

当我们知道生命的因缘,是由心力创造出来的,那么心力...

集体念佛的十六条规约

夫生死海深,非念佛莫能济度;菩提路远,非净土孰可依...

念佛摄心的方法

原文: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

念佛是要为你的死后做准备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是我们的神识借助着父母的缘来投胎...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净土易往而无人,病根在于缺乏厌离心

我们看到一些同修,如果生活当中碰到一些挫折了,或者...

在凡夫层面上,有病还是要到医院看

问: 有重病不吃药,不看医生,仅专注在阿弥陀佛佛号就...

平时深信切愿,睡梦中也能往生

问: 许多居士平时都很精进,但到临命终时,家人如果不...

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

原文: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

【佛教词典】大乘戒

(术语)谓菩萨僧所受之戒也。又曰菩萨戒。梵网经所说...

【佛教词典】师兄

禅林用语。为法兄之意。又为同道中之泛称。禅林象器笺...

有了阿赖耶识,才能够建立十法界染净因果的相续

【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在我们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佛陀的慈悲开了很多很多的...

万法一幻丛,死生一幻场

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

富翁吃猪

传说过去有一个富翁一生行善无数,修桥铺路,救济鳏寡...

【推荐】佛教戒律为何教人「不歌舞倡伎」

歌舞倡伎,是娱乐,以世间法来说,人之对于娱乐,是不...

毛巾热敷的十种保健方法

中医上讲温则通,通则不痛,用毛巾热敷实际上就是达到...

诽谤圣者,忏悔得解脱

过去,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舍利弗尊者...

当死亡到来时,除了佛法的功德,其余的都带不走

你思惟死亡的时候,除了佛法的功德以外,其余的都带不...

墓魄太子

久远以前,在印度的波罗奈国,有一位墓魄太子,天生具...

知天命就是知因果

富贵、贫贱,这种因果是跟你的善恶业力直接关联的,这...

什么是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

问: 请法师给弟子通俗地解释一下,什么是念自性弥陀,...

六和敬的意义

「六和敬」是佛教僧团的生活原则,也就是让彼此能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