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安法师:述而不作话念佛

大安法师  2011/07/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记者:我们这些众生是迷惑颠倒、无明障重、有很多的邪知邪见。您认为在当今社会中,作为法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当代年轻人,树立比较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请法师给我们重点开示一下。

大安法师:学佛,在八正道里面,首先要有正见。知见的问题,是我们学佛,迈好第一步的先决前提。作为弘扬佛法的法师来说,那首先自己要把知见摆正。但一谈到知见问题,它确实是很困难的事情。

对宇宙人生的这种实相的把握,实际上,也唯有佛菩萨,才能够以他们的现量亲证来把握、来发现这个真理。我们一般人如果在心意识逻辑范畴内琢磨的话,都是越推越远,南辕北辙。

所以建立正确的知见,还是要以信心作为前导,解行并进,然后去深入经藏,理解佛经的如来真实义。当然,如来真实义就象浩瀚的大海一样。这种理解的程度也有浅深的不同。但,无论是浅深不同,但它就好象这个容器舀出来的水,应该是大海里的水,它有咸味,等同一味的,不能是其他味道的水;或者说,它是兑了很多水的牛奶,但它最终也有点牛奶的味道,不是其他的味道,就是不能变味。

所以这个过程,都应该采取“述而不作”的方式,这个态度实际上也是孔子治学的态度——述而不作。“述”就是“主述”圣人的教化,“作”这个事情是圣人的事情,“述”是贤人的事情。

我们这个时代的弘法人员,大多数也都是凡夫的身份,不是圣者的身份。所以他如果不能认知这一点,他要去作,就是他要去造作,他要去建立一套自己的东西,就会有很大的风险。

所以,我们强调一个法师,在这个时代,一定要老实地给自己定位,那就是“述而不作”。

这样,我们就能够把如来真实义,传达出来、转述出来,也让众生建立这样的一个佛法这样的正确的参照系。从中,就是我们说是个“转凡夫的知见为佛的知见”。

这在佛门里面,就用“转法 轮”的这样的一个比喻。佛是把自己的证悟的真理,转到众生的心里去。

但,往往还是有一个风险,我们一般的人去看佛经,佛经是由清净心流现的、智慧的名文。文字般若是从实相般若里面出来的。那实相般若、文字般若都是清净的,离开生灭的心显现出来的。那么,我们凡夫众生以生灭心来猜度如来真实义,这个不生灭的智慧都成了生灭的情识了。它又会出现这样的风险。

那怎么办呢?还得要借助那些有深刻证悟的、这些祖师的言教,来作辅助。比如我们在净土宗的弘扬当中,我们就把净土宗历代祖师的著作,也以“述而不作”的方式,表现出来。

所以,由此你看我们东林寺的弘扬佛法的宗旨,就是以“净土圣言量”与中国十三代祖师的理论作为参照系。就是把“主线”和“辅线”建立起来之后,配合“解行并进”。我们凡夫众生由于我们分别烦恼太重,虽然没有智慧,但是如来的智慧我们是本具的。

那怎么把我们本有的这种智慧显发出来呢?还是要去念佛,只要在我们的生灭心里面,安顿一句万德洪名,就能转凡夫的知见为佛的知见。你可能开始对佛经、佛理一点都不了解,但你念佛念久了,至诚恳切了,就会暗合道妙、晓悟无生。

慢慢我们的知见就会趋向于佛的正见,佛的正见实际上就是大乘的中道的正见。首先是亲悟到诸法的空性,然后从空产生的妙有,这个空有不二的这样的一个知见,就是正确的。

记者:您刚才谈到十三位净土宗祖师。那也许这十三位祖师在弘扬净土的层面上各有侧重。当代很多讲经的法师都很推崇印光大师,特别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被誉为“当代的修行人是最应该要奉持的”。那请问法师,这是怎么样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呢?

大安法师:十三代祖师从东晋的慧远大师,唐代的善导大师,宋代的行策大师,宋、明、清到民国。应该说是和时代的背景有很深的关系。

比如说,善导大师的思想,他是比较强调,从净土宗的核心——“信愿”单刀直入,其他的就谈的很少。

善导大师是出现在隋末唐初,也是中国佛教非常成熟的一段时间,实际也也是中国社会整个的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鼎盛的一个时期。鼎盛的时候说明那个时代的众生福报比较大、智慧比较深、民心很淳朴。所以,他们对这样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产生信心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虽然那时候生活水平很高,但是那个时代的众生都有强烈的出离心、对西方极乐世界有向往之心。

所以,善导大师的著作以及他在那个时代弘扬的力度的普及面,已经能够到达“家家阿弥陀佛”的程度了。

那么,以后象这个“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包括“藕益大师”,“彻悟大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国从唐代以来,就比较注重禅宗了。宗门教下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净土宗成了比较“附带型”这样的法门。

这样,就使得怎么样使宗门教下的人来重视净土、来修行净土,变成了一个时代的问题,就必然导致净土宗的住持他一定要对宗门教下要通达。如果他不能通达,他就很难吸引那些人过来,所以永明延寿大师他所示现的,又是禅宗的祖师,又是净土宗的祖师。

象莲池大师、藕益大师、包括彻悟大师,他们都是先在禅宗开悟了,然后再来单提净土。这些都是和他的时代背景有很深切的关系。

那由此来看待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他的修学特点,有点象善导大师——专修专弘。他没有去涉及宗门教下。一出家就是念佛,一句名号念了六十年,成就了一代祖师。印光大师他生活的时代跟我们这个时代比较接近,而且时代价值背景也比较接近。

在清末民国年间,也是中国整个的文化政治急剧动荡的这么一个年代,中华民族比较苦难的时期。面临的问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质疑、甚至受到了一种排斥、边缘化。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只要有点名气的,都是反传统文化;越是反传统文化,他们就会推崇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借助着政治和经济的强势,对全世界进行了渗透。中国这批知识分子在寻找救亡求存的道路之时,就是把西方文化推崇得很快,对本土文化基本上就是一种抛弃的态度。

所以印光大师就是生活在这个时候,他作为一个佛教的大德,要力挽狂澜,要保住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资本。所以面对着那种儒家和佛家都被边缘化的情况,这两种要并重地去衡量。

当有人提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的时候,那么印光大师在谈我们中国的道统,尧舜汤武,孔子,孟子,这套东西,就是我们的文化的根。乃至于对“君主制度是为封建制度”,你也不能一概地去对它完全的否定。

就在那些革命者打倒孔家店之后,整个的这种道德感,中国儒家文化的道德也被打倒了。而儒、佛的存在是唇齿相依的,没有儒家,佛教也就岌岌可危。

所以,印祖的那个时代,他应那个时代的一种背景,强调儒佛共存。如,在世间的善法当中,提倡儒家文化;在出世间、在解脱道当中,他推出“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说,作为他一生自行化他的这种宗旨。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实际上是印祖那个时代的一个延续,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民国年代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的根基,还没有完全受到动摇,特别是广大的民间,在农村基本上还是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

建国以后,我们基本上从上到下,就跟传统文化隔离开。这种隔离就导致了西方文化长驱直入。由此来看到,我们这个时代,一定要在净土宗的弘扬当中,走印光大师这条道路,而且在提倡儒家文化方面,还要加大力度。

记者:当代国人学习儒家文化为前提,很重要、很必要。但是我们又观察到一个现象,我们也不知道这个现象对和错,不敢妄加评论。所以很想由师父开示一下。那就是——有相当数量的同修认为,往生净土的条件,它的前提就是你必须要做一个好人,你必须要先做到弟子规的要求,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以后,才有资格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同修们还引经据典,比如讲 “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如果不能作为一个“人”,那更不可能作一个“善人”,那怎么可能有资格和这些“上善人”聚会在一起?所以请师父慈悲开示,您怎么样看待这样一个现象?

大安法师:作为一个净业行人,他应该要尽量去做“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世间的善就包含着儒家文化的核心在里面了。这是作为佛教徒应该去做的一个事情。但如果要谈到往生的条件的话,它就有净土法门特别的一个解释方式。往生净土的条件,不在于你行为是善或恶,完全是在于你对净土法门有否信心、对阿弥陀佛有否信心。

一切众生虽然你表面行为上看他是善一点,是恶一点,但是他都从自性理体来说都有佛性,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就在这一点,阿弥陀佛实施的名号,往生净土一法是从大平等的这种理体当时实施的。

所以,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千万不能说,你要学到弟子规,做好一个善人才能往生,这完全就跟圣言量相违背了。圣言量告诉我们,你哪怕是造作了五逆十恶,即将要下地狱的罪人,你只要临命终时相信了这句名号,至心念佛,十声乃至一声,都能往生。

佛家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和恶这样一个形态,就在一念当中转化。虽然他以前造作了很多行为上的恶业,他是一个恶人。但是当下他至诚念佛的这一刹那,他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他就完全有资格和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是这样去理解。

反之,你一个学好弟子规的人,学得很好,五戒十善也修的很好,甚至四禅八定都很好,但是对这个法门不相信,对不可思议的阿弥陀佛的救度他不感兴趣,他也往生不了。

所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讲,善男子,善女人,是指有信心的人,为善男子,善女人。哪怕五逆十恶,他也是善男子,善女人。

记者:法师的说法,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都很欢喜。谢谢大安师。

但我们如果从福德资粮来考虑这个问题,修这种人天的善,对于我们培养往生净土的福德资粮,是不是有直接的关系?

大安法师:是间接的关系,不能谈直接的关系。直接的关系就是你念这句名号。“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得生彼国”,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实际上,你念这句名号,就是福中之福;念这句名号,就是善中之善。不在这个名号之外,去谈福德和善的问题。所以,世间这个福善可以修。

修是为什么?一方面是佛教徒应有的行为规范,他应该要按照儒家圣人和佛教的五戒去做。他通过这种修福,福积得厚了,他就会有一定的慧——智慧。这个“慧”产生之后,他就直接表现在净土法门,就会产生信心。是这么一个间接的关系。

直接单刀直入的,你就是“信愿持名”,就是福中之福、善中之善,这就是多福德多善根,殊胜的因缘就能借助这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记者:那现代有很多净土宗的行人可能对于净土宗会有个渐信的过程。那我们如何能够,把这种渐信变成一种质的超越,形成一种真信切愿。这里面有没有一个次第,请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大家可以看看“四十八愿”的有三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实际上就把这个顿信和渐信的几种不同的根基,给我们展示出来了。

十八愿就是直接从信心下手,得到往生的安心:若我作佛,十方众生,至心信跃,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就很慈悲,你只要至心信跃,欲生,就是信愿。这种信愿非常结实。那么,你在行持上,你乃至十声、十念,十念是包括平时,你就每天念十声,那么好,你决定往生。

这圣言量,它非常不可思议的。一般人他相信不了,哪这么容易呀?哪这么简单呀?哎,就是这么容易,就是这么简单!因为阿弥陀佛太慈悲了,他不给我们往生设任何条件,是无条件让我们往生,门槛极低。

你再看第十九愿。它在信心上好象没有那么单刀直入,但里面充满信心。十九愿将行为提得很高,你要发菩提心,你要广修众德之本。然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诸圣众现在其前,来接引他往生。这样,他对于那些发了大菩提心,弘法利生,作如来使者,去做种种度化众生的佛事。他把这一些只要回向,那么他决定往生。

那到了第二十愿。能够听闻到我名号,能够系念我国,能够种植德本。这里面有相信,但是,又好象觉得自己要做功夫,要凭着功夫往生。所以这就是对他力有点相信,但是又怕他力靠不住,又要靠点自己的力量,自他二力并进,来修。

如果说十八愿是完全靠他力的话,那么二十愿就是讲“自他二力”,我也要努力,是这样的。所以,阿弥陀佛实施大愿是要普利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根基,他有种种的差异,你不能以一种东西来涵盖一切。所以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渐信的人他也能往生。

对于往生,比如有很多人说,往生一定临命终时,这一念要在阿弥陀佛上,不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这句话我们常常讨论,也常常提问到我这里来。这就是众生根基不一,第二十愿这样根基的人,他就是希望,我临命终的时候,最后一念是在阿弥陀佛上,我就有保证往生,如果不在阿弥陀佛上,我就拿不准。

啊,那对这个我们也要告诉他,我们要提倡你功夫,尽量多念,念得很成熟,最后临命终你这一念就在阿弥陀佛上,当然很好,那决定往生,而且品位也比较高!

但是,这种根基的人,包括这种说法的人,绝对谨防你再往前迈一步了,你再往前迈一步,就成了谬误了。你不能说临终这一念不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这句话是不能随便说的。

临命终这一念不在阿弥陀佛名号上,那要仔细辨思:如果他平时没有信愿持名,那当然他不能往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平时诚敬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这种人,他还是可以往生的。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承诺,是一种保证。

我们很多人,对于净土法门,大部分都是渐信的过程。他开始半信半疑,慢慢是多信少疑。你说他一点怀疑都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这种人很少。他虽然是夹杂着怀疑,但是他还愿意去,他还愿意念,他也可以去。那边地疑城就是为这样的众生来施设的嘛。

记者:阿弥陀佛真是大慈悲父,把众生观得很清楚。每一个愿是应对不同根基的众生而施设的。所以我们可能在建立这样信心的时候不能去随便去施加自己的这样一个条件。那这里面有没有往生的底线呢?

大安法师:乃至十念,这不是底线吗?

记者:那乃至十念是不是建立在“深信”的基础上呢?

大安法师:是呀。有前提——至心信跃,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个“乃至”就是底线,它的上线就是“尽形寿”。还有底线,比如说,下辈往生,具足信愿之后,要十日十夜来念佛;然后又说——斋戒清净,乃至一日一夜,阿弥陀佛,临命终也会来接引。所以这个“乃至”就是底线。我们东林寺施设一个月一次的昼夜念佛,就是让大家在这个“底线”得到一个往生的保证。

记者:阿弥陀佛。那今天就着这个机会,请您更精要的,把念佛的原理和方法,再给我们重点阐述一下最核心的要义。

大安法师:我们谈原理和方法,是从《观经》里面引申出来的。就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我们读的是在“真身观”里面的一段经文。它是阐述了净土念佛包括了四种念佛共有的一个最高的理旨。

它在告诉我们一桩什么事情呢?

实际上,它里面揭示了一个法界的奥秘。是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亲证的一个真理。

告诉我们,诸佛如来,在这里就是表达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十方诸佛的化身。阿弥陀佛是法界身,这个是阿弥陀佛的心是以众生的心为心。只要有众生的地方,阿弥陀佛这个平等的慈悲心都会在。阿弥陀佛的平等慈悲心,是有他的光明、有他的愿力。他是承载着四十八大愿的这种信息的。这个法身里面是有着阿弥陀佛的报身,应化身,他所有的功德。这些所有功德的信息都遍到了我们的念头里面,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好,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众生芥尔一念,当下一念,是有着阿弥陀佛的所有的功德在里面。那么这所有的功德,特别是四十八大愿,他已经圆满成就了,已经在,就是他救助我们的福德、智慧、威力都完成了。那就鸿钟待扣了。而且他在我们的心里。

为什么他在我们心里?因为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因为我们的心是和阿弥陀佛的心是同体的、是不二的。所以他才能够遍入得过来。

遍入之后,那我们要干什么?哦,原来我们的心念里面,都有着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四十八大愿全体的功德,我们的生命是不是很有价值呀,我们就是佛子呀,是不是呀?我们就有成佛的所有的条件那,能量都在这里呀。

好,所以释迦牟尼佛很肯定地告诉你,你不要拿这么一个摩尼宝珠去做造业的事情哦,你要把它做应该做的事情,去做成佛的这桩事情。

那你怎么成佛呢?你就应当去念佛!你再不要去念五欲六尘,甚至四圣谛十二因缘,你也不要去念,你就专门念这个阿弥陀佛名号。是故汝等,心想佛时,你就这一念心去想阿弥陀佛、去念阿弥陀佛,那你这个能想能念的心,就具足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所有功德它就用一种他的心相来表达,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佛的形象。

因为佛的这个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就是佛心的表现、就是佛的一切福德智慧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个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也是我们众生本具的。借助着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相好光明,带起了我们的相好光明。

那么,马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话是一个画龙点睛的一笔了。

我们心在作佛,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怎么叫在作佛?我们念佛就是在作佛。那么,你能念的心,当下你就是佛;他是非常圆顿的。因为你能念的心,是法相理体啊,法界理体呀;所念的佛号也是法界理体呀,这两者是可以互动、是可以感应的。我们比喻成“以空映空”、“是水投水”这样的关系呀。同质同?呀,互动啊。

所以,我们是故“诸佛证遍知,还从心想生。”因为是,阿弥陀佛遍知法界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这样的佛的智慧,就是说在你每一念,每一念的念佛当中显现出来。那你看看,这是不是念佛的最高的理旨呀。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念佛的最高的理旨、最深刻的理论依据。

如果我这一念,

不念阿弥陀佛名号,那就必然要念九法界;

不念圣的法界,就会念凡夫法界;

不念三善道的法界,就会念三恶道的法界;

不念饿鬼畜生法界,就直接念地狱法界。

所以这个念头的安顿,它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净土法门告诉我们,我们的念头一定要安顿在万德洪名上,它显现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法界、极乐世界的法界。那么,这样的法界的成就,就已经圆满了。我们只要一念,马上显现出来,感应道交。而往生也是从感应道交里面得以往生的。

怎么能感得上?怎么能互动得上?

就是信愿持名,不在乎其他的。

刚才讲的那个弟子规,你学好弟子规,你学好什么东西,你还是不能显现佛的法界;你就是学好弟子规、学好四书,你显现的是人道法界。所以这点,这个因果的这样的一个对应法则,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

然后它的方法,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所开示的方法。我们建立信愿之后,怎么去念佛?怎么把这句佛号能够念得相应,念得有功夫,念得水到渠成?就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是从我们的真如法性显现出来的。

这个六根里面,我们要“舍识”。舍这个六根的情识,来用它的根性。这个六根之性,它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比如说耳根,为什么要修耳根?是要返闻闻自性。那个闻性,才是圆通常的,圆真实、常真实、通真实。就是首楞严大定的这样的一个得用。

所以“都摄六根”,我们就再也不用这个“六根”去奔驰在外面的“六尘”了,因为我们凡夫的造业、凡夫的轮转、凡夫的苦恼,就是每一天“六根”都是面对“六尘”,面对“六尘”产生“六识”,这就是“十八界”,纷纷扰扰,疲劳不堪。

那么念佛的时候一定要回光返照,“六根”与“六尘”不产生对待的关系,这叫做不偶、不对待。

然后怎么返念念自性、返闻闻自性?把这个六根都摄在名号上去。六根当中最难摄的一个是“耳根”一个是“意根”。

这时候,平时我们的耳根都是听外面的声音,叫音声尘,音声之尘。现在你不听外面声音,是听自己什么?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你这个念佛的声音,是从心里流现出来的、口里念出来的,耳根再把它听进去。你这个耳根的“闻性”摄住了,摄住了以后,入流忘所啊:入法性之流,忘音尘之所。这个能所先打破。那么耳根摄住之后,耳根怎么摄住?就是自念自听。

那第二个,就是意根摄制。我们的意根喜欢往外跑,叫“心猿意马”啊。现在要用一个缰绳、一个辔头,把这个意根制住。

意根摄住,怎么办呢?这里可以想个方式,有记数的方式,这些方法都很多。现在印光大师为什么强调“十念记数”?这种“十念记数法”就是针对意根来施设的。

你给意根派个任务,派什么任务?让它记数。你念一句名号的时候,心里记一,念一句名号,心里记二,你一边听一边记数。这个记数,如果是意根在记,意地当中在记,如果这个意识一跑掉之后,你数量就记不下去了。记不下去,你就:哦,我跑了,跑了就会拽回来。所以你能够一到十,再从一到十,能够记得清清楚楚。那你的意根,就用这个记数的木桩子啊,把它绑住了。

这两者一结合起来,在其他的,象眼根那,你就不要再东张西望了,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你只能看到你前面的一点啊。你的鼻根,不要闻外面的香味只闻室内的这样的味道啊。身根,你在结手印啊。这些其他的四根啊,不摄自摄,都摄住了。这样的话,那你在摄住了之后,你就好好的把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念得相续,不间断,这就是净念相继。

为什么?这句名号是清净的,叫“无生清净的摩尼宝珠”。我们的念头放在这个宝珠上,念头那种染着就会变得清净,我们的散乱就会变得专一,我们的分别就会变成平等。这就是“净念”,“相继”就是不间断。这就是“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入三摩地,就是那种“止观”“定慧”“等慈”的状态,那样的状态呢,这种方法是最为第一的。

所以,我们就概述,有的时候我们写对联就说,这边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边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个理论,一个方法。

记者:那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啊:印光大师提出来这个“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劝导我们在凡夫层面,把念头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那就请师父您给我们讲一下殊胜的东林佛号是怎么个缘起?

大安法师: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有个五会念佛,但没有传下来。到底五会念佛是什么样的音声格调,我们不得而知。据说在日本等地还保存了五会念佛,有些民间也说是五会念佛,但是听过去都不象那么回事。

据法照大师那部著作说,这个佛号,它说是法照大师在念佛三昧,蒙阿弥陀佛传授的五会念佛。这五会念佛的音频旋律,它可以直接通达到极乐世界去。说有很大的破烦恼,开智慧,证佛性的功能;并且说这个佛号,在这个世间流传五百年。有这些记载。但这本书,法照大师这篇文稿是真还是假,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就不用去追究那么多,反正这个五会念佛在世间我们是听不到。

但是念佛确实是以音声作佛事,这个音声我们就不得不加以考究。东林佛号,主要是依据《无量寿经》的八个字。《无量寿经》描绘极乐世界是音声之都。它的音声之美好,就是他化自在天,所有的音乐都不能比上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种音声的百千万亿分之一。那么这些,无论水声、风吹树叶的声音、林朵的声音、虚空乐器的声音等等、还有百鸟协鸣的声音,它们都能让人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那么,这些音声它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法性的这种感召力,它有八个特点:清唱、哀亮、微妙、和雅。我们曾经对这八个字有些专门的诠息,就是在我们夏令营的手册上也作了些介绍。

东林佛号,这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回顾1999年,我曾经带了一批人在九华山祈愿寺打了一个跨世纪的佛七,那佛七是二十四小时昼夜不断的。是中国佛学院的一批学生,还有九华山的一个学友,一共是18个人,有12个出家人,6个居士。

一念开始我们也是用一种很快的音声念,念了两天发现不行了。就是整个的嗓子全都不行了,全都沙哑。这才发现,这样念佛,你念一两个小时,两三个小时,感觉不到什么;一旦你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念,是念不下去的。

就在一种全军基本上要覆没,嗓子沙哑、发不出声音的这个深夜的时候,也许是佛菩萨加被,就浮现出一种缓慢的声音来。这种缓慢声音一减对频率,虽然嗓子坏了,但是它这种气流经过发音的七个部位,它也能够把这种阿弥陀佛的频率念出来,而且一念呢,还非常的有穿透力。

当时,给我们来护关的有几个居士,他发现我们在里面念的时候,他到市面上去买米买菜,这个佛号都能够跟随他,在很远的地方都跟随他。就是说这个佛号,很有穿透力。

以后我才想到,为什么象西藏、内蒙、蒙古一代,草原唱歌,他为什么要唱的比较低?因为这样会传得很远,不能唱得太高。所以那个佛七,我们就基本上建立一个格局:第一,缓慢下来;第二,一句佛号走四步。

2001年我出家之后,又把这个佛号,在我住的支提山又进行不断地训练,才慢慢地总结成了东林佛号现在的这么一个格局。

记者:东林寺的佛号,为什么一定要用“脐轮发音”的这种方式呢?

大安法师:因为这样的话,效果最好。可能对一般人,开始他会不适应。

实际上,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庄子曾经说过这句话:“圣人呼吸至踵”,就是到脚底板。现在我们人很浮躁,呼吸都是胸腔呼吸。但你看那些唱歌的人,他们都很注意练呼吸。他一定要练,特别是那些美声唱法呀什么,用胸腔是唱不出那种味道的。

我为什么强调“脐轮”,就是我发现如来讲梵音的八种音声中有一种叫深远音,就是它很深沉,传得很远的音声,一定要脐轮发音。要么它传不远,它不深刻。

而且我们还发现,你只要在深呼吸到腹部的时候,中间停顿,你带着呼吸,能够观想你的呼吸到腹部的时候,这时候是非常清净的,没有妄念进去。如果这时候,你不是以这种呼吸来解决你中间停顿的情况下,马上这个中间的这种空荡,会有妄念。是不是?

记者:是,有感觉。

大安法师:你在呼吸的当下,心很清净。你才观照、体会到“前念已去,后念未来”的当下这么一个空荡、空性,是很舒服的。所以我们要大家训练这种“脐轮发音”。我也是借助那些练歌唱的人的一个方法,他早上起来怎么练习?就想前面有一朵花,吸这个花的香味,他容易借助这个香味,这个气就下去了。现在我们不要去吸其他的香味了,牡丹花什么的,我们吸清莲花的香味,这不很好吗?

记者:那师父您刚又提到,印光大师推崇十念记数法;我们经行的时候,以东林佛号为主,但是在静坐和其他的时候啊,十念记数会比较好一点的,是吗?

大安法师:你经行的时候,就能十念记数。东林佛号结合十念记数。你比如你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在“陀”字上,你踏在这个“陀”字上,你心里记一;下一句“陀”字上记二;我经常用这种方式,只要佛号一起来,我就伴随着记数,整个过程伴随着记数,基本上这个心是摄住了。把心摄住以后,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念13小时,有时念24小时,都很快就过去了。

记者:现在有些同修逢人就说,未来可能也有灾难。当然。师兄们肯定都是以一种慈悲的心态,希望我们生起这样的迫切的慈悲心、出离心。但是我们又注意到,历代祖师,包括印光大师也是生在很浊乱的时代;然后虚云老和尚呢,他既经历了二次大战,又快到文革了。

而且,这两位都可以讲是圣人,在他们讲给我们的开示中,人生的三界火宅、出离,都不太用这种对未来的预测的这种说法,而是借助经典告诉我们,要有这种火宅感,要观无常等等方式。那法师您怎么看待当前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灾难?

大安法师:佛经里面对人类的灾难、苦难的这个原始要宗,因果关系已经阐释的非常的明细了。佛也有玄记。这个末法的时候,它是减劫的时代,它这个五浊的情况是每况愈下,愈演愈烈的。所以,他已经把一种灾难的趋势,向我们说得很明白了。所以,我们透过这个,知道这个火宅、知道牢狱、知道茅坑的这些观想之后,马上激发我们的出离心,赶紧到西方极乐去,在西方极乐世界悟证无生法忍,再回来救度火宅里面的众生,经历这么一个基本的认知,你要这样讲就可以了。

本人也是很不赞成这种用预测的方式,什么哪年哪月会有这个灾那个灾,这是佛门里面是不许可这样去说的。这个八种邪念里面就有这种占卦啊,预测啊,推步赢虚啊什么什么的,这是不应该去做的。再加上这样去做,本身外道都喜欢这样去做,出现什么事,这个预测大师也说一说、那个预测大师也说一说,说这次地震多少预测大师都来了,这些预测大师所预测的结果是,每一天都有地震,那你听谁的?

所以我们佛家不要赶这个潮流。整个的共业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一定要把控好自己的心念,安念在这个佛号当中,共业当中也有别业;即便共业难逃、定业难逃,也借助这个信愿持名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加畏惧。

记者:南无阿弥陀佛。那我们还想请法师开示一下,我们建造东林大佛,在当代,有一个怎样的时代性的意义?

大安法师:我们刚才谈到这个时代的共业,灾难不断。而且整个的信仰都有了危机,“见浊”日益地炽盛,不信因果,不信轮回,无所畏惧。所以有这样的一个念头,一个行为,才会导致灾难的频繁,这是一种因果。所以我们怎么拯救这个世界苦难的众生?就马上会想到这句阿弥陀佛实在是太重要了,唯有阿弥陀佛能够救助我们。末法的时代,众生都是刚强难化的。所以我们根基刚强的众生,我们一定要透过这尊佛像传达阿弥陀佛,以及阿弥陀佛所代表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慈悲的力量。

那一些浪子,他在苦难的里面已经饱受创伤,已经遍体鳞伤、已经极度无奈的时候,他猛然遇到了阿弥陀佛。他那种悲喜,那种庆幸,那种要向佛表达他的辛酸的心理,马上就会涌出来,随着这一涌出来,他的善根就出来了。他也许觉得,我只有念阿弥陀佛才会得救。

那对那些无恶,什么恶都敢造的人,不相信因果的人,他透过看这尊阿弥陀佛的具有威德的像,他也心里也会有害怕,有一种震摄力了,使他至少造恶不至于那么肆无忌惮,手上可能就会软一点。因为阿弥陀佛的相好,能够表达阿弥陀佛的心。这个心是大慈悲心、大平等心、大光明心,所以我们感觉到这个时代,尤其在中国大陆建造阿弥陀佛的这种接引铜像啊,在拯救众生的价值,无论怎么去谈都不过分。

于是我们为了斟稿,可以说是不厌其烦、精益求精。四年多的时间,我们就这样把阿弥陀佛的这种佛心的、内在的、内涵啊,他的慈悲,他的威德,他的庄严,表达出来。现在应该说,应该就在我们这样的水平当中,我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为了对阿弥陀佛铜像表达最大的恭敬心,我们避免阿弥陀佛铜像的风吹雨淋,还建造了一个穹顶,为阿弥陀佛像建立了一个三面遮覆的穹顶。穹顶的这个背景上,我们会把观音、势至表达出来,把临命终时,西方圣众前来接引的盛况表达出来,这样就特别强化了阿弥陀佛这尊铜像的宗教内涵,显得富丽辉煌。

同时,我们会给阿弥陀佛贴金,这个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如果是青铜色,青铜它的颜色比较偏向黑,就算建得再庄严,还是没有把阿弥陀佛的身相庄严表达出来。阿弥陀佛的颜色是黄金色,黄金色是代表一种超越,一种尊严,一种中道的智慧,所以我们还要在这方面去做。

所以这尊阿弥陀佛我们是倾注了很大的心力,最大的恭敬,我们也不惜去花更多的钱,把他建成一个地球上具有特色的一尊阿弥陀佛的接引像。

建成之后我们也一直坚持用一种宗教精神来做,建成之后不收门票,所有的人都能朝拜,只要他以散乱的心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他都种下了解脱苦难的种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念佛所见之境,不可欢喜怖畏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

你的佛号不能都是在散乱心中念

我们不断地修习专住,首先产生心轻安。你的心会产生两...

学佛的失独老人很痛苦,应该如何面对

问: 弟子跟您学佛十年,并皈依,已60岁。最近独子不幸...

念佛时常见佛像放光,这个该怎么处理

问: 念佛时常见佛像有放光现象怎么处理? 大安法师答...

净土行人要通达净土的教理

一、印光大师劝人要通达净土教理(除了老年人最好一心念...

明学长老:恪守印祖规约,道风远播中外

灵岩山能够像今天这样道风很好,主要是根据印光法师定...

名号怎么念才能摄住妄想心

名号怎么念才能摄住妄想心呢?首先在家居士,在不同的...

深心誓出爱欲海,念佛顿断生死流

人身难得而易失,三途时长而苦重 深心誓出爱欲海,念佛...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一切的权势、财富、享乐都是无常

佛要教化的众生是什么呢?是刚强众生。我们这些众生都...

第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愿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哪怕念十声阿弥陀佛都会令我们往...

弥陀光明没有障碍,为何我们感知不到

我们这些业力凡夫,好像感知不到弥陀的光明,所以无碍...

业因为何会增长广大

问: 业因为何会增长广大? 大安法师答: 业因就是你...

【佛教词典】别宗

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构成宗体(命题)之分子,称为...

【佛教词典】神境智通

【神境智通】 p0934   瑜伽三十七卷一页云:云何诸佛...

净土法门的至简至易

净土法门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胜异方便,速疾解脱。 这跟之...

明学长老:只要穿上僧服,我就不会再脱下来

苏州古城以西,太湖以东,一座千年宝刹香火不熄,这便...

自信心是做人处事的原动力

自信心是做人处事的原动力,因为有自信心的人,做起事...

居士团体称六合敬僧团,这在律上如法吗

问: 在家居士团体称六合敬僧团,这在律上如不如法? ...

如何感得地藏菩萨亲自给你受戒

【复次未来之世。若在家若出家诸众生等。欲求受清净妙...

归依地藏菩萨,即得解脱三恶道报

【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未来...

生起厌离心,净业才容易成功

信、愿、行是修行净土三资粮,其中愿即厌离娑婆、欣求...

待人要退一步,爱人要宽一寸

学佛,一定要学得心在宁静中。能够如此,则普天之下的...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

释放压力的沙漏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位在收发室工作的军人叫米诺。...

长眉罗汉施神通度吝啬妇人

在十八罗汉当中,有一位罗汉眉毛很长,被称为长眉罗汉...

佛陀是随时存在的,要掌握感应道交的方法

我们再看,《法华经》对果地的功德,佛陀讲到什么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