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参禅的人要把种种妄想分别都放下

净慧法师  2021/01/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参禅的人要把种种妄想分别都放下

禅宗一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绕圈子,不走弯路。人生所面对的,有许多问题,许多个为什么。我记得有一套儿童丛书,叫《十万个为什么》。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几天时间,就要让这些幼小的心灵,去面对十万个为什么,这该有多大的压力,该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情!

对于小孩子来讲,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感兴趣,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把十万个问题、十万个为什么都搞清楚,那似乎还是太残酷,要求太高了。要让孩子们一点一点地知道才好。孩子们的心本来很纯洁,等到把十万个为什么都搞明白,这颗心也就被污染了。

反过来,我们参禅用功的人,就是要把种种的妄想、分别一起都放下。佛陀说有八万四千烦恼,而我们一下子来了十万个为什么,比八万四千烦恼还要多一万六千条。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十万个烦恼。实际上,烦恼是无数的,一个知见、一个分别、一个执著,就是一个烦恼,一个障碍。

有一位居士,写了一封信给我,提出了十个大问题,每一个问题里面,又分列有三个、四个、五个、六个小问题,洋洋洒洒几千字。我的老天爷,要想把这十个大问题都说明白,起码要写一千页的书,即使是那样,也未必能够说得明白。

可以说,一切的问题,一切的学问,是说不明白的。究竟是唯心还是唯物?本体究竟是什么?真如究竟是什么?佛性究竟是什么?生命的原点,生命的本原,究竟是什么?是尽未来际也说不明白的。

该怎么办呢?就要靠自己亲自去接触它、体验它。知识层面的东西都具有局限性,只有实际体验到的东西才会有那个感受,有那个受用,但是也说不出来。有体验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佛经有一个比喻,我曾经讲过多次,很多法师在讲经的时候,也经常引用这个典故。是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中了毒箭,这个被箭射中的老先生,是一个爱钻牛角尖的人。毒箭射在身上,他却说:“这不要紧,我们一定要研究研究,看这个箭是从哪里射过来,从什么方向射过来,然后再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箭是怎样构成的,箭的各个部位是怎样制作的。等到把这些问题都搞明白了,再把箭从肉中取出来。”

有一个讲实际的人,就在他旁边劝说:“老先生,等你把箭研究明白了,箭上的毒药就会穿透全身,你的生命也就没有了。你要研究箭可以,先把箭拔出来,你再去研究;不把箭拔出来,你就去研究,等你的生命结束了,这个箭也是研究不明白的。”

这虽然是个比喻,但它说明一个事实,有爱钻牛角尖的人,也有讲求实际、讲求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烦恼就好比毒箭,这个毒箭已经射入我们的体内,射入我们的身心。我们中了这个毒箭,首要的问题,是怎样用最简单最快的办法,把烦恼毒箭赶快拔出来,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这个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性成佛,达到了佛的境界,一切烦恼的毒箭就不会损害我们的身心。

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要把世间所有学问都弄得清楚明白,去看它们究竟说的什么。用佛的眼光来看,世间的一切学问不过是戏论而已,说来说去,对于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都是毫无帮助的。正如佛经所说,说食数宝,饥者照饥,贫者照贫,都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世界的本体,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或者是精神和物质不可分离的。我想,把这些问题都留给哲学家去慢慢研究。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知识层面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身心存在着迷惑与痛苦的问题。

世间的学问,越分越细,科目越来越多。儒家把世间的问题,归纳为两个问题四个字,就是“饮食、男女”。古往今来,政治、军事、宗教等等都是围绕这两件事在做文章,在研究、解决由这两件事所引起的种种麻烦,种种问题,种种烦恼。

这四个字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饮食男女,人人在其中,人人都要直面这两件事,想逃避也逃避不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从根本上要我们正确地面对这两件事,而不是逃避这两件事。不管你开悟也好,不开悟也好,你是男的就是男的,是女的就是女的,肚子饿了要吃饭,瞌睡了要睡觉。

古代有一位学人去参拜一位禅师:“老和尚,你平常是怎样用功夫的呢?”老和尚说:“我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学人就问他:“老和尚你是这样用功夫,那么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是不是都在用功夫呢?”老和尚就说:“非也。一般的人,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睡觉的时候更是不好好睡,我老和尚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只有这样,才吃得香、睡得甜。”

今天一大早,就有一位居士跪在禅堂外面,跟我说:“老和尚啊,一分钟也不能再等了,你赶快给我剃了吧!我昨天一晚上,眼皮都没有合呀。”意思是说她要出家,就连一分钟也不能等了。

一晚上没睡觉,你说她该有多苦呀。一晚上没有合眼皮,那在干什么呢?妄想多,分别多,执著多,都是自己在找自己的麻烦。你把所有的想法都空掉,都放下,就轻松自在了嘛!何必去自投罗网!

叫放下就是放不下。世事无常,看破,放下,自在;光阴有限,行善,积德,参禅。确实要放下,人生太苦了。懂得这个放下的方法,为什么就不用呢?这样的方法不去使用,硬是要坚持自找麻烦。

诸位善知识,我们这一期一会不容易,要好好地珍惜。要把懂得的一点,记得的一点,在二六时中学着去用。说放下,就试试看,放下究竟是什么滋味;说看破,就看破,感受一下。

人生苦短,来日无多。虽然我们不要恐惧死亡,但是也要知道生命的有限性。在我们还不懂得怎样面对烦恼、面对生死的时候,我们会很糊涂。现在我们懂得一些了,就学着去做,做一点就有一点受用;完全不做,总停留在分别、执著上,永远不会有受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打坐的基本方法

打坐时首先要选择僻静的地方,远离愦闹和纷扰,在家可...

开悟和没开悟的人有什么不同

问: 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

摩尼宝珠其实就在你内心当中

这个直下承当在禅宗里面是很强调的。因为我们习惯跟妄...

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

为什么有生死轮回?其实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本来是...

圣严法师《念佛禅七开示精华录》

念佛也是禅 念佛,通常被认为是净土法门,为什么成了...

唯有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诸位要参禅吗?那你必须提起话头,放下万缘。唯有提得...

成佛就在今天

禅师沉默许久回答:成佛就在今天。 小和尚当时听了不以...

心上努力,境上随缘

心上努力,境上随缘。在心地上面下功夫,在境界里面不...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十牛图颂》略说

要管理好我们的心,具体操作就要讲到调心,我把心比喻...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三祖大师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所谓至道,一是至极...

《心经》与生活禅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心经》与生活禅。既然是讲...

信、进、念、定、慧

修行的法门很多,八正道是其总纲,扩展开来就是三十七...

【佛教词典】恶人

(术语)为恶事之人。无量寿经下曰:恶人行恶,从苦入...

【佛教词典】悉昙字vaj

悉昙字 (vaj)。为密教金刚界大日如来之种子。即显示...

念佛需恭行,切忌好高骛远

现在的人好高骛远,有点小聪明,就忙着参禅、学相宗、...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四种摄受

在经典上说,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

金色僧人代受刀灾,父母由此深信佛法

原文: 唐抚州刺史妇祖氏,皈敬地藏大士,信心真切,惟...

二鸽喻

从前有雄雌两只鸽子,住在一个巢里。秋天果子熟的时候...

【推荐】你在苦中作乐吗

佛法告诉我们,如果能够体会「色即是空」、「缘起性空...

学会换位思考

别人是你自己最好的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

把用在「低头」中的时间找回来

时下,微信在大众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强大的朋友圈...

为什么念佛时有空旷柔和的感觉

问: 我集中思想念阿弥陀佛时,心中有一种空旷、充满...

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今早,我和三位出家人踏上了回山的路。从临时住处出来...

人死以后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吗

问: 根据统计,目前不少国家都有自杀人数逐年攀升的...

直指此心,佛性正是你心

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

文珠法师《念佛法门》

今天,我要为各位介绍念佛法门。念是心念、想念、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