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合称为三宝,所以叫做皈依三宝。佛是觉义,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故称为佛。法是轨持义,所谓“教法、理法、行法、果法”能成无上正等正觉之轨道,故名为法。僧是和合义,有事和理和二义。事和,能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悦,口和无诤,身和同住;理和,能证无为择灭之理。由此事理二和,上弘佛道,下化众生,自度度人,故名为僧。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看护者。非佛无以说法,非法无以度生,非僧无以弘法。故三宝如苦海之舟航、暗室之明灯、病者之良药,有度人济世之功,故称为宝。
皈者反义,反黑为白,反邪归正,翻染成净,转有漏成无漏,转凡成圣,故称为皈。如游子之归家,叛徒之归国,有归顺反正之义,名之为皈。依者托义,如婴孩依托父母,孤儿依托慈善家,弱国依托强国。一切众生漂沦生死,无救无依,唯有仗三宝之教手,拔出苦海,救济沉沦,故须皈依。
有许多人不明白皈依的意义,他说:“我只要信佛,何须仪式,何必要皈依? ”殊不知佛教的教理虽多,而综括之不出信解行证。所谓皈依三宝者,首表乎信;即信佛,信法,信僧是也。今信尚无,况解行证?盖因信而求了解,因解而修行,因修行而证佛果。眼见世之学佛者多,而偏缺者亦不少;有全不信者,有信而不求解者,有虽解而不修行者,有虽行而不能证果者。其故何哉?盖佛果如宝,不信何以求宝;虽求而不识真宝,虽识而不愿取宝,则宝虽现前,不得实用,于己何益?
更有进者,每见一般学佛之人,或信佛而不信法信僧者,或信法而不信佛信僧者,还有单信人而不信佛信法者。信佛而不信法信僧的人,大多数是一班愚夫愚妇,信偶像有灵感,只求媚佛,把佛当神待。无论升官发财,添丁平安,求之即得,而对于亲近知识,听闻正法,好像是没有他们的事情一样。但信法而不信佛信僧的人,这种人自己标榜是知识界只研究佛学,当一种学问研究而已,不但不信仰僧尼,连佛菩萨他也以为是迷信。还有一班人,不但不信佛不信法,连僧他也是不信。这种人只专信仰一个人,不管所信仰的人有学问,无学问,有道德,无道德,只要他是我的师父就是好的;其他僧尼,有时候不但不恭敬,反加诽谤。所以在中国学佛的人,虽然称多,而正信学佛的人,恐怕还是少数。究竟能有几人,先拜明师,研究佛法,信佛功德,学菩萨行,行菩萨道,自行化他,同成佛果呢?恐怕连神佛都分不清楚,佛教和外道混为一谈的还多得很!这就是不求明师,不闻正法的过失所致!所以学佛须先皈依三宝,是第一个进门的条件。
次说五戒。五戒是:(1)不乱杀,(2)不乱取,(3)不乱淫,(4)不乱语,(5)不乱饮食。佛家的五戒,就是儒家的五常--不乱杀就是仁,不乱取就是义,不乱淫就是礼,不乱语就是信,不乱饮食就是智。盖四维八德都从五常中流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每听许多人说:“我又不出家,何必要受戒呢?”殊不知你虽不出家,难道人格也不要了吗?因五常、四维、八德,就是人格的标准。古来凡国王受位时,百官受位时,都要先去受菩萨戒,然后才受位;这就是表示,依佛的教法,去自行化他做人模范呀!
我常常有这样一个问题来问人:“你为甚么要学佛?”意思就是想要他答:“因为想做一个好人。”说到好人莫过于佛,假定一个人连五条最简单、最应当的五戒都不能受持,你还说甚么想要学佛吗?所以学佛的人,是以三皈五戒来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