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步

能超法师  2014/06/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问:和尚到底是什么身份?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步?和尚不是吃苦念经的么?为什么现在和尚的待遇比公务员还好,和尚还需要考大学?需要文凭,需要地位?真是神奇的国度了现在好多人求神拜佛都是都给寺庙捐钱什么的,说真的送钱给佛,不算是侮辱佛么?原来现在的佛都可以用钱来算的么?

能超法师答:首先来说说“和尚到底是什么身份?”——在佛教中,和尚的意思是“师”,就是老师。并非所有的僧人都可以称为“和尚”,而是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在佛教中,“和尚”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为师的也可以称为“和尚”。

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步?

不同的人,会给佛教下不同的定义。有的人认为佛教是宗教,有的人认为佛教是哲学,有的人认为佛教是一种人生观,还有的人认为佛教就是一种迷信。不过在正信的佛教弟子意识中,佛教是教育。这个教育不是一般世俗的教育,而是佛陀关于宇宙人生实相的教育。佛教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保佑人们升官发财、长命百岁、趋利避祸、荣华富贵、万事顺利。恰恰相反,佛教教育的目的是要人们舍弃对上述这些的执着追求。

佛祖从“人的生老病死”、“万法(物)的成住坏空”,悟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佛教认为,宇宙当中一切的存在,没有一样是可以恒久不变的,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佛教称之为“无常”。既然一切都是无常的显现,那么众生又在追求什么?

如果我告诉你,你所追求的东西有一天将不复存在,不再属于你,你还会舍弃一切去追求它吗?很少有人会这样去想问题,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想:管他呢,先拿到手里再说。因为这样的想法,人们努力的付出,甚至不择手段的要去获取。如此,烦恼便产生了。如果仅仅是产生了烦恼,也还好一些,问题在于所有的身口意的造作行为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佛教称之为“业”。业分善业、恶业和不善不恶业几种。“业”会产生叫做“轮回”,而“轮回”这个东西,不断的带我们在生死的大海中进进出出、沉沉浮浮。

站在究竟的角度,“轮回”这个东西实在不能带给我们恒久不变的快乐,所以佛教努力在寻找舍弃轮回的办法。经过很长时间的苦修,佛祖释迦牟尼佛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找到了舍弃轮回的办法,我们称之为“证悟、涅槃”。佛祖将这样的方法传给与他有缘的众生,很多众生循着这样的方法,到达了同样的目的地---断除烦恼、脱离轮回”。随后,这样的教育方式称之为我们“佛教”。

佛祖在3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涅槃,但是他的教育却一代代流传下来,教育了很多人。担当教育使命的就是这些“和尚”,正是因为这些“和尚”,我们在佛祖进入涅槃3000多年后的今天,还可以有缘听到佛法。还可以学习到佛祖当年传下来的很多方法。所以我们对这些“和尚”怀有深深的敬意,视之为“宝”。在汉传佛教中,我们称之为“僧宝”。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过,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众生的生老病死、万法的成住坏空却一直上演着,无量的众生仍然在生死轮回中挣扎,苦无出期。这些“和尚”一直秉承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不断在此娑婆世界,奋勇救度众生。

试问,如果这些和尚们墨守陈规,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又如何去教育一大群“与时俱进的学生”呢?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为佛教的弘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佛教的高僧大德们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博客上、微博上撰写文章,答疑解惑,度化众生。这充分说明了佛教是有生机的,有活力的,是活泼的而不是呆板的。也正是因为佛教可以与时俱进,所以在佛祖涅槃3000多年后,佛教仍然可以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一切有缘众生听闻佛法的机缘。这,才是活生生的佛教!

和尚不是吃苦念经的么?

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自己思维一下:和尚吃苦是为了什么?念经又是为了什么?

佛教的修行方法据佛经介绍有八万四千种,我们称之为“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用来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这些法门之中,就有苦行!苦行的目的在于让自己的心远离“贪嗔痴慢疑”这五种心毒。远离这五种心毒,就是远离烦恼。远离烦恼,就有可能彻见自己本来面目,让自己觉悟。

并非所有僧人一剃度,穿上僧服就可以担当如来家业,弘法利生。虽然站在广义的角度,所有僧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僧宝”;但是站在世俗的角度来说,僧人也分两种:凡夫僧和得道僧。凡夫僧在没有得道前(证悟前),和众生都是一样的,也有欲望,有烦恼,也受生死的束缚,也会轮回。但是一旦得道(证悟),就成为了我们常说的“高僧”。

在大乘佛教中,得道僧要具足永不退转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发愿救度一切流转在轮回大海中的苦难众生。你能想象一群有这样愿力的和尚却不跟红尘接触,只顾自己闭门念经,还念念不忘要救度众生的吗?所以,千万不要片面的认为和尚就应该“吃苦念经”,别的事情跟和尚无关。

为什么现在和尚的待遇比公务员还好,和尚还需要考大学?需要文凭,需要地位?

我不知道您接触过多少“和尚”?不过我接触的僧人倒是不少。就说说北京的潭柘寺吧,这是一座千年古刹,京城老话讲“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寺现有十几位僧人。现在已经入冬,这里的僧人住的房间,没有暖气。僧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熬过一个冬天又一个冬天。我们寺庙(天池禅寺)的僧人一个月也就四百左右的生活费,请问,这样的待遇跟公务员相比,如何?

一个人立志出家为僧,心怀救度众生的大愿,但是仍然要从一点一滴学起。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体制就是佛陀建立的,今天学校里的校长、教务主任、纪律老师、专业课老师,在佛学院里都有。佛学院的教学也是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我们要知道,佛教的这种教学和考试方法可是存在了上千年了。现在我们用的这些教育方法最远也不过才两百多年。

在佛教中,僧人可以说一生都在学习实践中度过,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哪里象今天的学生,出了校门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佛教里的文凭,可不是混出来的,那是经年累月的苦读、闻思得来的。没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如何成为人天导师?如何担当如来家业?

真是神奇的国度了,现在好多人求神拜佛都是都给寺庙捐钱什么的,说真的送钱给佛,不算是侮辱佛么?原来现在的佛都可以用钱来算的么?——依佛制,佛教寺院本身并不应该从事生产活动,僧人的任务是学习、实修、教化众生。寺院和佛学院其实就像是师范学校,这里是培养老师的地方。自佛陀时代起,在家人给出家人供养就是制度,出家人没有收入和经济来源,生活上完全靠信众的供养。佛陀住世讲法的年代,佛陀每天还要托钵乞食,接受大众供养呢?

今天到寺院的人们,很多已经不知道为什么要给寺院供养了,很多人以为给寺院钱,给僧人钱,只是以为自己能换来一份平安,换来荣华富贵、高官厚禄,这些都是对佛教极大的误解。这种误解,即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人们贪欲的心态在作祟。很多人到寺院去,是抱着跟佛菩萨做交易、做生意的心态去的。我给你烧高香,供香火钱,你就要保佑我平平安安、升官发财、金榜高中、子孙满堂......这些想法,实在是愚痴的很。佛并不需要我们烧香给他,佛陀早已证悟圆满的智慧,彻断一切烦恼,怎么会需要“争那柱香”呢?这真是用凡夫见识妄断佛陀智慧。

佛教的修行,讲究福慧双修。既要修福,也要修慧。慧从持戒、禅定来,从精进闻思修来。福德资粮,从布施、忍辱中修来。佛家称为六度波罗密,即到达彼岸的六个方法,缺一不可。供养寺院、僧人,就是布施的一种方法,长养自己的福田,为自己累积修行资粮。佛教中布施须存“三轮体空”(即无施者、无受者、施受皆无)思想的,简单讲就是积阴德、不张扬自己所做的布施,如果抱着做交易的心态去做供养,这样的供养只有微薄的功德,无法转换为成佛的资粮。

谈到佛性,略作说明。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佛性不分国度、不分种族、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美丑......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因“贪嗔痴”等烦恼毒而心生障碍,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以致一直在轮回苦海中颠沛流离,不能脱离生死,殊为可惜可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如何看待「无奸不成商」

问: 对于无奸不成商这句话,法师有什么看法与见解呢...

梦参老和尚《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结合》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之后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要如...

念佛行人一定要有孝心

问: 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大安法师答: 孝心是做人...

当代学佛人的困惑

问: 怎样让我手下的员工学佛? 悟光法师: 欲改变别人...

往生西方极乐与行德积善有关系吗

问: 尊敬的法师请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平时做...

宗舜法师:灾难来时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观音菩萨

崔明晨: 那么法师,刚刚您谈到了,就是说在危难时刻...

梵网经菩萨戒和其他菩萨戒有何区别

问: 梵网经菩萨戒和其他菩萨戒有何区别? 大安法师答...

信愿不是很足,这样念佛可以往生吗

问: 因为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对极乐世界实在是看不到、...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佛法修学的目的---破妄显真

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它跟...

如何让自己一心不乱,增强记忆力

问: 一、在修行的过程中如何让自己一心不乱?二、怎...

【推荐】老去,其实很残酷

有因缘去福利院看望了那里的老人。 大家都要老,但是,...

静坐念佛五点记数法

此念佛法门的妙用在于,五方轮转避免了止于一点时容易...

【佛教词典】破邪论

凡二卷。唐代法琳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书中评...

【佛教词典】修慧

【修慧】 p0899   集异门论五卷十七页云:修慧云何?...

贪欲之人去道甚远

我们起这个烦恼火呀,就会创造一个业火,也就会引生果...

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过去,在一座佛寺前的市集上,有一些做生意的摊子,其...

善人与善根人的区别

善人和善根人,什么叫善根人他曾经修过行,曾经见佛闻...

了幻法师: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

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爱欲是三界众生轮回的根本...

若非老僧定力够,几作驴儿被他骑

我们学佛的人,对于因果报应的道理,一定要牢牢记着,...

群牛喻人

佛陀在罗阅祇国的竹林精舍时,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请,...

印光大师寿康宝鉴序

【原文】 人未有不欲长寿康宁,子孙蕃衍,功业卓著,吉...

幸福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恶业 佛陀说: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

守护六根

今天讲守护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守护就是不叫...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学问类: 1、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2、茅鹿门云:人生...

温馨漫画:母爱千千变

母爱是世上最无私的情感...

【推荐】能开素食餐厅,其功德不可估量

最近住院,发现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比如高血脂、高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