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守护六根

智谕法师  2012/03/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今天讲守护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守护就是不叫它放逸。

先讲五根不要让它染五尘。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眼根不要染色尘,辨别它好看不好看,耳根不要染声尘,辨别它好听不好听,……身根不要染触尘,辨别它舒适不舒适。

五根没有罪过,本来是不染的。因五识里有一分意识,所以才起染着心。五根正对五尘的时候,第一念一点都没有罪过,清清净净的。例如眼见红的、黄的,它就是红的、黄的,没有丝毫贪着心,可是第二念虚妄起来的时候,就起了贪着、染着。

第一念没有染的时候,叫介尔初心,是清清净净的第一个念头。我们要用这个心去念佛。所谓“西方极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我们凡夫都具有这个介尔心,所以我们以介尔心去念,一定能往生。

这个介尔初心,原来是众生的本觉(本来的觉性),由于第二念虚妄兴起,才生出不觉,不觉就迷惑了,迷惑了所以堕入六道生死。

我们现在听闻净土法门,一心念佛,那就是开始觉悟,叫始觉。在介尔初心的本觉时,由于一念迷惑起不觉,在不觉中,一念回心念阿弥陀佛,那就是本觉性。阿弥陀佛是觉悟的人,阿弥陀佛就是本觉。我们一念阿弥陀佛就是始觉。

念佛就是要使“始觉”合于自己的“本觉”。所以念佛法门最圆、最究竟。只要以介尔初心念一句佛号,就是“始觉”合于“本觉”。

怎么样念佛是不用介尔心呢?念佛时想其他的事,那就不是介尔初心。因此,要求大家在念佛时,心里杂念一概不要,仅仅单提一句阿弥陀佛佛号,那是介尔心,就是“始觉”合于“本觉”。

各位可以想一想,平时整天拿念珠,可曾念出这样一句佛号来没有?要知道,真正以始觉心,念合于本觉的一句佛号来,那是真念佛。否则,只用平常杂乱心,根本没有这么念,那实在是冒充的念佛人。

我们讲五识染五尘。那是怎么一回事呢?那是由于意识染法尘才起的。意识染法尘,有的是“因缘”起,有的是“独头”起。眼看见好看的,意识起贪着心,这是因缘起。那个起贪着的是意识。眼贪好看,就是眼识染色尘。

独头意识是它自己打妄想起来的。其实,也不能完全说它是打妄想自己起来的,那是根据过去五根接触五尘所产生的影像而把它记住了。譬如说,看见红色时,是眼根对色尘,当不见红色时,心里还可忆想红色,那是意根对法尘。

五根对五尘产生五识,是现在有,不是过去有,也不是未来有。现在跟睛看见色尘,耳朵听见声尘是现在产生眼识耳识,是意识对法尘,不对现在,而是对过去与未来。怎么知道呢?瞎眼的人看不见现在的一切。假使意识可对现在的话,瞎眼的人还有意识,应该还可以见,意识若可对现在,聋子应该可以听。

所以意识对法尘起染,五识即染五尘。怎样称为意识不染法尘呢?意识不怕它起,只要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不可有四相三毒。四相是我、人、众、寿相,三毒是贪、嗔、痴。意识对法尘不起四相、三毒,那就是不染于六尘。

大家回家以后,要记住,不管遇到任何境界,意识不可染着。假使不起四相、三毒,那清清净净的心就是西方七宝池。这时念阿弥陀佛,那七宝池中就莲开九品。不起四相、三毒,那时六识出于六根门头,在六尘中就可来去自如。

不起我、人、众、寿相,不生三毒心,修其他法门也可做到,但难度很大,唯有修念佛法门最容易。例如参禅,闭上眼一参,就有我、人、众、寿相。参禅不离贪,嗔,痴,即如乐着禅味,就是着了一个“贪”字。

现在看一看净土法门方便不方便。且跟我念阿弥陀佛,念的时候要听得清楚,宇字分明。这四字只要听得清楚明白,一定没有我、人、众、寿相,一定没有贪、嗔、痴。虽念阿弥陀佛也不贪阿弥陀佛,多直捷了当的法门啊!

因此,念佛要以一句佛号,在“五根”贪“五尘”,“意根”贪“法尘”的时候,把它扫得于干净净,如同周利槃陀伽扫地一般。大家回家念佛,要天天这样用劝,不要像过去那样悠悠荡荡,埋头过日,待腊月三十,小鬼来抓时,毫无办法。

现在虽然六根染六尘,若是天天用功,慢慢染着心就会逐渐减轻。染着轻时叫“六根清净方为道’。到那时往生才有点把握。

“六根清净”在其他法门讲起来很为深妙,不是凡夫所能修。但是净土法门仗信愿行就能办到,连道道地地的愚痴凡夫,用介尔心念佛,一句当下就是六根清净位。假使用其他法门修行,要多生多劫才能得到哩。大势至菩萨讲,“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这种修法。以一句佛号都镊六根,净念相继,到了净念相继的时候就是六根清净位了。

平时大家念佛要起观照力,不要迷迷糊糊。首先要观察自己不可起心碍境,也就是不可起心染着,妨碍环境。心起妨碍环境,是意识心先染,然后染于六尘。当你念佛的时候应默默观照,意识心是不是染于六尘。若有,赶紧提起佛号把它清除,念到意识心一点不染六尘,那叫做“赤裸裸一丝不挂”,这时的心叫自性清净心。

同时,进一步观察,不可引境碍心。就是说,不可对五尘起憎爱之感,再染着于心。把外头的环境引回来妨碍自己的心。

起心碍境的时候,是意识先染,引境碍心,是五识先染,再染意识。五识一染,再把意识染着,这叫六尘缘影心。这时意识里含藏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会跟着出来。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两个人没有吵架时是好朋友,一吵架是五识染五尘。那时互相都没有好话: “你那天到我家吃了一顿饭。……” “你那天向我要了不少东西。……”意识里的旧帐、新帐一起勾上心头。

回家修的时候,要使意识心好比虚空一样,雁过不留痕,又好比明镜一样,影去不留像。

若被五识染五尘,再染意识,就会产生不自在。初时产生忧愁心,再重一点转成悲伤心,悲伤心再转成扰乱心。这扰乱心一起,念佛就念不下去了。扰乱心以后就产生大苦恼聚,所受的六道苦就从这里来了。

意识心能够不染着,这就是古德所说的“一丝不挂,一尘不染”的境界。这时的心清清净净、横遭竖穷。无量寿,佛寿命无量叫竖穷,光照十方叫横遍。念到这清清净净,横遭竖穷,叫法界心,一句阿弥陀佛横遍竖穷,叫法界身。阿弥陀佛的法界身,和我念佛的法界心,同是一真法界。佛不过是我心中的佛,我的心也是佛的心,一念佛,就是自己的佛心念我自己的心佛,那叫一真法界。各位悠荡念佛,怎能念到这种地步,徒然荒废大好岁月了。

谈到此地,就可知道,净土法门是以法界圆融为体。心是佛的心,佛是心的佛,将来见阿弥陀佛,是见心中的阿弥陀佛,往生是往生心中的极乐世界。所谓“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法界圆融无碍的体,就是我的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当下一句阿弥陀佛已经具足,佛念一起,佛已圆成,凡夫不知,实在可怜。

念佛法门,是以法界圆融为体,以真信、切愿、持名念佛为宗要(宗要就是修行的要领),以放下、无碍、往生为用。

第一天和大家讲放下,今天讲无碍。净土法门的大用,就是放下无碍往生西方。

由此可知,以介尔心念佛,心念刚一起,早已成就了心佛,不假方便,没有渐次,不须三大阿僧祗劫,今生就了生死。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唯有念佛法门最为圆顿究竟,“此法甚深微妙,非浅智所能知”。

现在大家既知念佛法门的可贵,希望能至诚恳切地念,以介尔心念佛。我愚痴冥顽,自知业障深重,七天来借大家的功德,一同念佛,唯愿一同往生西方,永远作莲池中的菩提眷属。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智谕法师文章列表

遇到美色要念这三个口诀

一般我们爱一个人,我们不敢看,我们觉得不好意思,不...

不抱怨也是一种修行

我们学习佛法,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就要从不抱怨...

星云大师《六根互用》

我们必须引导自己的六根,超越五欲六尘的业恶,来达到...

学佛要实修实证

《大庄严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从前有兄弟二人同时出...

观心是成佛的捷径,观心时有十个重点

第二个是重点,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一心即假观。这...

龙王和他的女儿

龙王伊罗卡帕塔,在迦叶佛时,虽然是一位比丘,却不够...

发心的重要性

修任何法都要注意三个方面,修任何法门都好,首先是发...

慧律法师《幸福与安详》

安详,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没有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生死到来,如何预知时至

承问:生死到来,如何预知时至?此则不难。若能念念了...

百千万劫难遭遇——佛法难闻

各位有缘,今天是我们这个这次福慧慈缘一直举办的这个...

怎样忏悔才能消除自己的业力

问: 数年前我因车祸伤身,现在行走还是不便,我虽已...

不应把生灭流动的心识,当做常一主宰的我

这个无我观蕅益大师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一、离彼前...

【佛教词典】八万四千尘劳

八万四千尘劳者,八万四千之烦恼也。尘劳为烦恼之异名...

【佛教词典】八苦与三苦相摄

【八苦与三苦相摄】 p0084 瑜伽五十五卷十四页云:复次...

人最大的障碍从哪里来

我们修行人很怕听到障碍这两个字,你知道障碍是哪里来...

念佛机24小时开着可奇迹般地驱蚊蝇避免杀生

转贴:师兄们,大家好!我这里有一个不用杀生即能驱蚊...

最适合在夏季食用的7种水果

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以及诱人的味道是水果能...

如何把一句佛号不间断地念到专注

问: 我知道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每天走路静坐...

佛源老和尚的棒喝

居士:师父,什么是烦恼? 老和尚:我问你,南华寺好,...

梦参老和尚:坚定信念

我在纽约遇着这么一件事,有一位跟我天天拜忏的弟子,...

惟贤长老《三皈五戒是善因善缘善果之路》

一、四种因缘果的性质 在佛法来讲,有染因、染缘、染...

太子出城游历,照见世间老病死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为悉达多...

对逆境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快乐的人与忧郁的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对逆境的反应和...

生气是对自己施酷刑

这世上,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从来没生过气的人,却能很容...

无形的三千亿财产

世间最富有的人生,就是心中有佛:人人心中常忆念佛陀...

你不要去执着、去主宰这个妄想

佛陀的大智慧高明在哪里呢?他没有要你马上处理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