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面对疾病

2012/09/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法是积极入世的,对于痛苦的态度是“速当远离”。

当年佛陀出家就是有感于人生老病死的痛苦,为寻求一种离苦解脱之道,主动放弃了奢华的家庭生活,苦行六年,最终发现奢华的放纵与自虐式的苦行,并不能达到离苦的目的,而清净的禅定智慧才是快乐的根本。于是尽其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一直都在传授“什么是苦,如何离苦;什么是快乐,如何达到清净之快乐”的道理。

积极脱离痛苦,追求清净之乐,是佛陀立教的用心,是我们佛教徒信仰的总旨。

疾病,这是人世间最为显著的痛苦,当然更是速当远离的主要目标之一。

了解因果,我们知道疾病的生成有一定的原因。但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各种疾病的来龙去脉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即使有相应的知识,也不可能使自己时刻处于理智与冷静之中来预先防范。有句老话叫“医不自医”,说的是即使是最了不起的医生,也有医不了的病,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生病。中国古代的名医,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也兔不了病死,就是这样的例子。

了解因果,我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与精神,不可能永远调适得很好,我们的身体总会有冷热酸疼的感觉,我们的精神也受喜怒哀乐等情绪所左右。由各种不适的情况,疾病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自己没有相应的能力来避免和解决病痛,现在的医学也没能发展到治愈不治之症的地步。

如是真实地了解我们的处境,我们就会以一种坦然的勇敢和正确的态度来面对那些无常而至的疾病。

看了许多佛传故事,我们知道世尊释迦牟尼佛本人在世的时候,也常有当时著名的医师蓍婆为他作治疗和常规护理。

佛陀也常说“八福田中,看病第一”。这是说不仅自己有病要看医生,他人生病也要积极看护,帮助求愈。探病看护最好的例子就是佛陀与阿难尊者,他们经过一处僧舍,见到一位老病比丘无人护理。佛陀吩咐阿难取水,亲自为老比丘擦洗身体,打扫房间,捧汤喂食,看护养病。

再就其他佛国世界而言,东方的琉璃光如来,号称药师;西方的阿弥陀如来,尊为无上医王。虽然,这些如来的尊号含有一种比喻意味,但其中“有病求医”的道理是显露无遗的。

不怕得病,这是一种坦然与勇敢;有病求医,就是离苦的积极行为。

“坦然面对,积极离苦”是我们佛教徒对待疾病这一人世间共同难题的积极态度;不以南辕北辙的愚昧来徒增自己的痛苦;不给世人以“迷信”、“消极”之口实;也不会给那些外道邪徒借以作蛊惑害人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微笑地面对人生中痛苦和考验

这是一位冒著生命危险,来参加斋戒学会的老菩萨的故事...

怎么看待生病这件事

你说生病好不好,当然不好,对不对?没有一个人愿意生...

念佛行人如何看待疾病

问: 念佛行人如何看待疾病? 大安法师答: 疾病有种...

莲池大师是如何面对汤厄(烫灾)的

【原文】 辛丑孟春十日,予随例入浴①,失足沸汤中,从...

在医院往生没有道友助念怎么办

前面那品,我们讲过,人临命终的时候,不问他有罪无罪...

大安法师:学佛后患病对佛法失去信心,要怎么解决

问: 我有一兄长,在患精神分裂症之前修学过佛法,但...

凡一切医不能治之病,均以此一味阿伽陀药而治之

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

看护病人会犯煞犯冲吗

问: 朋友与亲戚有病苦,当我欲前往探望病人之际,相...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蕅益大师开示的三种念佛

念佛理观与事修之应用: 一、惟念他佛──专注佛境──...

怎样才算具足了信愿

问: 请师父慈悲开示,怎样才算具足了信愿? 宏海法师...

佛教四威仪与身体健康

现代职业人士及年青人常见的身体疾病有颈椎病、腰椎病...

收摄六根,调伏爱取

这个声闻法这一块我们讲过,我们只用声闻的一部分的概...

【佛教词典】涅槃部

大乘经五大部中之第五部。开元释教录卷十一以大般涅槃...

【佛教词典】感进

(术语)感为感应,进为精进。精进习学之人,得佛之感...

国人对佛教误解有多深

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反应常常...

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

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批注中,他的意思是说:第一个虚...

为什么要忏悔业障

问: 什么是忏悔?为什么要忏悔业障? 大安法师答:...

学习动物们对待生命的态度

在美国新泽西州,有一位叫莫莉的著名科学家,劝告人们...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我们古人都很相信这个道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有个公案...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

佛陀教诫四众弟子,形仪必须庄严整肃,内检其心,外束...

一切都将过去!

我讲一个小故事,诸位体会一下。这个讲到国王的名言。...

常持诵《心经》,身心皆可发生改变

在佛家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大安法师:为什么要讲儒道之类的书

问: 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

念佛要具足三种心

念佛首先要有信心、有愿心、还要有三种心。这三种心就...

圣严法师《不要埋怨是业障》

有些人在遭遇困难时,就说:这是我的业障重。不仅是遇...

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及行持

现代人欲了生脱死、解脱成佛,则必须依于佛言祖语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