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达摩大师四行观

2013/1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名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心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常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施舍,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也。

0:00 / 0:00
达摩大师四行观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修行有没有窍门和捷径

在打七当中,有不少的人问怎么做功夫,问自己究竟应该...

盘山宝积禅师的悟道因缘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

抢不走

一日,临济禅师跟随老师黄檗禅师一同下田工作。临济禅...

大安法师《彻悟禅师语录》

第1讲 今天跟大家讨论的是《彻悟禅师语录》,彻悟大师...

【推荐】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

★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个性那么暴躁,那就不要讲见...

禅的态度

假如面前有两张相片,一张是少女照,风姿绰约、美艳惊...

人生的自在,就在于去留自便

历史上的中国禅者,僧,我特钦佩慧能;俗,则是傅翕。...

天乘四种禅定之四禅

四禅,亦名舍念清净地,谓行者复厌三禅之乐法扰心,复...

【注音版】佛前上供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做轮回的主人

心的本质 所有众生的心,所谓的心并不是一个不变的精神...

净土行人晚年要做三件事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

在寺院上厕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进厕所后,须三弹指,提醒坑中啖秽鬼,及时回避,这样...

浅谈戒色的好处

为何要戒色?也许初来乍到的人,对此还有些疑惑,也许...

【佛教词典】四来

从四方而来之意,或指从四方前来之众人。禅苑清规卷三...

【佛教词典】系驴橛

(譬喻)路傍系驴马之木杭。譬言心非贵重之物,非可保...

内心的中道

中道二字,并不是指我们的身和语,而是心。当我们不喜...

【推荐】心地行为决定其相貌

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为,悉皆正大光明,故其相貌...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生死别离...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今天是母亲节,是儿女孝敬母亲的日子,令我想起了佛教...

惟觉老和尚:修善培福

人如果没有福报,生活上就会经常遭遇困难与挫折;相反...

舍利弗成佛的国土有什么特点

舍利弗尊者作为华光如来,他这一期的国土是一个净土呢...

口虽说空,行在有中

【疏】罪从缘生,生便有业。招集增漏,偏非道务。今冒...

姐姐虔诵观音圣号,度弟弟过生死劫难

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日晚九点半,弟媳来电急告弟弟突然...

小心你的口业

佛世的时候,有一位长者的妻子,怀孕之后,身体就臭秽...

佛教的因果思想是「三世两重因果」

业力的转变他都是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才算帐的,就像我们...

念佛为什么要兼修禅观

为什么念佛要兼修禅观?就是为了改变你的心态!因为你...

香花与臭鱼

在佛经中说到一段譬喻,一群捕鱼之人,一天,卖鱼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