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净界法师  2019/12/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我们再看第二个传承:这个禅净双修的思想。最早提出把净土宗的理观,放进来的就是永明延寿大师——宋朝永明延寿大师,他作出《四料简》,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再来解释。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永明大师他把这个修行人分成四种:第一种人是有禅无净土。

这种人都是走圣道门的,他可能修禅宗的、或者修止观的,他完全是仰仗自力了——完全凭自己的内心的智慧的观照,那么试图要冲过生死的轮回,但是这个什么问题呢?十人九蹉路!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人是失败的。为什么呢?为什么失败?

他解释他的理由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个“阴境”,就是中阴身,就是我们临命终时候的你这个业力,它会现出一种境出来,这个境往往是我们平常特别执着的:比方说男女的境、比方说财宝的境,有各式各样的所缘境。

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只要动一个念头,就“瞥尔随他去”,就前功尽弃了。因为你在临终的时候,你没有弥陀本愿的摄受。

我们这样讲好了,一个人不仰仗佛陀的加持呀,这表示什么意思,诸位知道吗?表示说他要面对一个强大的阿赖耶识。如果我们学过唯识学,你会知道阿赖耶识的可怕。

假设今天我们完全不靠四十八愿,凭自己的本事,冲过生死轮回,这就意味着说:我们要把无量劫来生死轮回所留下的问题,你在短短的几十年来处理。就是说你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去处理我们生生世世轮回所留下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十人九蹉路了。

很多人忽略了生死业力的可怕,也就是说你平常的时候,因为你平常的时候,你感觉不出业力,因为平常有些人福报大了,福报还在了。但是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啊,是一种算总帐——“腊月三十算总帐”,所以临命终跟平常是不同的道理。

所以在临命终的时候,中阴身现前,十个人有九个人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念的,因为那个业力太强了,这个是有禅无净土的过失了。就是说他平常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的时候,打开泠气在佛堂,他也可以用得上功;但是临终的时候——内忧外患:内心的烦躁扰动,外在业力的干扰,他这个时候就很难过关了,因为为什么?他缺乏佛陀的帮助。这是第一个,这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无禅有净土”。他没有这种止观的力量,但是他对阿弥陀佛强烈的皈依——万修万人去,还是可以成功。“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他到了净土,再来修其它的法门,也是可以。这种人对阿弥陀佛有强烈的皈依,顺从本愿,最后还是可以成功。

第三种人,应该是永明大师最为赞叹的,他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他能够在事相上顺从本愿,在道理上又能够正念真如,破妄显真,这就是一只很厉害的老虎,再加上有角——现世福慧具足,做为人师,来生快速的成佛。因为他品位增上,理观事修,上品往生,很快的能够成就佛道。

最后一种:“无禅无净土”。这个人,他也不修空观,也没有好好的念佛,当然这种人可能多分都修人天福报了。

修人天福报有个问题了:就是说有些人他就是发心——做慈善事业了,但是对人生的真理,这个道理他完全不懂,他也不想学习了,他完全活在感觉。一个人没有学习道理呀,他只有一种情况:就跟着感觉走!

因为你内心当中不是智慧就是感觉而已嘛,《楞严经》说:你要么就随顺感觉,要么就随顺于真理的判断。那你不研究教理,你的智慧就只有从你的生命经验中得来,因为你没有传承历代祖师的智慧嘛。

换句话说:你所有的生活的智慧,完全从你短短的几十年的经验而来,那你只好根据你的经验去判断,大部分都是错的。你从经典来看,我们凡夫产生的判断力,绝大部分都是错的,都颠倒了。

但是他造了善业,为什么铁床与铜柱呢?这个是约第三生。所以,假设一个人完全不学智慧、也不培养善根、也不好好的念佛,那你要注意你的第三世,你第二世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你的第三世要注意了。因为你第三生——“三世冤”嘛,福报现前的时候,因为福报会刺激烦恼,产生放逸。

所以到了第三生的时候,就很难逃避,第二世因为在福报享受当中所创造的罪业,而产生铁床、铜柱的果报。这个人没有智慧的加持之下,再万劫千生就很难再跑出来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下劣凡夫罪业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圣严法师《净土在人间》

大家一向认为,净土一定是指佛的世界或是佛国,例如,...

念佛法门是实有法还是虚无法

问: 念佛法门是实有法还是虚无法? 大安法师答: 我不...

会性法师:赞佛偈略说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

1、依止佛陀经典参考相应祖师论著。 2、不宣扬神通感...

把心灵的力量与弥陀的大悲愿力结合

净土宗的修学特色,它是一种本尊相应法门,一般的圣道...

大安法师:修苦行和往生没有直接关系

修苦行和往生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这是因为往...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梵网经

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

【注音版】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金明法师:庄严人生

庄严是佛教用来形容美好的词句,庄严人生,也可以说就...

但看妄想起处,切莫随他流转

予居五羊,一时从游者众。睹刘子,骨刚气浑,谓夙具般...

蕅益大师《净土偈》六十首

博山禅师拈净土偈,每云净心即是西方土,盖以因摄果也...

怨的相貌是什么呢

我们从一念的清净本性,怎么就会有这么多的因缘果报出...

【佛教词典】三灾次第

【三灾次第】 p0186 俱舍论十二卷十八页云:所说三灾,...

【佛教词典】四识住

【四识住】 p0407 如识住差别中说。 二解 瑜伽十四卷...

杀业之结,唯食肉最为酷烈

原文: 旷观古今,治时少而乱时多,纵令大治,亦不过百...

忽然看见异相,这里头有魔也有圣境

如果你念经念得忽然看见光明,忽然之间我们烧的香炉上...

因为知道会死所以要珍惜每一天

人的生命在呼吸间,但我们不能只是知道会死,我们要好...

【推荐】明海法师三皈五戒开示

各位营员,现在我简单讲解一下三皈、五戒的内容。三皈...

古镜未磨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

【佛学漫画】禅病

轮回中的众生就像是生病的人,每个人都犯有执着的病,...

造作的善恶业必由自己承担

如果一个人常常地打妄想,打什么样的妄想,就会产生什...

一切境界,唯心所现

我们修学净土念佛法门,一定要对大乘的通途教理有所了...

婆媳相处之道35忌

(1)不要和婆婆争老公。 (2)不要在婆婆面前和老公...

沉湎于男女的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办

着欲不自觉,以何悟其心; 当观老病死,尔乃出四渊。 ...

李恒钺《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

前言 今天来讲此题的目的,是以学科学的头脑来观察分...

【推荐】了生脱死的人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气魄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