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2013/12/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生死别离,阴阳相隔的痛苦。在监护室里的病人只能靠输液和呼吸机苟延残喘,可以说是朝不保夕,命若悬丝。面对至亲的离去,家属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于是便苦苦哀求医生,不管用什么办法,哪怕是动用“十八般武艺”,也要对死者进行抢救。主治医生明知抢救无望,因为病人的心跳已停,心电图呈直线,脑电图平直,瞳孔固定,无对光反射,无自主呼吸,总之可确认为死亡。但由于家属强烈要求,同时也为了避免医疗上的纷争,于是便在形式上做一些无用功的抢救,来安慰家属。但一切都是徒然。

家属悲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此时更重要的是理性地对待。

死者就这样被无谓的抢救折腾,这种濒死前的抢救,一方面耗费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有违医学伦理。最让人痛心的是病人不能善终,令人扼腕叹息。于是,基于临终关怀的考虑,我们将从医学伦理的角度来探讨“临终三要”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让逝者安详往生,让生者理性对待生命的无常。

生死事大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一位哲学家写道:“生就意味着死。”这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向死的转化。孔子也说:“未知生,焉知死。”古代思想家李翱也认为,死的问题不必研究,人应该“原其始而反其终,则可以尽其生之道。生之道既尽,则死之说不学自通矣”。可见古往今来,生死问题都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浩瀚宇宙,芸芸众生,生老病死,每个人都在所难免,“但愿人长久”只是人的一种希冀和祝愿。

四大分离

《饬终津梁》有句话,说:“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力。”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分裂,就如活龟脱壳,其临床表现为脉搏微弱甚至测不到,呼吸困难呈浅快或深慢的所谓“潮式呼吸”,喉部出现哮吼声。以循环障碍为主的表现状态为:面色苍白,角膜失去光泽,鼻翼扇动,喉间有痰鸣音,神志不清,出冷汗,四肢厥冷无力。最后肌肉松弛,大小便失禁,血压测不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进入临床死亡阶段。

寿暖识共

在医院病终的病人,医护人员首先会对其做好尸体料理的准备工作,他们会说服死者家属不要在病房大声啼哭,以免影响其他人的情绪;然后撤去盖被,给死者穿好衣服;再用被单包裹尸体。包裹尸体时,以被单两端盖好头脚,两边整齐地包紧,用绷带束紧肩、腰、小腿部分,然后送至太平间。一般人在死后3~6小时之后,腐败菌在尸体内大量繁殖,使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腐败气体,使肠管胀气。由于人的死亡是个过程,临床死亡期可延长至一小时或更久,从呼吸、心跳停止,发展到脑、心、肺的细胞组织死亡,尚需经过一定的时间。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差,约5~6分钟,首先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其他系统组织对缺氧耐受性较中枢系统强,有时可维持数小时,有的可维持数天。如临床死亡后数小时心房肌仍有收缩功能,胃肠仍可见到蠕动等。

唯识学把一心分八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和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临终舟楫》中提到:“夫人之生也,惟此第八识其来最先,七、六、五识次第后来。及其死也,亦此八识其去最后,余此次第先去。”并说:“至人死气断之后,彼(阿赖耶识)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无一点暖气,彼识方去,识去则此身毫无知觉矣。若有一处稍暖,彼此尚未曾去,动著触著仍知痛苦,此时切忌穿衣盘腿搬动等事。若有一处稍触著,则即其痛苦最为难忍,不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已。”考经云:“寿暖识三者,常不相离。如人生有暖,则有识在,识在则寿尚未终。”

正因为人的死亡是个缓慢的过程,故印光法师在《临终三要》苦口婆心地告诫说:“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因为“病人终亡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

善巧开导

在实际生活中,家庭的不幸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成员身上。家庭中如有任何一人即将面临死亡,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不幸的事,因此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给予临终的安慰和关怀。如少年临终病人情绪极不稳定,一旦病情加重面临死亡的时候就容易发生焦虑、恐惧、绝望的心里感受,因为很多青少年认为死亡离自己很远,但“黄泉路上无老少”。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一旦患病病情发展易趋向严重,并且复杂多变。当患者进入临终期,身心日益衰竭,恢复健康已毫无希望,精神和肉体上忍受着双重折磨,心里感受以忧郁、绝望为主要特征,并且往往有自杀的念头出现。

在此时佛法却能给予极大的帮助和安慰。《临终三要》提到要“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生一念系恋之心。”因为“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所以对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信佛念佛的人是庆幸的,因为佛法让我们能坦然面对生命的无常,能让我们生无愧于人,死往生极乐。但愿不信的人幡然醒悟,不再沉沦,乘佛愿力,恳切念佛,离娑婆登极乐,岂不美事幸事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净土十疑论

(第一讲) 各位同修,请大家随着我合掌。 南无本师释...

中阴身一现前,累劫的善恶业力也都会现前

阴境若现前,这个阴境,就是中阴身境界一现,就是知道...

阿弥陀佛临终接引,这是自力法门没有的

在通途教理当中,你靠自力在这个浊恶的秽土修行,别说...

苏东坡的前世后身

生命是轮回的,很多人或多或少能够知道自己的前世,这...

蕅益大师:净土十要问答撷录

序 如来圣教,虽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

活驴现杀,受现世报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和动物打交道,记得我上小学时我们...

佛号是消业障之王

这个念佛,特别是闭关念佛,它首先直接地知道自己的念...

净宗大德彭际清居士

彭际清(1740~1796),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四种养生补血的干果

桑葚干 四种干果让你养生补血,桑葚干是目前水果及其...

说话要说到用处,废话无益

禅宗提倡不立文字。为了说明宗旨,不得不用了文字这一...

受过菩萨戒应发此十大愿

一、愿我先世及今身所种善根,常系在心,终不忘失; 二...

七难、七不净,四无常

1.凡人皆有七种不净,因而对自身不必过于执着,有这样...

【佛教词典】阿育王山

位于浙江鄞县东。略称育王山。旧称鄮山。西晋武帝太康...

【佛教词典】三乘

【三乘】 乘是交通工具的意思,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

生命入胎疑

男女未会以前,从无产乳之事。一经配合,便有子女。试...

妙莲老和尚《福慧双修》

今大上午有位中兴大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来问我许多问题,...

在家居士的感情生活如何处理

《维摩诘所说经》的〈佛道品〉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与...

对待恶念该如何是好

问: 人都会有念头,当心中生起不好的念头,虽然不至...

云鹤教授谈行善的体会

一、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

坦白的面对自己

过去在农忙之余,村子里的人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交...

这才是真正的布施

我们所有的凡夫啊,都是有妄想、分别和执着。我们都有...

张澄基教授《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佛法 各位大善知识! 世界上任何一个政治朝代,...

如何理解「直心是道场」中的「直心」

问: 如何理解直心是道场中的直心? 大安法师答: 直...

不要去找善知识的毛病

我们末法众生由于烦恼重,烦恼重的根本就是我执,我执...

【推荐】虚云老和尚《用功的入门方法》

1. 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

天台宗的判教为何受到历代修学者的重视

在中国佛教一千五百年历史当中,影响佛教最深也最受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