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是逃避现实的避世宗教吗

2014/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教是逃避现实的避世宗教吗

曾经有一个去过非洲的人问我,佛教是否是逃避现实的避世宗教,很多佛教徒追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选择离群索居独自修行,对世界上发生的苦难不闻不问,这是否标志着多数佛教徒面对苦难都习惯性的选择转过身去。而不是像基督徒那样去帮助他们,有很多基督徒跑到非洲帮助那些吃不上饭的孩子。佛教徒在这方面做的很差。

我对佛教徒被视为逃避现实者很感意外。我想在此提供一些我的看法,希望可以对那些对佛教抱有疑问的人有所助益。让非佛教徒了解什么是佛教是佛教徒的义务。我想从一个较远的话题开始说起。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无比强大的敌人,一个战斗力超强的敌人,一个你现阶段绝无可能战胜的敌人。你要做的是什么?和他死磕吗?从第一滴血一直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很悲壮,但绝对不是聪明的选择。

最好的方式是你先规避,作战略上的撤退,找个地方躲起来,练好武功,在你确定你可以战胜他的时候,再回来找他,战胜他,救回那些被他俘虏的你的亲人朋友,收复沦陷的故乡。大乘菩萨就是这么做的。

目前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强大敌人,那就是我们的无明烦恼。它统驭我们年深日久,在烦恼面前,我们几乎不堪一击。我们丝毫不懂得如何反击烦恼,我们周围的那些人和我们一样,他们也被烦恼俘获,被无明习气左右,没有自由,如果你想要解放他们,首先要解放你自己。

所以你需要有个地方,可供你修行。无论你采取那种方式,出家也好,闭关也好,往生极乐世界也好,都可以视为准备工作。如果你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抗拒,也无法为其他人提供帮助。因此那些暂时远离尘世的人并不是选择了逃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们需要时间来改变自己的不足。以便在将来可以帮助所有的人从烦恼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你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熟悉你的对手的招式,他所有可能使用的手段,学习如何对治。佛教徒选择往生极乐世界并非一去不复返,他们只是暂时避开那些干扰他们的事物,他们会在此期间获取战胜无明的智慧和能力,这是战胜无明必须的武器,然后再回来解救那些缺乏这种智慧和能力的人。

因此,把此类行为视同逃避显然是一种误解。有些佛教徒对自己的能力评估不足,他们的刀磨的还不够利,手脚还不够利索,在这种时候去和烦恼交手,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多于成功。这种事情在佛教里不被鼓励。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一个比我更小的小孩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几个比我们大的大孩的欺负,当时那个比我更小的孩子乘其不备直接跑了,剩下我一个人像接受安检那样举起双手前前后后接受检阅(主要检查兜里有没有零钱或是吃的零食),正在我很幽怨的在内心谴责他一点不讲义气的时候,那个跑掉的孩子带着几个比我大好几岁的大孩子跑了过来,那几个检阅我的孩子见势不妙立马作鸟兽散,我这才明白,他不是逃避,只是去叫人了。

事实上,没有任何思想系统比佛教更加正视现实。佛教徒从不试图欺骗自己,佛教总是告诉你那些可能令你扫兴的事实,佛教告诉你:好的会坏,盛的会衰,鲜花会枯萎,白纸会变黄,美人会变老,所以,认为佛教徒试图躲避现实至少是非常的不了解佛教的表现。

一般人总是试图逃避现实,例如,我们总是希望我们的爱人结婚之后对自己和结婚之前一样。所以,我们注定要失望。佛教对于现实做出正确的评估,即不高估也不低估。只是如实的看待。

下面让我们回到正题,佛教并不认为在对方肚子饿的时候递给他一块面包就可以解决他的问题。这只能解决他短期的问题,令他暂时免于饥饿。当然,仅仅是这样也是功德无量,我个人也很赞赏这些世间善行,但我更关心更关心如何让他们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免于饥饿。这显然不是往她手里塞两块面包就可以解决的事。也不是发展经济就可以避免的事。如果你想让所有的人避免痛苦避免饥饿,你就必需有足够的智慧,向他们指出痛苦之因。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事。如果非要让我在给他面包还是究竟安乐的启示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会选择给他究竟的安乐。这样看起来似乎残酷,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他的利益远超一块面包。

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在提供面包的同时也提供究竟安乐的教法。无明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饥饿只是无明的结果之一,他只是无明的小喽罗。所以佛教徒更愿意去帮助这些人驱除无明,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相对于基督徒,佛教徒看的更远。如果不解决无明,你就必需不停的喂他们面包。让他们了解自己为什么会遭遇这些才是最大的慈善。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获取美好的未来。当然,我也不否认确实存在着一些对苦难较为麻木的佛教徒。他们只爱自己。但这不是佛教的过错。佛陀并未要求我们爱自我。

因此,在你获取这种能力之前,这种暂时的规避不是懦弱的表现,相反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去躲避只是匹夫之勇,对自己和他人都无益。当你面对的是一个无比强大的敌人,在你尚无能力制服它的时候,躲避并不是耻辱,没有人会因为一个小孩避开老虎而谴责他。在这种时候和老虎硬碰硬只是缺乏智慧和理性的表现。

在佛教里,最初你要躲着老虎,然后,你可以试着降服它,最后,你可以骑着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推荐】50个净土宗常用名词解释

1.一心不乱: 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即是一心不乱。修...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

一般人都指定庵堂庙宇的偶像为菩萨,从事烧香、礼拜、...

衍慈法师:敲钟与烧头炷香

寺院每日早晚都有敲钟,早上先敲钟后敲鼓,晚上先敲鼓...

念地藏观音圣号和念弥陀名号有什么区别

问: 念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名号有什么区别...

以生死大事为急

省庵祖师曾经写一封信给茅静远居士,师对茅静远居士这...

佛教基本理论

1. 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四圣谛即苦...

阿弥陀佛是谁?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转自腾讯佛学) 南无阿弥陀佛! 各位腾讯的网友们,...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这是不变的真理。可是,有许...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明海大和尚:佛教的规矩

今天首先跟大家讲一个题目,就是出家人与在家人的关系...

学佛过程中的最怕

学佛、修行就是将不正确的一切行为修正过来,把不正确...

家人寿尽的时候没有师父助念怎么办

问: 请法师开示,家人寿尽的时候,去寺庙办佛事和在家...

万物皆有所用,无需自卑

一次,仪山禅师洗澡。 水太热了点,仪山让弟子打来冷...

【佛教词典】假法

(术语)对实法而云。由因缘和合而存在之假者。...

【佛教词典】事理双修

即事行与理观之修习同等重要。又作事理双行。通常精勤...

文殊菩萨化身乞丐,两次救助虚云老和尚

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

鸽王

有一天,一只鸽王率领着部下五百只鸽子,到御花园去找...

中国老秤上的十六颗星

古代商人的地位很低下,是因为那时候是农业社会,有些...

不可盲信吃动物身体能补己身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不加分辨,也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便...

娑婆跟极乐都是如梦如幻,为什么还要取舍

有人就问蕅益大师,既然安住一念心性,娑婆跟极乐世界...

把心安住在向往美好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

拿金斧头的观音菩萨

大悲咒的第62句叫做「摩啰那啰」,这句的意思是观世音...

愿所有苦难众生,永不再流浪生死

这是我人生中的真实经历。 一场大病之后,我一直想把我...

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问: 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远离尘劳定心禅修

佛法说人生有八苦,其中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

对六字洪名系念不止,一定能生弥陀净土

你只要对六字洪名系念不止,一定会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

证严法师《静思语集锦》

1、众生之苦从欲所生,因欲生忧,因爱生怖。 2、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