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追求名利的同时,快乐只会越来越远

学诚法师  2015/07/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追求名利的同时,快乐只会越来越远

人生的际遇是由业果决定的,这一生有福无福,取决于过去有没有积福、造福。因果通三世,今生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过去世的因影响,而今生的行为又为来世种下了种子。生命中不要怕被人看不起,只要自己好好努力,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人生大多是目标是追求成功。什么是成功,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很多人把“人生”就理解为这一生,而这一生最终的归宿是死亡,所以人们会尽力追求有生之年的快乐;然后,又把“快乐”定义为满足这个身体:吃好、睡好、玩好;而满足这些享乐的直接途径似乎是财富、地位,所以人们拼命为了名利而挣扎。

但是,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快乐不是离得越来越近,而是离得越来越远了。即使满足了自己的欲望,那种快乐也不过转瞬而逝,更多时候我们是被莫名的厌倦和烦躁包围,于是我们感叹:真正的快乐只存在于童年。其实,步步回溯我们迷惑的原因,根源在于对快乐的理解、对人生的认识。

其实,我们反观自心会发现,想解除他人的痛苦而劝解是悲心;若因看不惯而劝诫是嗔心;若因对方不接受而生气,认为“我好心劝你,你还不领情,真是无药可救”就是执著;不分时机、对象、场合去劝解是缺乏智慧。所以不是简单的“执著”与否的关系,而是要认得自己的心相,向着悲智兼具的方向努力。

佛法告诉我们,人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身体只是五分之一,人真正的生命在于心识,快乐与痛苦的根源也是在我们内心,心若平静、纯净、安定,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深层的快乐;对人生看得越远、越宽广,内心也才会越清明、坚定。对于修行人来说,“成功”就是“成就慈悲与智慧的功德”。

一切都没有,我们往往习惯用妄想的丝给自己织一个牢笼,把自己的心紧紧绑住“作茧自缚”。培养正念就是消解妄念,如同阳光照耀冰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空留遗憾又何用

光阴似箭,城市人生活忙碌,时间好像永远不够用,匆匆...

【推荐】做人的四项原则

怎么做人呢?做人有四项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赚钱很重要...

天天看美女跳舞和演奏如何?

浅薄的乐,往往是苦因。 一位乡下财主,一天,在一高...

一个人没学佛时,他就是要依靠某种东西来过日子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变灭],就...

对人生充满信心,枯燥的工作都能变丰富多彩

对任何事业,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充满热情。同样...

禅者的心境

唐朝时,有位名叫懒残的禅者,修行造诣极高,遐尔闻名...

人生要懂得自我化解

敌视父亲20多年的女儿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痛哭不止。有...

处境并不是最糟糕的

有一则故事说,一个穷人与妻子,六个孩子,还有女儿女...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注

...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

《与茅静远居士书》是省庵祖师写给茅静远居士的一封书...

有一个让我们心碎的问题

有一个让我们心碎的问题,就是,这一生,无论你过得得...

有一丝毫的放不下,功夫就不得现前

想得一个见地,想得一个功夫,这都不是想出来的,想也...

如来的身光,每一道都有大功德

有人问道:师父,要怎样才能见到佛身呢?想要见到佛身...

【佛教词典】六种震动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

【佛教词典】虚妄语恶行

【虚妄语恶行】 p1167 集异门论十卷一页云:云何虚诳语...

【推荐】爱不是占有,放手不是抛弃

古代有个很有名的关于放手的爱的公案,说有两个妇人在...

素食者是奇怪之人还是聪明之人

一个素食者,在你心目中,是奇怪之人还是聪明之人呢!...

【推荐】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有这十种的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 我们以下...

圣严法师《尽心、尽力、尽可能学习》

每一个人都需要工作,即使是才刚刚懂事的儿童也不例外...

无能所无对待,合二为一

在终南山有两位修道者,有一位修道者自己感觉一直没有...

谋人财产,结怨相报

这个财产都是人的外命,一般的人视财产如命,每个人来...

末那识的第六个特征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

心念是吉凶祸福的根源

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

文殊菩萨化身乞丐,两次救助虚云老和尚

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

怎样对治昏沉和妄想

打坐经常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就是昏沉和妄想。整个修行...

阿含经故事:谁受苦乐

有一次,佛陀与众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途...

自己为自己负责

在南传佛教中,出家人,早晚要用这么一段话:我们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