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家训,一盏千年不灭的心灯

2016/07/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家训,一盏千年不灭的心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观念、态度等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许多家长并不理解它的重要性,甚至还会有人这样说:“自己的孩子,爱怎么管就怎么管。”其实早在中国古代时期,一些圣人和学者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且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家教思想。

一、古人以教育子女为人生要职

古代的家庭,既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和教育单位。古人十分重视齐家和治国的关系。

《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充分说明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治国应从治家始,治家应从教子始。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古人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养子必教,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明代方孝孺也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古人的这种看法,在当今社会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

二、古代家教注重立志教育

“人不立志,非人也。”古人教育子女非常注重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正直的人。颜子推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古人不仅认为立志重要,而且还提出立什么样的“志”最好。明代杨继盛说:“人须要立志……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可见古人并不都看重做官,而是强调要明理,要先做一个正直的君子。

这种“立志”与“做人”联系起来的看法,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要如何如何,将来就可成为什么“家”、什么“长”或什么 “师”。社会固然需要各种“家”、各种“师”或各种“长”,可要建成一个祥和、安定的社会,更需要胸怀大志、正直明理的人。中国古代有很多辉煌时代,潜心研究就会发现,这与当时古人懂得人生价值和道德教育,重视“先做人才能做事”,是直接关联的。

三、古人教子注重俭朴、廉洁教育

以勤俭为本,爱惜一布一饭,这是人生道德启蒙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家教也崇尚勤劳俭朴,认为“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从简朴走入奢侈容易,从奢侈回到简朴则很难)。历史上,很多古人留下过家训。他们并非穷得揭不开锅才大谈简朴,而是清楚的知道很多事“成于俭约、败于奢靡”,把简朴当作人生中一种美德。

这些道理既不深奥,更不新鲜,可如今许多父母似乎知之甚少。现在有的人挂在嘴边的话是:“就这么个孩子,钱不花在他身上给谁花?”那些自己含辛茹苦、并没有太多钱的父母也这样认为:“我们小时候够苦了,让我们的孩子再浪费些也不算过份。”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指导他们的家教实践,有不少家庭的教育失败了。这样也就会有十几岁的小学生发脾气撕百元钞票以示威;高等学府的“骄子”多买几两米饭用作洗碗的“抹布”。而受过教育的古人都是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另外,现在有不少人丢失了俭朴的传统美德,把让孩子常常得到享乐的体验当作一种“重要责任”。其实这样下去,孩子长大以后,往往心理素质、承受能力、意志力都会比较差,人生的苦头在后面。

古代家教不仅崇尚勤俭,而且还注重正直廉洁的教育,讲求“清白传家”。《汉书·疏广传》记载,疏广告老还乡时,带回不少皇帝和太子赐赠的黄金。他用这笔钱每日宴请乡里亲友,当钱快花完时,疏广的子孙便私下托人劝疏广留点钱为子孙置些田产。疏广听了说,我不是不考虑子孙后代,我想他们如果能够辛勤耕作,家中原有的田产是可以维持一般人的生活水平的,现在如果再多给他们钱财,岂不是教他们怠情吗?

在“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词旁有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真正为子孙的长远利益着想,就应该喻之以义,遣之以义,而不遗之以利。

四、古人教子反对溺爱

古人教子讲究“慈爱”,反对溺爱。这点尤有现实意义。韩非子曾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司马光亦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他们认为父母之爱需理智而有分寸,才会起到正面的作用。“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骄狂的习性,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古人云:爱不可溺。

“慈母败子”是古人以自己的教训得出的道理。这个道理仍如警钟,提醒为人父母者不可溺爱子女,而要注重做人的道德伦理教育 。

五、家训古话──培养良好习惯和品质

为了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古人尤其强调“家训”和培育良好家风,在一个人的“幼稚之时”。就对其训诫诱导,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家训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明末清初的《朱子家训》仅522字,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良好的习惯培养等,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比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人要早起才能神志清醒办事从容,使屋内屋外干净整洁,天黑了便要休息,关闭好房门反省一天的行为……)从居家习惯到品性修养等说得很详细,类似这样的规劝在同类的家训中经常被提及,比如《姜氏后人别忘本》中所言:“……孝敬父母,甘为人子。关心照顾,赡养细致。团结亲朋,和睦兄弟;相亲相爱,姑嫂妯娌……不贪富贵,人品大事……”文字很直白,要善待亲情,爱护亲人,不贪图富贵等,这是一个人优秀品质之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改命永远从孝顺供养父母开始

改命,永远是从孝顺供养父母开始的。佛说:什么是戒,...

善待我们的父母

世人疼爱自己的孩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无论是孩子吃的...

圣严法师《把孩子「过继」给观音菩萨?》

一位居士曾经问到:一些父母生下孩子后,为了使孩子平...

印光大师的家庭教育思想

印光大师自小沐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深受其益。所以...

父母亲属杀生食肉不听劝,该如何对待

昨接来书,不胜叹息。汝十数年来完全不在自己心地上用...

人在少年,最难克制的是情欲

原文: 人之少年,最难制者为情欲。今之世道,专以导欲...

崔沔的孝心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亲双眼失明,他就倾家荡产到处求...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父亲

问: 为什么我爸爸总是夜不归宿,谎话连篇?这到底是什...

越急于求成,越难以成功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说身心浮动的人好比滚动的石头...

你心里的按钮在哪里

某位老师说过一个故事:他是一个光头,这在当地是很特...

四个不同时期的素食体验

说来我已经素食十年了。曾为了吃饭的问题头痛不已。我...

到底要不要受戒

一个人,到底要不要受戒?说:诶,我不受戒,我也可以...

【佛教词典】分证

谓初地以上菩萨次第修行,断除一部分烦恼而证悟部分之...

【佛教词典】十八重地狱

即十八层地狱。(一)据十八泥犁经所载,即:先就乎、居...

各宗要略——真言宗

史略 密宗又称真言宗。以大日如来所说的《大日经》为一...

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们的心,被这些前尘缘影障碍了、埋没了、迷失了,我...

色身不能代表真正的我

通常,每个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当我们为他人付...

为亡者助念的功德利益

一、一个人之寿命长短及其价值,并非以活了多少岁月来...

一个寻找死亡的年轻人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很不...

鱼翅燕窝背后的凶残

燕窝乃是东南沿海的一种叫金丝燕的鸟,用唾液伴海藻筑...

人生修养的四大选择

佛法住世二千五百年就说了四件事:你要信仰佛法僧三宝...

菩萨为何不应住色布施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为什么讲忍辱,一...

无明的人是最可怕的

当我觉醒后,我才发现,世间最可怕的人,不是小人,也...

静波法师:斋天法会开示

各位功德主: 极乐寺今天早晨搞了次斋天法会,《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