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行归根到底是要利益众生

学诚法师  2016/11/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行归根到底是要利益众生

心生,种种法生。妄想、执著越重,痛苦麻烦就越多;正念、智慧越多,快乐自在就越多。愿即本心,内心所想就是发愿。

我们心里的拧巴,正是我执的表现。我们内心的我执,如果不是经过种种境界去消融、破除,随着自己懂得的道理越多,就会越来越坚固,那就走到了修行的反面。

众生的“我执”根深蒂固,与一切起心动念、感受、情绪水乳交融,使善法也因此杂染,犹如美食杂毒。譬如“爱”,混合了我执就会有分别、有对立、有贪着,故带来痛苦甚至转变为仇恨,佛法的究竟目的就是要帮助众生破除我执、法执。但这极其微细,非般若智慧不能为,故须长久修持。

人的情绪是无常的,不必苦思答案,也不要执著。每一个触动我们的离别,都是在告诉我们“无常”的道理,更要策励自己珍惜时光、精进修行。内心有贪恋,舍不得、放不下,就是执著。如果不能超越这种恩爱、贪恋,就会被缚在轮回之中。

我们生命没有力量,生活没有乐趣,都是因为缺乏愿力。要有耐心去等待合适的因缘,不是忽然一下子把道理甩给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己的德行,让家人对自己生起敬佩与信任。

想去改变别人是很难的,改变自己也不容易,但我们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成长自己,才能不在境界面前痛苦,未来才有可能帮助到别人。一切都从自己开始,否则看外境、他人,总会有许多问题,自己又无能为力,那到哪里都会很苦。

在生活小事中,多训练自己“待人着想”“换位思考”,话出口之前先缓一缓,慢慢培养慈悲心。对的、善的就要坚持,“宁与智者共苦,不与愚者同乐”。另一方面,内心勿怀激愤,坚持善的是为了改变恶的,对于有烦恼的人要发愿去帮助,出发点是善而不是恨。我们容易因为“己之是他之非”而产生对立情绪,是被嗔心主导,令善心也夹杂了恶念,这一步也是要超越的。

我们对自己观功念恩的本领很强,能够覆蔽自己的缺点;而对他人观过念怨的本领很强,能够覆蔽他人的优点,由此造成的状况就是觉得自己没什么可改变的,都挺好,而别人则或多或少都有问题,再优秀的人也不过如此。要刻意、长期去训练和改变自己的心,直面自己的过失,欣赏他人的长处,向内用功。

嫉妒别人并不能帮助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反而会让自己越走越远。如果自己不甘心,那就去努力,着眼于提升自己才是出路,否则人就会走入痛苦的死胡同。内修自己的心,外修师法友环境。自己这一方面,要发大愿、严持戒律、广行善法;同时要与师法友团队结善缘、造重业、共业。生命的走向,是由业决定的。

学习佛法,不是要把自己身边的事情都用佛法去解释——这样往往会落入“心外求法”的误区,而是要用佛法来指导自己的身语意才是对的。

修行归根到底是要利益众生,不是为了自我保护而选择退避。自己力量不及之处,可以寻求僧团的力量帮助。学佛修行重在增长慈悲智慧、降伏烦恼习气,不要执著于神秘现象,多皈依、祈求、忆念三宝。

佛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悲智双运自在游行于轮回,与跟凡夫由于业力所缚而在轮回中的状态截然不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土宗修学的四个重点

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这是蕅益大...

【推荐】每个学佛人都要学会算这三笔帐

普通人的心态就是人对我好,我则生感激报恩之心;人对...

「修持法」和「供养法」的利益和妙用

问: 各个法门有修持法和供养法。请细说这二种法的利...

如何才是真念佛

【原文】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

五种修行心态错不得

佛教是个重实践,重自力的宗教。所谓个人吃饭个人饱,...

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

诸佛皆以慈悲为根而行菩萨道

《弥勒所问本愿经》 中,佛告诉阿难: 我在因地求道,...

对道心的改变要有警觉力

要盖成一栋房子不容易;要摧毁则很简单!修行也一样,...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注音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学《法华经》生生世世都受益

丙一、莲华二义: 一、出水义,出离污泥浊水故。 二、...

桑葚的功效与作用

桑葚是桑树的果实。桑葚又叫桑果、桑枣,成熟的鲜果味...

印顺法师:念佛法门三特征

念佛(称念阿弥陀佛)法门,有三种特征:一、他增上,二...

堕落到畜牲道,都在偿还宿债

我们修学佛法这个心不能间断,不要朝三暮四,放逸懈怠...

【佛教词典】琅玡山觉和尚语录

全一卷。宋代临济宗僧琅玡慧觉撰,门人元聚集,明永乐...

【佛教词典】龙须

(譬喻)以龙须之绳缚,身入水,则转紧转痛,犹如牛皮...

圣严法师的三个安心法

如何才能心安平安呢?圣严法师表示,现在社会普遍有种...

你有这么一念心,就能使你度过一切苦难

有一个道友问我,说我曾经讲过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

尊重,从记住名字开始

面对一大堆人名,人们最关系、最感兴趣的,仍然是他自...

维则大师《净土或问》白话文

元师子林天如维则述 五浊佛子释法宣浅译 天如老人,正...

要想修行,必须先清净你的心

大家天天念《金刚经》,你体会到佛怎么样来善护念、善...

把牛奶存在牛肚里

有一位养牛的人,他养的牛,乳汁特别多,他觉得自己养...

念佛所见之境,不可欢喜怖畏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

佛门戒律中的「三聚净戒」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

入海采宝七难喻

世间人入大海采宝,会遇到七种危难:一者,强风从四面...

佛教基本理论

1. 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四圣谛即苦...

从佛经中看前世记忆消失之谜

《佛说见正经》白话译文: 一天,佛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

【推荐】你怎么知道你师父是菩萨示现

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只要你的师父还在,你不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