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所见之境,不可欢喜怖畏

印光大师  2016/06/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念佛所见之境,不可欢喜怖畏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见善境,心地清凉,了无躁妄取著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所现,不是对境无心。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谓此如子忆母之念,即是最上方便,不假借其余之方便。汝误将不取著,认为扫荡,故有此与建立相反。如子忆母,何可谓之扫荡?圣境若现,知属唯心,取著则非唯心矣。以初心一见圣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著。一生取著,则不是得少为足,便是著魔发狂。故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著魔发狂。

汝是一不洞事之痴汉,何可将平日用功,与临终地狱相现之著力哀恳相比喻。如孝子平日思亲,虽极恳切,断不可如亲已死之哀痛不顾身命也。汝且按事相,志诚恳切修。若说理而心实不通,则无益而有损矣。

境现而勘,汝谓是分别。汝既能见境,勘又何碍?勘者非特起别种法,乃摄心于佛,不令起二念耳。由汝不识勘之事,意谓另有勘之一法,反成分别。念佛人并不是一笼统,无分晓。乃于一切境,如镜照相,相来即现,相去即无。

汝所说者,通是未著魔而欲著魔之话,非防著魔之话。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碍也。当此大劫,好不志心念佛,而妄想纷飞,论说空话乎?密宗之危险,殊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祈慧察。

印光大师:“复温光熹居士书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念佛人是否一定要吃素

问: 念佛人一定要吃素,这个观点是否是由佛陀亲口说...

空有不二契真如

古印大乘佛法东传震旦,主流乃是般若与净土两大法系并...

往生的最核心利益--阿鞞跋致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

中国人口头心头的阿弥陀佛

我们中国有眼口鼻心思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阿弥陀佛的...

亡者助念后,遗体显相由劣转好,能往生吗?

问: 弟子前几天在寺院里给一个朋友助念,他临走前几...

【推荐】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有什么不同

生死大事是件不易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只在生死死生之...

五逆和谤佛之罪不能往生吗

问: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

持名念佛有三大殊胜方便

我佛所说无量行门,皆是随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而求其...

学佛人须以躬行实践为事

汝既发心皈依,今为汝取法名为德熙。谓以大菩提心,俾...

念佛心不够恳切的原因

原文: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

《印光法师嘉言录》白话文

(印光大师著;圆涛法师白话译) [封一题词] 宣讲因...

只要真信切愿必定往生

【原文】 如来悯念众生自力了脱之难,于是特开一信愿念...

【佛教词典】天爱

(术语)愚者之异名。世间最胜者,无过于天。指至愚为...

【佛教词典】四静虑建立五支四支

【四静虑建立五支四支】 p0466 瑜伽六十三卷五页云:问...

敬老养老是福气

《论语》有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初读此句,...

每个遇到的人都是你的启示

爱与你相遇的每个人。每一个相遇的人都是你的启示。你...

造河船以济人渡

造河船以济人渡,就是建造船来渡人。我们面临着江河湖...

准提咒的不可思议功德

准提神咒在佛教史上流通的比较广,有很多人专门修这个...

佛教对于爱情的看法是什么

问: 佛教对于爱情的看法是什么? 净因法师答: 要想解...

静水流深,深水无声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政治家、航海家华尔特雷利曾经写...

圣严法师《无我无相,功德无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前面已经做了一些说明,进一步谈...

为什么布施会有福报

我们布施为什么会有福报?这个福报是从什么地方来?诸...

凡是你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学习的

法则一: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 透过别人,你...

理跟事不能分开

佛法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叫事,一个叫理。事就是事物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