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欺负弱小犹如为自己挖坑

宗宙法师  2017/02/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欺负弱小犹如为自己挖坑

佛经里经常用一句话形容佛的功德:“如大调象,亦如沉渊。”

什么叫大调象?大家见过马戏团的大象吧?那是被驯服的大象,它很有力量,精熟于各种技艺,可以表演各种各样的动作,乃至可以跳舞。

而佛,往那一站,看到的人感觉就像大调象。象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如果是一头醉象、一头暴象,那大家就害怕了,一看到它就赶快跑。调象的意思是,你知道它很有力量,不敢轻易去侵犯它;它有一种威力,你会被震慑,但是你又不害怕他,不会远离他。调象就是很驯服,随时都有堪能性,爆发出它巨大的力量。

“亦如沉渊”是什么意思?就好像一片湖水,非常深非常广,能包容一切。佛站在那里,经常用这两个比喻来形容。

就如这个故事当中,长寿王具有摧伏怨敌的能力,但是他有容忍怨敌的心量,这说明佛在因地的时候,已经具有这样殊胜的功德。那么在果地的时候,他就能够做到大悲遍转。不会说“这个人以前曾害过我,我成了佛不度他;那个人曾经对我好,我要好好地给他一点好处”,都是平等对待。基于因地的这样不断增上,果地的时候,就确实堪为我们的依怙。只有具有这样圆满的智慧和悲心的人,他阐述的这些教法才是正确无误的,才是值得我们信赖、依靠的。否则,如果他过失没有断尽,智慧没有圆满,他不能洞察究竟的真理。

为什么我们唯有皈依三宝?这个“唯”字,就是说除了三宝以外,再也没有可以皈依的对象。那我们会想,是不是因为我们是佛教徒,才这么说?外道也说唯有他们是可皈依的。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就在于堪为皈依境的因具备了没有。如果我们的过失没断尽,那我们当然不能洞察真理。究竟的真理只有一个,你要么是洞察了,要么就是没洞察,不能说洞察了一半也算洞察。所以只有究竟洞察真理的人才是我们的救护者,他所阐述的教法是我们的正救护。我们内心产生的这个正法,能够把我们拔出生死的污泥,这就是我们所皈依的对境,也是我们作皈依的一种心态,这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通过这个故事,希望我们检查自己平时生活中是如何面对这些怨,如何去减少、而不是去增加这些怨。我们不要想,这个杀父之仇几辈子能碰上一次?其实业会增长广大,不要以为现在我稍微打谁一下,骂谁一下,这有什么关系?因为业增长广大的缘故,它会变得非常大。

比如释迦族被琉璃王诛杀,不说前世的因,它的一个助缘就是当时琉璃王还很小的时候,释迦族正在给佛做一个大法座,做好以后,琉璃王很小不懂事,爬上去就坐。释迦族的人力气很大,一下子就把他扯下来,说:“你这个小家伙,配坐佛的座位吗?”因为他母亲是释迦族的一个身份比较低的夫人,在释迦族没有什么地位,他们就看不起他,嘲笑他。他非常生气,告诉旁边的人说:“你给我记着,将来我做国王的时候,一定要报这个仇!”后来就发展到他去诛杀整个释迦族。这是业会增长广大。

我们凡是有怨,一定要化解,不要去积累、增长。有时,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越是亲近的人,好像越是结下了很多怨,这很麻烦。不要以为我们已经信佛了,反正皈依三宝的功德之一就是不堕三恶道,我怕什么?观音菩萨会加持我,上师会救我,没事的。不能这么说。三宝、上师有救护的能力是对的,但是你如果造了恶业,犯了戒,同样会下三恶道,而且是一定会下的。

所以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掉以轻心,不要想,我是佛弟子,或者我是出家人就保险了,有时候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层次、智能、或者福报越高的时候,危险越大。因为我们做好事的能力越强,如果用它来做坏事也非常强大。比如出家的师兄弟之间,互相骂一句话,或者动一下手,这跟俗人就完全两样了,因为所依的身,两个都是出家人,两个都有戒律;再者,我们受了戒,这又是不能做的事情,所以业就成指数地增长。所以出家众做一点点小坏事,受的果报也是不得了的。同样,我们不管在座的各位,你的背景怎么大,你的福报怎么大,你不能想,反正我有降服怨敌的能力。

比如你做老板的时候,“你听不听话呀?不听话你就给我走人!”这样去欺负一个很弱小的员工。有时候,我们在家庭里很有地位的时候,也是任意地去欺负一个很弱小的人,这些都是自己给自己种下苦因。所以,碰到任何事情、碰到任何人,我们一定要做到,不要去想伤害他。你做不到冤亲平等,至少要做到,怨来了,不去用这种粗猛的手段去报复。你可以想不通,想不通的时候你就求加持,希望三宝加持自己能想得通,能做到心量大一点,能化解这些仇怨。

我们不要去尝试另外一种想法:我要好好修法,好好增长福报,等我将来有地位的时候,整你一下。这样就太惨了,为了仇恨而去积累福报,这非常不划算。所以我们要训练自己发清净的愿,作清净的回向。

由于我们以前一直习惯于这种不清净的发愿和回向,我们辛辛苦苦忙了一天,比如一场法会下来,做菩提善友也好,干什么也好,累得都快躺下了,我们还没有好好回向的时候,比如谁触犯了自己一下,或者谁骂自己一句,我们的瞋心一下子起了,这可不得了,我一定要怎么怎么……这样,后面的事情就会把前面积累的福报转到那一方去了。

佛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人就发这样的反愿、恶愿,导致后来他成功了,就马上开始报复,同样,他马上受到很多的痛苦。有一个人,他为了报仇去供养僧团、供养佛,得到很大的异熟果,然后他马上发愿,把这个福报全部成就他做一个龙王。基于他供斋的福报,他成功转为龙王,马上就把原来的龙王杀死了。然后它开始吐水、吐火去报它的仇,杀死了很多人。看起来他好像很有威力,其实种下了很多痛苦的因。所以我们要想,在长远的生死之路中,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们要好好防护自己的心,要向我们的皈依境佛陀学习,以他作为我们的榜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我们真的了解因果,懂因果吗?

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因果吗?懂因果吗?很多居士...

反思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众生

等到临死的时候,你一生所造的恶业,都到了秋后算账的...

为富不仁的果报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一日,波斯匿王...

十不善业所招感的恶业果报

第一、以杀生业会感得寿量短促,多诸疾病。譬如人间有...

仰天而唾,唾还从己堕

佛法告诉我们种善得善,种恶得恶之因果真理。在言说中...

距离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

冬天来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冷。森林中有十几只刺猬冻得...

人生的祸福来自于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遭遇,是祸是福、是苦或是...

不能得不义之财

过去我小的时候,我奶奶给我讲一个故事。讲什么故事呢...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戒邪淫三字经

天地间 自古来 淫为罪 万恶首 古圣贤 最先戒 一...

凡修净土之人,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

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 凡...

苦乐勿忘念佛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谓心平,就是心清净,心清...

不持戒只修善,容易招感不清净果

又《业疏》云: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净,以利求...

【佛教词典】净名玄

(书名)天台智者之维摩经玄疏六卷,世称净名玄。...

【佛教词典】提婆达多

梵名 Devadatta,巴利名同。又作提婆达兜、揥婆达多、...

发心与发愿是一回事吗

发心也就是发愿,只是愿更为强烈与坚决,更具有目标性...

吃葡萄的哲学

在一个果实飘香的秋季,一只老狐狸无意间经过一个四周...

转生复仇的黑狗

小时候,我常常缠着父亲讲故事,一次他便给我讲了一个...

能持戒不犯,就没有苦果

出家人头上烧了几个香疤,为什么?还有知道的吗?三坛...

禅堂法器与规矩详解

寺院的中心为禅堂。禅堂有四大法器:钟板、香板、散香...

精勤修善得梵天之福

佛陀住世时,曾经在古印度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度...

能忆宿命因果本末

【若能至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

佛法,一种终极智慧

一 佛,就是觉悟了的你自己,以及给予你启发和帮助的人...

圣严法师《话头是什么?》

话头禅的修行,是以一句话头来达成下列目的:第一、话...

证严法师:发挥自己的功能才是人生

人要能发挥功能,才是人生;人若没有发挥功能就是众生...

普贤菩萨和《妙法莲华经》的因缘

中国的菩萨,观音菩萨和众生缘分最足。普贤菩萨的感应...

新加坡居士林的免费斋饭

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里,一位来吃免费斋饭的人正在盛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