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间佛教不是庸俗化适应世俗生活的佛教

学诚法师  2017/04/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间佛教不是庸俗化适应世俗生活的佛教

网友:感恩法师,请问在家人对于人间佛教的理念怎么做,才可避免不被世俗化。

学诚法师:人间佛教,根本是“佛教”,方便在“人间”。怀成佛之心而行人天善业,则人天善业就成为佛道的一部分;若无成佛之宗旨,只重人天之利乐,则流于世俗。不能只看外相,根本在于对整体的把握,对宗旨的清晰。

网友:请问法师,倡导人间佛教会不会导致佛法世俗化?

学诚法师:佛法可以分为三乘,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人天乘的重心在求人天福报、世间安乐,不是佛法所究竟想要达到的。菩萨乘以佛果为究竟所期,而以人天乘为出世的阶梯、度人之方便,这便是“人间佛教”的意涵。人间佛教,要牢牢把握究竟宗旨,才不会退入世俗,落入求世间安乐的境地。

网友:第二届宗风论坛中,提到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特别关注的当代中国人间佛教的重大问题,即人间佛教的人间性与神圣性的关系,以及神圣性是什么,敬请法师解析下。

学诚法师:人间佛教,包含两个因素:一是人间,二是佛教。“人间”,即以人为本位,针对历史上佛法注重死后精神之流弊,而重于开拓、改善现实人生;另一方面,其宗旨依然是成佛,即由人乘进趣大乘的佛法,既不停留于追求人天福报,又不局限于只求个人解脱的二乘修法,而是自觉觉他的大菩萨行。

网友:现在流行人间佛教,大致是想让佛教思想变换成世间人能普遍接受的形态,搞成大众化,而把自己推销出去,从而让自己立足发展,听到这个思想第一感觉是,佛法必然性地会变得低俗不堪,失去了神圣、庄严的宗教色彩,没有了超越世间的出世间境界,这合理吗?

学诚法师:人间佛教的提法,是针对历史上佛教注重死后、注重鬼神的流弊而做出的适应当下时空因缘的改进。佛法有三重境界:人天乘,声闻乘,佛乘,人间佛教不是仅仅停留在第一重境界的,而是趣向大乘行果的菩萨道,它重在现实人生的改善进步,并以此为基础进趣无上圆满的佛果。

网友:法师您好!请问现在的人间佛教与原始佛教有什么不同?好像感觉改动很大啊,人间佛教的究竟目的是什么?

学诚法师:对现代社会的许多人来说,如何正确地认识佛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佛教走入社会一个最重要的基础。人间佛教不是庸俗化适应世俗生活的佛教,而是坚定佛教信仰的基础上,在人间行菩萨行、化导世间的大乘之道,重视从现实人生中去不断改善进步,提升人品、净化人心、建设人间净土。

网友:为什么我觉得寺院大多都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感觉?不了解社会如何普度众生呢?不接触社会和普通人如何算人间佛教?你看那些神父,和普通人就比较近,常常倾听或者开导或者帮助人啥的。出家人似乎从来不这么做,是怕定力不够,还是只修自己呢?

学诚法师:此印象是由古来僧寺大多隐遁山林而遗留,令人误以为佛教是不问世事,与社会人生不相关联的。佛法在中国退隐山林,专用做出世的修行者,是因为佛法传入中国以前已经有了儒教学说经世治国,是中国的环境使然,并非佛法的本质。

网友:现代倡导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积极入世,此是不是大乘佛法?佛的十大弟子都是小乘人,我们是不是不适合效学?

学诚法师:是不是行大乘,是看我们的心,而不仅仅从行为上来判断。别人的发心我们不知道,所以真正要把握的是自己的心。

网友:法师,一方面经典内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要我们生起出离心;另一方面,为什么又要搞人间佛教,说这个世界这么好,那么好,让人们留恋这个世界。佛都说这是末法时代,会成住坏空,你们的努力有什么意义,是不是偏离方向了呢?

学诚法师:佛法有三个层面,一是安乐道,修五戒十善,种善因得乐果,符顺大多数人的追求;二是解脱道,对世间盛事发出离心,净化内心的贪染执著,希求出离生死;三是菩提道,以出世心行入世道,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广利一切有情。人间佛教是以世间法为度人之方便、出世之阶梯。

网友:法师,净土法门讲娑婆世界如火坑火宅,力劝人们赶快念佛到极乐世界去;可人间佛教却主张可以把人间建设成净土。请问这两种理论矛盾吗?

学诚法师:不矛盾,只是强调的点不同。到极乐世界去了之后做什么?修行佛法、培养悲智,为将来乘愿再来度众生、建净土做准备。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念佛如何做到一心不乱

问: 念佛不能专心,不能够做到一心不乱,怎么办? 大...

【推荐】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

一用功便有境界,此实多半是魔境

问: 小女现年廿二岁,矢志不嫁,吃素念佛,业已数年...

亲戚为何不喜欢我家的人

问: 弟子心里很苦,亲戚们都不喜欢我家的人,在一起...

临终神识昏迷,给此人念佛能不堕落三恶道吗

问: 《地藏经》中云,临终人能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

净界法师:三皈五戒开示

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简单讲几句话,因为待会不能过...

先有业力还是先有轮回

问: 先有业力还是先有六道轮回? 慧律法师答: 这句...

禅是佛心,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心

问: 有师父提倡禅净双修,强调戒定慧,主张打坐,要学...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莲池大师《普劝念佛文》释义

前言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是佛教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曾...

一切是无常的,不好的事情终究会过去

即使你的人生,现在遇到很多的状况,有很多的挫折障碍...

习惯在临终时的影响

我曾经看过一位患者,她为我上了一课,不但是有关戒律...

散乱称名,皆已成佛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

【佛教词典】修定能证胜分别慧

【修定能证胜分别慧】 p0905   法蕴足论七卷四页云:...

【佛教词典】行树

(杂名)成列之树林也。阿弥陀经曰:七重行树。同经通...

【推荐】他的生命中多了佛的力量在里面

念佛的人,他平常心中有一个归依境,他能够信、愿、持...

没有一番静气,人生就过得很忐忑

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 就跟我们吃素一样...

《药师法门》修法仪轨

《炉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

我所认识的助产大夫

然大夫是我认识多年的一个中医按摩大夫,她早年在家乡...

圣严法师《柔顺的扁担才能负重》

我曾经看过乡下人家做竹扁担,愈是上等的竹子,所做出...

不可以用丝织的棉被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

于出入息中,精勤思维死想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天,佛告诫...

远离挠乱道业的魔处,则往生净土指日可待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讲《西方合论》的第八,净处...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四个原则

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往生时会出现什么景象

问: 请问法师,往生时会出现什么景象?为确保往生,命...

【推荐】谦恭,是有能力者所缺乏的美德

谦恭不是一种表面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

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

知归子问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