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的十种心

2017/06/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念佛的十种心

「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着之心;于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这是时时刻刻都能生得起念佛的念头。要怎样才能生得起来?念熟了就生起来了,常念就会生起来。念得不够熟,常常会忘掉,念熟了就会生起来。初学的同学听经是必要的,为什么?我们对这个信的程度不够,原因就是我们对于极乐世界了解得不够。

对极乐世界、对我们娑婆世界、对十方世界了解得愈清楚,你的信心才是真诚、恳切。了解透彻了,我们发愿求生一点疑惑都没有,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才会认真去真干。所以听经的目的在哪里?断疑生信,第一个目标。更进一步的,破迷开悟,这是对于念佛有相当基础的人,他清净心、平等心已经现前,他多听经会开悟。

过去听得多、看得多,半信半疑,所以没有显著的效果。但是阿赖耶里头有这些种子,一旦真听明白了,它马上就起作用。为什么?对于过去所听的这些业习种子不怀疑了,不怀疑就生智慧。

这里头有句话说得很好,「虽观如来相好,不生爱着之心」。如来,我们塑造的佛像,依照《造像度量经》的标准,把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造出来,世间人所称为这是贵相、福相,没有留恋,没有染着的心。对于佛尚且如此,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当然不生爱着之心。

「于无念中,常念彼佛」,无念是失念的时候,心里头没有其它的念头,这个时候要生起念佛的心,常常想到佛,常常不离开佛。所以念佛人手上拿一串念珠,挂一串念珠,这念珠的作用在哪里?提醒自己念佛,是这个意思。

《念佛十种心》:

一、无损害心。念佛之人,于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令得快乐,是名无损害心。

二、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静,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哀伤,令得脱苦,是名无逼恼心。

三、乐守护心。念佛之人,于佛所说正法,当须不惜身命,守护爱惜,是名乐守护心。

四、无执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于一切法,不生执著,是名无执着心。

五、起净意心。念佛之人,能离世间离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净意心。

六、无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净土,成佛种智,于一切时,念念不舍,是名无忘失心。

七、无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是名无下劣心。

八、生决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间言论,于无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毕竟不惑,是名生决定心。

九、无杂染心。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心常远离一切离染烦恼,是名无杂染心。

十、起随念心。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著之心;于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百病从心生

人保持健康,不仅要认识病从口入,而且不要忘了我们的...

感应道交的先决条件

在大乘佛法的内涵当中,讲到宇宙间有两种力量是特别的...

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

菩提,是觉、佛果的意思,即无上正等正觉或阿耨多罗三...

用佛号来熏习我们这颗心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把前面...

临终关头一心念佛最得益,妄动哭泣最贻害

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

西方净土的欣慕行

释尊对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描述,为我们建构起一个至极...

大安法师:临终昏沉,有人助念能否往生

问: 总想去东林寺闭关,一直也没有去成。几年来经常...

受持法华经,得往生净土之益

原文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

初学者读什么样的经书比较合适

问: 初学者读什么样的经书比较合适? 仁清法师答:...

你从什么地方来

无始生死根本,有人分别心就想:我今生是生死人,这生...

修行中出现的不思议境界,为何不能随便向外人说

我们看这里有一段很重要,看蕅益大师的补充说明。蕅益...

为何法供养功德最大

问: 经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请解释一下。 答:...

【佛教词典】苏婆呼童子请问经

(经名)三卷,唐输婆迦罗译。与赵宋法贤译之妙臂菩萨...

【佛教词典】接引

(术语)接取引导人也。观无量寿经曰:以此宝手接引众...

圣严法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心?》

曾经有一位居士问我: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在日常...

功名威赫归掌上

布袋戏的历史起源有一则动人的故事。相传在明朝,有一...

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如何对治瞋恚、怒气?有的人就说,去买东西,大买特买...

佛陀身边千二百五十常随众的由来

佛经中常出现佛的常随众大比丘僧千二百五人,这一千二...

有没有浅一点又能快速得成就的佛法

问: 师父能不能讲浅一点又能速快得成就的开示? 常福...

莫将敬神与信佛混一为谈

学佛者首须了知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教之大概,心中方能...

明旸法师:禅宗史话

第一节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 禅学是佛教根本教...

自我激励,思惟暇满难得

第一个,人道的暇满。 就是说,我们无量劫来在三界当中...

圣严法师《智慧是诸佛之母》

慈悲和智慧是一体的两面,是分不开的,但是它功能和表...

宏海法师:净土三篇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