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业力的成就要有五种的相貌

净界法师  2017/06/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业力的成就要有五种的相貌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业力的成就要有五种的相貌。十业道诸位知道:身有三种——杀、盗、淫;口有四种——两舌、绮语、妄语、恶口;意业有三种——贪、瞋、痴。这个十业道本身的体性跟它的轻重的差别,完全是由五种相貌决定。哪五种呢?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这五种相貌来决定这个业是不是成就,成就以后是不是圆满,乃至于它是不是相续。如果五相具足,就是“满业道”了;五相当中有一两个不具足,就是“非满业道”,这个业造得不完整。

哪五种相貌呢?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事——即起杀生等业所依处事。

二、意乐——即于造作业行所依事上,生意乐之想。

三、烦恼——即造杀生等业,由贪等烦恼相应,或总起,或别起。

四、加行——即于造作之业,或已作,或教他作,于彼所起之方便。

五、究竟——即于造作之业,或当时圆满,或于后时圆满。

业道的成就,第一个它必须有一个“事”。“事”,就是在造杀盗淫妄的过程,它必须有所依的处所跟它的事缘,也就是它必须有一个对象。如果你梦中遇到很多的人事,结果你造了杀盗淫妄,它没有一个真实的对象,因为梦中是独头意识,所以梦中所造的业不算,不能构成业道。你不会因为梦中所造的业到三恶道去,绝对不会。

但是在菩萨戒上说,你做了不好的梦起来要忏悔。你如果醒后念念随喜,这个就形成业道了。也就是说,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对象,有一个人、有一个事情让你去面对。这第一个,必须有个所缘境。

第二个,你心中要有意乐。就是对于所面对的境缘,你必须有主动性的愿望,杀人你要有杀心,偷盗你有偷盗的心,淫欲有邪淫的心,妄语有欺诳心。比方说你开车到downtown(市中心),你的车子压死很多蚂蚁,这个不能构成罪业,因为你没有杀害它的心。当然它会有别报,但是它不能影响到你三界的总报,因为你不能构成业道,你没有意乐。所以这个意乐,也是影响你是否成就业道的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要有烦恼。你有这个愿望,还得有烦恼,有贪、瞋、痴的烦恼,或者是三个同时现起,或者是单一的生起。你造这件事情时,你要有贪、瞋、痴烦恼的活动来加持你的行为。这第三个。

第四个,加行。你必须有实际的身口二业的行动,或者自己做,或者教别人做,有种种的方便,你有实际的行动力。

第五个,究竟。你在造业时,必须把它造圆满,就是对方清楚地接受或者他后来清楚接受,当时圆满或者过一段时间圆满,都算。一旦圆满以后,这个业道就成立了。

这以下举一个例子,以杀生做例子。

比方说杀生,第一个,它的事缘,以有情众生为事缘。在律上说,你本来要在晚上去杀一个人,结果在路上你看到一棵树,你把这棵树当成人,把这个树砍掉了,那你以为把他杀死了,但事实上它是一棵树,这不能构成杀业,因为所缘境不现前,你自己错解。所以它必须有情众生要现前。第一个,人——外境要现前。第二个,意乐,“我当杀害彼众生”。你有主动性的愿望,简别你不是无心之过。第三个,你在杀害对方的过程中,有贪瞋痴的烦恼活动。第四个,你有实际的行动,或者你自己去做,或者你教别人去做,有这种行动。第五个,被害的众生是当时命终,或者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命终,这个时候究竟。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在律上有更详细的分别,就是业有成就跟圆满的问题。当你的事、意乐、烦恼、加行,就是有外境、有内心、有行动,这个业其实是成立了,但这个成立也可能是方便,也可能是圆满罪。方便罪就是没造圆满,你本来要去毁谤一个人,你也有这个对象,结果对方当时没有听懂,不圆满,因为它没有究竟。那只要有心境、有行动、有烦恼,这个业就已经造下去了,但是要圆满必须要究竟。

当然,唯识学还讲业的相续。唯识学把业分成三块:业的成就、业的圆满、业的相续,而业的相续是最重要的。我们净土宗的人要临终正念,最关键就是断除业力的相续,你不可能断除它的种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六道的每一道中又各含有六道

【原文】 六道之中,复有六道。 且以人言之:有人而天...

卖本命佛只是冰山一角,更多骗术知多少

近些日子,很多群里出了一些怪事: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

熏习,决定你轮回的力量

佛陀在解释人生,他主要的一个观念,就是从因缘来建立...

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心识如何生

问: 心识如何生? 正如法师答: 在唯识学中,所谓心...

再怎么聪明,也抵不过业力

修行和做事业有些类似,成功的不多,失败的很多。为什...

【推荐】追求临终正念,在唯识学有三个重点

那么临终的正念,在整个净土宗的修学者,是所有人努力...

业力把东西暂时借你用

《摄波罗蜜多论》云:资财无常现可见,若能任运起大悲...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延生普佛仪规

延生普佛仪规...

控制住散乱心,做自己心的主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奥秘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如...

释迦牟尼佛管送,阿弥陀佛管接

在《悲华经》里,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在一尊佛面前...

学吃亏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忏公师父常常讲一个观念,他说:我们修行人有三个重点...

谦恭价值观箴言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 君子不自大其...

【佛教词典】达斯,S.C.(Sarat Chandra Das 1849~1917)

Dasi   印度西藏学家。曾任加尔各答大学佛学教授。毕...

【佛教词典】邓尉山圣恩寺志

凡十八卷。明代周永年撰。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

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禅师

各位吉祥,阿弥陀佛。 我们中国的佛教行门就是修持的方...

及时为心灵沐浴和洗涤

若心污浊,则行为就污秽,行为污秽,就不能避免其痛苦...

慧律法师《[我]不属于这个世间》

各位尊敬的义工、各位发菩提心、慈悲、无条件牺牲奉献...

哪还有什么比了生死的事大呢

我们禅七打到这个时候,应该功夫有个受用,能提得起。...

百不管老媪

本文摘自《净土圣贤录续编》。百不管是不计较世间的俗...

用一颗欢喜的心来对待生活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竞争也日趋激...

贪执睡眠以待来日堕落

佛陀在舍卫国传法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心智昏钝不明,完...

以果地觉作因地心,把弥陀功德转为我们的功德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到底在什么地方?他的理...

【推荐】观音菩萨在哪里呢

在各大寺礼拜佛菩萨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人说:普陀山的...

要以怎样的心态来念佛

以怎样的心态来念佛? 用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的心念佛,...

放弃小利来成就大事

意不并锐,事不两隆,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事情要自己...

【佛学漫画】入胎·十月

如果按照佛历计算,佛陀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