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生虽苦,但也是积集资粮的好地方

净界法师  2017/12/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生虽苦,但也是积集资粮的好地方

业感缘起的思想,除了建立人生积极断恶修善的价值之外,另外还建立一种趋向涅槃的价值。当开始趋向涅槃的价值时,已经不是人天乘了,而是二乘了。

二乘人观察人生时发觉:虽然表面的快乐会让你一时荣耀,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最后的盘算认为人生得不偿失。你努力地积集资粮,创造了快乐,结果在享受快乐时却不得安稳,又启动你的欲望,结果造罪,第三生又痛苦。他想一想:人生苦多乐少,不成比例,付出太多,但是享受太少。

所以,二乘人对人生的观察,认为人生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放弃、离开。就是人生要得到究竟的快乐,只有一条路,就是离开三界,这是人生唯一的出路。所以,他必须想办法把业力所创造的人生开始区隔、远离。

他必须在心中建立一套思考模式,想办法让生死业力在生命当中消失掉。因为业力是因,不想有生命的结果,就不能够有生命的业力。

那么怎么才能够让生命当中善恶有漏的业力消失掉呢?佛陀提出两个方法:一个是渐教,就是次第的;一个是顿教,就是直接的。

我们看次第的。

藏教人整个的观法,就是观这四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他认为诸行——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不管是快乐、痛苦,都有一个本质,就是无常败坏。所以,无常就是痛苦,因为你不安稳,所有的快乐都必须要让你觉得安稳才对。你想想看,假如一个人没有安全感,今天晚上睡在床上,不知道明天的快乐还在不在,这个能叫快乐吗?一个房子盖得很漂亮,结果在地震带,你整天提心吊胆,不知道明天的快乐还在不在,这能叫快乐吗?所以,这种带有忧虑的快乐,在二乘人来看,不是真正的快乐,是生灭法,是有过失的,他认为这种快乐不是我要的。

那怎么办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必须把生灭的攀缘心调伏,然后寂灭的快乐才会出现。注意这段话!你要了解藏教的思考模式,这句话很关键:“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汉贼不两立。在藏教的观念里面,人生只有两个选择:选择人生,你就失去了涅槃;追求涅槃,你就必须放弃人生。在藏教里面没有所谓的“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没有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生只有两种选择而已。你要么投入人生的生死因缘,努力地积集资粮;要么就整个放弃,内心不动,生出离心,追求出世的涅槃,追求那种寂静安稳的快乐。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知道二乘人的心态,什么叫“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陀的大弟子,有一个叫憍梵波提尊者,这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做牛呞尊者,就是说,这个尊者很有善根,但是他生命的果报有一个小小的缺陷,讲话跟吃东西时就像牛在吃草,那个嘴巴会去磨牙齿。因为他过去有口业,毁谤三宝,虽然忏悔,但还是有这个余报,所以他的嘴巴就长得不庄严。

但是在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佛陀说:“你长这个样子,人家看到你会讥嫌你,毁谤你,会让众生造口业,你又是阿罗汉,那怎么办呢?”佛陀说:“那你干脆到天上去好了,到欲界天去受供。”因祸得福,他到天上去之后,天人都有神通,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圣人,所以不敢轻慢他。

等到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迦叶尊者就开始要结集佛陀一代时教了。憍梵波提毕竟在因地时亲近过佛陀一段时间,也听过佛陀的一些开示,他在结集当中也有一些价值。所以迦叶尊者就派一位阿罗汉到天上去请憍梵波提下来,说:“我们现在要做结集了,请您老人家下来帮帮忙。”

憍梵波提讲了一个偈颂。他说:“憍梵波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如来灭后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他说:“你们结集我非常赞叹,但是我现在的心情,不想下去了。”阿罗汉的圣人,成就阿罗汉以后,成就无生以后,他的住世,很多人是看佛陀的面子,因为佛陀还在,所以还有一点住世的价值。因为他们把三界看成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认为人生毫无意义。既然佛陀灭度了,那就真的是完全没有意义了,所以我也不想下去结集了。你回去告诉迦叶尊者,我也要入灭了。

诸位!从大乘的思想来思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人生虽然有痛苦,但也是一个很好的积集资粮的地方。你想,你在百千万劫中才遇到一个经典的结集,如果以大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积集广大资粮的机会,但是二乘人不这样想。他认为“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有的生灭法,包括善法,包括恶法,都没有价值,都应该放弃,只有那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寂静是唯一殊胜的快乐。

所以,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知道,阿罗汉圣人是怎么看人生的。当然这个空观的契入是从“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调伏对三界的攀缘。所以在攀缘心一调伏时,他的生死业力就脱落。这个是藏教的观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现是什么原因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

人在三界,出离要紧

《法华经。警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

五浊恶世的煎熬

首先看劫浊。劫浊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就是所有的浊法都...

人生七苦

第一苦:生 作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生乃是所有...

有勇气死,何不更好地生存

《杂譬喻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个老母亲唯一...

这种人都是要堕到饿鬼道里去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者,寄也,所谓人生如寄,寄生在...

印光大师谈应对灾难法语

即灾殃翻为善导,转热恼直下清凉 (因邻火延烧,物屋一...

所有烦恼过患皆由此而生

过去,有位智光长者请佛为大众宣说出家与在家之胜劣,...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阿弥陀经要解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

到了极乐你可以选择留在那里,也可以回入娑婆度有情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

宏海法师:劝发菩提心文

(第一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大家晚上...

自立法师:观音菩萨聪明偈

我介绍一首「求聪明」的偈子,这是我做小和尚的时候自...

供佛斋僧的缘由及功德

供佛斋僧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也是为了让僧俗二众有培养...

【佛教词典】登地

登上菩萨十地之位。要达到登地,须经一大阿僧祇劫的修...

【佛教词典】香为佛使

(杂语)香者为能通人之信心于佛之使,故云佛使。行事...

当我老了,希望儿女们不要嫌弃我

孩子,当我老了,希望做儿女的不要嫌弃我,现在需要你...

因果不是宿命

佛门常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人便以为这是宿命论...

死缘的三类

按《瑜伽师地论》,死缘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寿尽死、福...

放下我执,精进努力

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的纠缠是烦恼的主要来源。尤...

别摔在熟悉的路上

朋友是位载客司机,每天都要开着面包车往返县城。有一...

行菩萨道要谨防五种心魔

人与人之间慧性平等。身外境界的好坏是由分别智来判断...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你也提起佛号,他也提起...

慈舟法师《八大人觉经浅释》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但是归依了...

破坏亲人往生正念,其罪过极大无比

汝母七十一岁,来日无多。须为家中眷属说,大家日常在...

【佛学漫画】是什么让轻视念佛的律宗祖师改修净业

大师又讲到自己发忏悔心、改往修来的想法。他思维:以...

随分随力,至心持念弥陀圣号

原文: 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

不要执著咒语的发音

关于咒的发音,无论你念得多么准,都是汉字发音,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