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布施越多福报越多

本源法师  2017/12/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布施越多福报越多

从佛法的因果关系来讲,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以前我也特别不理解,这个舍得舍得,舍了以后怎么会得呢?我现在才明白,舍了以后真的会得,而且你不为得而舍,是真舍也是真得。你看我们现在做很多活动,就尽量不要去收费,免费广结善缘。舍,那就必然会得到很多,你看这么多人来护持道场。所以我们要明白,佛陀讲的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的。

底下讲法布施,就是给大众去讲法,讲法你就会得到聪明智慧的果报。特别我们去布施佛法,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讲经说法最为第一,讲经说法将来得到果报就是聪明智慧。那么无畏布施,众生很苦闷的时候你给他力量,这就是无畏布施。修学布施是修学菩萨道的第一要务,他就是告诉我们你要学会付出,而且你的付出在佛法里面讲,这个付出要三轮体空。

什么叫三轮体空啊?就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道理,叫不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要执着于这是我在布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样去布施,这个功德是非常之大。而且菩萨境界的布施在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要等念怨亲,什么意思呢?怨就是你的冤家,亲就是亲人,你冤家跟亲人是一样的平等布施。你看到这个亲人很高兴 ,是不是脸上很欢喜?但是看到你的冤家的时候,很多人就是脸上马上就变下来了。但是我们现在学佛要做到,你做菩萨就要学会解冤释结,不要有冤家,冤家就是成为你的修行生活道路上的障碍。这个人曾经伤害过我,但您行布施的时候一样平等;乃至于不憎恶人,这个人曾经是五逆十恶的人,你依然平等的去布施。

所以我们修学菩萨道的大众一定要知道,一定要学会布施,你越施,你善缘就会越多。我现在感觉到出家是亲人遍天下,因为布施给我广结善缘,把自己布施给众生、供养给佛陀,这个是很殊胜的。我中午还在跟他们开玩笑,出家人是越老越值钱,在家人是越老越贬值。所以希望大众都来出家,发心出家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布施以后就会得大福报,一个人有福报就是因为他布施很多,他付出很多。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本源法师文章列表

尽物布施,得福增多

布施破悭吝,乃六度菩萨行之首。布施有种种利益,诸大...

智慧资粮比福德更重要

我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在《贤愚经》里面,讲到一...

慈心济虱微命的沙门

过去,有位菩萨出家为沙门,于山林间修道,慈心悲愍众...

星云大师:供养的用心

随着佛教盛行,信仰佛教的人口普及,信徒的恭敬心也增...

因布施而起的贪爱执着

布施如果附带不合理的条件,是可以不接受的。这是为了...

布施的原则和功德

《毗耶娑经》特别提出讨论了布施的原则和功德,也就是...

行善的最高境界

亿万富豪丹尼尔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

圣严法师《欢喜心快乐做功德》

有的人会疑惑,做义工的「功德」,究竟可以让人得到什...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病后方知身是苦,壮时多为他人忙

祖师立的规矩,都是提醒我们赶快用工啊!说什么病后方...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品下生

【经文】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

苦乐勿忘念佛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谓心平,就是心清净,心清...

面相的好坏与心灵的善恶是相应的

现实生活中,人到中年后,就显现出受性格和品格影响所...

【佛教词典】印纸

(物名)禅林以小纸片朱印其寺号,谓之印纸。见象器笺...

【佛教词典】病苦

【病苦】 八苦之一。即众生病时,身、心所受之苦恼。依...

这样算是舍大求小吗

问: 我以前修学《金刚经》,最近一年多修学净土持名念...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古德云:尘劳迥脱事非常,什么是尘劳?眼、耳、鼻、舌...

转变嫉妒心的方法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种自己很难发现的习气嫉妒心。嫉妒...

为人处事当宽厚缓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急之事愈...

圣严法师《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闻尽」与「尽闻」是同样的意思,是指闻与所闻都已尽...

阿弥陀佛十种力的威德

一切诸佛都有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对这些佛教...

《印光大师与周福渊女士书》学习感言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与周福渊女士书》虽是给周福渊居士...

心地功夫

幽深的石窟里,一位出家人正在精进地禅坐,他用心地在...

破戒人临终时想念佛却念不出

大家要注意!业果已成熟,业报一现前时,就没有办法免...

【佛学漫画】如何开启幸福之门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善知识的八种相

居士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

苏东坡亲近四位高僧的故事

东坡居士悟道因缘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