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心经·可以静心也

2018/05/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宏海法师:心经·可以静心也


第1讲.心经之心
第2讲.唐僧取经
第3讲.观世音菩萨
第4讲.何为般若
第5讲.度一切苦厄
第6讲.色空之辩
第7讲.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第8讲.轮回
第9讲.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第10讲.无智亦无得
第11讲.究竟涅槃

第一讲 心经之心

阿弥陀佛,各位吉祥。在现今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机会我们能够接触到佛教,了解到佛法。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去坐地铁的话,看到手拿着那个手柄的时候,人人都会有一串佛珠。甚至出去旅游的时候,在自己开的汽车里面,前面往往会挂一个,有佛菩萨圣像,保吉祥平安的这样一个佛牌,或者随处去逛书店的时候,都会有一些高僧大德一些智者,他们所流露出来的,智慧的这种语言,给我们去接触和领悟。所以说当今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多元素的(价值观)扑面而来中,佛法也可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去接触佛法,或者接受它这种清静、自在,这种感染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走入和了解佛法。

长久以来可能我们对于佛法的一个外围的了解,或者一个侧面的了知,偏颇的见解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我们对佛法,可能有一些不明朗的态度。借机正好跟大家聊一聊,佛法里面的一部小小的经典。但是呢这部经典虽然很小,说起来只有270个字,但是它却是佛门里面,影响最大、意理最深,而且这个次第最分明的,这样的一部经典,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心经》。

可能我们现在从有的著名歌手的这些空灵的吟唱中,或者某一位书法大家的妙笔之下,都能够接触《心经》的经文。但是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的了解它所表达出来的内涵,就不一定,我们想讲的第一板块,就是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心经》之心。要了解《心经》之心,从外围的来讲,整个一代的大乘佛法,可以说《心经》是一个核心的层面。

我们有时候到庙里面,去礼拜的时候,常会看到有大雄宝殿,再往里面走往往会有一座楼,就叫做藏经楼。藏经楼就是指的把这个经、律、论,三藏集合的供奉在里面,所有的都是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讲的这个佛法。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一部《心经》270个字,就可以把一代的大正藏,整个一代教法给浓缩到其中。再有甚者的话,如果我们到庙里面去参加,出家师父们的早晚功课,就是在诵经持咒,然后早晚有两堂功课,在这早晚的功课里面,其他的有的《楞严咒》《阿弥陀经》,不晓得大家了不了解,但是有一部必须读的,就是我们要今天给大家讲的《心经》。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最后一定要用《心经》,来作为一个汇总,来引发我们本具的这个佛性。我们本具的佛性,其实就是这里《心经》之心。当时达摩祖师来到东土,二组慧可去请法,说你有什么问题,说我的心不安,说那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你看又说到心,浑身上下找不到心在哪,突然间大悟了,这就叫讲说般若。如果我们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到不知道有世界,不知道有自我的时候,就是在修正般若。所以般若无处不在的,就是我们说的《心经》之心。

但是很多时候作为一个人的常态,因为我们每天都有生活,都要处理一些事情,都要面对家庭和工作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的心始终是生灭生灭,起伏起伏,律动的非常快,很少能够有停下来反思的时候,以至于我们往往在,一说到《心经》之心的时候,要么下意识的拍拍胸脯子,就觉得说就是我们胸腔里面,跳动的这个肉团。但是告诉大家,第一个《心经》之心不是这颗肉团心,依照着佛法里面的讲解的话,这个肉团心,它只有一个支撑我们生命继续,从生理上继续进行的一个作用,它没有任何的思维,和了知的这个功能,所以一般我们的误会,第一个就是往往容易把,胸膛里面这颗心,就认为这是心,那么到底这个心当做何解呢?

我们左思右想,想走进佛法,认真地理解,仔细地去阅读,然后想掌握到说,这颗心到底在哪里?这个时候又会陷入到另一种误区,在佛法里面叫做缘影心。也就是我们时时刻刻的分别,对一切境界来的好啊坏啊,善啊恶啊等等这样的二元对待,一旦滑落到二元对待的,这种执着中的时候,我们这个幻相的层面就出现了。所以又把这个认知叫做妄想心。说白了就是咱们常说的第六意识。那么如果作为一个寻常人来讲,我们现在能够反观到的,能力稍微强一点的,就是能够反观到自己的,第六意识它的进行状态,也就是说这颗心的动态,我们往往稍微用一下心,有可能能够相伴的能够了知,但是这颗心的静态,这就是需要我们做一番功夫。

所有的对释迦牟尼佛,佛法的一个修行和实践者,从始至终就是为了让这颗,真正的《心经》之心,让它显发出来,让它起到我们的功能,领导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正确认知,对于这个心的理解。我们往往在这个理论上,首先就要把它,在这个正知正见的支撑上,来把它树立起来,其次在很多具体的事例中,其实我们也可以了知到,这颗心的一个真实状态。

要不我们在此做一个现实的实验,你看佛法里面常会有一句话,叫做说万法唯心,说应观世界(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当然一旦我们听到这个,唯心造的时候呢,马上会陷入说,到底是唯物还是唯心,其实真正这个《心经》之心,它是超越了唯物和唯心,一个当下的一个把握,可能听了以后,很难入到这个层面来。

你看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有生活的场景,当我们左顾右盼,或者从家里到工作场所,乃至再到用餐的餐厅,每天一系列这样的场景,就如同我们心的一个影像,如果大家能够深度的反观,那么在这样的影像中,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又一幕的连续不断,就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个真实的动态,这就是每天的日子过的,如此的五彩缤纷。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沉下心来,观到这个心的静态,也就是这个心静下来的时候,它是一个什么状态。那么这颗心在我们静下来的时候,它又能发挥出来什么样的功能,这是值得我们依照着佛法的智慧,来商榷一番的。在佛门里面,我想大家听过了,很多有关于心的阐述,甚至有时候我们来评判一位高僧,是否真正的得道,一个标志是什么,就是看他有没有明心见性。

好,跟诸位讲一下在佛门里面,非常著名的一个公案。公案就是典故的意思,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非常杰出的禅师,叫做惠能大师,他当时也就是明心见性了以后,一路游走到现在的广州光孝寺,那么在当时光孝寺中,有两个出家的师父,正在围绕一个话题,有各同的意见,因为庙里面大家去了知道有那个幢,就是石头刻得很高的,表达正法久住的意思,它幢上还挂着幡,那个幡随着风,吹过来飘动着,来回摆动,当时就有两个小师父,一个说是幡在动,一个说风刮的风在动,正在争论不休的时候,就被六祖慧能在旁边,就横着这个点醒了一句,我们常说的点化点化,就在这时候用工夫,他说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仁者的心动,由此也作为,禅宗第一个公案,从此使六祖慧能大师,展开了他的弘法之路,这就是明心见性,般若之心的功德。

当然,对于这个心千百年来在佛教史上,有非常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说证明到,确实我们真实心的状态,它可以有无量的(妙用)发挥。

在佛教史上有这么一则公案,是一个大德每天用他毛笔书法书写《法华经》,他把这个作为他修心静心的一个功课。但是,在书《法华经》的过程中,古代又没有电,由于他凝神凝到一定的地步的时候,就把妄想给熄灭下来,在这个熄灭的过程中,他一直提笔在写《法华经》的内容,提着提着,写到天已经黑了,由于他把这个心,就妄想的这种分别,附在那里不动,所以导致世界,白天黑夜也把它凝聚在那一刻,所以他一直写,虽然天黑了,在他的世界里并没有黑,一直还拿着笔在抄写《法华经》,结果在这样的情形下,他的侍者在门口,瞅他的师父在干什么,瞅他的师父在干什么,看到屋里一片漆黑,看不到他师父,一说话,知道师父在,他说天已经黑了,怎么不掌灯,还能看得见呢?这句话,一旦入到老师父的耳朵里,马上这个妄想又启动了,果不其然当下伸手不见五指,可能要理解这样一种,公案所形容出来的境界,因为非常人所到之处,所以我们会觉得心存疑虑。

还有一位在佛法里面,非常有名的大德,叫做鸠摩罗什法师,他是我们现在几乎是所有经典,都是通过他把这个印度的梵文,到汉语做了成功的转化沟通。那么他在小时候,也有这么一次经历,就是跟着他的母亲,到庙里面去礼拜的时候,庙的大殿旁边有这么一个鼎,我们现在在寺院里面也常会看到,就是这么一个大铜炉,他当时的年龄十岁还不到,大概七岁的样子,那么随着他母亲焚香的时候,他小孩嘛,就一手把这个鼎拿起来给举过头,就把这个铜鼎给举起来,举过头的时候还在那儿如如不动,结果旁边不是有这个游人和旁观者嘛,觉得非常的惊讶,说这个小孩才有七岁,只有这么高的身形,那么他怎么能够举起,把自己这个体积,超过了重量比自己还重的,一个铜鼎能够举起来,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结果由于他这么一提醒,把这个鸠摩罗什法师的真心,就给压下去了,把这个妄心,分别心给调动出来,所以他当时反观仔细一想说,是啊,我这个身体这么矮,份量这么轻,怎么可能把这个铜鼎给举起来,这个分别一出现的时候,这个鼎就压下来,他就撑不住了,只好放到地上,诸如此类的很多,可能我们还会觉得说,是否真的有这样的公案,或者是佛教史上的杜撰,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实例。

我记得曾经在一个媒体报道上,有一个妈妈带着她的小孩买东西,从超市里面出来的时候,由于扑面过来一辆车,刹不住了,她的小孩越过栏杆往公路上走了,马上就看这个车要把她的小孩给碰的时候,被她的母亲看见了,由于这个千钧一发之际,母爱这种动力,她就拼了全身的力量,上去硬生生的把汽车给挡在那,你看这样的一个现实的实验作为例证,就是有时候我们的心力,可以做超常的发挥,但是我们并不而知,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个女众,她的力气还不如男人,但是她可以把一个正在,停不下来的汽车,小轿车给它挡在那,这样就是已经把这个心的,本有的功用给它发挥出来,但是在一般人的眼里,就觉得这很不可思议,我不知道从故事的实验上,是否会给大家做一个启发,总归一定是要有宗教的禅修体验,才能够走进这个般若之心的真实境界。

那我们现在要讲到说,到底什么是《心经》之心,除了在佛法里面用佛性来表达它,有时候又有一个词叫做真如,真就是真实的状态,所有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就是这个《心经》的心的呈现,所以有时候我们又把这个《心经》,叫做遍法界之心,这个遍法界之心,虽然成佛了的圣人,他也是这么一个状态,并没有增加多少,虽然是依然在这个烦恼中,打滚的凡夫,我们常说的凡夫俗子,每天有好多的贪欲嫉妒,乃至分别心,但是他这个心并没有减少,所以有时候又把这个心叫做遍法界心。就是这个心的能量,是周遍整个宇宙。

那为什么之所以称之为一个凡夫呢?就是我们把这个心,用在我们自身的身体上面,后面会给大家讲,为什么用在我们这个五蕴之身上,虽然在五蕴之身上,很多时候我们灵机一动,就会让这个心的能量显发出来,你好比说,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表达,你看我这样说一句话,那么坐在对面的同修,他能够感知到就能够理解,但是其实我们中间没有接触,你怎么能够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用这颗心,它是周遍整个宇宙的。我们现在脑子里面一想,我曾经旅游过好多的,风景绝佳的地方,或者到过北京的天安门,或者到过上海的南京路,可是虽然我们现在身在这里,但是我们的念头一动,好像天安门、南京路,这样的影像,马上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我们会错以为,这是一种脑海中的浮现,其实它依赖的就是我们这个真心,整个周遍宇宙的一个功能。我们每个人的交流,我们自己看书的时候这种理解力,乃至我们对这个世界整个的认知,都是依附在这个真心之上。但是我们又用错了这个真正之心,所以在这个时候,把一个属于分别妄想心的状态,就叫做什么呢?凡夫。把打开这个心,用到这个心真正的,周遍法界的功能的时候,就叫做圣者。所以依照着这样的一个修行的道理,和它透露出来这种灵光不昧的智慧,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把这部《心经》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世界中的时候,慢慢的修行,就可以见到我们的本来之心,也就是经里面讲到的《心经》之心。

这时候又出来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会觉得说,那法师你讲了这么多,那你讲的也是语言表达,我们听的也是意识分别,不能够这样的话,我们根本就没办法去理解,可是你又说理解,并非这个真心的状态,这是一个矛盾,佛门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什么呢?道不可解,就是这个真正的用心之道,我们是没办法用语言和思维,来达到它的这个本来面目,但是入道之道不可不解,就是我们要既然往那里去走,那我们现在这个梯子,还得搭在这里,所以说整个我们的,对于佛法的这个语言的阐述也罢,意识的理解也罢,一定是什么,透过我们现有的这个凡夫心,来趋向于圣者的这个般若之心的,一个次第而已。

所以真正的要悟道这个心,就是要从这些佛门的典故,乃至道场里面的一些功课,每天你比如说这部《心经》,我们既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功课,每天把它背诵下来,一遍又一遍的相续的,这样的去背诵,很可能让我们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就有一个禅定的功夫相续,会把这个真心显现出来。如果你把这个《心经》背下来以后,为了求得这个凡夫和圣者之间的感应,也就是这部《心经》的主人翁,观音菩萨的加持,那么你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什么,求感应而作为虔诚的读诵礼拜,也行。当然更重要的就是,我们依着这个《心经》的智慧,依着它所罗列出来,这样的一个真理之路,把它趋向于说,对于心的开发,这是一个佛法的真正内涵。

所以我们今天第一次就跟大家讲到这里。希望我们依照这样一个《心经》之心,心灵的脚步,能够达到一个沉默的顶点,这就是一个圣者的最高分定。好,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讲 唐僧取经

阿弥陀佛,诸位吉祥。今天的主题呢,想跟大家说一下,这部《心经》是怎么变成我们汉语的。大家要知道,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讲法,后来从梵语到汉文的成功转化,多亏这些历史上西行求法的高僧,所以大家读《心经》的时候呢,会看到它的翻译者会写一个说,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这就是这部《心经》的译者。

所以今天呢,就给大家说一下,这个主人翁。大家一般对于这个玄奘法师,也就是唐僧的触摸呢,基本上都是从这个《西游记》开始的。我们每次看的时候,都会被那个片头曲“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好像非常的唯美,但是真正的现实中的取经之路呢,并没有这么的潇洒,特别是中途历经的磨难,也许我们在看《西游记》的时候,会记得那个《三打白骨精》,大家都会被那个场景说,白骨精说她的血食来了没有,最后得知唐僧上山来了以后,就非常高兴,说吃了唐僧肉,益寿又延年。可是我们往往不知道重点,唐僧最可贵的,并不是长生不老的肉,而是他西天求法的精神。

我们这里讲到的唐僧,作为玄奘法师,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就在我们现在的河南,生下来以后,非常的天资聪慧,可能是生生世世跟佛门有缘吧,就是发愿要出家为僧,但是现在我们来,总体的了解玄奘法师的话,确实他是我们,不管是佛门内,乃至我们佛门外,都是一个被鲁迅先生评价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当之无愧。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它可是一个最伟大的翻译家。因为随着佛教史魏晋南北朝,印度的佛经,往东土翻译,那么翻译的过程中呢,出现了四大翻译家,除去我们上一次给大家讲的,鸠摩罗什法师以外,还有一个这个真谛和义净,这个跟玄奘法师,并称为四大翻译家。

可是呢,玄奘法师所翻译的经典和论著,从量上来讲,比另外三位加起来的量都要多。特别是他对于这个翻译的严谨度,当时在唐朝的这个西宁寺,后来到了这个玉华宫,因为为了躲避别人这个不断地访问,来访者就躲到玉华宫,一心一意的翻译经典。他的这种严谨度到了什么程度,现在我们在藏经楼里面,其实最大的一部经典就是《大般若经》,一共有六百卷,这是我们到庙里面藏经楼里面,一定能够供养在那里的。那么这六百卷呢,就出自于唐玄奘法师的翻译手笔。

当时他的弟子里边呢,有的人提出来异议了啊,说这个量太大了,是否可以酌情删减,但是玄奘法师他绝不同意,他说不可以轻易的删减,因为这是释迦牟尼佛圣言的教法,我们不能够以一个凡夫的理解力,去给它进行切割,所以这样的严谨态度,这是我们现在才能够,把它三藏翻开,原汁原味的读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由此来看,玄奘法师堪称是什么呢?一个最伟大的翻译家。佛教是通常把罗什法师之前称之为旧译,把玄奘法师之后称之为新译,所以你看这样的一位人物,在翻译史上,它有一个跨时代的呈现。

我们先了解一下玄奘法师,当时为什么去印度西行去求经,因为确实他在刚刚出家的时候,就显得与众不同,对于佛法的教法义理,可以说快速地就深入进去了,以至于当时在长安,有非常有名的当时的大德,像僧辨,法常法师们,围绕着一部当时很是,流行的一部论典,叫做《摄大乘论》。在讲解这部论典的时候,玄奘法师参与,跟他们有一些讨教的问题,来回思辨问答的时候,把这两位大德都给折服了。

后来随着他一直对教法的深入,终于在现有的东土范畴内,已经不能够满足他,对于佛法这种求知的理想,所以当时他发愿,听到印度有一部,特别是唯识宗这样一个教法里面,一个根本论典,叫《瑜伽师地论》。而且又由于当时不断的翻译过来的,经典也罢,论典也罢,它们都有一个共性是什么呢?以意译为主,就是依照这个意思,并没有说完全依照着,当时梵文直接的把它译过来,所以在读诵和融会贯通上,会有一定的障碍,带着这样一个疑问,和这样一个寻求解决的这样一个问题,他踏上了西行之路,开始去印度求法。

当然,对于玄奘法师翻译这部《心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几乎都是依照玄奘法师的版本。我们也要知道,真正的《心经》是有很多种版本的,为什么玄奘法师的本子最受欢迎呢?除去说他对《心经》得来的传奇感应,因为他一路在西天中取经的时候,特别恶逆的境界,都持诵《心经》才得以化解,所以每一次这种经历,都让他跟《心经》,深深注入他的宗教情怀。后来他回到东土以后,把它从梵文翻译成汉语以后,可以说是所有版本里面,翻译的最出色的一部。而且在玄奘法师翻译过程中,他还表达出来一个特色,这是独属于玄奘法师,当时所立的一个,翻译界的规定,不成文的规定。

就是说,在五种情况下不翻译,包括我们现在读《心经》的时候,也会知道他其中这么一个见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心经》的全称。但是“般若”就没有翻译过来,那这个玄奘法师当时立的规矩是,一个是在效古的情况下不翻译,我们知道如果一定要从学术的角度去考证的话,很多时候因为从古到今的称谓、地点等等出现了偏差,本来可能是同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但是会让人觉得说,是不是,就产生怀疑,所以他说效古不翻,就是效仿古德不要乱动,以留给后人更方便的学习渠道。

第二个是此方无不翻,因为“般若”它属于,当时释迦牟尼佛讲梵文,讲这样一个智慧境界,那在中国的语感和语境里面,没有这么一个表达,所以你看此方无,咱们这儿没有,那么就还是按照原来的音译,翻译过来。就像中国原来不产咖啡,我们直接从外国进口叫咖啡一样,也是一样的道理。再一个秘密不翻,现在我们去读经文里面,包括《心经》里面的,后面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这是属于密说的部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属于咒语,在佛教的认知中,它是属于一个具有灵验性的,但是秘密的功德的,不可言说的,有灵验的这样一种圣言,就是他所表达出来的境界。是从佛菩萨这种证量,把《心经》的心打开以后,流露出来的一种境界。所以你只管去,用自己的语言符号跟它同步就可以,不必要理解它的内容,而是要具足信心,所以叫秘密不翻。

那么还有两种,一个是尊重不翻,二一个,多义不翻,就是表达对这个法的恭敬,不能轻易的,用我们的语言把它进行随意地转化。般若就属于这个范畴,再一个因为般若的表达内涵很多,我们光说大家稍微了解一些都知道,“般若”有时候,我们称之为智慧,但是为什么还是没有直接把它,在《心经》里面叫做智慧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因为它还有其他的意思,比如说到彼岸,比如说究竟圆满,这也是般若所涵盖的内涵。但是光用智慧来表达的时候,就有局限性了,所以叫做多义不翻,由此玄奘法师对《心经》的翻译,也倾注了他很大的精力,以至于我们现在读到,这部宝典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得流畅和优美。

其次呢,我们说说唐僧呢,可以把他尊称为好玩的话吧,最不要命的旅行家了。为什么说最不要命,当时他数次的申请要去西天求经,可是官方不答应。他每天的去勤习苦练,甚至有的时候,这个腿上,绑了一百斤的沙袋,一天只吃一顿饭,要走一百里路,这样的去练习适应,在这个未来戈壁滩上的这种清苦。可是这样的再度申请,并没有给他批下来,说让他去西天取经,没办法,最后之后偷渡出去。偷渡出去以后,一路上在那个戈壁滩上,我不知道大家见闻者,有没有亲自去领略一下戈壁滩,我自己有一次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那个从西藏,好像是拉萨到格尔木的途中,要经过,早上十点多的时候,开着车看到说车到山前必有路,马上就到了那个山脚下了,下午四点钟还是原样不动的这种感觉。

所以大家设想一下,我们现在用的还是现代的工具,当时玄奘法师取经,完全靠两条腿走,这样的一种艰辛跋涉的毅力,一直支撑着他进行到底。在途中,还甚至有一次来自自己人的一次杀身之祸。因为往西行的路途中,会经过很多的这个小国家,一些地段,那么会碰到一些当地的人,其中呢有一个叫做石磐陀的,他自己是有妻儿老小的,但是他看见玄奘法师往西行,这种精神,为之所动。当时在激情的催眠下,他自己就觉得我也要削发为僧,跟着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

但是,有时候我们很多人犯一个毛病,就是什么,说到做不到。一开始激情洋溢,到了半途就废了,这个石磐陀呢也是如此,可是呢,就如同现代人一样,他这个爱面子思想也挺严重的。所以当时他跟玄奘法师走呢,他退了心了,不想跟他走了。中途有一次玄奘法师在打坐的时候呢,他就动了一个非常恶的念头,拿了一把匕首,想把他的师父置于死地。为什么这么考虑呢,一方面他觉得说如果自己告辞而别的话,觉得很没有面子,另一方面呢,又害怕他师父呵斥他,就是指责他说你没有恒心,几近乎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当时他在西域那边的一个人嘛,他就下了一个杀心,想把玄奘法师给杀死。但是毕竟是高僧,我们上一讲的般若之心,它还是有一定的功夫。

玄奘法师呢,在打坐禅修中呢,已经感受到他扑面过来的这种念头,所以他在打坐的时候呢,这个石磐陀呢,从后面想趁虚而入的时候呢,玄奘法师就说了一句:磐陀,你想干什么?这么一句话出来,就把他这个行凶的刀子呢,给震到地上,这样呢,双膝跪下来,给他师父忏悔,最后呢玄奘法师说了,看你的根性呢,也不是一路可以随我到西天取经的,那么你还是自己,留起来你的头发,过你的俗家日子去吧。从中可见,真正的要这样完成这样的,一个千秋大业,还真的不要命,所以说不要命的旅行家偷渡出去,但是回来的时候呢,是万人的去迎接。因为他在印度呢,非常得出色,为国争光。

所以第三个我们怎样来看待,玄奘法师呢?就是最杰出的留学生。如果对印度史呢,有一点了解的就会知道,印度当时有一个,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学叫做那烂陀。这里边有一个首席的讲师论师,叫做戒贤论师。他当时是在整个印度,是誉满全国的这样的一个大智者。但是这个戒贤论师呢,非常奇怪啊,这也是一次佛门的佳话,也属于一次不可思议的感应吧。

戒贤论师呢,有一次得了一个非常怪的病,治不好,浑身上下疼得没办法,来回打滚,就是治不好,甚至因为他自己也有一些修学,觉得可能是轮回中的因果报应。那么他自己就说,想把这一生给舍弃了啊。因为他们都是有智者吗,说下一生在重来,就不想活了。结果呢,在这样一次誓愿中,当天晚上呢,梦见观音菩萨给他托了一个梦,梦里面具体说到什么呢,就是说,你现在还不能够了却这一生的这个色身,因为有东方要来这个智者呢,向你讨法,你得把这个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呢,给传达给他,让他带回东土去。这个任务完成了以后 ,你才有这个因缘。

果不其然,后来戒贤论师呢,就等来了玄奘法师非常的啊,师徒之间的这种感情嘛,肯定是一见如故,非常的相契合。在这样的情况下,玄奘法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非母语的一个学问,这样的一个非母语的语境中去求学,当时被列为戒贤论师的十大弟子之内,当地的印度学者都比不过他。这样的一个杰出的学业。

后来随着他的老师学,学学学呢,有了一定的成就以后呢,到印度到处去讲学,讲得非常有声望。以至于后来举办了一次印度的,当时呢,有很多的辩论会,那我们也称之为辩经会,这种传统现在其实在藏传佛教里边,也有保留。那么汉地其实也有这古来的辩法,也有这样的传统,以前的易经院里边在讨论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思辨佛的法义。

那么因为全印度呢,当时有好多的小的国家,中等的,稍微大一点的,联袂了十八个国家的首领,就是当时的戒日王,非常有名的一个统治者。他本人也是笃信佛教的,那么当时把所有全印度的出家人呢,差不多集齐了有三千僧众。这个学者呢,那就是数不清,还有一些外道,比较出类拔萃的,也是对这个宇宙人生,有他独特的解释的,来跟玄奘法师辩论。当时把这个论题呢就贴在城墙上,挂在那十八天来辩论的,没有一个人能辩得过玄奘法师。所以在印度,当时得了一个非常尊称的一个名号叫做解脱天,又叫大乘天。

我们现在觉得说,好像离我们的时间很遥远,无非就是他的成就非常的杰出,但是真正要扪心去想想,一个外国人能在别的国家里面,得到这样的拥护,那意味着什么,所以为什么说最杰出的留学生呢。以至于后来这个戒日王呢,亲自设坛让他登座,拜他为师,拜他为师以后,这就是当之无愧的国师了呀,而且让他留在印度这个传法布教。但是由于玄奘法师呢,并没有忘了他的初衷。

他当时去西天求经,是为什么呢。因为魏晋南北朝,翻译经典论著的时候呢,来了一部,大家群起而去学修,佛陀当时讲法可能是面对这堆人,处于这么一个角度,列了那样的一个层面,所以相互之间没有,这个融会贯通的能力的话,就会走入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有矛盾的误区,为了解答这些疑问,他才去西天求法,那么他的初衷呢,就是说将来求好了以后,学好了,还要回国来利益震旦佛国,我们东土大唐的这些众生。并没有违背誓言,所以他婉言谢绝了,这个戒日王的这种盛情呢,依然回国了。

那我们现在设想一下,说个玩笑话,你看我们现在如果留学生留到外国,比如说美国吧,不要说这个国王把你奉为国师了,总统接见你,吃一顿晚餐都高兴得不得了了,赶紧要传扬一下,是多么大的这个荣耀呀,今非昔比。这就是古人的气节和精神。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品格,所以他才能把这些宝典呢,请到东土来。所以往往我们立体地,去关照一下这位玄奘法师啊,他确确实实为什么呢,首先一个他有什么呢,和尚脾气。因为当时取经回来以后,他太杰出了。这个唐太宗呢,虽然把他称之为御弟,可是,就速度地劝他什么,还俗,娶妻生子。好给这个国家呢,留一些这个后代,拒绝了。说我是一个出家人,是要追求什么呢,不在世间红尘里,这件事要把它放下。

其次呢,玄奘法师回来以后,在我们中国创立了一个,形成一个唯识宗派。如果对佛法有一些了解的人呢,就会知道唯识宗呢,是整个佛的宗派,佛法宗派里面,最具这个学术意义的一个宗派,非常难学。光这个名词概念,我们就根本记不住。不要说去再去贯彻它的义理了。所以说有大师学问。那么在出家的时候呢,他的师父问他说,你出家,为了什么,那会才十几岁,他脱口就说,“近光遗法,远绍如来”。就是说就近而言,我要把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在咱们中国弘扬开来,“远绍如来”就是这个原则,这个清净的传承,一直要追溯到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所以大家看,“宁向西天一步死,不退东土半步生”的这样一种气节,才让他一路伴随着,把这个经典取回来。其中就包括我们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千古品格。这样的一位大师,当然值得我们尊敬。高山仰止。

那讲完玄奘法师,我们为什么要联系到他呢?《心经》的由来就是由他老人家成就的。这个《心经》是怎么翻译过来的,玄奘法师在取经的途中呀,经历了好多国度城池,那奇怪的很,有一次他到这个西域,途中有一个小国家,在城门口看到一个梵僧,就是印度人的一个出家法师,但是这个和尚呢,年龄也大了,也老了,身体也非常的不堪了,我们说头上长疮,脚底流脓,很坏透了一样。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别人一看到他非常的,就捂着鼻子就走开了,因为味道也很浓,没人理他,只有年轻的玄奘法师呢,当时不计这个老和尚,这个病体和他的难闻的味道,一心一意地给他每天去擦洗身体、换药,没有任何的怨言这么的去做,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呢,终于把这个老和尚的身体给看好了。

你像我们现在这是素昧平生呀,素昧平生的人,无非就是带着说,他也是出家人,我也是出家人啊,这样的一种认同感。去伺候这个老法师,那像我们现在的话,有时候自己的亲生父母都做不到,久病床前无孝子嘛,他居然把这个老和尚给看好了,看好了以后呢,这老和尚呢,就说你把我伺候的这么好,我也没什么报答你的啊,索性我就传给你一部法宝,就用梵文呢,把这个口头传授,把这部《心经》的内容,就给他念了一遍,那么聪慧的玄奘法师呢,一过耳就不忘,把它记在心里了。

果不其然,他在西天取经的途中呀,如果我们看到这个《大唐西域记》,就看到里边描绘的,甚至说天上都没有飞鸟,地下连个活的物儿也没有,连个植物都没有,到处有时候就遇到的,都是这个死在途中的枯骨,甚至有时候这种气象呀,啊,这种飞沙走石呀,恶逆的,这种非人类的这种啊,这个卷起来这种风呀,等等,去袭过来的时候呢,只要他持诵这个《心经》,就是老和尚传的这部经典,马上这些境界化掉了。所以从中看了,其实就是这部《心经》一直护持他,成功地到西天取到了经典。

因为我们今天要讲这个《心经》嘛,还要观测到一个观自在菩萨,这位老和尚是谁呢,就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观世音菩萨,无处不在。这个千百亿化身,这是佛门里面特别有名的公案。

那么我们想我们能够学到这部经典,一方面得益于玄奘法师的成功的语言转化,另一方面确实是观音菩萨,这种“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的大悲心。让这部经典一直流传到我们现在还能够听闻和受持。好,阿弥陀佛。

第三讲 观世音菩萨

阿弥陀佛,各位吉祥。在讲了《心经》的经题之后,我们也了解了一下他的翻译者,伟大的玄奘法师。今天呢,我们要正式迈入经文。那么读过《心经》的人呢,首当其冲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所以我们这次的主题,就是说一说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无处不在的观世音菩萨。当我们如果说理解说,佛菩萨的这种圣者的存在呀,确实有时候用我们常规的凡夫心,很难去猜测,你比如说在佛门里面,会有一个常赞叹观音菩萨的话叫做什么,“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就是你应当怎么得度,他就能化现出来,怎样的身形和世界呈现给你,点化,让你走进佛法,让你打开般若之心。

所以,我们这里先从道理上理解一下观音菩萨,就可以说是观自己般若之心所在,而得自在的菩萨,就叫“观自在菩萨”。那么这个就不独限于说观音菩萨一个,所有的去依着佛陀的教法去实践,最后证得般若之心打开了以后,这种自在、圆融,这个广大这种心体以后,都可以称之为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只不过说此类菩萨中的一位最典型的代表而已。当然我们要了解观音菩萨,因为现在觉得观音菩萨是出自佛经,甚至佛经里面都是古文。受过了现代这样的,这个快速媒体快速文化,去接触的人呢,很可能就会很难理解到,观音菩萨作为一种神,还是传说还是寓言,还是超能量的一种,一种物理现象都没办法理解。但是今天跟大家说一下,这是确实可行,从凡到圣。引入一部电影,我们做一个说明吧。

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看过,《超体》这部电影,大概的故事给大家引一下,就是当时这个女主角呀,不小心吃了一种药品,那么这种药品呢,它有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呢,它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能使我们一般的人呢,把自己的身心能量发挥出来百分之十,可是呢,随着这个副作用的增强,会发生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不断的往出来冒,那么记得当时的情节,就是说以至后来的时候,有人拿枪打她,就打不死她,再后来不断地深入的时候呢,这个女主角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到另外的时空坐标中,在那个世界去感受,进退自如,直到最后,她彻底把人说百分之百的能量,发挥出来的时候呢,剧情是这么表现的,就是最后她身体突然不现了,只剩下就是她当时,她的一个男朋友拿一个手机捧着,上面出来一句话说,“我无处不在”。

其实这个女主角,一部影片里边的这个历程呢,就是观音菩萨从凡到圣的,修证历程是同步的啊。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比喻。为什么呢?因为佛门里面把观音菩萨形容说,“无刹不现身”。说白了就是我无处不在。

那我们今天既然开始讲“观自在菩萨”,就要了解一下观音菩萨到底是何许人。曾经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会在这个轮回中啊,每一个时期都可能会出现佛法,有佛陀出世讲法,那么观音菩萨之所以,他的名号叫做观自在,那就得益于他三个步骤。一个他曾经发过一个非常慈悲的愿力,也就是他这个愿望,他一定要当时达成,在无量过去劫的时候呢,有一个佛叫作宝藏如来,就像我们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一样。

这个宝藏如来也是当时是一尊古佛,他当时所这个所属时代的国王呢,非常笃信佛法,就把宝藏如来,请到王宫里面去供养他,供养他的时候呢,他其中有一个太子叫做不眴。这个眴就是怎么,就是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的,这个大概意思,就表示他非常的恭敬,一丝不苟的去做这件事情,三个月内呢,就一直恭敬地去供养这个宝藏如来。

把这个微妙的这个饮食呀,水果呀,庄严具呀,等等就这样去供养,后来呢,宝藏如来就问他,说你这么供养我,那你心里有什么愿望,我可以加倍你达到你的愿望。结果这个不眴太子就说,说我呢,最见不得人家受苦,所以说我今天,把供养佛所有的功德呢,都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告诉大家正等正觉就是般若之心,而且他说,假如果世间所有的众生,他们在受苦的时候,受苦的情形为我眼所见,受苦的叫声为我耳所闻,那么假如我为我所闻所见以后,他们不能够脱离苦海,我就不成正觉。

这个愿力发出去以后呢,后来他修行成就了以后,果不其然,就具足了寻声救苦的功德。这是跟他曾经的愿力有关,那么他怎么得到这种,般若之心的境界的呢。另外一个,这是又一世叫做什么呢,修证功夫。这个请大家关注一下,因为我们也不必要为佛门的很多专业的词儿,这个挡在了门外,其实这么一可能直白地讲,大家就发现了圣僧的这种修行,我们所很难以理解的境界,可能它是很容易或者相续的,就可以达到。

这个菩萨,当时因地的时候,他这个是在《楞严经》里面讲到,讲到说这个观音菩萨曾经有一世呀,他清净供养一位叫做观音如来。那么这个观音如来呢,教给他一种修行方法,叫做这个闻熏闻修金刚三昧。这个三昧是怎么修啊,大家都可以实现,我们在这里再做个实验,你比如说什么叫做闻熏闻修,就是以声音当做对境和载体,来进行般若心的打开,这个声音,我们每个人你看,我们现在都可以感受到,我在讲,大家在听,用你的耳根在听。但是呢,我现在不讲话,我们沉默三秒钟,好,不讲话的时候,我们耳朵好像没听到声音,一般的人之常情,都以为是这样的,其实不然,为什么呢?这个在听声音的时候,我听到声音了,在没有声音的时候,我听的功能就是,这个能听的功能还依然未变,这个就是如如不动的心的功能。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这么现实的生活中啊,这么嘈杂的世界里,我们是没办法体验到,这个深层次啊。这就叫修行。所以当时他听着这个佛告诉他,他就开始用声音这个载体,来进行他的修行之路。

最初的时候,当时经文的表达是什么,“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说他一开始听声音的时候呢,我们人都会有分别,赞叹自己的,哇很欢喜,如果诽谤自己的,很懊恼。当时观音菩萨呢,他就首先把这个赞叹、诽谤、哀怨这个欢喜的,这所有的声音呢,他把它摆平,不去分别,这就是“初于闻中”所有这些,影响他情绪的,他把情绪锁死,不去被它所动,慢慢慢慢地进行中呢,他就发现说,只有说有声音和没声音这种状态,并没有这个声音出来,对他有什么影响,是好的话呢还是骂人。循着这个如如不动的这个能闻的功能,他就把心锁在这个上面不动,一直锻炼锻炼锻炼,最后引发出来什么境界呢,只有动的这个境界和静的境界。声音起来的时候,是动的,声音灭的时候,是静的。

那么再慢慢随着深入,他发现什么了,只有说能和所的境界,就是这个动静的这个感觉,他能感觉动静的境界,为他所感动。在这样渐渐,渐渐深入,连能和所都没有了。就只感觉到一切都是本来这样的,没有任何的分别。最后连没有任何的分别的,这个自我提示也没有了。在当时经文里讲的就是说什么,“寂灭现前”。也就是把这个般若之心给打开了。突然间超出世出世间法。所以观音菩萨为什么有这个名号,就是他的修行之路。我不知道大家理解了没有,就是这么走过来。最后达到这个沉默的顶点。现前感受到了般若之心。

当时经文里面把它叫做圆通境界。就是这颗心打开了叫圆了。你看我们现在用自己的心的话,用自己的心指挥自己的眼根的话,只能看前面的看不到后面。要看后面的必须转头。那么我们用声音听耳朵的时候呢,近处的声音能听得到远处的就听不到。这就叫没有圆没有通。所以观音菩萨当时训练,这个修行路就是训练的,最后彻底打开叫做圆通境界。

所以我们去普陀山拜菩萨的时候呢,最大的殿堂就叫圆通宝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圆通境界。如果要用一个现代话来形容的话就是说,没有局限性,就可以达到无限的可能性。所以观音菩萨才能够随类示现,度化众生。所以他这个名字的,最后一个来源就是说,他度化众生的方式,就是以寻声救苦而来体现的。我们现在这三个,大家了解就知道说,为什么观音菩萨叫做观世音。

当然就是说,说到菩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原来的了解。为什么把得了圆通的,这样的一个圣人称之为菩萨呢,也不是全部的,菩萨有一个叫做,因(位)菩萨和一个果(位)菩萨。因就是说,开始迈步了,果是说从头再来了,像观音菩萨是果(位)菩萨。修行圆满了以后回过来度化众生的,我们现在依着菩萨开始,一步一步地学习《心经》,开始学习,心的功能。心的智慧。迈向解脱称之为因(位)菩萨。菩萨是什么意思,就是自度度他的意思,觉悟有情的意思,所以这就称之为观自在菩萨。对于这个名号的来源,历史上的翻译也是不同的,那为什么我们称之为观世音,乃至称为观音呢,上一讲给大家讲过,罗什法师和玄奘法师,作为一个新旧翻译跨时代。那么在旧的翻译中,把观音菩萨都翻译为,光世音,光明的光,或者观世音。新译从玄奘法师开始,观自在居多。《心经》里面就是这么称谓的。有时候如果了解一下呢,密宗里面还要叫做这个,正法金刚,亲近金刚。有时候叫做度母。是菩萨的化现,等等如此。我们做一个知识的性的了解。

那么既然观音菩萨,有这么多的形象度化。最有名的一尊是什么呢?就是千手千眼。依照着我们这个民间的流传,有这么一个典故。说是在这个春秋楚庄王的时候,他有一个女儿叫妙善公主。妙善公主,从小非常的善良,也是这个戒杀,常吃素,很慈悲。她一心一意呢想学修佛法,甚至要出家为尼。但是她的父王呢,就非常的讨厌她学佛法,没办法了,以死相逼的时候呢,拿这个剑要自杀,结果,这个剑一刀一刀的还断了,后来他父王没办法呢,就把她给置死了,置死了以后呢,她的神识并没有散掉,就去到普陀山。这是民间传说,去到普陀山呢,后来由于得知她的父王,又得了很重的疾病,他需要的药引子,是需要这个双眼,她又化现回来呢,把这个双眼挖下来,供养给她的父母亲,父王呢作为这个治病的引子,由于这样,楚庄王后来下令,就是给他女儿呢,塑了好多的像,这个像呢,说上面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当然这是一个民间的传说了。但是妙善公主,观音菩萨的法号确实叫妙善。

真正的千手千眼的功德怎么来的呢?在《大悲经》里边有过记载。就是说观音菩萨修行,修的已经到了一地,大家可能不了解什么叫一地,从菩萨到佛有十个台阶。第一个台阶就叫做一地,当时修道一地的时候呢,在这个千光王静住如来的,讲法的时候,当时他们所讲的法堂,就叫做观音宝殿。给他讲了一个什么呢?有的佛弟子们会念,就是我们说的《大悲咒》。现在有时候车里面,稍微放一下都能听到这个,《大悲咒》的音乐。《大悲咒》给观音菩萨一讲以后,他就从一地速速地登到八地的水平。也就是从第一个台阶,就跨越到八个台阶,其中这个功德就是由,这个《大悲咒》来给他加持的。佛跟他说了《大悲咒》以后,他又通过这个速证,就马上得了千手千眼的这种功德。为什么用千手千眼来塑造他的形象,就是表他这个法,可以同时地去分身散影地救度众生。

你看我们在生活的接触中呢,也会碰到好多观音菩萨的形象,有时候呢是以三十二种形象,分门别类地给大家,还有这样的一种,这个工笔画会供养,像这个滴水观音是一种,北京法海寺有一种水月观音。那也是一种形象。有时候,在海里边骑一个龙头,那叫海岛观音,龙头观音。有时候呢又提一个篮子,做度化众生 那叫鱼篮观音。还有曾经在历史上有过一次感应。就是给南京的一个居士送了一个儿子。条件是他把长江里面飘来的一个菩萨像,给他贴金供到鸡鸣寺去,现在南京的鸡鸣寺。满了这个愿以后,送他一个儿子。白衣大士就叫送子观音。各式各样的示现,随类化生。

那一般因为既然是寻声救苦吗,般若之心打开的是遍法界宇宙。那在我们这个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中呀,观音菩萨所现的这个身形还是不同的,在六道轮回中,比如说最苦的世界里面,地狱的众生呢,就是由千手千眼观音去救度。因为大家太苦了吗,所以表这个法就是说,同时能够赶紧让他们,逃离这个地狱的苦楚。像这个饿鬼道的众生,那就是一般由这个,这个圣观音来救度。畜生道的众生,就是由马头观音去救度的。那么还有修罗道的众生,就是由十四面观音去救度。在我们人道里面,是由准提观音来救度的,这是通常分门别类说,实际上观音菩萨救度是无处不在的,千百年来对观音菩萨的感应,在我们神州大地形成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信仰。这就得益于他曾经修行而来的,遍法界功德。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每次有苦难的时候,只要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讲到,常念常恭敬观音菩萨,就能够得到他的寻声救苦。

那么,刚才给大家讲到说,观音菩萨的修行之路。正一路走上来,才能得到寻声救苦的功德,为什么叫观自在呢,这里我们还可以做另一种理解。就是说无处不在。也就是说处处都在也叫观自在。你想我们常说的,只要我们的念头一动,观音菩萨就会寻念而来。那如果他没有把般若之心打开。具足整个遍宇宙的能量的话,你想像我们人一样,这求救,那也求救,同时到哪去呢,十里外求救,一百里外求救。一千里外怎么去呢,那么远,风尘仆仆太远了,所以这个时候都是要提升我们的视野心量。来了解佛法所说的这种解脱境界。就叫无处不在。

无处不在的另外一个表达,就是处处都在,既然处处都在,那么这里也在,那里也在,只要有感,当下就应,所以叫做观自在菩萨,当然观音菩萨,怎么得来的这个功夫呢,就是经文的下一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好,我们下回再讲给大家。

第四讲 何为般若

阿弥陀佛,大家吉祥。今天迈入我们《心经》的第四个主题,何为般若。上一讲的时候给大家讲过,说这个“般若”呢,是因为尊重和多义,所以没有翻译过来。但是没有翻译呢,它就有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啊,很多人读诵经典呀,学修佛法呀,就会问什么是“般若”。还有的人很有意思,问什么是般若,他说法师啥叫“般若”。因为读到汉语里边来,往往容易读成一般两般的般。其实呢,它因为是梵语,依照音译过来,包括佛典里面有一些“南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这些 诸如此类都是原译过来的。就是从音节上译过来而已。

那么讲到“般若”,这里要讲这个“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我们先且不用说般若,还有深浅,何为“般若”,接触佛法,如果说念佛的话,大家都懂,“南无阿弥陀佛”都会念。你说持戒嘛,大家都知道说不能杀生,不能打妄语。你说来一个咒也会念,说:“嗡嘛呢叭咪吽”。说一讲到这个“般若”呢,就搞不太清楚。也许有的对于佛法有一些接触。但是零星散散,不知道“般若”真正的一串,串起来它的全部内涵。所以我们要知道哈,为什么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四月初八降生的时候呢,有一个动作,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并不是说傲世全球,或者说这个看不起人类,而是他非常自信,要讲“般若”之法。这个法,世界没有。听不到,也不理解。

之所以佛教能够从西天到东土,千百年来数次的兴衰,但是还没有被截断命脉。为什么, 就是它的般若义理。这个“般若”的内涵。这种思想呢,既不同于世间的学术,也不同于学问里面的逻辑,思辨。它真正的是一个什么,只能够去悟和证。但是不能够去讲和想的东西。当然我这么一说,可能大家还是会觉得有些涩。到底何为般若呢?首先我们还是从,翻译的层面,方便来说一下,在中国,把它勉强地翻译叫做智慧。为什么说了不翻译,又翻译为智慧呢,确实“般若”智慧呢,是佛法的一个核心。一切的经书都不能离开“般若”这个内涵。但是呢很多时候,我们又走到许多对“般若”的误区,对于智慧的误区。

你好比说,这个人很聪明,告诉大家不翻译之一,就是害怕误以为,“般若”就跟世间的聪明混为一谈,那个在佛法里面叫做什么呢?俗情智慧,又叫做世智辨聪。你看很多时候,有的人非常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人情世故特别的油。但是呢,这是一个学佛来讲很可悲的状态。所以你看,如果大家知道《红楼梦》里面,王熙凤机关算尽了一辈子。最后贾母给她说,你需要修些福。就是你太聪明了,就失去智慧了,所以没有翻译。

第二个为什么呢?就是又害怕跟这些外道呀,神神道道、仙、灵、鬼、怪这些,这些呢混为一谈,以为是给你显个异。就以为这是佛经里面讲的般若法。所以又害怕这叫做什么呢,邪智邪慧。有时候我们接触一些灵异的东西啊。它确实也有一些,所谓的超能量的一些发挥。但是呢,它走的路可能偏掉了。就比如说我们学佛的正法。我们从中间走的,这是制高点。但是似乎你从两边走,也能够到达一个高度。问题是离这个正知见。正确的道路呢,越来越远了,得弯回来再往上走。所以这个在祖师们称之为,邪智邪慧。现在的好多外道呀,魔头呀等等很多。

第三个呢,还有一种学佛法,他对这个心打开到一定的地步了,没有彻底打开。你比如说,在佛法里面有一种圣人叫做阿罗汉,他所证的境界,只知其然不知道所以然。修到这个般若之心,质量是一样的,但是呢,这个数量不一样。没有达到彻底的打开。这叫做什么呢,偏空智慧。所以我们今天讲到的这个般若智慧呢,是指的只有佛菩萨具有的叫做中道智慧。也就是叫随缘自在。前面讲的看破放下也罢。一切万法唯心所造也罢。都是在形容这个自在。只要我们得道了这个智慧的自在。那么就可以称之为解脱了。所以凡夫跟圣人的区别,就看他有没有智慧,有没有“般若”。

我们现在看待一切的世间万物都是颠倒的,都是妄想的。但是呢,圣者看的都是把这个颠倒要给颠倒过来,就叫做般若。那首先你把这个颠倒要颠倒过来,前提一个条件是什么呢,你需要把现有的格局打破,把它盘活。所以“般若”有一个另一个表达就叫做空性。这个可能大家就比较贴近了。因为我们一说,到这个庙里面拜一拜。觉得说入了空门了。说一个法师出家,也说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了。所以“般若”所谓的空,但是大家不要搞错了哈,这个空绝不是说,我们把有的东西把它抹杀了,灭除了以后,显现出来一块空地叫做空。你看为什么总是不敢翻译,就怕在这个上面理解错了,这个真正的空性呢,又叫做毕竟空。有时候叫第一谛空。真正的这个空性显现出来的时候啊,也就是般若之心。

它是怎么一个状态呢,既不执着现象界的有,也不执着形而上的空。而是中道了空有结合,一个当下的自然状态。而且这种自然状态也不能执着。就这么难以把握。所以这样的难以把握的时候呢,祖师们讲到《心经》的时候都会说,有好入,空难解。一千个人往往会有九百九十个认错。就以为是除去有的,剩下空,虚空的空。所以我们一定要直白地了解一下,当我们具足了般若智慧以后。会有一个什么反应呢,既能够舍弃一切世间的称心如意。就是你没有贪着了,因为万法皆空吗,如梦幻泡影一样,人的一辈子像春秋大梦一样,具足了“般若”就醒了。但是这只是“般若”的一个层面显现,往往一些修道者会误会以为说,那我就躲起来,眼睛闭起来,什么也不见啊,什么也不理,错了。真正的“般若”,最佳的质量在哪里体现呢,在他还能包容一切,不称心如意,乱七八糟的东西,还能包容,具足了这样正反两面,那么我们把般若修到家了。所以大家要问什么是“般若”,这个只能悟。

好比说我们有时候呢,人都会有情绪,别人扑过来一句不中听的话吧,当然这打比方啊。不代表法师是要说脏话,中国的有时候说,好骂一个“他妈的”,我们一听见这个话就觉得说,这不是侮辱我吗?马上就火就冒上来了,这个时候就是凡夫的表现,没有“般若”了,那我们试着想一下“他妈的”,把“他”和“的”去掉,再加一个“妈”,“妈妈”,同样还是同样的字,还是同样的语言,但是呢,整个感觉就变了,所有呈现出来是母爱,是依靠,是温暖。你看这个“妈”字,从始至终没有变,为什么我们的心在上面起伏跌宕,就是因为没有般若之心。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说,人生呀,总是这样,你如果用般若的智慧,去观看整个人世间人的一生,不管春风得意的时候呀,他也会下来,不管你伤怀孤寂的时候,他也会过去,你一直持有这样的一个平静的心态,这就是般若的初体验。

这里跟大家讲一下,我们那会儿初出家的时候啊。今年出家都十六年了,刚刚出家呢,在普陀山读佛学院,啊,因为小和尚里边吗,还是流行很有才气的,闽南佛学院有一个小师父呢,也是刚刚出家,十八岁的青春年华,他当时非常有才,就写这个出家遁入空门以后的,这种自在洒脱。他讲到说什么,“小住人间十八秋,遁入空门复何求,青山借我袈裟地,笑看花飞雨水流”。你看这多有智慧,“小住人间十八秋”就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在这个人世间呀,就像旅行一样,最后都得离开,那既然已经出家了,看破放下了,一切世间还有什么求的呢。大家要知道人的烦恼,有求才有痛苦,正好出家了以后修道,“青山借我袈裟地”,就是搭着这一身袈裟,自在洒脱的做一个出世的一个修道者,“笑看花飞”,所有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我看着跟演戏一样,这就叫“般若”。

所以我们由此而见,你看每个人都有一辈子的挚爱亲朋,一辈子的六亲眷属,可是仔细想一下呢,人生一世,草木百年了,就跟买车票到了火车上一样,偶尔坐在一起彻夜地长谈相聚甚欢,可是第二天汽笛一响,火车一到站,各下各的路,没有人能替代。所以什么叫做“般若”呢,就是在这个冷眼来看,世界的一切真实情况,就是我们一般的人都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踏破铁鞋追求名利,“般若”就是蓦然回首的时候,这样才能看淡“般若”的这个智慧,通常不是叫做灯火阑珊吗,这是一啊。

当然我们说,了解到“般若”,既然说有苦,那么我们就要放下苦。大家要知道,虽然能够看破这是初体验,进一步你还得什么呢,跳过才是真“般若”。上次在道场里面呢,有时候很有趣啊,有这个信徒老太太,她学佛虽然学了,她很执着,去拜佛的时候呢,前面只有一个拜垫,那两个啊,这个都是居士都要想拜一下,结果呢,被一个抢先了,她没有占到,当时就很恼火啊,说你没有让着我,我排在你后面拜了,受不了了,两个人就杠起来了,杠起来,一个还朝着一个合掌说,您“阿弥陀佛”了,当时就虽然是念着佛,可是发泄着她内心的愤愤不平。这就是学佛了,号称看得破,但是没有跳得过。真正的“般若”这种情怀,就是不但能够受得了苦,任得了劳,还能够什么呢,任得了怨。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只能任劳不能任怨。你看弥勒菩萨说什么呢,谁要把吐沫吐在我脸上,我仰头看着天,它自己干掉,这就是能容难容之事嘛,所以他的大肚子就代表“般若”。当然我们这么一听以后,觉得说,唉呀,“般若”就是,不但能够看得破,还能够跳得过。

我给大家讲还不够,为什么?因为在逆境来的时候,你能过,这也是浅“般若”,我们不是要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顺境来的时候你还能扛得住,这才叫深“般若”。很多时候。你看曾经,有这么一个老师,他教学生,他非常的兢兢业业,也很讲这个师德,也不追求什么名利,那这样每次这样去教育学生,大家都非常赞叹他,后来呢,有一个同学比较会说,顺着他这样去阿谀一下说,唉呀老师呀,您真是我们心目中的这个模范,在这样一个追名逐利盛行的时代,能够有您这样的一种清高,这样的品德,已经非常难得了,这个老师一听以后,马上就跟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没有一个毛孔不舒服,这个时候就叫上当,所以什么叫做“般若”,“般若”还包括如如不动。这就叫般若之心,所以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做“般若”。如果我们上到五台山,看到文殊菩萨手里拿着一柄剑,就是砍断我们的分别烦恼心,这就是表显般若,观音菩萨刚才讲了三十二去示现,这就是运用般若的。

当然,如果说从这个道理上来讲,从佛的教法上来讲呢,还是有三个次第,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佛经里边啊,我们常说佛法不是博大精深嘛,在佛经里面是怎么专业的,来表达这个“般若”的。如果说从凡夫开始接触佛教,到最后圆满的修成一个佛果,其中呢,一定要经历三个次第部分,第一个叫做文字般若,第二个叫做观照般若,最终圆满的第三个叫做实相般若。当然,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深邃的这个概念呢,给我们了解佛法造成阻隔啊,其实很多时候道理呢,只要把他一化就开掉了啊,随着我们给大家讲解,相信大家的心力呢,也会有上有一个攀升啊。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

第一个叫做什么呢?文字般若。好多时候,我们由于走到寺院,结缘到一本经书,或者看到一个视频讲说佛法,乃至亲近到一位出家的师父,他觉得倍感亲切,所有这样的载体呈现,致使我们走进佛法开始学习,这就叫文字般若。如果狭义讲究所有的法宝经书,一切的劝世语言,都叫文字般若。因为什么,以文字和我们的理解表达,让他们走进这个无言境界。

那么有了文字以后,指导我们什么,用心呀,你看我们在讲心的时候,讲到心的观照,观音菩萨一开始,就是用心来体悟这个声音,到底是怎么升起的,他发现声音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刚才我们说骂人的时候,你在想,到底谁是一个骂者,谁是被骂者,骂的这个概念到底是真实的表达呢,还是我妄想生出来的分别,我的情绪感受,这个就叫做观照般若。

你看佛门里面常会有这样的话,问大家说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谁,这么冷的一机灵,因为这些属于我们,不在我们寻常的思维范畴内,就会把你提携到灵性的悟性上来。那你就说父母未生前,我在哪里呢,本身这个我也是假的,后面会给大家讲“五蕴皆空”。这就属于观照般若。等到观照般若不断继续深入到,经里讲的深般若的时候,就会证到实相般若,一旦证到实相般若的时候,就可不能说了,为什么?说不对,只有它们两个得道的对视一笑,或者相对的一击掌就明了了,不需要多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心相应,心有灵犀,心照不宣。

可是旁边的人一看,比如说人家两个已经证到般若这种空性,是一个高僧圣者,那他们说,唉呀,这个好好好,这个好吃,结果我们在旁边会觉得说,我爱吃酸的,就觉得这个好吃是酸的,他爱吃甜的,就认为这个好吃的是甜的,错了十万八千里。所以大家要了解,我们给大家讲“般若”,一定要讲清楚。但是呢,现在告诉诸位,般若是讲不清楚的,是修清楚,悟清楚。大家要明白这个逻辑思辨。为什么呢,就是以语言方便,入到无言之境,叫做实相般若。那诸位可能又要问了,既然讲了这么多的“般若”,说了半天“般若”,你说修行,那难道佛法没用吗,当然有用了,我们所谓的文字般若,因为是第一步有决定性的作用,就像我们去旅游吧,比如中国的美景,西湖,黄山,那么我们在从其他的报道,宣传上得知说,有这个若把西湖比西子的美景,也有说登黄山天下无山的这种胜景。就会生起向往之心,这就叫文字般若。

那么我们开始启动前往的次第了,网上查一下怎么去,赶紧买火车票,机票。到了那儿怎么住宿等等,反正在所有迈向黄山西湖的路途中,就叫做观照般若,可是我们要知道前期的引导非常重要,当我们见到黄山的明信片,见到西湖的这种拍出来的影像的时候呢,你还生起了向往之心,会去吗?可是,当我们千里迢迢,真正地登上黄山的什么始信峰,始信真的有此真景,站到西湖边,一目了然,这个西湖平湖秋月呀,三潭印月的时候呢,就不需要介绍,不需要多言,为什么?所有的西湖黄山境界尽收眼底,这就叫实相般若。没必要再说了呀,你要多美有多美,心里明白了。那大家想一想,“般若”呢是讲不清楚的,就是要我们依照着心的体悟,达到这个渐入佳境。以前有的祖师在描绘说,从凡夫到圣人入到这个“般若”的时候,他会说有一个什么境界呢,他说,唉呀,好比一个摇着小破船的一个渔翁,一不小心,摇着摇着到哪里去了,误入桃花源深处。就是一不小心误入到世外桃源。那一番美景无法用语言表达了。

大家要知道,《金刚经》里边有一句话叫做,“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指的是“般若”。当然,我们在般若的这个表达中呢,还有好多的名词,大家读佛经就知道了,有时候叫真如,有时候叫法界,有时候叫如如,有时候叫法信,问题是,我们大家呀,只要听到概念,就会生起执著。你看一说真如呢,就以为真的有一个东西叫真如,一说到佛性呢,就开始提炼佛性,一说到这个实相呢,就开始说,那其他都是假相,抛开假相才能见实相。这个时候呢,开始就进入分别的二元世界,离“般若”就远了。所以佛门里面大家去庙里面拜,常会看到一个门叫做不二法门。真正的“般若”,就是这个无言之境。

千百年来的西天东土祖师,乃至这些圣者们,都是用心的体悟入到这个无言之境。所以才成就了叫做圣人,观世音菩萨就是修这个“般若”功夫,一直修修修,修的什么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所以他的功夫,一个是时间久,二一个境界高。这样的话,怎么呢,才能够达到一个效果,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有一个好的现象出现,“度一切苦厄”。好,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分享一下,什么叫做“一切苦厄”。阿弥陀佛。

第五讲 度一切苦厄

阿弥陀佛,各位吉祥。我们继续《心经》之旅。在此之前呢,讲了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今天我们的主题呢,要了解一下“度一切苦厄”。

当然在讲“度一切苦厄”之前,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什么叫做“照见五蕴皆空”。因为它是互为因果的。“五蕴”是佛门里面常提及的概念,大家要开始听一下,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内容。“五蕴”,顾名思义,从数量上来讲,五种元素。从这个功能上来讲,他有蕴藏的意思,这个“蕴”呢,有时候又被表达为叫做五荫,就是树荫,意思是什么呢?般若之心,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所具的佛性,这个佛性常在,但是呢,就被这五样东西,给非常冤枉的覆盖起来了,所以称之为“五蕴”。“五蕴”的另外一个解释是什么呢,就是聚集在一起,一个盖还不够,两个覆盖也不算,非得这五样把它相互纠缠。这个有序的组织,形成一个巨大的骗局,把我们本有的佛性藏在那里,这就是凡夫的身心世界。

我们了解一下,哪“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什么叫做“色”呢,下面还要讲到,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千百年来,有一个佛门的之冤是什么呢,就是以为这个“色”,就是酒色财气之“色”,这就大错特错了哈,这里讲到的“色”专业叫色法,也就是说一切的物质存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为主,还有一些隐藏的,只要有物质性的东西都叫做“色”。如果专业的解释,就是有一个质量还有一个障碍,这个质量就是说既然有它的密度,有它的存在这个占用现象,那么把这个物体放在这,别的物体,就进入不到他所占据的空间了,所以叫做质碍。质量的质,障碍的碍。这是我们指的物质。

所有大家的身体,这是五蕴之一了,外在的山河大地,我们一切的生活用具等等,只要是物质的,都称之为色法。什么叫做“受”呢?领纳的感觉,就是领受外界所扑面过来的,所有的这种感觉。你觉得说,唉呀,这是苦的、那是乐的、这是喜的、那是悲的,对外界呈现出来的境界,你进行领受,这就叫做“受”。也是我们人生的组成部分。第三个叫做什么“行”,行是以什么呢?迁流的状态。你看我们为什么说从小到大。又说昨天到今天。就是在我们的错觉中,始终有一种时间的流淌。其实就是我们心的流淌。本来如如不动的,般若心流淌起来的时候,就是生灭出现了。有生有灭,这就叫妄想的凡夫世界。所以叫做迁流。

第四个叫做“想”,什么叫做“想”呢?对外在的一切物体,取种种相做种种相。这是高、这是矮、那是男、这是女、有美有丑、有富有贵等等,这些都属于相。你对所有的相定格的,觉得有一个真实的,这样的一个领悟的时候呢,就叫做“想”。所以《金刚经》里面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最后一个指的是“识”,了别的意思,一切的,我们的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最后要谁来总控呢,就是第六意识进行了别,这是什么意思?包括我讲“这是什么意思”,这五个字,也由我们的第六识来了解,这是什么意思,要生起这样一种自我觉知,我告诉大家,“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构成了自我的一个错觉存在感,所以修般若之心的,有时候会把它,传达成一种什么信息呢,就是无我,没有一个我的存在。

如果反观的话,“色”就是我的身体,所有的这个胳膊腿内脏的构成,哪个是我呢?如果说感受来讲,同样的感受,有些人是快乐的,有些人是痛苦的,你比如说一个美色当前,那么对于一个好色之徒来讲,他就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感受,那么对于一个可能年老珠黄,那个黄脸的,那个老妇女来讲,她就会生起嫉妒,她怎么能那么年轻漂亮。这就是一个痛苦的感受,所以它是没有一定的真相的。但是被我们妄想所牵引着,认为真的有感受,乃至这个所有的这些,做的一些想法呀,或者觉知呀,没有这个“色受想行识”呢。

比如说时间吧,大家都公认认为说,时间是我们承载,我们生命的一个载体,一个人活了八十岁,现在我们到了二十一世纪,随时随地,这到那有几个小时的路程,随时随地地都离不开时间的表达,从来没有一种智慧提出来,时空是我们根本的错觉。那一样的时间你说,过去,现在,未来,一般我们都是这样认知的,我记得曾经有一个,非常辉煌的时代,有这么一年有这么一天,就是九七年的七月一日,为什么?香港回归,在九七年七月一日之前的时候呢,当时还有人唱的说,唉呀,这个“沧海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一九九七年”,正当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之前的时候呢,全球的目光都锁定这个东方明珠,至今我们还能够记得当时的盛况,香港回归收回来了。现在呢?一六年,一七年,马上就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了,同样的一九九七,为什么一会是未来,一会是现在,一会是过去,没有一个定性,所以这样的迁流状态,也是我们的错觉,对于这个迁流的这种感受,其实就是时间的错觉。

我们这时候很方便的跟大家做一个实验,因为时间你无非就是当下叫今天,过了一天叫昨天,然后还没有过的叫明天,那么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果这个时间它是一个实在的,真实存在的东西,它不应该这样的,没有一个定性的变化,你比如说就这一天,很可能他在,没有来之前叫明天,正在过的之中呢,叫今天,然后过完了以后二十四小时甩后,感觉到就成了昨天了,同样的二十四小时的一个时间质量,为什么在我们的意识分别心中,一会是未来,一会是现在,一会是过去呢。

当然,如果喜欢逻辑思辨的朋友的话,我可以跟大家再做一个实验,就是同样是过去,那这个过去是相对谁说的过去,一定是相对现在和未来,可是问题是现在还在现在,未来还在未来没有到过去,你要确立过去的存在,一定是有未来,称这个过去相对而有,就像我们说对簿公堂的时候,有被告、有原告,原告在的时候出现,这叫被告,被告出现了,他就原告,那你这个过去只在过去,未来还在未来,现在还在现在,谁在过去,去相对而言有过去的存在呢,因为未来还在未来,这属于我们,在佛法上有一个叫中观里边的,这个破我们现前这种我执所引发的幻象中,一个特别微妙的一个逻辑思辨。

请大家不妨呢,随着刚才的演讲深入的思考一下,“色受想行识”,包括我们的了别的意识,当下进行认知之后,全部是一种妄想上的妄想,很可能大家接受不了,这样的一种说法,因为居然这五样东西,组成了一个我的存在,可是现在你居然告诉我说,“照见五蕴皆空”,它本质上是假的,谁敢承认呢,身在其中,大家每天都过得这么欢快,花花绿绿的世界,熙熙攘攘的利来利往,突然间告诉我们,“五蕴”是这个组成的人,我这个自我的这个本质上,它是一个幻想,所以为什么有时候佛法,我们没办法再往深入走了,就是自我的这种虚幻,舍不得割舍开,当下的物质世界,没办法接受生命,可以超然于我们这个色身,乃至我们思想的,另外一种高度和广度的存在,没办法接受不了。

由于我的幻觉组合“色受想行识”,导致我的执著出现,然后所有的烦恼欲望,都是围绕着为我服务,而无边无际的展开,所以当你看我们有时候说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折腾什么呀,一切就是为我所有吗。一切要我占有一起要为我支配。但是正是这样,又引发我们没完没了的痛苦,特别是对于一个我的定论大家想想,到底这个上上下下这块色身,哪个能代表我,说脑袋是我呢,那脚就不是我,说这块“受”上来讲,这一掐,这有感觉疼一下,那难道,右胳膊是我左胳膊就不是我吗?找不着我在哪里。

我们现在呢,这个拍摄技术非常的成熟,想有稍微有一些人生经历的。那么从小时候,你看看你婴儿时代的照片,再看看少年时代,青年,如果上了中年,老年,一生的照片,你仔细看一下,到底哪个阶段完全似乎不同的形象,属于是我,这个我是真的永恒不变。有这个始终的主宰吗?不是这样的,所以在佛陀的教法里面,会常会用一句话,说“有假说我法”,这“五蕴”是由假组和成了我的错觉。又会说云何一切法,一切法无我,那真正要我们免除这个烦恼,去除痛苦,那个最华彩的事件就是破了我执,入到无我境界。也就是般若之心显现,也就是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候。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佛门里面有这么很有趣的事,佛陀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大弟子叫离婆多,离婆多他是怎么悟道的呢?当时他出去,起身乞食游化的时候,路过一个村庄,路过这个村庄里面呢,晚上要歇了吗,要睡觉呀,那这里的村主,就告诉他说我们有一个破庙,这个庙里面呢老闹鬼,如果你不怕的话,你是出家沙门,你就住一晚上可以。他说没关系,我去。

去了以后,在这个神庙里面呢,就住在他这个供桌下面,住在供桌下面以后呢,晚上还真的闹鬼了。一个大鬼小鬼,在这个六道里面,不是有一种众生叫做,啖尸鬼,他就喜欢吃这个腐尸,有这样的众生,那么他呢,他们两个呢,就拉着一个死尸进来,准备在这享用,结果呢,争起来了,大鬼小鬼都说,这是我拉进来的,不想让对方用。结果这样争执不休呢,就找这个离婆多,来断这个官司,说一说,说你告诉我,你看见我们进来了,到底是谁拉进来的。

当时离婆多说是鬼也不讲道理,那我说是大的,小的就得罪了,他得害我,我说是小的嘛,大的肯定过来,也把我给弄死了,他最后没办法就说了实话,说应当看见,是这个小的给拉进来的,结果就把大鬼得罪了,因为啖尸鬼的很凶,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饿鬼吗,他过来就把这个离婆多胳膊给卸下来,就给吃了,小鬼呢,看着向着他,就把死尸的胳膊给它配在上面,这只胳膊也给卸了,也给配上了,腿,躯干,头全给卸光了,就用那个死尸的这个,四肢,躯干,头给他配上了,早上这个,阳气上升的鬼道,隐现的时候呢,离婆多又出去了,结果发现,我的思想还是我,所有的身体上下,给换了个彻头彻尾,他说那我哪去了,着急了不断的说,我哪去了,我哪去了?结果旁边有一个得道的罗汉点了他一句说,“本来就无我”,言下大悟了。

这就是佛陀一个离婆多这个弟子的悟道公案。这种公案呢,往往容易被我们理解成,是一种传奇和一种这个不可思议的传说而已了。好像不在现实社会,其实告诉大家,真正我们这个,我的感觉,就是由色法代表物质色身肉体,“受,想,行,识”代表精神,自我的认知。这两样结合起来,完美的兼顾的,长久以来的形成一个错觉,我的错觉。由于在这个时空交叉中,又觉得我出现在这个世界,我出生在哪一年,所有的错觉,一铆一环的扣着丝丝入口。导致我们现在没办法解脱出来,所以才讲到佛法太难修行。而且跟大家讲一下,这种难度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说一开始这种自我执著,比较淡的时候还好说,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根深蒂固的这种依赖性,生起来之后呢,再就很难摆脱。

举几个例子说明吧,身为僧人,出去都会觉得说,说你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出家呀,你这是穷的不行了吗?身体有病吗?还是失恋了?说出家是为了了生死,本身这个世界都是假的,说这个世界假的,你瞎说吧,那我们人怎么发展呢,都出家了,当和尚了,这个还怎么传宗接代,社会怎么发展,经济怎么规划呢,所以有时候呀,大家要尽量的把我们的身心,视野要往开了打,我们现在对于这种我的深深执着,就如同什么呢,上古的时期,没有水,有水没有电,但是随着这个电的发明,渐渐的这个世界就有电了,可是在某一个时间段的时候呢,有电还会停电,停了电也无妨,这就是执着到一定的地步,每天必须有灯来照明,要看电视,慢慢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世界没有电了怎么办,已经不能工作,影响到生存。甚至当下就有大批的人,马上可能就面临死亡。为什么?根深蒂固的太久了。

所以当我们佛法的智慧说,“照见五蕴”之我是假相的时候呢,接受不了。很难接受,就觉得当我都不存在了,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义呢,就如同我们说,比如说我身上长了一个肿瘤,那如果说我一个人长,大伙觉得这是个病,赶紧把他铲除掉,好了,这是公认的为所大众共许的。如果说这个毒瘤,每个人身上都长了一个毒瘤的时候,大家就要动脑子了,很可能不长毒瘤的,接受不了,这个人很怪,现实世界就是这样的境况。问题是什么,大家都长,还有人呢,认为说这个毒瘤该去除掉,它是处于身体之外的,不是健康的肌体。假如如果所有的人生下来,与生俱来,就长一个毒瘤的时候呢,谁都接受不了,它应该去除。

由此我们就推及到什么,释迦牟尼佛当时讲法的时候呢,有一个尴尬,不想讲法,后来还是有这个帝释天作为佛弟子,请他转法轮才开始讲的佛法。为什么呢,他当时有一句描绘,说我讲佛法呀,因为佛法呢,太清净纯粹了。这个世间呢,太染污执着。所以呢,我讲佛法好比什么,如入贼国,劝人不盗。就是大家整个全民都是贼,我得到这教化大家都不要偷东西,可想而知,这是为什么,无上甚深微妙法难以接受。但是它却是真理。为什么说真理呢,我们看,由于有我的假相存在。所以才导致了一切的苦出现,“度一切苦厄”。因为五蕴不空,所以有苦。

那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非常生活的自在,花花绿绿的世界,我完美地投入到其中,每天都乐呵。你为什么要讲苦呢,佛教太消极了,因为在佛陀的教法里边呢,曾经真切的讲过,人的一辈子有八种苦楚,谁都避免不了。第一个由于有我吗,你看前面有五蕴的我,所以我会出生,轮回中前身后世的投胎转世,有一个很大的关口。就是死亡和出生。

出生的时候,依照我们现在的话,因为第六意识的相续迁流,刚才讲到的“行”和“识”。所以就把那个影像给淡化了,可是当时的真实场景,人出来的时候为什么哭呢,娘肚子里面的温度非常高,出来面临外边的世界呢,犹如冰薄的那个冰,像刀子一样锋利,截我们的身体一样,这样痛苦。这叫做生苦。而且从我们母亲的肚子里面,生产出来之后呢,经过那个产道,形容为像夹山地狱一样痛苦。

生下来以后,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尴尬。就是什么,慢慢地会变老。谁都怕老。喜欢别人说自己年轻,青春永驻,容颜不老。有时候我们在都市里面的,大商城里面看第一层,全是卖的化妆品,就是因为怕老。结果老的,纵然你老的过程中也能接受了,这是人之常情嘛,会发生什么,突变会生病,四大不调了就会生病。生病是一种很大的痛苦。其他的不说了。有时候我们去挂号,连队都排不上。生病的太多了,所以坊间的一种,这个流传一种,说你有什么别有病。再一个可悲的是什么,一旦有生命的出现,就是迈向死亡的过程。所以生老病最后的结局必然死亡。这就是在一个幻相的世界中,由于我的存在,而导致克服不了的烦恼。所以你看我们脸就像一张苦字一样。这眉毛,眼睛,鼻子,一个十字下来,后面一个口,有大德写过,苦才是人生,确实如此。

可是很多时候呢,特别是现在,我得给大家这样讲的时候呢,如果离这样几样遥远的,特别是年轻人可能不会认同。因为我曾经在这个讲法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一个质疑。说他说法师,你身为僧人,可能你能够看破世间,但是对于我们来讲,我觉得我现在的年龄,非常的缤纷的季节,正在这个豆蔻年华的,我觉得很好呀,我每天有人,还有人喜欢我,我也不缺吃,不缺穿,你太消极了。

这个时候呢,我就给他又讲了一下,我说还有几种苦,年轻人容易感受。一个是爱别离,怨憎会,说白了,就是喜欢的人,可能天隔一方,甚至初恋情人,最后没有终成眷属。讨厌的人,往往就坐在你办公室对面,或者你要跟他一块出差。这就叫爱别离,怨憎会。现在有时候三个人之间,感情的纠缠,就典型的,表达了这样的苦楚。所以年轻人现在很多时候。“受”的是这样的一种境遇,感情丰富的时候。还有一种叫求不得,什么呢,看着别人与生俱来的,因为他的福报大呀,因果中他过去培的福多,所以这辈子生下来,就具足的家缠万贯,不知道有多少资产。你毕生追求,都得不到人家与生俱来的,这叫做求不得。最后一个苦,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五阴炽盛,就是这五样东西,“色受想行识”时时刻刻,控制我们的身心,不得自在,影响我们的情绪,不断的发挥,没有一时一刻能够停止下来。所以大家要明白,佛法里面讲苦,是一种智慧的表达,并不是说一定说听了以后你非得,苦凄凄去什么,就在这种苦的当下的事实中,我们去转我们的心念,把它窥空。

所以你看只有观世音菩萨,才叫做“照见五蕴既空”,无我。我们的烦恼痛苦哪里来的呢,一切人事得为我支配,一切物质为我所有,我没有得到被别人得到了,马上心生嫉妒嗔恨。想方设法把它弄得不好,这是凡夫恶业的表达。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有一切的苦厄,如影随形。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如果大家能够体悟到,这个层面之后呢,就会发现佛法讲的苦,是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接受这个事实,然后转自己的认知。这个念头跟它用智慧来看破,这就所谓的“度一切苦厄”。

从“观自在菩萨”,这是一个修道者,叫做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叫做法。“照见五蕴皆空”,实际上因地做了这个,这个实践。“度一切苦厄”,是他所得的自在果报。所以这一句恰恰就表达了,人法因果,整个心经的一个纲综。希望大家慢慢的体悟,当我的执着没有了以后,那个怎样的一个解脱境界。好,阿弥陀佛。

第六讲 色空之辩

阿弥陀佛,诸位吉祥。在此之前,我们跟大家讲了“观自在菩萨”,之所以能够“度一切苦厄”,就是缘由他用心的关照,把“般若”的空性,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世界,所以才得到这样一种解脱效果,那么今天我们就寻着经文的脉络,继续往下领略一路的修行风景。

下面的经文叫作“色空之辩”,我们给它冠一个主题,具体的内容就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特别是这个“色不异空”,在我们世间,不管晓得佛法,不晓得佛法,或者说有没有接触佛法的,内容到底讲的什么,但是几乎好像,这句话传的非常之广。所以有时候我们觉得,就是它所带来的误会,和上面所涵盖的,错误的一些认知,也随着流传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我们正确的认知之外。这个“色”,并非是讲的我们说的酒色,财气之色,而是泛指我们所有一切,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

在此之前,也给大家说过叫做色法,全部是指的物质性的东西,那么为了便于我们去理解和体悟,它一定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进行讲说,色法就是指的物质,“受想行识”偏向于精神,所以在了解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它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这样来回正面反面的激荡来诉说,就是说,一方面,要依着这个概念我们走入这个道理,所形容的这个形式上的境界,另一方面,我们在一边立这个概念走进的同时,还要随时随地把这个概念,所引发出的执着给它抹去,其实这四句话,它也算是《心经》里面的核心。可是我们如果真正的要,体悟它的时候,确实还是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就是从空上面,我们来做一个带着大家,从理论和心的体验,我们做一个,这样的一个了解。

那么首先,从我们常了解的空性来讲,到底这个空性,它是否有顿渐之分,那么这个空性真正把它圆满以后,是否是一个空空如也的状态,所以我们对于空性的掌握,其实是我们学习,这部经典的核心内容。首先如果说从排除性上来讲,就从道理的排除上来讲,一般在佛法的划分中,把它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就是我空,如果说再白话一点讲,就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错觉。

第二个叫做法空,就是我们所有的认知和领略,这个由自己的思想,跟外在的这个境界,碰撞而产生一系列本能的反应,它也是一种虚幻的境界,所以叫做法空。但是我们在不断地往空性的,这种究竟制高点走的时候,它不断会引发出来一个概念,又一个概念,包括我们认为我空和法空。它也是一个空的概念,所以第三个层面,就是讲到说空空。

很简单,我们做一个现场实验。你比如说我们怎么体现这个我空,大家要晓得我们一切,这个色身的存在,每天当下都有情绪上,或者这个物质碰撞上的体验,就比如说我们触摸这个椅子,但是通常作为一个,一般的凡夫人来讲,他肯定是觉得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这个疼痛感也罢,触摸感也罢,这个情绪的喜怒哀乐也罢,它都是随时随地的在发生,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不这样才怪。

但是如果我们真正要走进,我空的这种心灵体验。你比如说我们有时候自己把自己,这个胳膊上这样狠狠地掐一下,通常的时候,我们说在凡夫的颠倒状态下,那我们感觉到的是说确实在疼,如果你能够,念念地不忘怀佛法的引领。然后念念地跟进,这个疼痛感不断地发生,大家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上做一个实验,那么你会发现这个疼痛感,只要你观察得越细致,越贴近结果它的这个什么,真实感就会越来越淡化,所以这就是一种修禅的体验。

我们指的我空,因为我们下意识会觉得我在疼,如果再从法空的体验上来讲,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禅修,因为我们一般了解到的,禅修是有一个蒲团一打坐。非常四平八稳地坐在那儿,那也是一种方便的积累而已。而真正的你要体悟这种空性。比如说对于法空的认知,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你比如说我叫宏海,但是我出家之前,并不是叫这个法名。我的俗名是另外一个名字,而且是有名有姓的。在我出家之前的那段生命过程中,如果有人叫宏海法师,我是没有反应的。但是出家十几年之后,再有人叫我曾经俗家叫过的名字的时候,我已经几乎是没有反应。为什么,就是一切本来是一个空性的,这种概念性的,大家约定俗成以后,执以为实。但是你去观察它的本质。它只是一个临时性的,暂时性的组合性的一个存在。

如果我们能够每时每刻在生活中,去观察我的存在。对于我认知一切万法的这种存在。窥破它当下显现出来的,这种欺骗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握到空性,触摸到空性的这种味道。当然为什么又列了一个空空。就是在我们一切试图把握的过程中,我们还是本能的会产生。一个又一个的定值,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出生。所以这个时候又用这个空空。来把两边进行一个制约。所以大家可能在听闻这个,经典讲释的过程中,我们会觉得说,怎么总是这么多的道理道理道理。其实道理当然不是我们最后的目标。可是道理是什么?引领我们心灵体验,它是一个匡正身心的标准。只要我们的身心随着道理,它的走向而走的时候,那么道理所追求的这个境界,就会随之而出。

首先我们跟大家说一下,这个“色不异空”,“色不异空”对空性,我们做一个理论上的排除法。因为我们现在大家都在一个,“有”的现实环境中,“有”就是说我们当真。一切都是真的,我活的也是真的,社会也是真的,人际来往,每天的工作,事业,等等,都是真的。立足于这个本位的世界,所以在设佛陀教法的时候,它趋向一个空的引导。

但是真正如果说,我们入到空性中的时候,它确实是什么都没有吗?并非如此,所以我们除了,从排除的道理上来讲,我们再从次第上来感受一下,空性到底它的究竟之处,是一个什么概念。一般我们听到空这个词的时候,大家都会下意识的认为说没了,其实这个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什么?断灭空。就是说比如说这个椅子,我坐在这里,那么等一下我们讲经完了以后,我起身以后这个椅子上面就空掉了,我们一般都是以为说这就是空性。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色不异空”之“空”并非如此。

那么刚才我们分析了半天,觉得说你比如说我们前面也讲,原来身体和我的认知,是从“色受想行识”这五个组合,把它结合起来的一个,整体的错误认知,这个时候通过分析我们了知到,一条一条地把它拆开,觉得它只不过是临时的一个组合,它真是并非如此。这个空性,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就叫做析法空,分析的析,通过分析了解,而看到它这个不实在的层面,当然如果要是从速度上来讲,和近距离当下的体悟上来讲,析法空是通过一堆的道理描述,然后用自己的心参与进行这个观照,最后很可能会前因后果,而得出来的这个感受,悟到空性。

可是速度上更为快的一种叫做什么?体法空。就是当体就是空的,因为本来的存在,它就是一个幻相,所以你说时迟那时快,当我们在种种计较过程的时候,你还离不开这个幻相摆布。还是在“有”的本质中,所以更为快速,更为高妙的一个体悟方法,就是你悟到它当体,当下现前本来就是了不可得的,所以说析法和当体,两个空的次第上来讲,只不过是从方法手段和根基,也就是我们说的,心里承受能力上来讲,进行一个差别划分。

但是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都属于前期的引导,和操作的过程,真正这里“色不异空”之“空”,叫做妙有真空,它为什么要用这个妙有,来进行修饰,它绝不是前面的抹杀掉,一切的断灭,认为这是空空如也之空,也不是一定要经过一系列的道理,把它给推比出来,那还离不开“有”的世界,这个妙有真空,就是说,本来空和有,它也是一个相对列的讲述,你把它融合了以后,入到这个我们说的,不二的这个境界中,这叫做妙有真空。

很可能在理解上,这个次第大家,因为在讲法的时候,用了好多大量的佛学术语,那么我们给大家做一个比喻,可能我们会更有所了然,怎么讲?这个断灭空,就如同说我们,比如说一个镜子,影现,一切的影像,那么断灭空,我们在了解的时候,就以为说要窥到镜子的这个,功能和它的作用,那么一定要把影像给除去了,它显现出来镜子是干净的,可以照天照地。就觉得一定把影子去了以后,所显现的镜子才能称之为镜子。而这个析法空和体法空,则认为说,影子是影子,镜子是镜子,它一定是抛开的,只有这个真正的空性,它等于说是一切的现象,物质也罢,精神也罢,都离不开当下,我们这个佛性的本质。一切佛性的本质,可以承载一切的现象,一切的现象逃不出来,本质的当下作用,不管你能够走多远,或者思想能够设想到哪里,但是它都没有离开现前,我们这个本有的真心,前面讲到的遍法界心。

这个我们这里就讲到了,说真空妙有什么意思,就是镜子和影子永远是分不开的,但是镜子也是镜子,影子也是镜子,也不能把它混淆,所以佛门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妙有非有,它不是真的像我们以为,摸得着看得见的有,真空不空,它不是真的是把这些,所有都败坏了以后,所显现出来这个空,所以我不晓得大家听到这里,我们做一个比喻,在佛法里面讲到空性的时候,把它比喻为什么?镜花水月,就是镜子里面的花,水里面影现出的月亮。讲到有的时候,比喻说什么,它是风起云形,就是云彩风一吹,云彩瞬息变化,但是云彩它胳膊里面,你把云拨一下,它没有障碍,但是你去看,它确实有云彩,所以说空,并不是什么龟毛兔角,就是乌龟本身是不长毛的,兔也没有角,那么它说“有”并非是金坚石碍,就是金子,这么的坚硬,确确实实有质量,石头放在那,它就是有一个障碍。

所以我们把这个,进来,出去,出去,进来,不断地用我们的心灵体悟,才有可能掌握到,这个空性的当下的,这种觉受。其实我们因为这样,从理论上讲,只是一个还是从文字上的推理,希望大家在听到这一段以后,认认真真地去从自身的,这个当下的生活中,去进行这个体认。

这样的话,回过头来我们再了解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千古的名句。它的真正内涵在哪里。首先我们跟大家说一下,“舍利子”是怎么来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印度,他收了好多的出家徒弟,号称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一千二百五十个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人呢,是随时随地常随他的,而且其中,更有十几位叫做大弟子,首席大弟子,舍利子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他为什么叫舍利是什么意思?在印度来讲,是一种鸟,这个鸟,眼睛长的非常漂亮。它就是以眼睛漂亮而出名的,印度人当时都叫它舍利,那么当时有一个女人,她的眼睛也长得非常漂亮,她漂亮的这个眼睛,跟这个漂亮鸟的眼睛,非常相像,所以当地人,就给她送了一个外号,叫舍利。因为那个鸟叫舍利,这个女人生下来的儿子,极其的聪慧,和有善根,所以把他叫做舍利子。

他妈妈怀孕的时候,怀在肚子里,那么他妈妈原来,老是跟她的,这个兄弟(摩诃拘絺罗)之间的辩法。因为印度有很好的,这种法义学习的传统,很可能,他们家也是世家,辩法的时候,这个舍利弗的妈妈,就老是会输,可是后来怀了这个舍利子以后,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利弗以后,她再跟她的兄弟去辩法的时候,每次都必胜,把她的兄弟给辩败了。为此她的这个兄弟,知道说她怀的这个孩子不一般,还又离开家去远处去求道,这个寻道求法去了,当然他当时学习的,并非是佛陀的这个教法,由于他为了学法而较劲,指甲很多年都没有,没有剪掉,长得很长很长,跟个爪似的。后来我们在经典里面常会,描绘一个人,叫做长爪梵志就是指的他。是舍利子的舅舅。所以我们现在就知道大概了解一下舍利子。当时是佛陀的首席大弟子之一。最有名的舍利弗和目犍连。这里把它叫做舍利子。

那么说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刚才我们了解了空性以后,这里再去讲的时候,就很完美的给它灌完,有时候我们听闻佛法,还要有诀窍。就是说可能很繁琐的义理,因为它大道至简。就是貌似很玄妙的义理,可能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说讲得太繁琐了,就会令智慧退掉,讲的过于简单了,又会让这个义理不能周全。所以我们下面再灌的时候,就一气而下。不要让它的血脉割断。

什么叫做“色不异空”,“色”我们前面讲到的是五蕴之首物质法,那么虽然是五蕴之首,但是用这个深般若的空性来观照它,就是观察它的真实存在的时候,当体是一个幻相了不可得,所以我们这里才讲到说,“色不异空”就是“色”是空的,那么我们听了色是空的以后,下意识马上又起来一个概念,原来“色”是空的。就有了个“色”是空的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这种执着同时产生,所以又来一句叫“空不异色”,也就是说,“色”是空的,没错,“色”是“空”的,这个“空”也是空的,还没错,所以叫做“空不异色”。如果要把它这个接上来讲,就是说“色”是空的,然后“色”是空的这个“空”也是空的,跟“色”是空的,一样是空的,就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可能大家觉得绕进去了,这并非是文字游戏,而是文字般若。

那么为什么后面,又讲到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要联系到刚才我们讲的,我空和法空前面两句,其实就代表了,“色即是空”是我空,可以这么说,那么这个“空即是色”,是法空,可是色是空,“空”也是空。又出来一个空。这个时候,就要相对的来进行立,相对的来进行什么破。所以后面两句,其实就是“色即是空”是什么,就是“色”的空,跟“空”的空一样是空的。“空即是色”就是“空”的空,跟“色”的空也一样是空的,你看说过来,大家就更明白了。其实最后讲的就是,色法和空法都是空的。连“空”也是空的。这句话真正的内涵就是这样体现,所以我们把它血脉灌过来。明白了以后就好了。

如果说我们这里也可以,再换一个角度,大家还记得我们此前,给大家讲到《心经》之心,属于什么?遍法界心。这个遍法界心就是包罗了我们,整体的精神也罢,和物质也罢的两重概念。整个世界的构成和显现。都没有出我们新的作用和功能。那么如果说配着这个,遍法界心来再了解一下,这个“色空不异”这四句的话,很可能我们会觉得更加明确。怎么讲,就是说,如果从心地上来看“色不异空”,你想色本来是为我们这个遍法界心,所变现显现出来的,那么我们去找这颗心的时候,“心”尚了不可得,“色”怎么可得。

还记得,曾经达摩祖师到了东土以后,传这个心法,那么二祖慧可去找他去求法,求法的时候,达摩祖师,嫌他心不够虔诚,不够纯粹,所以为了表他的心,二祖就著名的就是断臂求法那个公案。完了以后,说那你好吧,要求法你就求,求什么法,二祖说我的心不安,达摩祖师那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结果他上下找,找不着心,了不可得找不着。所以才觅心,了不可得,心就安了。

我们在学这个遍法界心也是,心都了不可得。唯心所现的色法怎么可得,所以叫做“色不异空”。可是色是空的这个概念,也是由我们了不可得之心,所幻想出来的一个概念,所以才说“空不异色”,但是为了误会别人害怕误会到什么了,就是整个把它又陷入,我们刚才讲的断灭空的,这种境地的时候,就做一个比喻,就好比我们说,地上有池塘,我们说这个池塘夜色,就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皓月当空,那么正好,这个月亮,会映在池塘里面。可是我们不要以为说,这个池塘里面的月亮,是把它搅和得没了以后,或者说把月亮堵上,不许映在池塘里面的时候,才以为是空。并不是如此,是映在水里的月亮本身就是一个假相。当体即是空的,所以说“色即是空”。

可是问题是,你也不能没有这个月亮,如果你没有这个水来映这个月亮,那么就说明什么,这个水不能够把这个月亮给映出来,但是水除了有水之外,什么东西又能映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又说了一句,“空即是色”。就是这个水映月当体映出来的。这样来回我们了解一下,才有可能把这个色空,这个逻辑上的思辨辨析清楚以后,用自己的心情去不断的观照,就会有这个空性的感受出来,这就是我们这句话所要,该告诉大家的一个讯息,生命的真理。

当然由于这个佛法传到东土以后,我们常有一句话,叫做秦人好简。就是中国人喜欢简洁明快,举一反三,所以,本来说完了,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还得说什么,这个“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但是因为道理都一样,所以后面索性,就总结了一句叫做什么?“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受想行识”。这四个精神层面,跟物质层面,同样也是当体了不可得。这是整个佛法,一代释迦牟尼佛宣说,教理中的核心义理。所以请大家听完这个“色空之辩”以后,不能够把它忘却,要时时刻刻提在自己的心头,就在生活中去念念观察,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希望大家能够渐入佳境。

上述一系列给大家讲了,这么一个天大的道理,当然在很多人来讲,特别是完全没有了解佛法的人来讲,是非常晦涩的,因为几乎是平日所不到之处,但是大家也不要惧怕这个东西,因为它跟我们的心性是息息相关的。在佛门里面有一句话,就是既不能够妄谈般若,就是瞎在那说空,也不能够怕谈般若,人人皆可以到达。所以具体我们怎么能够切实,从自己的生活中去走进空性,这就需要我们来走入佛法。我们常说的学修,学修,就是不但要从理论上去学,还要从法门上去修,一切这个空性的前提,就是我们所有的,这个学修的一个方法。或者我们叫做这个,刚才说八万四千法门。

你比如我们常讲到的诵经呀,或者说礼拜,或者说念佛,乃至持咒等等,就是让我们的身体行为,然后还有我们的说的这个口业,乃至我们起心动念的意,身口意,始终锁定在一个清净的状态。乃至包括持戒也罢,包括这个受三皈也罢等等,这些都是佛门里面的一些学佛,初阶的仪轨。这个时候就会可以,去掉我们很多的误会,以为说学佛,难道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一个神秘主义的,一个深不可测的,这样一些仪式。让人觉得好像没学过的,觉得总是走不进去,它的功用就在这里。因为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体悟空性,就是我们太当真了。有一句话叫做大家都在演,看谁不当真。你如果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那么过来的就是真实的境界,真实的喜怒哀乐。你如果能够把心地上抽身出来,那么当下就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所以这么多的法门。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身心收摄在,一个清净的状态。然后空性它是自然显现出来的,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这个次第。他不是在抓一把抓过来的,不是向外得来的,有点类似于我们说你只管去水落。就是你去拜佛,诵经,只要把心调在清净的状态,那么一切我们的分别,执着,对于这个整个这个,现实生活的这些投入,它会收回来。当下你就能悟到这个空性。如果说你没有去这么去做,那么你还是投身进去,那你始终就是这个水在起伏跌宕。看不见水下的石头。所以一切的法门,都是为了落水的,水落以后自然石出。

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会错误地去拔苗,到处去找空性,殊不知,经典里面形容过,说有一个愚痴的人,他到处找出空在哪儿空在哪儿。殊不知他当下就在空之中。所以自然拔苗的话,就会真正把这个(体悟),空性的这个机会,给它错过。

那么,如果说我们想去走进体悟空性的话,还是有好多种方法的,除去我们常去这个依照着,佛法里面提供出来的,比如说长期地读诵一部经典,《心经》每天都背,背七遍。每天背七遍,每天背七遍,长期以往,你会有不一样的觉受。或者大家会持这个《大悲咒》,每天二十一遍,一天日复一日的一个定课,那么长期以往,还是会出来同样的感觉。当然这是一个什么,大家都必须经过这样的一个训练。是一个死的训练。经过这一段时间,你攒足了一个,就是说心地上一个,体悟的能量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活的训练了。你比如说请大家在我们,正在兴高采烈的生活的时候,你应该冷不防地想一下,就是说当体悟一下,我原来以为我活着感觉那我是谁,往回想,我到底是谁?天地之间我是谁?就不断地反观这个,就能够触摸到,那个这种空性的边缘。

比如说我们在这儿坐着坐坐久了。那我们身体一下子起来的时候,你身体的变化和你感觉是不一样的,在通常一个凡夫的状态下,那我们肯定是坐着坐着,我起来就走,反正还是我再走。如果你的心相对收摄到,一个静的水平的时候,当你坐着的时候是这种感觉,你起来再走,那么会发现我的存在,很可能是衣袖挥之间的,这种动作。乃至我脚踏地上的时候,一种触摸,仅此而已。真正那时候我在哪里,我是谁呢,只是一个,这样的一个肉体在行进之中。跟这个大地的一个什么,节拍感受而已。那那个时候的我,就是全部的内容。那个时候,其实并没有说我的家庭,我的事业,我的生命当下就是如此。这就是空性的修学观照方。

当我们睡得很熟,一晚上睡得非常的,休息过来。早上只要你眼一睁,我们的意识思想开始启动的时候,你会说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怎么生起来的,就我们躺在床上,你就可以修行了,这会儿我怎么生起的第一个念头。从何而来的。这个念头你能观的它不断地不断地,我该洗澡、洗脸、我该刷牙,我该上班,这一个一个念头又是怎么出来的,久而久之这些方法训练的多了以后,自然而然会就是有这种空的初体验。阿弥陀佛。

第七讲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阿弥陀佛,各位吉祥。那么我们的下一个主题呢,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叫做“不生不灭”。

在这样的一个空性的观照中,或者我们对于一个法门的执持中,一定会出状况,这是理所必然的,就是只要我们不上心,不修行(还没有什么状况),一旦我们佛法上心的修行以后,一定会出大状况的,对于空性的追随不断的,这种触摸到一定的地步的时候,它会有一个,究竟圆满的状态出现,所以可能如果大家读过佛教经典,里面有一个词,就是修行到不退的时候,叫做悟到了无生法忍。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几乎将要成功的一个境界,叫做无生法忍。

所以大家来看这句话经文就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又叫着这个舍利佛的名号,告诉他说,在这样诸法如梦幻泡影,这个空相,这种真实世界的,这样的一种境界中,一切的万事万物是没有一个生灭的,没有一个染净的,所谓的染净,我们也可以就是我们说,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个是善的,那个是恶的。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都说,下意识就说,这是好人,会觉得说,这个人善良,他每天都是修的善法,让大家快乐,行的是善道修桥补路。说这个人是造恶不赦,这个杀人放火。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们两个二元世界的对待层面。所以这里佛就讲到说,这个在诸法空的这个境界中,没有生灭垢净和增减。包括一切所引发的,对待的一种执着。

但是这个现象,这个说的这个道理,跟我们现实社会的现象,是完全脱节的,至少在我们现在看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观察现实的世界,一切法都会有生呀,其它的不要说了,我们每个人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出生的都有生日,那么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年某一天,去死去,都会有灭。我们整个世界大的轮回中,它都会有成住坏空,这样的一个节奏。我们每个人在生到灭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从生老病死,也是一个周而复始。我们的心念,还不断不断的在律动节奏中,有一个专业词叫做生住异灭。怎么能这里讲到说一切法,“不生不灭”,就是万事万物怎么会,没有一个出现的期限,和它灭亡的一瞬。这就是我们颠倒的见解。

真正在佛法修证者,也就是得到大智慧的人,在他看这个整个万事万物的时候,确实没有一个生灭相的。什么叫做生灭,首先我们要了解生灭是一个泛指。如果说俗一点,就是指它的流动性,它滚滚向前的这种节奏性,所以一切的万事万物,你看我们都在转,地球也在转,时代在发展,迈入二十一世纪,大家始终生活都是滚滚向前的这种感觉。这是一种错觉,在空性的境界中,绝对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脱颖而出,当真般的显现生出来。

所以说,我不知道大家了解到,在佛教里面,有一篇很著名的论点,叫做《中论》。《中论》里面就描绘这个,万事万物绝对没有一个生相,就是生的一个真实状态,它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就是为什么在这里讲到这个,无生才是万事万物的真实状态。因为我们有流动性的心,去对待它的时候,一定会感受它的生灭性,但是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常态,或者大家都认为是绝对的,这个道理的时候,很可能它从根上来讲,就已经有了致命的错误。这就是佛法的伟大之处。

你看他当时在思辨,这个万事万物的真实状态的时候,他就发现了说,从根上来讲,根本就没有生出来这个状态,首先我要了解到,你比如说我们都认为说,事物是生出来的,人也罢,一切的万事万物,包括这个椅子桌子,它出现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生出来的,但是它的这个生,是经不起推敲的,到底我们说万事万物,它是自己生出来的吗?万事万物是不可能自己生自己的。为什么?因为当它出现的时候,称之为“自”,那么所有另外的物体都称之为“它”,它是不可能自己生自己的。就包括我们人类,也是父母亲生出来的,生出我自己,那么父母亲就叫做“他”了。不是“自”,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其实万事万物也更不可能,是从“他”生出来,如果我们一定要从,哲学思辨上来讲的话,没有一个“自”的存在,怎么确立“他”的成立。就像我们去对簿公堂的时候,如果没有原告不会有被告,相对被告说原告。所以他生也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那么是不是两个人共生,当然是了。我们会说父母亲生了孩子。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在佛法里面解释,只是一种因缘的体现,就是我们一种幻相,律动节奏。一个因缘一个因缘出现,而导致这个人,我们生下来,还要继续成长。可是我们如果从根本上以为说,a和b生出来c,是绝对成立不了的,为什么呢?我们首先从自己不能生自己,他也不能生自己,这个我们是从物体而言,那么自己和他一块也不可能生,为什么呢?就跟一个沙子榨不出来油,另外一个沙子也榨不出来油,那么你把这两个沙子搞到一块,也榨不出来油,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这就是佛法里面,这个比较严谨的一个推比。大家尝试着体悟一下。就是既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但是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生,是因缘而生。因缘就是我们上一讲,给大家讲到的妙有,如幻如化的妙有,一切的世间就本来如此的存在。很自然而然的存在。可是在这种存在中,如果要论它的实质现象,没有一个生灭。所以这里讲到的“不生不灭”。

大家想想,如果一定要生,那么必然会有灭,在生灭中,就会有这个什么呀,增减。有增减的过程中,一部分认为这是对的,一部分人认为那是错的,认为增是对的,减是错的,或者认为减是对的,增是错的,那么在这样的话,一定会就有对错。就是我们说的垢净就出来了,所以大家发现了没有,其实一切世界的出现,都是有分别对待而言的,这句话最终的目标是为了什么,破我们的相待而有,因为我们是万事万物,都是相对而有的。

大家想想,有老年人所以有孩子,有东然后就有西,有美就会有丑,有长就会有短,一切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待而有,所以当我们执着,拿起一端的时候,另一端如影随行就到了。我们要鉴别一个修道者,是否已经具有了般若,或者已经证悟到空性,就用这个来鉴别。这是一个指标,看他是不是有对待的视野,有对待就是凡夫,如果把它摆平,修平等没有对待就是圣者。

我们可以把这个作为我们上一讲,这个空性的一个进一步巩固的理解。当然这个从这个法义思辨上来讲,还是比较让人难以接受,你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家都在首肯,说明明是相对论,一切都是相待而有的,你怎么能,佛法怎么会讲说没有一个相待法,生灭增减垢净都是相待而有,明明现实中确实有,为什么我们会彻底否定它,大家可以跟着我的话,来做一个实验。我们在一路不断地做实验,就是为了证明有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很可能就是错觉。

你比如说我们是相对,说长和短,这个拇指是短的,这个食指是长的,我们就立了两个长短的概念,那么这个长和短,首先我们来讲,它是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出生了以后始终保持的东西,并非如此。一尺对一寸来讲它是长的,那么对于一米来讲,它就是短的。在这,如果说我们一定要说,把长的来相待短,对短来说长,就跟刚才讲到的原告被告一样,同时在,你才能成立长短这个概念,你想没有长,短是怎么短的呢?向谁说短去,因为有长才有短。就像父子一样,没有儿子,父亲何称之为父亲。

那么可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再进行反思。大家看,长短相待的时候,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它就是一个幻觉,为什么这么说,你比如说我们要建立一个长,它确实是长的,那一定要有短,来相对成立长的存在,可是我们现在返身回顾一下,短哪儿来的,短也是由长来衬托出来的,现在你要立长的现实感,那么一定要短如影随形。问题是短还要等着长来给它印证它是短的,那你怎么有,短现在还没有呢,还等长来验证,你怎么由短而去确立长,这是第一个反思的问题。

因为长短就存在,我们真实的世界中,可是问题是,我们现在发现它是一个错觉,再进一步说这个长和短,它是同时出现的呢,还是先后出现的,如果同时出现的话已经出现了,你要相待成立干什么,因为都已经出现了,都生出来了。如果没有出现的时候,那到底哪一个先出现的,我们往往会沦为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一个无休止,这个讨论中,其实佛法告诉大家,只要明白鸡能生蛋蛋能孵鸡。就是我们真正要窥到它,真实的作用在哪里,它的真相在哪。所以你看,同样是在我们前面讲,这部论典里面叫做《中论》。

以后如果有人感兴趣,可以去投入的学习一下,它里面就讲到说长短相待不成立,它的原话是这样的,就是说“若法相待成”,如果一个事物,是由另外一个事物相待而出现,“是法还成待”,就是相待出现它的那个,也得由它来相待出现,“今则无因待”,现在没有一个短来成你们的长,“亦无所成法”,这个长上哪儿找短,去成你们的长。短也没出现,不晓得大家听清楚了没有。反正我要告诉大家说,这就是佛法的微妙法义,不管是我们在听闻道理,参与思辨。或者是直觉的去读诵它,重复的读诵它,记忆它。都会有助于我们什么,走入这个不生不灭的空性境界。

那可能大家要问了,说,法师,你讲了这么多,到底什么叫做“不生不灭”。我也没听懂。万一我不生不灭来了,我怎么对付,它怎样一个形容,当然我要告诉他的是,就是历史上千百年来佛门里面的,这些圣者就不用说了,还有这些大成就的,历代高僧祖师们,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以悟到,不生不灭境地,而确立他高僧的身份,这个我们并不是从名利,或者声名远播上来讲的,或者他富有四海上来讲的,都是同他是不是得到了,这个无生之法。

当然我们在这里借着,祖师们所传达给我们的一些信息,我们尝试着走入到,这个不生不灭的境界,了解一下真正悟到,不生不灭的境界的人,是怎样的一种感受,近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德高僧叫做印光法师。他是净土就是修净土宗,念阿弥陀佛而成就的,他就是由一心一意的,念这句“阿弥陀佛”,把所有的妄想分别,和滚滚红尘里边的繁杂琐事,给排除掉,然后入到这个不生不灭的,这个空性境界中。

他当时在证悟了以后,向他的弟子们讲说的时候,描绘的时候,用了这么一番话。他说,“已经悟到无生境界的人,他的心态是这样子,就是这个境界未至不将迎”,境界就是指的一切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将来的将迎合的迎,他不去设想或期盼,将迎就是设想期盼的意思,这个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他不会主动去攀揽的,设想期盼它的到来。“境界现前不攀揽”。攀登的攀,这个揽入于怀的揽。就是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不会说在这个事情上,刻意地参与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个攀揽是什么意思,往往我们一般理解的话认为说,很可能是对这个事情,他产生了欲望了,他赶紧想抢过来得到拥有它,这是一方面告诉大家,就是有时候我们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逃避还没有去承担,这也不是说你放得下的一种体现。为什么,你看祖师们这里讲到的,境界现前不攀揽是什么,就是事情来的时候,我同样也不害怕不逃避,我不贪着是不攀揽的一面,我不拒绝也是不攀揽的一面。因为一切都是如如不动无生法。境界过后不忆念。就是这个事情发生以后,我也不惦记它,什么流连忘返,或者下一次还怎样怎样,他没有这个心的生灭流动感觉。

所以这个就是这句,“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中,没有一个生灭垢净增减的,执着和相状可得。一旦投入到空性的怀抱,那么显现出来的心地的时候,他就是这样的一种感受,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称之为他说修行已经到了不退地步了,证到无生法忍了。请大家仔细的回去查一下,什么叫做无生法忍。

我们下面再说一下,这个不生不灭的境界。当然因为《心经》这个知名度太广了,我们每次去读诵《心经》,宣讲《心经》的时候,都会遇到这个无边无际的,扑面过来的问题。有些是些疑问,有些是些错解,还有一些觉得说太过高深了,当然这都是事实存在的,那么对于佛法,比如说对于《心经》的学习,其实我们并不是说,要大家就是同步的一下,就悟到这个空性或不生不灭,所有的佛法展示出来的时候,它会有三个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个就是我们跟这个佛法结了缘,慢慢生起兴趣好乐,很可能这是我们一生中,才只能到达的一个顶点。那么还有一些人,他听了以后,可能曾经有过这样的缘分,再加上这个深邃道理的引领,那么他们就会渐渐地怎么样,不断不断的往高处增走,这是第二种效果。除非有特别格外稀有难得,这样的人呢,过去就等于说,装满一个袋子物品,不断的塞,不断的塞,不断的塞。他已经要装到这个口上了,装到口上头,听到这样的一种语感语境,他就马上这个灵动这个心性,这样的一种证量就会脱颖而出。所以每听一个经文也罢,概念也罢,几乎就是这三个层面的效果,不知道在座的诸位,你在第几层而已了。

那么讲到这个不生不灭,就会碰到好多疑问,因为你佛法讲不生不灭,可是我们读《心经》的时候,觉得说什么叫生,我们说人生出来了,什么叫灭,难道不死了吗?这是吃了长生不老药,佛法是炼丹的吗?或者说“不垢不净”,可是我们确实,你连佛法也在,提倡大家要多修善法,要少做恶事,那么,难道连道德的这个标准,也要弃之而不顾了吗?或者说“不增不减”来讲,有的这个学佛的朋友就会说,师父不增不减,那明明这个工资,发的时候钱就多了,花了一个月完了钱就少了,股票升起来了就增了,股票落了就减了,难道这是事实中的现实,怎么会不增不减呢,这就是我们从这个现象和本质,心性来讲呢,我们始终把它给化成两端,你看我们一路讲,《心经》过来的时候,都不断的提醒,但是我们往往还是在随时都忘怀,这里讲的“不生不灭”,它是一种体悟到,空性心性的一种心境,而并非是抹杀我们,现前现实生活一切的现象,一切的现象依然还是在,生灭垢净和增减之中。但是我们就是要从这个现象上,走进它深邃的这个本质,不生不灭之理。

打个比方吧,就好比说,我们说黄金,它是具足黄金的这个金性、尊贵性、稀有难得性,但是我们的黄金呢,看我们把黄金做成什么,有时候可能黄金我们只会,打成戒指项链,这是最多的了,那我不能抹杀戒指项链的存在,有时候我们把黄金会塑成,一个非常庄严的佛像,供在这个寺院里,大家做功德给佛像贴金,然后供在那大家顶礼膜拜,会增无量的福德。有时候像这个总统套房,大家去住的,这个高标准的这个酒店里面,总统套房里边,连这个水龙头,马桶,或者是浴缸,全部都属于黄金的,那你怎么办,你能够否定它做了马桶,它就不是黄金,只有是佛像才是黄金吗?所以这个我们就是要,借机来理解一下,所谓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这个“不”,不是对现象的否定,而是在现象上什么,它本来存在的一个隐藏的真理,但是我们现在只看到现象的层面,没有触摸到真理的这个层面。

就如同说黄金,我们可以说把它做,项链,戒指,脸盆,马桶,水龙头都可以,不是抹杀这个具体情况,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铸成佛像,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不管是它做戒指、项链,乃至马桶、水龙头,一直到做成最庄严的佛像,从始至终它变换,不断的在变换中,它黄金的本性丝毫没改。就黄金的本性这一点没改而言,我们叫做“不生不灭”。

当然如果大家想再从体验上去了解一下“不生不灭”,那么我们可以再给大家引用一下更加深邃的思辨和这个境界的说明。好,阿弥陀佛。

第八讲 轮回

阿弥陀佛,各位吉祥。我们还是进行,我们对于《心经》的学习和体会。下面这个主题就是要讲到,可以说是学佛过程中,要迈过去的第一个信仰门槛,就是轮回的主题。

大家既然知道《心经》,是对于学佛佛法来讲,它是核心的,这样的一个修证体系。那么其中,必然面对也是不可缺少的,就是轮回这一步,在怎么走的,要把它讲说清楚。一般我们在这个世界生活惯了,在这一生的事业约束惯了,所以我们在对于这个轮回这个词,首先它太赋予,更多的宗教性。有时候觉得不是很科学,乃至大家谁也不晓得,真的是否有前生后世,所以说了解佛法,学习佛法和修证佛法的三个次第来讲,我们要知道,要相信轮回和因果,这是学佛的第一步,那么要相信轮回和因果,是修证佛法的最基本的台阶。

下面我就依着,《心经》要讲的经文是什么,上一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一大段的经文,就是除去我们说的,“无色受想行识”,前面已经讲过了,那么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又是何物,转一个了解角度,我们就要告诉大家,其实这一句话描绘的,就是我们的生活。而且描绘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世的生,和这一世的活,包括我们每一生的生,和每一世的活,都在这样的一个范畴之内。

所以首先,我们走进一下轮回的原理。可能大家对于轮回,听到以后说是一个,刚才讲的一个神秘的宗教词汇,其实轮回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转,轮出去转回来,轮出去转回来。如果我们觉得,轮回这个现象难以接受,你就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现实世界和生活,没有一个事物不是在轮回。我们脚下所踩的地球,就是在自转,由于对它自转一周的感受,我们觉得一日一夜过完了,绕着太阳转一圈,我们觉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又一次轮回,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包括我们人的身体,吃喝拉撒,乃至睡了又醒,醒了又睡,在这生命的过程中,其实有时候,我们没有仔细地停下脚步来认识,如果你能真切的观察,万事万物无一不在轮回之中。

包括我们有时候我常讲到一个,可以说一个笑话一样的,就是我们穿衣服都是如此,在某一个年代,可能喜欢穿衣服是,喇叭裤,我记得如果说,有记忆的年龄的人的话,想起上个世纪,慢慢的又流行成,裤子又成窄的了,慢慢又宽了,慢慢又窄了,就是衣服的款式,都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轮回进行。所以大家要晓得,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物,也是没有例外的,以轮回的角色不断地向前,进行生活,一生一生,一世一世,可是轮回确实,又让人难以相信,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有时候,视野太窄,老是锁定现前的这个节奏,就忘乎了大环境它的一个,运作体系。所以说,对于轮回,我们只能够凭着,我们接受现前世界的现实现象,然后再匹配着佛法里面,进行的解释,来进行双重的配合理解,我觉得应该有,可以产生让我们,有几分接受的这个心态。

首先一个我们要了解一下,轮回的动力是什么?因为大家知道,世间的自行车要走,人在蹬,汽车要走,一定要引擎发动,那么作为一个生命机体,人来轮回,他一定也有主动的这个力量。在驱动这个轮回的进行,这就是我们大家常常知道的,叫做佛教里面叫业力。一般我们称之为叫做行为,只要是你的身体有动作,你的这个嘴巴有语言,刚才讲了你的心里有起心动念,这都属于行为的范畴。这个行为它并不是说我们,比如说我们所有生活的行为,在过程中,我们会所见的人,所经的事,一天又一天的生活,但是不是我们经过了以后,就完全把它什么抛诸于脑后,永远没有了,并非如此,我们每一天的举手投足,起心动念,开言吐语,都会留下什么,烙印。一切的人事关系,生活的因缘中都会留下烙印,那么这个烙印就是我们说的业力。你所造作的行为,造作的行为,它等我们经过的时候,甩在身后的以为没了的,它是储藏在一个东西里边,储藏在哪里。这是我们第二个名词,大家要记住叫阿赖耶识。

现在我们社会,这个研究心理学也罢,医疗学也罢,最多深度研究,只能研究到人的意识,里边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我们现在比如说,我们每个人当下,反作用观想一下自己,就是思查一下我在想什么,这个是可以做得到的,这就叫第六意识。我不晓得有时候是否叫做潜意识,也是这么一种称谓,但是我们每个人还有两个意识,是除了佛经以外,没有任何学科,和世间的学问能够讲得到,一个叫做第七识,叫做末那识,末尾的末,这个那,就是那里的那。这个末那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告诉大家,就是把精神和物质,整个这个肉身结合的一个,我的存在,始终由谁来,咬着这个我的感觉不放,就是我们的第七识。只要我的存在没有断掉,那么第七识的作用就一直在继续。还有一个第八识,就是更幽微难测,叫做阿赖耶识。

这个阿赖耶识的作用是什么?它又叫藏识,我们所有的行为过后,全部藏在阿赖耶识里边,藏在阿赖耶识里边,然后怎么去进行,下一次生命的转化。告诉大家是这样的,就是比如说我们一个人,从出生的时候开始长大,慢慢的变成青年,壮年,开始要衰老。这么一起一伏,一直到我们生到死的过程,中间一定是这样起伏的,在我们生下来茁壮成长,乃至到青年壮年的这个阶段,是我们生命中显能的力量,超出潜能力量时候发挥,大家一直是茁壮的成长,身体也越来越这个捷健,也越来越这个深厚,但是,过到一定的年龄,这个研究上是说,好像是过了22岁,人其实就开始衰老了,但是一般我们初显的表现,过了30岁40岁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身体也老态龙钟,渐渐也就鸡皮鹤发。这个时候,是我们生命的潜能的力量,开始压过显能力量一种作用,一直到我们死亡的那一刹那,就是只有潜能的力量,完全没有显能的力量,在这一生一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大家还记得我们刚才讲的,都会有行为,所有的行为就藏在阿赖耶识里面,由这个阿赖耶识储藏的这些,我们一辈子生命痕迹的烙印能量。

但是大家记住这个时候,它是一种什么,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就是这种抽象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我们肉眼凡胎,没办法触摸,就像我们说的,如果相似比拟的话,就像我们吃方便面,里边有那个,脱水的这个蔬菜,那么这个东西,或者是我们大家有的人,吃过那个维生素,不是有一个泡腾片,现在它处于脱水还没有泡腾,这样的一个状态,储在阿赖耶识里面,等到人死后,这个第八识,我们的阿赖耶识,就会转成一个什么?民间俗称灵魂,在佛教里面叫做中阴身。这个中阴身,如果从圣者的眼里他能看得到,差不多就一尺高,通常来讲,那么它就像一个蜡烛点燃了以后,那个火焰一样,扑通扑通的,就在整个这个法界飘荡。在法界飘荡的时候,这个时候它的色身,显现的颜色都不一样,如果我们一生中,比如说前一生所做的善业比较多,颜色就比较浅,所做的恶业比较多。大家知道,如果我们行恶事的时候,我们的心理,我们的意识,都会处于一个比较极端,比较沉重,比较痛恨的这么一个状态,所以它呈现的就是黑色,这叫中阴身。

中阴身就寻着整个世界飘荡,去找他下一世有缘的父母,碰到下一世有缘的父母,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因缘就又开始牵线了,如果说世间有一个男女之间,在行这个淫欲,那么这个他会因为人在激情的时候,会有这个心力发出来,微细的,只有最清净的佛陀,在禅定中能够收到这个信息。第二个就是跟他有缘的中阴身,会吸收这个信号,就莫名其妙的,因为跟他的下一世的父母,有因缘牵挂,所以莫名其妙的,就被这个男女给吸引到他跟前,在这个时候,看到男女的色身,如果见了男人的身体贪爱,就一刹那投胎,就变为女性,如果对于女的身体贪爱,一刹那投胎就变为男人。跟父精母血一结合,一个胚胎出现,神识投进去的时候,下一生马上就要开始了。十月怀胎,依然出生再长大,周而复始,从前身到后世的轮回,就是如此进行。

主要的驱动力就是我们的业力。主要这个核心主宰轮回的枢纽。就是我们第八阿赖耶识。第八阿赖耶识跟第七识合作。等下一世我们出来的时候,尽管这个出身也变了,家庭也变了,性别甚至都可能变了,可是,那个我执依然没有变,第七识还没有斩断。所以我们下一辈子,在你所经的人所见的事,所遇的遭遇,全是上一辈子所有行为,那个烙印,大家还记得吧,再次的泡腾和挥发。你这辈子种了什么因,下一辈子自己招感什么果。

比如说老伤害别人,那么恶事做的多了,下一辈子可能就老遭人伤害,自己招感。因为你这个泡腾出来,遭遇还是自己,心阿赖耶识所变现出来的,而且投胎非常有意思,就是说子女跟父母亲,一定要有因缘,否则是投不进去的,如果这个父母亲他的福气很大,很富很贵,可是你子女,上辈子积攒的福量不够,那你投不进去。这个子女和父母亲要投胎,还必然有两个主要的因缘牵引。就是两条牵线,一个是情感上的相欠,要么就是财务上的瓜葛,所以如果说,是父母亲欠了子女的,那么如果投胎转世到他们家,他一辈子就是,尽量的给他好吃好喝,恨不得把心掏出来。这就是说过去世,这个子女对父母有恩,他得还。如果说是这个子女欠了父母的,那么这辈子孩子从小非常听话,也成家立业,发扬光大,非常孝顺双亲。这个兢兢业业的一直是,不管家庭事业和孝顺二老,都能够做得非常的,比这个寻常人能更加的尽心,这就是子女欠了父母的来还债。所以一个是讨一个是还,相欠,相讨,相还。无非就是这样。要么是钱财上的,要么是情感上的,情感上的就是疼爱有加,钱财上就是进行物资支撑。

所以有时候子女,如果是过去的债主来了,那么他很可能就是,把你家的财给败光,或者出去有时候,出点事情,出了车祸了,或者是被人骗了,或者做生意整个倾家荡产了,所有你的家产都能给你败光。这就是财务上的相欠。我们从人到人的轮回过程,就是这么运作的。所以说在这轮回中,一期又一期的轮回,就是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但是我们往往以为说,生了以后再死就不知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殊不知正当我们这辈子,怎么也可能还咽不下这口气,千般万般交代不清楚的时候,下一生马上就要开始。这就是轮回。

那么大家要知道轮回中,一切的因果关系,都是自己的业力负责。你看因为我们刚才讲到的还是说,从人到人,大家不要忘了还有六道。佛教里面讲到的六道,就是说,人下一世不一定能够保证你做人,还有可能什么做畜生,动物。这是跟我们还有相互衔接的世界。互相可以感知的。如果说人再恶业造的比较多。所以从中,我们就是说,怎么样来看待这个六道轮回。并不是说让我们了知,六道轮回以后就尽情的去什么,任它轮回。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我们修行佛法,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这个必要性。因为大家从前生到后世的轮转中,我们发现了没有,有一个就是说,所有将来的遭遇,是你当下所有的行为来进行负责。所以从这点来讲,你看我们佛教文化里面,常讲到的这个仁义礼智信,其实就是配到佛法里面,常是有这个,五戒,杀盗淫妄酒。如果说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讲,三皈五戒开始,也就是我们人之常情的,要从这个孝道,从恭敬,从发这个善心,把一切人都当做这个,甚至说一个长辈父母来,这样的去尽孝和尊敬。就等于说我们说,皈依三宝对一切佛菩萨,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是未来佛一样。

所以从这一点角度来讲,我们往往觉得说轮回很可怕,其实正因为轮回,才给我们有了一个,修正生命质量的机会。就是多做善法,多修善行。当然如果说多做善法,多做善行,从这个角度来讲,是提升让我们的生命,始终悬浮在什么,悬浮在这个相对高层次的一个层面,比如说六道中,我们始终能够保证,人的身份和质量,甚至更高一些的,当然大家怎么理解六道,并非是说强行的把它,划作什么鬼,天,神仙,等等,就是六种,生命质量高低不同的,一个状态世界呈现,就是在人的世界里面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我们常说到鬼,鬼它跟人来讲,并没有很大的区别性,他也是一个众生世界的呈现,包括天人也是如此,但是下面的不如上面的,上面的要比我们强。那仅此而已。所以我们对于生命质量的追求,在这上面就有了主动的把握性。就是我们可以改造业力。这是讲到轮回的主题。

我们为什么讲到这个轮回的主题,就是这里的经文里边讲到的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什么呢?“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们不要说“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是何意?大家刚才还记得我们说的业力,业力是从何而起的,它一定要有一个引发性,你不可能说平白无故的,我就喜欢干这事,对它生起什么,贪爱,然后再进行索取,那么一定会落下行为的烙印。

所以说这里讲到的“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刚才我们把它,替换成一个描绘说,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每个人,你看当下所有的自我感觉,和外面的交流,离不开眼睛,看颜色,看物质,看世界,耳朵听声音,鼻子闻味道,那么舌头尝这个饮食,身体跟一切外在的世界触摸,还有我们的意识,对所有眼耳鼻舌身,收集过来的消息进行分别判断,然后有了一个自己的认知,你看一个人的生命机制,它就是以这一套程序系统,来进行运作的,所以说“眼耳鼻舌身意”,是由谁引发了它造作的行为,就是外边的“色声香味触法”。

一切外在呈现给我们的世界,我们会觉得,这个风景非常的好看。这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到了跟前的时候,我们马上觉得赏心悦目,这都属于物质性的一种贪婪。甚至我们有时候出去觉得,纵情山水,整个山河大地等等,这都属于叫做色法,会引发我们眼根的贪欲。耳朵也是如此,我们可能会觉得说,我们要先静一下,然后赶紧就放一个什么,这个比较高档一些的西洋曲,或者中国的古琴等等这些,就认为说,所谓的可能说摇滚,这个有点歇斯底里,就是这种声音好像会乱性,但是高山流水的古琴,就可以养心。

其实一切的声音,只要引发你耳朵向外攀揽的,都属于“色声”。“香,味”外在世界的“触”,和呈现给我们的意识,了别的这个境界,都属于让我们六根跟六尘。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也就是我跟世界的关系,组合成我这个认知。

然后每天生活中去领略世界,然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好,坏,痛快,痛苦等等这些分别。这就是我们这里讲到的,为什么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而且大家要记住,不仅仅是一生如此,生生世世,都是用这六根去对六尘,而产生六识,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指的,要把整个我们生命的这个,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导致轮回的这个机制,要给它破坏,就称之为解脱。

所以大家知道以前,释迦牟尼佛在说法的时候,他非常的巧妙,有一次他下面的弟子,有一个人就是修这个,无欲法,修清净法,他就要平息世间,一切的这种贪着欲望,所以这个时候,他每天修,可是他一个根本的贪欲,他断不了,就是人本能的这种,我们常说的本能的应该是合理的,但是本能的在修道路上来讲,都得把它断掉,所以说修行的时候,十二年他就怎么也没办法,断掉自己的这些根本欲望。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看到了,观到他的这个情况,就想进一步的再度化他,就去带他一块去走,走的时候,前面就出现了一个场景,地上有一个乌龟,大家知道乌龟都有一个壳,过来一个狗,就想咬这个乌龟,把这个乌龟用嘴轰得翻来覆去的,想把它给咬住,结果这个乌龟只要狗咬它的时候,它就把这个头、四只脚、尾巴都给缩进去了,但这只乌龟刚好,四只脚一个头一个尾巴,一缩进去,正好不是六根吗,代表我们说,缩进去这个狗就咬不了了,这个狗走开了,它这个乌龟的这四只脚,头和尾巴,又伸出来,那么狗又过来咬了,它又缩进去了,就这个场景,进进出出,刚好被佛陀跟他的弟子看在眼里,佛陀就教导他说,你看,这修行人,就如同这个乌龟一样,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六根,如果能够把六根门头严严地把守,用清净的禅修来把它控制住的话,就不会被外边的,声色犬马给引诱,而导致他去造业再进行轮回。

结果这个弟子,就在释迦牟尼佛的这个,这样一个很巧妙的点化下,他终于发现,原来他主要不能解脱的问题,就出现老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依然那么去运作,一直这样运作,就奠定了我们生命形态的,这样一个体系出现,而且无休止的继续轮回。所以大家要晓得,一切的法门,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之子而归,超越,那么下面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什么,反悟。 好,阿弥陀佛。

第九讲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阿弥陀佛,各位吉祥。上一讲的时候,我们给大家讲了一下轮回的主题,那么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既然一个凡夫的生命形态,是以轮回的这样一个,怎么讲的,可以说一个低级的生命形态而存在,那么一个圣者能够得到解脱,一定是以出离轮回作为标志的,这样一个显现,对于一个圣者修道中,他怎样从轮回中抽身出来,这就是要关系到,我们佛法里面讲到的法门,每一个级别,因为圣人他也从开始刚刚的了道,到最后进一步的努力,最后直至圆满的成佛,也有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我们先给大家,做一个知识性的介绍。

一般我们在佛法里面,把凡夫和圣人划为十个世界,叫做十法界。十法界除了我们刚才讲到的六道,这属于叫做六凡,就是在这六道里面世界里面,每一个众生都属于凡夫,还有呢叫做四圣。就是四个圣人的阶位。最基本的一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圣人,我们常常叫做阿罗汉,想必诸位有时候到各个名山大川,去拜一拜佛,或者进大雄宝殿里,去参拜一下的时候,都会看到正面是释迦牟尼佛,那么两边有可能是他的弟子,或者是两位菩萨,文殊普贤居多。那么再两边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有时候叫十八罗汉,阿罗汉就意味着,从凡夫到圣人的第一个圣境。我们通常说的跳出三界处,不在五行中。

那么还有一个更高一些的,叫做什么呢,缘觉,这个缘觉,等一下我会跟大家细讲,就是要观十二因缘得到的,他的一个修行法门特色是什么?有时候他可能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这个世界没有佛陀出世,也没有佛陀讲这个佛法,他完全处于没有佛法这个资讯,这样的一个人生状态中。但是他自己由于过去曾经,我们前面讲到轮回,他轮回中造了好多的业,这个业属于求解脱的业,所以他积累了好多的善根。他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他依然看到,比如说春夏秋冬这个世界现象。他会觉得为什么春天,叶子会生长出来,为什么秋天会落掉,为什么夏天这个炎热,为什么冬天白雪皑皑。他就对这些生命过往,他不断地观察,从这个观察到细致入微的时候,他就能够吃透它的真相,而从中超凡出来。这个第二个层次就叫缘觉。缘分的缘,觉悟的觉。从这种因缘中觉悟出来。

第三个再高一点层次,就叫做菩萨,想必大家都听过有一个词叫做是,大乘和小乘,前面讲的罗汉和缘觉,都属于小乘圣人,菩萨第三个就叫大乘。那么大乘菩萨,跟小乘的区别是什么呢?就是比如说罗汉缘觉,主要致力于自我的解脱,他只要核心就是我一定要解脱,把我要搞定,不想再轮回了,菩萨的行径是什么呢?他不但自我要求得解脱,同时他要跟一切众生,都让他们得解脱,也就是目光锁定。甚至更锁定众生先解脱,我再解脱。所以我们说大乘佛法就叫,自利还要利他,这是第三种圣人叫做菩萨。那么从菩萨再修修修,修到因果圆满了,彻底修得完美无缺的时候,就成佛了。这四种圣人,罗汉,缘觉,菩萨,佛,就叫四圣人。为什么跟大家讲这个呢,就是在这四种圣人里面,特别是罗汉缘觉和菩萨来讲,他们各有自己所属的,修行特色法门。

下面我们要讲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就是要讲到第二个圣人,缘觉的修行法门,超越轮回,我们主题叫做反轮回。因为缘觉他观察到,他把我们前面讲的轮回步骤,它很有序的用十二个阶段,给它划分出来,这个我们可以再跟大家讲一下,划分界定,非常明了,我们就更能够明确说什么,这个前生和后世的关联作用,你看这就叫无明。

这十二个轮回步骤里面,第一个无明,就是我们为什么会造业,大家是否想过说,我们人活在人世间,为什么每天都要,俗话说叫折腾,脑子里面一直在想东西,要发展,要创造,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发展创造,可是我们一定会有念头冒出来,身体每天都要有行为,这是控制不住的,在佛法里面常把人类称之为,多思多虑。是这么一个生命的表达,那么由于呢,就是由于我们过去,是有一念无明烦恼,无明就是不明白,颠倒,套在咱们这个心经里面讲,就是你的心里没有般若,所以你就会颠倒去什么,无明开始就是什么,会造业,造业就是第二个阶段,就叫做行,由于过去世的无明和行,导致什么呢,导致你有了业力,行为就是业力。业力牵引着我们,到了这一世的时候,就开始有了什么?“识”了,“识”就是我们上一讲给大家讲到的,投胎转世的那个过程,阿赖耶识。

这个“识”,转到“识”的时候,就是在娘肚子里面,一个胚胎形成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说,佛法,过度的一种宗教的这种理解,其实释迦牟尼佛在两千多年前,对我们现在科学的预先证明,比我们现在还要观察得细致,如果大家有机会的话,有一个叫做《佛说入胎经》,就里面讲到说,人从这个娘肚子里面,开始怀孕以后,从胚胎时期开始,七天一个变化,七天一个变化,而且变化什么时候是一块软肉,什么时候慢慢地具足了六根,什么时候有了骨骼经脉,乃至四肢什么时候长出来,整个这个心识成熟了以后,有了思考的作用,对外界有了这个冷热的感受,等等这些,七天一变化,七天一变化,说的要比我们现在医学上的B超,还要细致入微得多。这十二个因缘步骤的,第三个步骤就是“识”,就是指的投胎的那个阶段,“识”。

第四个阶段叫做什么呢?叫做明色,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识”投已经进入以后,在妈妈的肚子里面,那个很软的,很嫩那个胚胎肉形成的时候,就叫做明色,明色再一步发展发展,就是在娘肚子里面发育了,就叫做六入,意思是说“眼耳鼻舌身意”,这时候作用就出现了,所以大家想想,生命是一个多么,我们说伟大的奇迹,怎么会有生命是如此展现,但是告诉大家,就是由业力展现的,无中生有。我们不会反顾一下说,为什么我们长的就是,胳膊是胳膊,腿是腿,我们也没有反顾到说,反观到说这个世界的一切,是怎么出现的,没有说春夏秋冬,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八大处,有时候也会去十三陵,有寺院啊,或者去踏踏春,或者有时候会做点善事,放放生啊什么的。

有一年,我们去到这个,好多地方是种了好多的樱桃树,樱桃树因为在初春时节,这个樱桃还没有发芽,没有这个绿叶子,更不要说开花结樱桃,这个光秃秃的一个树杈子,过了两个月以后,慢慢就开始有了这个发芽,有了绿叶子,又开花,慢慢就结了果了。就是我们一直每个月几乎,去放一次生,每个月所见的情景就不一样。当时我们就研究了一下说,为什么这个枯树枝能够无中生有,来生出来这个嫩叶,生出来枝桠,生出来花,又结果,可能我们很少会,生命会有这样的反思,这其实就是伴奏着,我们主体的生命轮回。

六根就是四肢啊,这个眼耳鼻舌功能的出现,也是如此出现的,就是业力在那儿什么,就跟抽一样,抽就把过去的这种力量,把它抽新的芽,发出来一样,所以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就叫六入。六入完了以后呢,差不多娘肚子里怀胎,开始饱满了,十月怀胎该出生了,出生的时候呢,就开始什么呢,有了“触”,第五个阶段就是“触”。为什么叫“触”呢?你从娘肚子里生出来跟外界接触,可能大家都不知道说,我记得讲到生苦的时候,为什么人生出来都是哭的,痛哭,就因为突然间,肚子里面的温度体温,人体的非常高,但是接触外界的时候,温度骤然降低,那种痛苦劲根本受不了,所以他一旦接触外界的时候,就有了感触,身体的感触,这个时候第七个就是受,有了感触,接触冷暖,那么一定会有什么,这个舒服还是不舒服,你看我们现在如果把空调开着,大家觉得很凉快,感受就好,如果空调关掉,闷热闷热的,感受就难受,所以第七个就叫受。有了感受。下面的步骤大家要记清楚了,因为我们现在开始要反轮回了,主要在哪个环节容易突破呢?

有了感受以后,我们会生起什么啊?贪爱。大家知道人生一生的时候,慢慢的贪爱,是什么时候慢慢萌芽出来的,就是从我们少年到青年,到壮年的这个阶段,茁壮成长对外在的物质世界,无边无际的开始层层递进的,产生这种贪爱。不晓得大家怎么理解这个贪,告诉诸位,在佛法里面解释贪,就是越多越嫌少,很可能开始的时候就是衣食足矣,能够饱腹,能够遮寒就可以了,你看我们现在慢慢的就觉得说,你比如说当今时代,其他的不说了,就是我们所居吧,刚开始可能租个房子就很满足了,甚至来到都市里面打拼,住地下室也行,都是租的,那么打拼一段时间了,觉得说,唉呀,慢慢的有点积蓄了,就想换一套自己买的,买的时候可能几十平,就想换一百平,换两百平,有了大两百平以后,又想换别墅,觉得拥有别墅了,又嫌不在海边,就是不断的买,最后觉得这儿有一栋还不行,到处都得有一栋,这就是人的贪欲无止境,爱就在这个阶段出现。由于你爱,可是你有这个贪爱出现的时候,你不是说天上掉馅饼,平白无故给你的,你得去付出啊,这个时候就叫做取。

大家记住我们在讲八九阶段,八九十阶段,爱的时候,产生了执爱了,就一定会奋起直追,就会去想方设法运用种种的手段,进行执取,当然所以说佛法里面,我们为什么提倡说,大家你看到这个,十善业提倡,其实归根到底就是,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遵纪守法,我们所有超出,本所当然范围内的贪欲,一定是通过非法手段得过来的,所以在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什么,又会去造更多的,为人所不齿的行为业力,所以就叫做爱取有,由于你有浓烈的贪爱,然后不断去执取得到,想方设法的得到,最后得到了,可是你又造了好多的行为,还记得我们说轮回中,所有的行为都会储藏为烙印,又等待我们下一世的返回,爱取有阶段,是我们生命轮回节奏中,最猛烈的一个推动过程,推动环节,由于有了爱取有,那么又会导致我们来生,还会去什么啊,生和老死。

大家回到经文上来,所以这里讲到的“无明,无明尽,老死,老死尽”,这就是指的什么,如果顺着随着,这个十二种步骤来讲,就是我们的轮回之路,如果逆着我们的,十二种因缘步骤来讲,就是解脱之门。缘觉这个圣者就是通过这个方法,它叫做逆观十二因缘,怎么讲呢,它最基本的步骤,就是从爱取有这个上面进行隔断,我讲到这里大家都会明白,为什么佛门里面,首先修行常听到一种叫做戒律,我们误会,总会觉得说,戒律这个,你看你出家的和尚,啥也不能干,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这么多的享受,你又想干,又不能干,那多痛苦啊。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如果说从解脱的,这个人生观上来讲,那么这个戒律,就是在这里当机立断的,制止住我们的爱取有,所有的佛法法门,都是这儿开始下手,你看我们说要熄灭贪嗔痴,要勤修戒定慧。但是我们往往以为戒是,好像是把我们给约束住了,殊不知戒律其实是来,保护一个修道者的最佳的护栏。所以在一个修行,或者说一个持戒者的意识价值中,他会认为戒律是一种保护,但是往往我们不能够,觉得说常人来讲不这样才怪呢,那你啥都不干,你活着还有啥意思,他就用这种被动割舍的心,来理解这个主动放弃这个坦然,所以往往这就是说世间法,跟佛法有的时候对接不上的缘故,你看戒律其实就是在,爱取有这个阶段进行切割,所以佛法里面的好多提倡,包括让我们少欲知足,包括让我们这个敦伦尽分,就是要存天理随人伦,就是该咋办咋办,你好好的认真的生活,认真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越位,我不晓得其实佛门里面,像我们法师们都是很讲究,爱国爱教的,从这点来讲,也是有一种广义上的,制止我们贪欲的步骤,所以这个就叫做“无明”。是顺着轮回。

那么“无明尽”,就是把你曾经的黑暗烦恼,给你断掉的时候,就叫做“无明尽”,你看“无无明,亦无无明尽”,那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无明”,什么是“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既然你的无明都灭了,那你相继后面的轮回步骤,这十二个阶段都不会出现了,都不会出现了,都不会出现了,说明什么啊,最后的老死或者再生,再老死,也灭了,所以叫做“无老死,老死尽”。这是一个缘觉圣人,修行反观的步骤,是一套修行体系。

但是我们这儿也要告诉大家,是什么呢?《心经》啊,并不止于说,只是要修一个缘觉的圣者而已。它直接的义理就是要圆满的成佛,大解脱大究竟。所以它一定要把这个空性,发挥到极致。如果在这个步骤中,虽然我们为了免除轮回,不做凡夫,而去修行圣者用这个法门,但是你要修圣者用法门的时候,你会对法门还产生什么啊,一系列的执着,前面我们讲到的,“色也是空,空也是色”,这也是说,法也是,这个世界的,世间法是空,出世间法还是空,所以才会有说“无明,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指的这个修行这一套系统,终于要摆脱轮回了,但是你确定有一个真实的,要摆脱轮回的这样一个执着见解的话,也是不可以的,所以才在这里又叫了一个,“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我这样给大家讲一下,我们才能够把经文吃透,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心经》的经文,或许很熟悉,但是仔细一个字一个字灌的时候,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云里雾里,在讲的什么,连这个修饰词和语句的这个设置,我们都搞不清楚,那更何况去把文给通了以后,才有机会去谈玄说妙。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以这个为例,告诉大家一方面轮回与反轮回,就是以这样的机制进行,另一方面你放下了轮回,你还得把返轮回也放下,这个才叫做真的脱离了轮回。如果你执着一定要脱离轮回,它还是轮回这种层面的一种。

所以这首先给大家讲的是,十二因缘,这属于缘觉圣人的法门,后面还加了一句叫做,“无苦集灭道”,这个就是我们再加一下解释,是什么呢?就是指的罗汉圣者的一个修行法门,一般阿罗汉修行体系,就是四个真理,苦集灭道,当然是从这个概念上,重新进行一个划分组合,其实从本质上,更没有离开我们当下,就是说轮回与反轮回的这个体系,那这个苦集灭道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当时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以后,大家都知道,在菩提树下打坐,睹明星而悟道,悟道了以后,他就开始要度化他该度化的这些弟子们。首先有五个人,后来随着他出家,这五个人呢,曾经在他出家的时候呢,也是追随着他去这个,离开王宫去修道,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分开了,那么释迦牟尼佛成佛,成道以后回来,首先度的就是这五个人。这五个人给他们讲的什么法呢,就是讲的“苦集灭道”。

你要了知,我们当下的就是我们所有的人的,这个生命过程是一个根本性的苦,如果从分析上来讲,我不知道大家对于人生,我们前面讲到度一切苦厄的时候,也讲到生老病死,如果从泛讲的话,就是说随时随地,甚至我们的起心动念,其实都是一种什么,停歇不下来的烦恼。所以他就告诉他,你要了知这是苦,你要知道这叫苦。那么苦是怎么来的,他告诉他说,是你过去世集结来的这一世界报,叫作“集”,就是我们说积集在一起的“集”,“苦集”。那么你现在想解脱,就是要入这个寂灭之道。也就是我们说的,禅定,后面要讲的涅槃,由于你想入这个寂灭的究竟解脱,那么你一定要修什么,佛法,正知正道,所以叫作“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这是属于罗汉式的一个修学体系,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始终,沉迷于这样的修学体系,你还是从这个,可能从这个,虽然超越了三界的轮回,但是你还是不可能成就,究竟的成到佛陀的这种解脱之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呢,我们就加了一个“无苦集灭道”,是对这套修学体系,你还同样不能那么的产生制约,这样,才能够有可能继续,向成佛之道迈进。所以大家在这里稍微明确一下,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如果修道者来讲的话,一定是首先要出轮回,然后再成佛道,出轮回到成佛道过程中,这些执着都得一一摆平。当然还有更高层面的摆平。我们下一讲的时候再告诉大家,还有六度法门是属于菩萨所修的日常行为。好,阿弥陀佛。

第十讲 无智亦无得

好,阿弥陀佛,各位吉祥。我们学习《心经》,前一讲,可以说到了一个制高点,讲到这个一直到“无智亦无得”,那可能有一些听法的朋友们,就要问了,你最后还嘱托我们了一声,说这个空不是那么好空的,还得认认真真的去在现象有里面,老老实实有板有眼的去做,那一直有板有眼,怎么能算摆脱这些世间繁杂的分别,去证到空性。今天我们就开始,这个佛经,它是非常圆满的,开始再引出来一个验证标准,是什么?就是看你有没有挂碍。

没有挂碍一切皆不妨碍,只要有挂碍,就必须说有板有眼的,从因到果不能逾越它,所以我们下面的经文,就是讲到说“以无所得故”,从六凡四圣归无所得以后,“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是衡量我们的一个标准,主题的一个词就是说“心无挂碍”。

你看这就是讲到,可以落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了,我们现在之所以这个,有时候看不破,放不下,照不定,就是因为挂碍太多了。大家发现了没有,有时候现代的生活中,人确实压力非常大,甚至有时候走得很艰辛,做一件事情,跟别人相处关系,前有狼后有虎一样,左右摇摆不定,为什么,归根结底还是怕自己,并不是怕任何事任何人,就是怕自己的挂碍,被别人给侵占了或者失去了,怕脚下踩空。

所以设想一下,我们现在人活在世间,几乎都被这些妄想无明,所把它拥簇成了一个最大的挂碍,《心经》破的我执。你如果没有我这个最大的挂碍,一切都不在话下,所以大家看挂碍,挂碍,就是有所牵挂发生障碍。咱们坊间流行的话,就是说你这辈子好什么,你就死在什么上,确实如此,你执着什么,就是什么把你给害掉,所以叫做挂碍。

给大家讲这个挂碍,是非常有意思的,它不但通我们现前的身心世界,还可以通到凡圣法界来讲,在佛门里面,有很多这样挂碍的典故。其中有一个祖师爷,他已经修行非常好了,他可以说这个“无智亦无得”,修得就几乎已经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多了,唯有一件事,物品,放不下,就是他有一个水晶钵,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出家人,托钵乞食,它吃饭的一个根本的容器,就叫钵。这个钵是水晶的,紫水晶钵。

那么这个禅师,就叫金碧峰禅师,他就是本来的其他,都已经能放下了,很自在的一个禅师了,就放不下这个,每次拿出来钵,就看一看观赏观赏,后来,这个讲到这个人,人活百岁必有一死呀,我们前面讲到轮回的时候也讲过了,人在什么情况下,就是寿命要终结,一个是他这辈子福报,要享完的时候,这一辈子所带来的阿赖耶识,带的那么多的物质资粮,如果你提前透支光了,那么到了你生命的终结,可能你的寿命还没有终结,但是你的物资支撑不够,就得重新洗牌,得投胎轮回转世,那么还有一个是什么,你上辈子所积攒这个寿命范畴,活到底了,也得死了。那不管凡圣人示现的这个色身之相,他是一定有生死的,包括这样的大禅师,也不能够例外。

所以,他的寿命将要灭的时候,他还没有摆脱这个最后一个挂碍,跳出这个轮回的知见,民间常有一种说叫黑白无常,来捉拿于他,就是锁他的这个神识灵魂,可能在这个点上,我们再特别讲一下,就是容易把它觉得是迷信,在佛经里面,也会觉得有地狱,还有什么铜,铁这些城墙,还有狱卒,在这个经典里面叫恶霸,就是油锅剑树炸人的那些,就是那些夜叉等等,那些鬼类的判官等等,都认为这可能是子虚乌有的。

大家要知道,每一个世界有每一个世界的情形。你比如说咱们这个世界,也同样有,如果我们交税,就得去税务局见税官,所以它各个部门,各个这个体系里面,它都会有主管这样一个角色,在他方世界里面,或者在这个陋劣的世界里面,也离不开这个,我们做如是理解,就有可能会把它,上升到一个理性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责,这又是迷信了。

那么这个黑白无常,就是负责,从人道里面转生到鬼道的时候,它要进行一种牵引,他是做这种工作的。它就来拿这个金碧峰禅师,结果,拿的时候,因为他入了禅定,一旦全放空的时候,找不着他的神识了,它空掉了,你的神通力根本不如他,你根本看不见他。在这种情况下,就土地爷过来给出了个馊主意,说他最爱就是这个紫晶钵,这个黑白无常就变做老鼠,在这个紫晶钵上摆弄,果然把他给引出来了,说舍不得他的紫晶钵,顺势就把他给捉拿住了。

捉拿住以后,就跟这个黑白无常商榷说,你看我这个修道修得还不圆满,要不再给我七天时间,我到时候一定自己就来,你们不用来捉我了,我来这个在这个阎王佬去报道,审判一下,结果,这个刚刚黑白无常商量好放掉,他自己回身就把这个水晶钵,就给摔破了,这就叫没有挂碍了,彻底把这个心给死在这了,没有挂碍以后,留上一首偈子,说“若人想锁金碧峰,如同铁链锁虚空”,因为空掉了,“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锁我金碧峰”,你看,这就叫没有挂碍了,“心无挂碍”。这是一个很好的加持语。大家多念一念,都能感受到那种自在。

那像我们现在来讲的话,一般的凡夫,都在挂碍,处处离不开挂碍,而且无非就是两样,一个挂碍得失,另一个挂碍子孙。得失就是说,不知道说万般带不去,总是觉得这个是我的,那个属于我的,还要被人家霸占走了的,我要夺回来的,一辈子几乎都在这种,纷争中度过的,那么挂碍说,随着我意的境界来了,这段时间日子也过得比较好,一切事情做得已经顺利,那就很好,有时候到庙里去拜拜佛,觉得菩萨保佑,很舒服,结果过几天,突然间境界一转,他不愿意承受这个无常,他觉得说,本来好好的,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就又心里烦了,甚至有的又说佛法不灵,迷信,你看我学佛学得倒霉了,这挂碍太多了,不能够什么,以这个心来转这个境,总是不是得都是失。

你像我们为什么“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大家为什么恐慌,当下自以为安稳的生活,就走着走着生怕什么,脚下一步踩空,就没有什么着落处了。所以才有这么多的不安全感,生活中处处都那么的紧张,那么的害怕,如果把先坦然开来的话,无非一切都是顺其自然,自有因果,随缘自在就可以。

但是我们现在就是挂碍,太多的挂碍这个得失了,甚至能够不能够,跟这个佛法里面讲到的说,三界像火灾一样,没有一个不苦的时候,或者说人生存在世间,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见解,就是人在天地之间,这个天地就是一个大剧场,大剧场,大家都在演角色,那么每一个人的角色,它是喜剧悲剧都得自己去演,不可能时时刻刻让你演喜剧,演主角的,有时候就让你演配角演悲剧,你也得演,只要你知道这是演,那么心就没有挂碍,你如果当真的投入进去,把这所有的角色当真,那就不断地起起伏伏,喜喜乐乐,悲悲苦苦的,就去挂碍去了。

所以你看上次我记得,我那会还在佛学院读书,读书我记得那一年,正好是汶川地震的时候,汶川地震的时候,大家我们记得那天庙里面,还都在祈福,念经回向,希望这个没有救出来的,赶紧能够救出来,这些受难的灾民们,如果已经亡灵,也给他念经超度,都在干这个事。

来了个女孩过来了,特别小的一个小朋友,大概还在读本科吧,北京读大学,哭鼻子哭得眼睛肿得跟桃子一样,我心里还挺赞叹的,觉得说这么个小姑娘,对这个同胞受难,还有这样的一种这种同情怀,到庙里可能也是祈福来了。后来她过来问我说,说大师,说怎么了,说她很痛苦,你一定要帮她,我还以为说这是为灾民痛苦,后来发现不是,说她怎么了,失恋了,说男朋友不要她了,马上她的天地已经就,日月都已经崩了一样,天地就已经塌了,说她再也不能活了,说她今天就是想死了,被人甩了,就受不了,就怎么也钻牛角尖,再三劝导,最后把我也劝得没耐心了,因为下午还要上殿去祈福去,她在那说个没完,后来我就点了她一下,有时候点化人,这个慈悲的引导是一种,还有正面的反面的,把她激了一下也是一种。我就说她,我说你就失恋了,就是你怎么着了,这个人世间就是有聚散离合,那么有一个失恋这样的一个现象,那你有可能就摊上,你就去失恋,凭什么非得是别人,就不是你,我就把她给猛地给棒喝了一会,结果还挺起作用,她自己好像也想开了一点,心事泱泱的就走了。你看这就是不愿意承担这个无常,老挂碍着自己,非得顺不能够逆,得失吗,那我们很多时候就是,顺我了就是好,不顺我了就是坏,不从客观的角度,为别人着想,这些都是凡夫有挂碍的心态,挂碍得失。

再一个,挂碍子孙。现在你看我们很多时候,人活不过百,偏担千岁忧,大家想想如果说,真要这个得失来讲的话,我们说历史上的孔圣人,那个大圣人,他都不能让他一辈子,没有这个逆只有顺,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当时都这个流离失所。甚至连吃的饭都没有了,在河南境内的时候,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要饿死了。后来两个这个应该是颜回子路,最后被人家处理跟砸成肉饼一样,自己的高足,只留下一个儿子,还五十三的时候就死了,后来一个孙子才延绵后世。

尽管这样,但是他这种仁义的这种教化,传统的这种礼仪道德的教化,一直绵延了千秋万代,你看他积的福德多大,这都历史上,多少都已经这个,封建的这些改朝换代多少代了,直到现在孔家的庙,还受这个千秋万代,上至这个皇帝,下至庶民的这个礼拜和敬仰。那如果从得失来讲,当时的话,他都没吃的,那已经狼狈到什么程度,可是这个阴德能够福到什么,千秋万代以下,还在受这个福报,到底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心有挂碍。那包括挂碍子孙也是吧,我们回顾一下历史,这个历史上挂碍子孙的,其他的就不要说了,第一个人,最排名第一的就是秦始皇了,为什么他叫秦始皇,还把他儿子叫秦二世,就希望千秋万代的这样传下去,没完没了,最后哪有说为了子孙万代,这么考虑,结果焚书坑儒大家要知道,一个皇帝的福报,都经不住这样的一种,世间的损福,他不是为了发心正国民,而是为了愚国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看折的服,导致他的江山,第二代就灭了,为了子孙千秋万代,结果传到儿子孙子,就被杀光了,你看这都是挂碍的典型。都不能挂碍。

但是我们现在,怎么也离不开这个挂碍,包括有时候,学佛到了佛门里面,还是有很多的挂碍。在佛门里面,我不知道大家听过有这么一个佛事,叫做什么,放焰口。这里顺便说一下,放焰口是个什么佛事,是非常慈悲的一个佛事,这个超度佛事,就等于说,让有道行的法师,要登到这个座上面来做法,做法的时候,他用这个持咒的力量,要沟通到异度空间,里面的受苦众生,比如说地狱道或者饿鬼道,那么沟通到这里以后,他用咒力和观想力,就是用把手里的米,加持的把这个米无限的放大,放大以后,让所有恶鬼道吃不着的,来(享)用这个米和甘露水,就是这么一堂超度佛事,叫做放焰口。

放焰口是怎么来的,就是由于,当时佛的一个弟子(阿难),见到一个饿鬼道的众生,结果咽喉像针一样细,肚子像鼓一样大,吃不着东西,给他布施点,到他手里就变成火炭了,他没福报吃,所以为这样的一种,这个鬼魄问他叫什么,叫做焰口。从此留下了佛门一个,就是规格比较高的一个超度佛事。

这个超度佛事就是有一次,主法的法师就有了挂碍。怎么挂碍的,本身他要登上这个金刚座,说法的时候,正在观想的时候,观想大家要知道,必须观想所有的米,越来越大,然后变得整个十方界的受苦众生,都来受用。结果,当时正在做佛事的时候是下午,这个佛事必须在下午,午后开始做,天一下子乌云密布,下起雨来了,下起雨来了以后,他马上想起说,他上午洗的什么,罗汉鞋晾在那没收回去,大家知道罗汉鞋就是像凉鞋一样,六个孔,僧人穿的那个鞋,代表六根清净,他想起罗汉鞋没有收回去了,正在观想的时候,念一转,念一转怎么能够就观不起来,他观的法界的受苦众生和甘露水了,他念一转心里惦记的什么,挂碍起他晾出去的罗汉鞋了。当天晚上这个鬼道众生,来给他托梦,寻上麻烦来了,说每次来受供的时候,都是这个可以饱餐一顿,就今天到我们面前,全部化成罗汉鞋,吃不了了,你看这个心力的作用有多大,挂碍的障碍有多大,这是佛门里面真实的故事。

所以综上面所说,大家都可以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就是我们现在这么多的牵挂,就来自于发生了这么的障碍,来自于什么,我们对于这个烦恼根源的,不能够从根本上把它解决。从我的辐射点,来引发了这么多的围绕,这么多的烦恼。当然也有一些,接触佛法的朋友们这么问到,说那你法师你再再的提醒,好像总是说人间是苦的,无常的,不要执着要放下,难道佛法一定要这么消极吗?这可能是我们对于这个,去除挂碍,不管是从理论上,或者操作手法上,又一个错误认知。

就是首先第一个,从我们对于这个挂碍,这么多的这个子孙也罢,得失也罢,是让我们看破跳过,并不是让我们说不要远离它,完全不参与,也就是说我们去除挂碍,并不是让你们眼睛闭起来,耳朵封起来,整个彻底地躲到深山老林里面去,当然有的在山里面清修的,这只是他的一个修行,其中的一段过程而已,最后还得在红尘里面打滚,才能彻底放下挂碍,为什么,因为佛法是心法,真正要“心无挂碍”才是无挂碍,不是“身无挂碍”才叫无挂碍。

所以我们对于这样的一种无常,或者说看破,或者说苦的这种讲法,并不是说一种消极的提倡,反而是(让)我们具有,这样一种智慧,更能够理性的去面对和处理,这才是“心无挂碍”的一个终极意义。所以很多朋友来了问就是说,最近又有了挂碍了,又烦恼了,这个运势不好了,怎么给我转转运,我应该怎么趋吉避凶,我说其实转运很容易,你要甩掉这个挂碍,非常容易,只要你什么,转心就可以,不必转境,因为佛法是心法,我们学的就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依照着这个必然能够,“无有挂碍,远离颠倒梦想”。好,阿弥陀佛。

第十一讲 究竟涅槃

好,阿弥陀佛,各位吉祥。今天我们要迈到最后一个主题了,就是学习《心经》一路过来,要究竟涅槃了要成佛。

首先我们要破除一下,对于这个涅槃的迷信,往往大家一听到涅槃的时候,会有一个误区,认为是下意识的死了,其实并非如此,涅槃是印度话,翻译过来,咱们汉语叫做圆寂的意思,圆就是圆满的,圆满了一切这个功德,寂就是寂寞的寂,就是寂灭了一切惑业,把所有的烦恼迷惑,都给它摆平了,这个就叫圆寂,印度话的表达叫做涅槃。但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这个,接触的甚少,一听涅槃,下意识就以为这肯定是死了,这是一个错解,因为人活着,只要你修的没有挂碍,也是一种涅槃。

当然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示现,这是他因为跟我们这个世界,有八十年的缘分,所以他从印度出生,一直到最后他入灭,也就是我们说的涅槃,他示现的时候,是以八十岁的老比丘僧,而做的这样的一个显现。确实对于这个涅槃,我们要如是理解,一方面是不能够把它划入到,一个死守这一个孤寂的状态,你看为什么这里叫做究竟涅槃,难不成涅槃还有不究竟的吗?是的。如果从修禅法上来讲,我们世间有时候,你也能相续的把自己的烦恼,修到一定的平静地步,但是你出不了三界,出了三界之后,你未成佛之前你这个涅槃,虽然也叫涅槃,但是还不究竟。像还有一个名词,叫做有余依涅槃,这个究竟涅槃叫无住大涅槃,什么叫有余依,就是他修到一定的地步了,但是还有一段没有走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像我们前面讲到的,这个缘觉和罗汉,其实就是叫有余依涅槃。那么这个无住大涅槃的境界,就恰恰体现了我们前面讲到的,“无色受想行识,乃至无智亦无得”,无住是什么意思呢?他不执着住在什么,此岸,这个我们一般都能理解吗,因为此岸叫生死苦海,我们说同登彼岸,大家到庙里面拜的时候,常会看到这四个字,那么我们一定是从此岸到彼岸,当然涅槃不能住在此岸。

第二个是什么呢?还不住彼岸,这个我们可能就比较难理解了,因为大家都觉得,涅槃是度过生死苦海,到了究竟彼岸还不能住在彼岸,我们再回忆一下无智亦无得,既不住此岸又不住彼岸,还不能怎么,停留在这个苦海中,只在那说,把这船停在这儿,不可以,也不止中流,既不住此也不住彼也不住中,最后什么,唯以度众生为是,叫做究竟涅槃,这才叫佛的无住大涅槃。所以大家看,在《金刚经》里面也讲过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筏喻者”,等等这些话,都是指的无住而生心,就是这个意思。这里讲到的究竟涅槃,只有“无智亦无得”以后,才能够出现这个风雨后的彩虹,我们把这个涅槃了解一下。

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印度,确实做了这么一次伟大的示现,当时在拘尸那迦,说双树林间,现在我们去印度朝圣的时候,还可以看到这个,世尊躺在那里的身影,现在我们在东土好多庙里面,相信大家也接触到,有一个殿叫做卧佛殿,卧佛殿供的一般都是,很大的一尊佛像,这样以吉祥卧躺在那里,就是他的涅槃像,当然有时候我们进到卧佛殿,大家记得礼拜的时候,尽量在脚部这边礼拜,有不懂规矩的就抢到这个,肚子这,头这,因为我们一般礼拜,不是叫两足尊吗?就是用自己的五体投地,来托着这个佛足这个意思。所以一般进到卧佛殿礼拜,就在脚这边拜就可以,这就是佛的涅槃像。

我本人也去过一次印度,有一次朝圣,确实非常的震撼,走到这个佛陀当时,你看这包括讲《心经》,也是在印度当时说法,六百卷的《般若经》里的核心,一切的这些圣教圣法,都是从这块土地上流出来的。像那个菩提迦叶是成道的地方,还有鹿野苑,是初次讲法转法轮的地方,那么这个涅槃是拘尸那迦这,就是佛陀涅槃的地方。全球的佛弟子都聚集在那里,去祭祷我们对这个佛陀的思念,当时我们记得佛学院的法师们,还拿了这么一块,这样的一个绸布,就等于说袈裟一样的,一边就是诵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边分作两排,念着《心经》,从脚下把这个袈裟,给他一直盖至佛陀的这个颈部,还是这个涅槃睡在那里,那尊佛像也是印度的文物,是照着佛陀当时涅槃的像,雕塑了以后,又在地下埋了很久才挖出来的,但是很有摄受力。我想这也是我们对于佛陀涅槃这种境界的,一种向往和一种纪念。所以去到那个现场,可能才有这样的加持力,就叫究竟涅槃。

为什么有这么一示现?讲到《般若经》,你看下面就讲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说明什么呢,侧重的提出来般若空性法门,是唯一的佛法必由之路。你看“三世诸佛”,那就等于说过去现在包括未来,还有十方他方国土里面,一切成佛的圣者,一定要通过般若才是成佛的正路。所以我们现在有时候看,这个佛法或者外道法,佛法或者是世间法,就以般若来定这个乾坤。

你看,“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的什么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就是无上的意思,“三藐”就是正等,“三菩提”就是正觉,咱们汉语翻译过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成佛道。无一例外,都是从般若出生的,所以我们佛门里面有个佳话,叫做什么呢?般若为诸佛之母。还有一个佳话特别说一下,因为我们以为空性就啥都不干了,空性从哪里出生的呢,就从慈悲出生,所以我们又说慈悲是诸佛之祖母。

我们要修习般若法门,就得发菩提的大悲之心,去度化一切众生,从这来修证般若出生诸佛境界,这是每一位想成佛的佛子,一定要从这来做起,所以这里讲到说“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什么叫无上,像大家如果有了知到每一尊佛陀,比如说他的相好,就有三十二种相好,是一切人所不及的,这就是无上。他的道力,佛还有一个名号叫做正遍知。就是能够正确的,周遍的能了知,一切世间万事万物的,精神层面也罢,物质层面也罢,尽在掌握之中,还有这个什么,度众生无上,大家想想,哪怕说从道力来讲的话,这个菩萨也罢,罗汉也罢,他们的道力还是有限的,只有佛的这个度众生,这个法力和他的愿力没有止境。大家读过那个不是有四弘誓愿,叫做“众生无边誓愿度”吗,也就是这个意思。“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后面又说,“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跟大家说一下,这个层面开始,就是进入显密之别了,前面的都属于显说,因为我们认得的字,听得懂的意思,哪怕觉得讲得比较生涩,仔细再领悟或者学习一下,还是可以听得懂。这叫做显说,后面的“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个地方就开始说密说了,“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个咒一般我们也把它称之为,《心经》的心咒。

“揭谛揭谛”是什么意思?就是去吧去吧,“波罗揭谛”是什么?就是说快点去吧,大众一起去吧,“波罗僧揭谛”,就是大众一起去吧,然后“菩提萨婆诃”,就是快速地成就菩提吧,就是一个赞叹,这样的潜发之语。所以我们有时候在密说的这部分,你看为什么说《心经》的,这个圆满呢,显密也是兼具的。这就是指的它的咒语部分。顺便我们既然讲到究竟涅槃了,持咒也是一个法门,也是可以入般若境界的,但是我们有一个见解,怎么来认知这个咒语呢。咒语的意思,如果要从这个解释上来讲,它就是不能有我们人的,这个凡夫一般的这种,用语言表达出来,具足了特殊灵验力的灵语,叫做咒语。

所以我们学修咒语的,这个持诵方法,并不在于说你要弄懂它的意思,大家要明白,不是要弄懂它的意思,而是要对这个咒产生信心,这个咒就是比如说,佛圆满了佛果,或者菩萨证到八第以上境界以后,他能够用他所证的境界,用声音的载体把它传达表现出来,那么如果我们再用自己的声音,临摹他的这个表现,不断地执持咒语,就等于说直接用自己的凡夫境界,去沟通那个圣者所证的什么,般若空性境界,所以这些就是讲到我们说,这个无上正等正觉的无上功德。相好也罢,这个威德也罢,慈悲也罢,愿力也罢。

后面我们再往下贯经文,你看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个时候因为已经进入到,《心经》的流通分了,大家知道每一经典,几乎都是有一个开头,然后中间有一个大的说,这个理论板块,最后劝导说这个经文很殊胜,大家一定要多读诵多传扬,所以你看这里就开始赞叹,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引入到什么,下面要密说的部分,确实这个《心经》,真的是千百年来,传诵受持来讲,不可思议。

讲到这里跟大家说几则,这是我们自己亲耳亲眼见闻了,这些故事。就是说这个《心经》,我们一直给大家讲的时候,在讲这个深邃和圆满的教理,但是《心经》同样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受持的法门功课,就是每天,前面也记得给大家提过,就是每天读诵多少遍,那么你有愿力跟它对接的时候,也会得到满你的愿力,甚至你可以虔诚的心,为看求得这个感应而去,不断的持诵,比如说跟观音菩萨去感应,都可以的。

你看这里讲到的是大明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确实如此。这个《心经》,曾有人读诵,就是说其它的不说了,现在我们的人,生活节奏都比较快,压力也大,有很多人会心情比较郁闷,甚至发展到抑郁,我就经历过一个女众,她也是在工作上生活上,有非常大的挫折,最后导致到这个抑郁症特别严重,抑郁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每天要大量的药物来支撑,我不晓得这个抑郁症,大概就是如果能发展到药物的时候,大概就是从这个,心理的层面转到什么,物质的层面来,真的这个在身体上出现了病变一样的,后来她也是到寺院里边,就其他的因为时间也紧,大概有法师给她开示,就是说你只要每天,念《心经》就可以,而且说你念《心经》,一开始给她布置的任务还比较少,后来多多的说,后来发展到,一共要念到四十九遍了,说你还安一盏水,用这个《心经》,就在念这个水加持这个水,把这个水完了就喝掉,她就一直修这个功课,修着修着,慢慢的就开始可以不用药了,最后再度到庙里来的时候,就比较可以谈笑风生了,隐隐约约还有一些,脸色上表情上,还有一些这样的痕迹,但是已经是趋向于像原来那样的完全靠药物支撑的时候,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另外一则,就是这个可以有名,就是我们现在四川的文殊院,文殊院就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这是后来在四川乐至报国寺,有一个叫昌臻老和尚,可能在视频前的诸位,有的知道,如果你是佛教徒比较了解的话,老和尚的胡子这么长,白白的,他的师父叫离欲上人,这师徒两个都是巴蜀有名的高僧,那么昌臻法师他出家比较晚,他几乎半辈子的时间都是居士,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他在文殊院的时候,就看到一则故事,就是他的亲身经历,这是他亲自写出来的,在文殊院,有一个老居士也是这样,就是莫名其妙的眼睛,有一段时间非常严重,最后到了什么地步了,眼睛就睁都睁不开,疼的受不了了,没有办法,就做了一个梦,在道场里面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让他读诵《心经》,他就开始天天没日没夜的,就持诵这个《心经》,他有时候想想说与其我这么病苦,或者我心里这么烦,我打着妄想,我还不如清清静静地念经好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犯这个事,就是不断地倾诉不断地抱怨,觉得我应该怎样,能不能够让我再怎么样好点,但是不愿意去转这个心,清净这个心,当下提起来就是在转。所以他念这个《心经》的时候,念念念,念到有一天晚上,这个念的这个眼睛,就那天晚上特别疼,疼得整整一整夜就疼得他,就要叫起来一样,等到天亮的时候,突然间眼睛疼过一样,就好了,而且把眼睛早上这个,可以睁开之后四处看,整个屋子里面原来看不到的东西,角落里的他就能看得分明清楚,这是八十年代文殊院,发生的一件实事。你说我们也不是说,迷信的去往那靠,但是它确实有,这样的一个功能作用,心静下来,他这个报果报就会转的。

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无上咒”是什么?就是《心经》的这个义理也罢,这个圆满的这个经文也罢,无上就是再没有,比它能够超出于它,它上面的,无等等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一个能够比得过它,就不用说了,跟它相比的都没有,所以叫做无等等咒,这个我们从文字上,贯一下就知道了,是这样一个,所以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就是劝信。大家要知道,其实佛法的全部要让它灵动起来,为我们身心世界体悟的时候,离开信仰,绝迈不过去,你把它当做知识,把它当做物理研究,把它当做科研成果,或者社会调研,都不行,它一定要用信仰来体现。如果最好依着信仰,有这种宗教体验,你才能够什么,体悟到它里面讲义理所显现的,这个发挥出来这种真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是一种学识,知识上的理解,它就称之为干慧,干慧是什么意思?道理明白了,但是事情发生了,你还是跳不过去,还有挂碍,佛门有一句话叫做什么,“说时似悟,对境又迷”。所以希望,以这个《心经》来讲的话,我们常能够思忆它的法义,用作生活中,也这么去引导心里的想法,这就是一种修行。

当然此前部分都属于显说,明白的以这个我们能了解的汉字,能够听得懂的法义告诉大家,后面就属于密说的部分,这就是《心经》的圆满,就是显密兼修。后面你看,说“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就是咒语的一个总结。“揭谛揭谛”就是去吧去吧,这个“波罗揭谛”就是大家去吧,“波罗僧揭谛”,大家一起去到彼岸去吧,“菩提萨婆诃”就是说,快速的究竟圆满菩提,也就是快速的证到“无智亦无得”。这是一个以咒语的形式来体现,《心经》的这个圆满结尾。

那我们说到咒语了,再特别跟大家讲一下,就是我们每个人,如果比如说念《心经》,也可以当做咒语来用,咒语的功能是什么,不需要你考虑它是什么意思,它的作用不在于此,咒语又叫什么呢?如果我们从解释上来讲,是一种不能用我们语言所说明的,一种具足灵验力的特殊语言,如果一定理解,咒语是什么呢?就是说佛菩萨,至少要八地菩萨以上,才有资格说咒,佛菩萨所证到的这个般若空性,究竟解脱的这个,他在这个里面称性,可能用声音这种载体,传达他的那个境界,那么我们在接收这个境界的时候,依照我们凡夫同步的,去临摹他的这个发音,也就是不断的跟他同步的,去共振这个音律节奏,那么就等于说你在这个凡夫的,有挂碍的烦恼心中不断的注入,无挂碍的巨大能量,这就叫持咒的功德。所以大家要知道,念咒并不在于义理,而在于信心。

有这么一个公案,就是给我们讲解说,咒是用来干什么的,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吗?这个比方是这样,就是在当时印度,就是有人问到,这个咒语的功德的时候,这个就给他这么回应,说咒就好比是什么,说有一个曾经故事里边讲到,有一个公主,在这个国度里面贵为公主,她嫁了一个夫君,可是这个夫君,他在另外一个国度里面,逃到他们国家来的,这个夫君曾经在他的故国里边,无恶不作,但是他从那个国家,一直已经没法混下去了,跑到公主所在这个国家的时候,我们常说鸿运当头了,被这个公主给看上就招为驸马了,突然间来了这么一个转身,但是由于他过了不久的时候,这个习性难改,又把他曾经这个在故国的,一些作奸犯科的事控制不住,甚至还打骂公主,这个时候,终于有一天,他故国里面来了一个人,看到这个驸马了,说发现原来就是他们曾经,通缉的一位犯人一样的,他就来见到这个公主以后,就给她说,看到公主也是比较惆怅,所以就给她倾诉,说这个驸马对她越来越不好,他就告诉公主说,你把这一段话记住,他再有所冒犯的时候,你就念这一段话,结果他就巧妙的,把他曾经做过的恶事,全部给它编排在这句话里边,让公主学会了不断地念。果不其然,这个驸马后来回到家里,再对公主有这个不义之举的时候,公主就念这段话,他马上就不敢再轻举妄动。这个故事比喻什么,就是并非说咒语是一堆,作奸犯科的事,不是这样子的,而是我们看待咒语,就是以这种对它的信心,我们虽然可能不懂它的意思,但是我们持起来的时候,旁边的其他众生能够收到信号,能够明了,所以这个就是咒语的功德,特别在这里说一下,到此为止,所有的《心经》从显到密,从凡至圣,一直到成佛,就功德圆满了。

我们这一讲,就彻底讲到了究竟涅槃,回首一路的《心经》之路,我们前面也讲过了,确实,这一部二百多字的宝典,就浓缩了整个一代教法的,这个所有义理,利用这十几次的讲座,当然也非常感谢我们成就这个,讲座视频的所有的护法菩萨们,不管是这个,操作人员也罢技术人员也罢,或者说这个后勤人员也罢,其实都属于护法,这样的护法成就了我们,那必然可能,随着这个视频为人所见闻,能够或多或少,至少能够结缘的,获一些法益吧。

那么这个在辗转功德中,一定会倍倍的增长,我们常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们内心发自真心的去做,那么一定会有好的效果,所以这次有这样殊胜的因缘,利用我们这个优酷视频,跟大家结这么一个法缘,也是非常的荣幸,也希望这次讲的这个功德呢,回向跟所有见闻者能够同生净土中,早得无上正等正觉。好,南无阿弥陀佛。

0:00 / 0:00
心经可以静心也1-《心经》之心
心经可以静心也2-唐僧取经
心经可以静心也3-观世音菩萨
心经可以静心也4-何为般若
心经可以静心也5-度一切苦厄
心经可以静心也6-色空之辩
心经可以静心也7-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心经可以静心也8-轮回
心经可以静心也9-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心经可以静心也10-无智亦无得
心经可以静心也11-究竟涅槃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梅光羲居士《心经》浅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佛学漫画】心经

般若心经,正是这至圆至顿的一真法,它直指的正是所谓...

令休法师五台山求见文殊大士

隋朝僧人释令休,隶籍河南,平日里很乐于四处寻访胜迹...

持诵金刚经得定要诀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

为什么要修般若波罗蜜

在修波罗蜜之前,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修般若波罗蜜。 《...

【推荐】观照般若,你能观照得到吗

你尝试地思维一下,早上醒来的那一刹那,当我们一念灵...

世智辩聪与般若智慧

世间人书念得多,接触的事物多,看得多、想得多、观念...

《金刚经》的心灵世界

(一)净化人心 心灵环保便是人心的净化,由人心的净...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原来一切都在

过去有一个禅师,他参访一个善知识。他到了那个地方就...

印顺法师《大乘空义》

一 空为大乘深义 佛,是由于觉证空性而得自在解脱的。...

进寺院没拜佛是否要负因果

问: 皈依后进寺院必须要礼拜每一位佛吗?若没拜是否...

中国十大名寺佛教文化

一、灵隐寺 去过杭州的人都知道,杭州有座灵隐寺,是古...

【佛教词典】有分无满人

指菩萨修行阶位中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

【佛教词典】圣胎

(术语)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贤位。谓为圣胎。因其以自...

这些杀生的场所都不会有吉祥的事情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

不要以为有了这张纸,你就有资本了

今天下午,几个老沙弥、沙弥尼,来求戒。都六七十岁了...

念佛当获十种功德利益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 我们以下...

星云大师《向药师如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垂听我的报告,今天世界上的苦...

大安法师: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时

今生有幸,我们闻到了释迦的遗教,听闻到念佛法门,又...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现代人物质生活非常进步,但心灵依然空虚烦恼,这是为...

【推荐】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我广东东莞一位朋友的亲戚,结婚那年,正好赶上地下六...

星云大师《面对问题,不要退缩》

人从出生下来之后,就会慢慢地感受到人间有很多问题,...

不能得不义之财

过去我小的时候,我奶奶给我讲一个故事。讲什么故事呢...

善恶有报的科学实证

现代的实证科学很讲究依据,当有了大量的科学依据时,...

大安法师《执持佛号,秘诀神丹》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德法师,诸位居士同修: 今晚我...

不要错失千载难逢的往生机缘

阿弥陀佛光明妙德不可测度、超情离见,具有很多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