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慧明法师  2014/01/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诸同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

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

“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所以六祖闻此二句,立时悟道。然则六祖何以一闻便悟?当知六祖乃肉身菩萨,早已见性。何以故?试看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於此偈语,知六祖已悟无住本性之体,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传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体用不二之理。後来即依此教化学人,大振宗风。可见这两句经,非常重要,望大家特别注意。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麽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

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

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诸同学!既知应无所住,即是实相菩提,亦即法身佛之境界,却不要去觅此实相,觅此法身佛,觅即不是。何以故?实相无相,不可觅故。放下便是,动念皆非。一起觅心,便成妄想。当知此实相境界,非诸佛独有,我等亦本自具足。所以者何?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故。只要大家此刻瞑目寂照,一念不生,则如如不动,万物同体,即是实相之无住真心。如一念微动,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实相。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大家修持不能相应者,因有所住,故有所求;有住有求,便是自加捆缚,岂能自见本性?

大家现在修的是心地法门,须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认清。要明白这两句经的体用,必先立其体,然後才能起其用。体云何立?将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立。因一切放下,妄心自息。妄心息,则无住真心,自然现前。但是大家明知放下是好,而总不能放下者,何故?盖吾人业识太深,放下不易。因为放下不易,故又要从降伏其心下手。殊不知,一切无住,便是降伏。若另求降伏,便是头上安头。果能一切无住,即得实相本体。依实相本体,而住无所住,生无所生,即是依体起用。

佛与众生之分,只在觉与不觉,慈悲与不慈悲。觉则即相离相,一切不住,故名日佛;不觉则见境生心,一切皆住,故名众生。慈悲则平等为怀,万物一体,即名日佛;不慈悲则贪嗔痴慢,烦恼丛生,即名众生。然觉与不觉,乃体上之分;慈悲与不慈悲,乃用上之别。体用不二,皆是一心。若能转恶心为善心,即是佛心。故六祖云:“一念平直,众生是佛”。

诸同学!佛有三身,当知吾人亦有三身,所谓法身、报身、化身。其不住时,空寂灵知之真心,遍满虚空,即是法身。生其心时,善心生得善报,恶心生得恶报,此时之心,即是报身。一念思量,种种变化,思邪化地狱,思善化天堂,此时之心,即是化身。大家明白此理,就要时时在无住生心上用功。心如虚空,而不存虚空之量;度尽一切,而不著一切之相。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即是无所住,随缘即是生其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浅讲《信心铭》

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就是你要悟入佛...

梦参老和尚:狂心顿歇即菩提

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

平生所务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信息,透过名号的通道能够通到...

修行人的三大精进

正精进 处事不仅要精进,更要正精进,若只是精进而方向...

【推荐】如何对治诵经中的有口无心

前面讲了受持《普贤行愿品》的障碍熟溜病(念熟了就随...

一切都是幻化不实,若执着即生烦恼

修行须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一天过一天,无挂无碍、无忧...

佛陀开示居家八法

居家八法出自《杂阿含卷四九一经》,是佛陀教导在家人...

【推荐】修行中的八念法门

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八念法门。 我过去也给大家讲过六...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业力感召、自心显现

同样一杯水,六道众生以及佛菩萨所见到的是不同的。地...

一切诸法皆如幻梦境界

禅人真遇,生长卢陵,弃妻子出家,乐远离行,志向名山...

拥有多少能力就去做多少的事情

除了外在有相的布施以外,奉献自己的能力或劳力帮助他...

佛教素食观的生态价值

佛教素食观的核心内涵 佛教从慈悲观念及业报轮回思想...

【佛教词典】波罗奢树

波罗奢,梵语 palā?a。意译赤花树。为印度婆罗门教之...

【佛教词典】女贼

(譬喻)女人为爱着之根本,能劫法财,故譬以贼也。智...

婚礼途中做了一件事,意外改变了后续的发展

现代人的结婚几乎都是自由恋爱下的结果,但在早期的社...

修行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你问什么是修行,答:心平气和是修行,不慌不忙做...

不要相信明天会更好

暇满,简单的说有五种的暇满,第一个:善得人身。因为...

活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等到等到似乎我们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

圣严法师《祈福法会有用吗》

佛教团体经常举办各种法会,包括祈福平安法会、消灾祈...

中医如何看「素食够不够营养」

中医更强调吸收能力 首先,传统中医的角度,基本上没有...

临终最怕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接着来谈一谈净土法门跟圣道法门之间的结合。净土宗的...

读花识人生

1.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

人缘不好要怎么办

人缘不好者往往有一个毛病,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看...

积习难调难伏

曾经有一位商人,从出生地北天竺来到南天竺作买卖。停...

系缘净土之境,往生安养之国

我们念这句佛号念得非常亲切,因为这是我自性本具的佛...

如何处理家庭里面的烦恼

问: 请问师父为什么我们在外面的烦恼倒是好处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