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行中的八念法门

净慧法师  2018/07/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行中的八念法门

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八念法门”。

我过去也给大家讲过“六念”,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今天所讲的八念,就是在六念之外再加上“念出入息、念死亡”。

这个八念法门是佛教在修禅定的时候,产生了恐怖心理,自己在单独修定,比如说,修不净观、修九想观时,把我们这个身体看作是一种非常不清净的,由脓血、骨骼、屎尿,总而言之,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结合起来的,虚假的一个身体。由于我们能够把自己的身体,看清了、看破了,对这个身体不产生爱染之心。我们人的欲望会逐步的淡化下来,才会不向外追求,而是向内心来观察。

人生的种种问题,从哪里产生的呢?我们的心总在向外。外界是什么东西呢?外界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为了满足我们感官的需求、刺激,就拼命地向外去求。如果我们一个人追求的愿望,过分地强烈,那我们的烦恼就重。压力重了,思想负担就重。我们一个人如果又有烦恼,又有压力,又有重重的思想负担,你说我们还怎么生活?还怎么工作?还怎么来做一切事业?

那么要使烦恼淡化,要使压力减轻,那只有从这个禅定当中来观察我们的身体,那不过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

我们只要能使自己的身体具备一定的热量,维持生命的活动,从事善法的修行,就可以了。不要有过剩或者过分的追求,因为它对身体来说,不是帮助而是一种戕害。

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都有生活经历、生活经验,我们就可以来反省自己的生活经历。是那种过分追求的生活快乐,还是那种清心寡欲、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生活更快乐?大家可以比较。

所以说,八念法门,是我们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如果产生了恐惧,觉得这个人无依无靠,那怎么办呢?你就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出入息,念死亡。

当然,一口气可以把这八件事都说出来,但是具体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比如说,我们在打坐,正精进的时候,忽然产生一种恐惧感,觉得魔王来了,死亡到了,觉得自己的身心一下子不知所措。又不能够马上找到解除迷惑的人,这个时候怎么办?你就念佛。

念佛的什么呢?我们平常所说的念佛,都是比较抽象。你就把念佛当作一种工具,来降伏自己的妄想、杂念和烦恼。那么在禅定过程中,在修行过程中,产生了恐惧的时候,念佛就很具体。

比如说,念佛的名号。佛的名号不是指阿弥陀佛,也不是指药师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都具有十种名号。

我们在寺院里做功课的时候,所谓单日弥陀,双日佛。双日佛就是念大忏悔文里面的八十八佛。八十八佛在开始的时候,要诵如来的名号,也就是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一共有十种名号,每一种名号都代表一种功德,代表佛的一种德行。我们能够念如来,佛是乘如如智,来到人间教化众生,我也是佛教化的众生之一。那么你这时候就会想到有种依靠,佛与我同在,我与佛是结合在一起的。那你就觉得你的恐惧会慢慢、慢慢地消除。

南无如来,应供,佛是天人师,是无上福田,我要以身心来供养佛。供养香,供养花,供养果,还要供养我们的身心。身心怎样来供养呢?如法修行来供养。这个时候,我们发起这个心来,发起这样的供养心来,你的精神马上就会焕发起来,觉得有使命、有责任,不被一切天魔所扰乱,你的信念马上就增强了,就能够继续地来修禅定。

所以说,首先念佛的名号。第二是念佛的相好。

念佛的相好,这个“念”带有观察的意思,它是内心的一种意念活动、观察活动。

我们在修禅定时,或者在用功的时候,或者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总是感觉到寂寞无依。这个时候你就念佛的相好。

当然,我们大殿里供奉的佛,是泥塑、石头雕,是人工制作出来,人工制作的这尊佛像,就是佛的真身的一种体现,我们就要把大殿里供奉的佛像,把你家里佛堂供奉的佛像,当作是佛的真身一样,这样来观察,来意念。

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的相貌圆满,功德具足。就会成为我们信念上的一种依靠,会使我们增强无穷的力量,那么你的恐惧就会消失。

第三,要念佛的禅定。

佛有甚深的禅定。佛的禅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佛的一切功德,都从禅定中生。佛的禅定非世间禅定所能比。与佛同行,与佛同定。在这样的一种信念之下,你的恐惧心、怖畏心就会随之消失。

第四,念佛的智慧。

佛是法中王,具有大智慧,彻解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现在学佛修禅定,目标就是要达到佛的智慧,那么你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你在修行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

第五,念佛解脱。

佛出世间,解脱了所有的生死障碍,世间一切的障碍,对佛来说都是不能起作用,所以佛是如法自在,得大自在,对于世间的一切事情,他都可以无所牵挂,所以说念佛的解脱,目标也是要求解脱。这样就能解除修行过程中的恐惧,

第六,念佛大悲。

佛祖有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看待平等,就像对待罗侯罗一样。都要慈心悲心,与乐拔苦,佛既然能够与乐拔苦,我们在修行当中,所有的障碍,正是佛陀要解除、要照耀、要济度的对象,所以我们有了依靠。有了依赖,能够得救,这样,我们的精神就能振作起来,就会觉得我在佛的身边。佛能自在,我也能自在。佛能解脱我也在追求解脱。佛有大慈悲,我们正是在佛陀的悲怀中修行、学佛。

所以,念佛有六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念佛是名号、相好、禅定、智慧、解脱、大悲。

这样一个念佛的信念就很具体,就能够排除我们在修行中来自各方面的障碍。当然,这种障碍、具体来说,是指魔障。魔障包括四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我们在修行的时候,面对的各种干扰,佛把它归结为四魔。

(二)念法

法有两种,一种是佛说的十二部经,又叫三藏十二部,这个叫做法聚。就是这个法一类一类,有的叫做经,有的叫做律,有的叫做论,所以经藏、律藏,这个一类一类,一章一章的,叫做聚。第二叫法义。法聚用佛教的名词讲叫能诠;法义叫所诠。用现在的语言来说,法聚是载体,法义就是截体所表达的内容。

法义、法聚具体表现到佛法,其作用有六个方面。

第一叫巧出。巧是方便的意思,能够以善巧方便引导众生出离三界,所以叫巧出。

第二叫得今世界。我们能够以善巧方便来修行,就是在种因,同时也是在结果,这个果报不是要等到来生后世,佛教修行的一切善因善果,都是同时的,都是当下的。因和果看起来是有阶段性的,但实际上,这个阶段性是不存在的。因为因果的相续是在一分一秒,中间没有断层,就像大江的流水一样,一波接一波,一浪接一浪,中间没有断层。如果因果之间有断层,那就是佛教说的断界外道。因果之间没有断层,也没有一个人能够主宰这个因果。因为因果是随因缘而起,中间没有一个主宰者,所以它又不是常见。因为佛教讲诸行无常,不落断见,诸法无我,不落常见,所以佛法是讲非断非常。那么得今世果,就是现法涅磐,当下能受用。

第三、无热恼

佛法是清凉之法,能够教导我们远离烦恼,为什么称烦恼为热恼呢?热就是不冷静。一个人只要一时一刻不冷静,就要冲动,一冲动就要造恶业,所以佛法又是无热恼。

从它的作用来说,从它能够使众生保持清凉的作用出发,佛法又是无热恼。

热恼分为:身恼和心恼。

表现在身体上的烦恼或者热恼,就是杀、盗、淫。

表现在心理上的热恼是贪、嗔、痴。

第四、佛法是不待时

不待时的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修习禅法随时随地都可以,不是说早上能修,晚上就不能修;年轻人能修,年老的人就不能修;也不是说现在能修,将来就不能修。

所以佛法是在一切时中都可以修行,一切时中,都是好的时间因缘,昼夜六时恒吉祥。

这就是佛法对于时间、机遇的一种界定。

不待时意味着我们修行的机会,成就的机会,随时都存在。

不待时,这种观念,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运用的好,我们时时刻刻都有机遇,就看你善不善于把握。善于把握的人,时时刻刻都有收获,时时刻刻都有进步,时时刻刻都有成就;不善于把握的人,他就会失去很多的机遇。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把握好不待时这种观念。

不待时又分为行不待时,处处可以修行;果不待时,修行就有成果。

第五、能到善处

修学佛法,比如说修禅定慧,三十七道品,这些佛法的内容,能够指引我们到达善处。

善处是什么呢?就是得到好的果报。比如说我们念阿弥陀佛,能够到极乐世界,就是善处;我们修五戒十善,能够保持人身,得升天上,那也是善处。

善处包括三善道和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是善处,就看你修行的程度怎么样,功夫怎么样,决心怎么样。

第六、佛法又能通达无碍

为什么佛法能够通达无碍呢?因为佛法有三法印,或者说一实相印,能够衡量、鉴定、印证,一切法是佛法还是非佛法,是正法还是非正法,都可以用三法印来加以衡量和印证。

所谓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这些抽象的道理,听起来就像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我们不妨用简单的、浅显的比喻来说三法印。

我们要理解三法印和每个人生活紧密相连,不是离开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不是离开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另外有一个三法印。因为三法印就是要来印证一切万法的。

第一个就是诸行无常。

行是什么意思呢?行本身就是运动的意思。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佛法上的定义,行是造作义。为什么是造作呢?因为世间一切诸法,都是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下产生的,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下产生的东西,它就一定会受到一定的因缘条件环境的制约。这种制约显得最明显的,就是在那里生灭不停地变化。比如说,我们两个人见面,彼此都微笑,很亲密一样,如果我说一句令你不高兴的话,笑马上就没有了,是不是无常的?我国现在正流行非典型性肺炎,我们在座的都很好,如果有一个得非典型性肺炎的人走到我们这里来了,我们这些人可能会被感染,感染了以后,本来是很健康的人,马上就得病。这些是比较明显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造作的无常性、运动性,实际上我们坐在这里稳稳当当,每个人好象都没有变化,其实,并非这样,因为变又叫迁流,它是流动的,时时刻刻都在流动地方。

西方有位哲学家说,我们在过河的时候,每一脚不会踩到同一条流水,那就是迁流。

我们的心念在流动,我们的身体在流动,这一座楼房在流动,这个宇宙万物都在流动,都在变迁,这个变迁是分分秒秒的事。绝对不是说,今天13号,明天14号,13号变一下,14号变一下;也不是说在13号的一点钟变一下,两点钟变一下,三点钟变一下,也不是;一小时六十分钟,一分钟六十秒,一秒钟就没办法分了,那每一秒里还有无尽的刹那、刹那、刹那。变就是这么变,它是把无穷的动态,为了表达起见,规定一分钟,一秒钟,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一年,两年。把无穷无尽的动的东西,把它慢慢地压缩,压缩到一秒。

佛在2500年以前,他已经以他的大智慧,观察到我们宇宙人生的变化,观察到迁流不息。他只能用这样的话来表达世间万物的属性,叫诸行无常。

在这个迁流变化当中,有没有人能够做得了主宰?今天13号,我就说是12号,行不行呢?不行。到了60岁,硬说是20岁,人家相信不相信呢?不相信。就是说,在这个迁流变化当中没有主宰,没有一个能自在的“我”,在那个地方能够做主,所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是从哪个地方来分析的呢?

诸行是指包括我们人身在内的宇宙万事万物。这个诸法无我,主要是说,我们个体的生命,在宇宙万事万物当中做不了主,找不到一个主宰。从五蕴来找,色、受、想、行、识,谁是我呢?从六根来分,眼、耳、鼻、舌、身、意,谁是我呢?从十二处来分,六根六尘,谁是我呢?从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当中,找不找得出我来呢?找不出我来。如果说十八界每个里面都有一个我,那就分为十八个我,既然有十八个我,我在哪里?有十八个我,哪个我能够自在啊?

所以说,诸法无我,这是一个法,印的法,印者决定义。

诸行是无常的,诸法是无我的,能够了解了、证得了这样一种坚定的认识,世间一切法就寂灭。什么叫寂灭?就是一切法,你都参透了、看破了、自在了。自在什么呢?自在就是寂灭、涅磐。寂灭、涅磐就是证得了二无我,所取得的一种成果。涅磐是果,是二无我所显示的一种结果,所以叫做寂灭涅磐。

三法印是世间万法的决定义,能够通达三法印,能够证得三法印,就能够对世间一切的邪见、偏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所谓的外道种种见解,都能够迎刃而解,所以这是念法的意义。

(三)念僧

僧分为圣贤僧和凡夫僧。

包括佛在世的时候,也说我在僧数,佛也是僧团的一员。僧最根本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谓有戒才有僧,包括我们四众弟子亦如是,有戒才有四众弟子,没有戒,佛弟子这个词不存在。当然,我们作为四众弟子来说,每一众戒律各不相同,每一众只要是把你本所受戒保持清净,就算是如法弟子。

什么是本所受戒呢?

比如说,我们归依了三宝,三宝就是戒。那么我们归依佛竟,宁舍身命,誓不归依邪门外道,守这一条,这一条就是戒;归依法竟,宁舍身命,誓不归依外道典籍,这也是戒;归依僧竟,宁舍身命,誓不归依外道邪众,这也是戒。所以能够严守三归,作为在家佛弟子,也算是清净弟子。如果说在家弟子又受了五戒,保持五戒的清净,受了菩萨戒,保持菩萨戒的清净,各位出家的二众,亦复如是,都要保持本所受戒的清净,那就算是佛弟子。

这里所说的念僧,主要是指圣贤僧和持戒清净的福田僧。

作为福田僧,有五个条件:

1、戒众具足,2、禅定众具足,3、智慧众具足,4、解脱众具足,5、解脱知见众具足。

我过去曾给大家讲过,所谓戒众具足,住戒不倾动。持戒清净就好象我们的身体坐在这里如如不动,所以住戒不倾动,坐在这里稳当。

禅定比做什么呢?引禅定弓,坐在这里,手持一把弓。智慧是什么呢?智慧是一支箭。持禅定弓,放智慧箭。智慧箭做什么呢?破烦恼魔,得解脱。然后,在解脱中出生智慧,那就是解脱知见。

这又叫五分法身,或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

作为僧宝,它一定要具足这五个方面。

作为在家居士怎么办呢?也一样,也要持本所受戒,清净无染,戒身具足,然后引禅定弓、放智慧箭,破烦恼魔,得解脱,于解脱中获得智慧。

佛弟子众的一切根本功德住处,就是我,有戒就有一切功德。无戒一切功德没有寄存的地方,没有修戒,一切功德无从谈起。

在《大智度论》上有个比喻,说持戒、禅定、智慧,这三样是我们的财富,解脱、解脱知见就是势力,有力量。有财富才有力量,没有财富就没有力量。说一个人有法力,有法才有力,法力无边,有法而产生的力量。法是什么呢?就是戒、定、慧。那是法,那是财富,解脱,解脱知见,那是力量,那是势力。

僧又叫福田僧,我们怎么样来耕种这快福田呢?

要以智慧禅,耕出结使,什么叫结使呢?结就是缠绕,我们的心里不快活,我们的疙瘩解不开;使是一种趋动,现在我们常讲利益的趋动,我们在三界当中不能出离,就是烦恼在趋动我们。

我们要以智慧犁耕出结使,以四无量心魔治调柔,诸檀越下信施种子,浇灌清净心如水,结出今世、后世三乘圣果。

(四)念戒

戒有有漏戒、无漏戒。

有漏戒又有律仪戒、定共戒。

律仪戒是需要守持;定共戒是需要修持。

律仪戒包括七众所受戒,定共戒是得到了禅定,不追求世间的五欲,自自然然,所产生的戒,它是通过修定所得到的戒。戒律里也有种种的分别,大体说起来,有以下一些具体的分析。

第一,是清净戒,持戒清净,无有毁犯,就像一块美玉一样,没有瑕秽。

第二,是不缺戒,就是不毁犯四重戒以外这些重戒。四重戒就是杀、盗、淫、妄。这是四个根本戒,从五戒来说,除了根本戒不能毁犯,第五是饮酒戒,饮酒戒在五戒里边,虽然不是根本戒,但它是重戒,如果有所毁犯那就是缺戒。比丘戒,除了四根本戒像十三僧残戒等,这个都是重戒,如果有所毁犯,就是缺戒。所谓不缺戒,就是除了四根本戒不犯,连重戒也不犯。

第三,叫不破戒。大体上说起来,表现于身体上所犯的戒叫缺戒,表现于口所犯的戒名为破戒。或者说大罪叫缺戒,小罪叫破戒。不破戒就是既没有缺戒的过失,更没有破戒的过失。

第四,叫不穿戒

就是善心回向涅盘,不令结使,及恶觉观得入。

第五,叫杂戒。

我们世间的果有两类:所谓出世间的果就是涅磐。世间的果就是人天福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一心一意,走向涅磐,这就是不杂,如果说今天修行想着成佛,明天又想着人天福报,这就杂起来了。持戒要不杂,要把持戒的功德回向给涅磐,为无漏法而持戒。不为有漏法而持戒。

第六,叫自在戒。

自在戒就是说,我们在持戒的时候,要随戒,不要随外缘,我们行走坐卧,都以戒为师,不随外缘,不随恶因缘而毁犯戒体,也就是说在持戒的时候,自己完全做到了自觉,自觉也就是自在,不能自觉地持戒那就不能自在。

第七,不著戒。

随缘我们持戒已经到了自觉自在的境界,于戒能够不生爱著、我慢之心。做为佛弟子,持戒是自己应尽的、应守的一个原则。本分事,持戒清净,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正因为能持戒清净,所以才是世间的福田,所以叫不著。就是不产生我慢,不在戒律上面起执著。戒律上面的执著,实际上就是法的执著,对世间的东西不执著,对法也同样不能执著。比如一个人犯了法,进到牢狱里边去带上了枷锁,受到了约束,忽然有一天刑满释放,出来后虽然没有牢狱里边的枷锁,他又弄了一个金子做的枷锁带起来,虽然枷锁的质量很好,毕竟使他不自由。持戒清净,起了执著,起了我慢,就好比带了金子的枷锁一样,那同样不得自在。

第八,持戒清净为智者、圣者所赞叹。

智者、圣者就是诸佛菩萨,声闻罗汉,持戒不清净,也有人赞叹,那就是魔王赞叹,“我的魔子魔孙又多了一个”,持戒清净,诸佛菩萨赞叹。

所以说在念戒的时候,要从这八方面来思考,你就能够断除魔障。你就会精进勇猛地修行。排除一切障碍。

(五)念舍

舍和施稍微有点不同,舍包括施舍和舍诸烦恼。要把烦恼捐弃,也有种舍心,为什么呢?一个人有烦恼,往往他并不觉得烦恼。不觉得自己烦恼,觉得自己挺好的。比如说,有邪见的人,他就觉得自己的知见很正确,他不舍。

施,主要是指自他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叫财施,一种叫法施。在有的经书上讲,有三种施,除了财施、法施之外,还有无畏施。

无畏施就是安全的布施,给人力量,给人信心。

还有的经书上讲,除了无畏施之外还有同喜施。同喜施就是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或好事,人家有好事我也同样欢喜、高兴。别人有好事,我不会产生嫉妒、障碍,犯红眼病。甚至于,有些社会现象,知道某人要提升了,马上就写匿名信说张三他怎么能提升呢?他哪里哪里有错误,这样事好像还不少。这就是对于别人有好事不能够升起欢喜心,总觉得这个好事都要降到自己一个人头上,不要降到别人头上。实际上,不是如此,毕竟,你一个人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们这一屋子人,都是大富翁,只有我一个是乞丐,那我也会很富有,因为每个富翁都会向我施舍,那该多好啊!如果说我们一屋子人都是乞丐,只有我一个人是富翁,我要向大家施舍,但又没那个力量,所以一定要共同富裕。大家好,才是好,一个人好,好不起来。

所以佛教讲布施一份欢喜心,这个不花一分钱,但是最难做到。

讲到财势的时候,很多经书上都说财势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人在这个世间生存的需要,最基本的东西是财富。我们能够把生命中最基本的东西布施出去,你说那是不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法施,是以清净心向他人解说三藏十二部教义当中的世出世间的善法。

在财施法施当中,法施第一。所以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财势仅仅只能够解决人的饥寒或者贫困。法施才能够解除人的生死痛苦。

为什么念施、念舍能够使我们产生力量,能够降伏魔障?

因为施舍是一种功德,持戒也是一种功德。我具足持戒、布施的功德,就觉得这个人有了力量,对于外界的干扰,就能够抵抗,能够解除怖畏,获得自在。

(六)念天

在念天当中,主要是说,我们人由此会产生一种归属感。本来学佛的人要证得涅磐,证得解脱,证得无漏。但是佛陀的教法,即包括无漏善果、也包括世间的有漏善法,所以佛的教法叫五乘教法。

五乘教法其中就包括人天乘,因为之所以有天,是说天人是由于持戒布施的功德而获得天人的报应。

当我们修行禅定产生怖畏的时候,如果我们一下子还不能够接受无漏教法,还在人间想升天堂,那么我们不妨想一想天人的福报,天人福报是从布施持戒中来,我现在正在修行禅定,我命终之后就要生在天上,那么这样的人,你也可以产生力量,来排除障碍。

念天,之所以有天,有天这样一种生命的现象,那也不是偶然的。有五种善法因缘,才能够得升天果,对于天果,我们究竟该怎么理解?

特别是在今天,科学昌明的时代,宇宙飞船上了天,走到月球上去了,月球上并不那么美妙,连生命都没有发现,你说我们上到月球上有什么好处?如果离开了飞船,在月球上不能真正地生活。所以说,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个天?

天者,就是有大福德的人所感的一种生命。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所谓人间天堂,在人间有大福大贵的人,他也在享天福。那么这种大福大贵享天福的人,是怎么感得这个果报呢?

《大智度论》上说,有五种善法因缘,才能够感得这样一种果报。

第一信罪与福。相信罪,相信福。罪就是恶因缘,恶因恶果;福就是善因缘。要知道人间善恶因果,是得生天去的第一个条件。

二要守持净戒。守五戒,修十善,才能够得生天果。

三闻善法。时时刻刻能听闻善法,听闻善法,才能信罪福,才能持净戒。

第四要修布施,布施是天嘛!

第五要学智慧,没有智慧,要想升天,也不可能,为什么呢?你没有智慧,就不知道信罪福,没有智慧,就不知道持净戒,没有智慧,就不知道闻善法、修布施。因为智慧是统帅。天上的人是修这五种善法作为先决的条件,那么我们修行的人也应该修这五种善法因缘,这样在命终之后,就能够得生天国。在眼前的修禅定当中,遇到的障碍,就可以持这种信念来排除。

(七)念出入息

念出入息实际上就是念禅定,出息、入息,就是我经常在禅七讲的“息道观”。

因为修行最基本的办法或者最古老的方法就是观呼吸。观出、入这个息道。出入息,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没有一分一秒能够离开的一个最根本的生命特征。我们生命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我们还有呼吸,我们说一个人死了,叫咽气了、断气了,呼吸停止了。呼吸和我们的生命如此密切,我们如果很好地来观察自己的呼吸,从呼吸入手来修禅定,那是最容易取得效果的。

出入息,就是在打坐的时候,观察自己的呼吸,呼出来吸进去,呼出来吸进去。这里有两个方法可以用,一是让我们的意念随着呼吸的出进——随息,使我们的意念跟心保持同步,叫做念依于息。第二种方法是数呼吸,一出一入为一个数,从一数到十,这种方法在开始观呼吸时是非常有效的。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使我们纷纷不停、瞬息千里的妄心很快收摄过来。念呼吸,调呼吸能够制止一切妄念和烦恼。妄念和烦恼,能够得到制止,得到调伏,那么外在的魔的干扰自然就会停止。因为外魔的干扰,是以我们内心的烦恼作为一个起点,如果我们内心没有烦恼,外界的干扰就不能进入。

所以念出入息,也能够排除魔障的干扰,排除恐惧的心理,使我们能够安住在禅定当中。

最后就是念死。

对于念死,特别是现代的人听起来认为这个讲法很消极,我们现在都是想尽一切办法,要生存,要活,要活下去,甚至于一个垂危的病人,毫无生存的希望,也要用各种办法来挽救他的生命。那么佛教教我们八念,念到最后是念死,是不是太消极了?

实际上佛教的念死是一个非常积极的理念。这个理念是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生命在呼吸之间,我们趁着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精进不懈地努力,推动我们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来创造事业,抓住机遇。

所以说念死是积极的思想,不是一个消极的思想。

佛在世的时候,曾经以这个问题问当时僧团在座的人。问到第一个人的时候,“请你说一下,你打算活多久?你的生命可以延续多长时间?”那个比丘说,“我想可能有七年吧!”佛说,“你这种心理是一种放逸的心理,不是一种精进的心理。你觉得你还可以活七年,你修行、做善事就觉得还可以慢慢地来,你就不会在每时每刻保持精进、不放逸。”又问到第二个人,“你觉得你的生命还能活多久?”他就进步了说,“我至少还可以活七个月吧!”佛说,“你这也是一种放逸、懈怠的表现,你没有真正理解到生命是那样的珍贵。”又问到第三个人,“你觉得你还能活多久?”他说,“至少可以七天吧。”佛说,“你这也不对,也是放逸的心态,存在侥幸心理,也没有真正看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又问到第四个人,他说,“还有七个时辰吧。”佛说,“你还没有认识到生命的紧迫感。”问到最后一个人,“你的生命还有多久?”他说,“照我的观察,生命就在刹那间。”佛说,“善哉!妙哉!你才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

所以念死就是这个意义,时时刻刻不放逸,时时刻刻精进努力,成就一切事业,以善业为基础,做一切事情和善业结合起来,实现生命真正的意义,追求生命真正的归宿,所以念死是积极的。

死亡有两种:一是自死;二是他缘死。

自死是寿终正寝,报已尽,这是生命的必然。

他因缘死,不一定是果报,一种是偶然的,比如种种安全事故,都是他因缘死。

《药师经》上讲了九种横死,都是因为意外障碍,提前结束了生命。当然这其中也有因果关系在内,错综复杂、一言难尽。

我们能够念死,对魔王的干扰就可以不在乎,可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横下一条心就可以降伏一切波旬魔王,具足无穷力量,死都不怕,难道还怕魔王吗?

念死也是修行禅定时排除障碍的一个法门。

今天讲了八念,我们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就可以用来排除来自波旬魔王的种种干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把心带回到心性时,应该怎么修

当我们把心带回到心性的时候,应该怎么修呢?全修在性...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

感应与巧合 人的一生随时都有无数影响他命运的机缘从...

世尊示苦行非道

有一段时间,佛陀居止在毗舍离城外林中。当时世尊向比...

生命的原理:依报与正报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生命的原理,叫做依报随着正报转。...

历境验心,二六时中都要检验

要把功夫用熟啊!历境验心,二六时中检验检验,用功有...

一念自私的心,就偏离了道

我们来出家,就是要做大丈夫的事。大丈夫的内涵,是要...

真能念佛,即是现前修行六度万行

汉传大乘法门里面所讲的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

解脱者的风骨

一个真实修行的人,毕竟跟不修行的人有所不同,起码他...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八关斋戒略说

第一、八关斋戒与三长斋月 我们有机会当七天的和尚,这...

禅宗讲的「不立文字」是什么意思

关于不立文字的真实含义,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

【推荐】初修定者须过好「三关」

三关:一是腿子关,二是散乱关,三是昏沉关。这里的三...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长老今晨安详示寂

2013年4月20日凌晨6:26分,近代高僧虚云和尚法子、中...

【佛教词典】雪山仙人

即跋伽婆(梵 Bhaigava)。为住于雪山之一仙人。食果实...

【佛教词典】右膝着地

(杂语)印度之敬礼法。以右膝与右指尖著于地,使右股...

论佛教徒的修养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

没有作乐的闲钱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词人,他的天赋很高,七岁就能作文,...

身处逆境巧作福田

处在逆境的时候也能够种植福田。这怎么种植呢?那我们...

具大慈心布施,如是福利最不思议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

一个人生命的结果是看临终心念

从佛法的角度,一个人生命的结果是看临终心念的,最后...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今天雨水纷纷,寒风彻骨,大家不避艰辛的插秧,为了何...

带业往生这个「业」指的是什么

问: 如果我们在没有达到顿悟,那一刹那间的时候,突然...

何谓「无为法」

无为法,为是造作的意思,一切有生灭的法,均由众缘造...

旋转六根的功能而归于六根的根性

云何现业? 什么是我们生死的业力呢? 癸二、答释 ◎脱...

即使雨金钱,欲心仍不满足

即使雨金钱,欲心不满足。智者知婬欲,乐少而苦多。 世...

死期不定,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我对死亡一直没有什么感觉,总觉得死亡都是别人家的事...

学佛的四大因缘,你属于哪一种呢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在轮回中不知道漂泊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