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净界法师  2021/1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2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看第四页,我们看甲二的别明。

甲二、别明

本经的修学重点有两个,第一个是甚深见,第二个广大行。甚深见就是我们应该栽培我们内心的观照力。广大行就是依止我们的观照来带动一种断恶修善的,度众生的妙行。成就一种善业的资粮。甚深见和广大行展开出来有八个主题。我们看别明分八。藕益大师他是分成八科。

第一无常无我觉,

第二常修少欲觉,

第三知足守道觉,

第四常行精进觉,

第五多闻智慧觉,

第六布施平等觉,

第七出家梵行觉,

第八大心普济觉。

我们上堂课就本经做了一个玄谈,从一个大纲式的,鸟瞰式的说明。这以下,我们就正式的进入到经文。我们诸条诸条来解释它的内涵。

乙一、无常无我觉

先看乙一的无常无我觉。无常无我就是我们对生命的一个观照力。一个无常观,一个无我观。依这两种自问来观察我们的依正恶报。

我们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我们来做说明。在这一段经文当中,是在对生命的观照,经文分成两大段。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到形为罪薮,这一科,它是一种因地的修习。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它是一个功德的作用。你们这样子的观察,有什么样的功德呢,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能够解脱生死的业力。那么在因地上应该怎么观察生命才是正确的呢?藕益大师把本经的观察分成空,假,中三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藕益大师说这是一种空观的智慧。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是假观的智慧。我们做一个说明。

生为有情众生。我们想要破除心中的邪执颠倒,首先要去观察生命的空观。观察生命的一个本体。本体怎么观呢?这当中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观察依报的环境。依报。什么是我们依止的环境,包括我们生活的资具,我们的房子啦,车子啦,也包括我们的眷属,家庭的眷属等等。依报环境呢,就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以无常的智慧来观察我们依报的环境。

凡夫的一个最严重的颠倒之一就是常见。我们总认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固定不变的。今天跟昨天完全一样。表示明天也会跟今天完全一样。我们认为我们的房子,车子,眷属都不能有所改变。当然,这样的观察,这样的思想是非常不现实,是颠倒的。这是常见。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就是观察这样的一个器环境它是一种生灭变异的,无常观分成两部分,第一个它是生灭相,第二个是变异相。

第一个、生灭相

也就是说,生灭的意思就是它从无变成有,总有一天它也会从有变成无,那么这个生灭相,在佛法当中叫做败坏无常。它会败坏。你有一个车子,这个车子没有多久,就会消失掉了。我们的房子也会消失掉,我们的眷属,总有一天也会失散。跟我们别离。这样的无常就是它会败坏,本来是没有,因缘和合表现出来,因缘结束的时候我们的眷属,我们的这些资具也会随着因缘,业力的消失而消失掉。这样子叫做败坏无常。这样是比较粗分的无常的观察。

第二个、变异相

第二个叫做变异的无常。或者叫做刹那无常。这是比较微细的观察了。比如说我现在在这个地方,我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但是我讲我的心情很快乐的时候,我所描述的身心世界已经是前一刹那的,过去的,我现前的身心世界有变化了。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水流,它不断的流动的,严格来说,生命没有所谓的现在。因为你讲现在的时候,那个已经变成过去了。我们只能说是当下。所以生命没有所谓的过去和未来。你每一个生命都是当下当下当下。就是你的业力在释放的时候,业力变成果报的时候,它都是刹那生,刹那灭。你只能够说是当下当下当下。这样子观察无常是比较微细的。叫做刹那无常。前面的生灭相是败坏无常。生灭变异就会消灭我们对一个眷属和资具的一个常见的执取。

无常观特别对福报大的人就特别重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间,所累计的善业个人不同,有些人他前生没造什么善业,今生的资具也比较贫穷,眷属也比较不圆满,你要他临命终的时候,正念现前,放下一切,他比较容易做到。福报大的人最大的障碍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他如何放下这些美妙的资具,这些恩爱的眷属,就是他前生善业太强。善业太强,他今生的人事因缘是能够随心所欲,但是当他死亡到来的时候,他这步脚就踏不出去了,说是生龟脱壳,乌龟它的肉跟壳是连在一起的,但是人要是把它的肉从龟壳里面活生生的拔出来,结果乌龟的肉就满身是血。

这是比喻说一个福报大的人,他临命终的时候,他内心当中,心有所住,他平常就念念之间看到他的车子就非常欢喜,看到他的眷属也很欢喜。每一个念头当中就加强对眷属的执取,心有所住。一旦无常到的时候,他没有心理准备。他说,哎,原来这个东西我有一天会失掉。但是他没有心理准备的时候,你自己没有心理准备是一回事,业力不跟你客气。所以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业力就推动你要离开你现前的这些美妙的眷属,美妙的资具,那么你就容易起痛苦。因为痛苦的因素,你就失去正念。你失去正念以后,你念佛的善业就表现不出来了。

所以这个地方,你应该要在死亡到来之前,你就做好心理建设,你要告诉你自己,你今生拥有的资具和眷属,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它的真实相是总有一天,它会消失败坏。这是生命的真相,本来如此。不是谁决定它的,就是说世间的本相是无常。那么,我们所受用的资具也是危脆而不坚固的,这个地方等于佛陀提醒我们预先知道这件事情,你不要等到加护病房,你才恍然大悟,来不及了。你平常就应该用无常观来观察我们依报的环境,慢慢地,慢慢地来松脱我们内心对资具的爱着,对眷属的爱着,慢慢地松脱,这就是第一个观察。无常来观察依报。

第二个,我们的果报体当然不是依报,而是正报。我们五蕴的身心世界。这个应该怎么观察呢?

[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身心世界的观察。

一、[四大苦空]:

我们先观察色身,这个色身当然是气血所成的一个四大。我们的四大有四种因素:地水火风。地是一个坚性,水是一个湿性,火是一个热性,风是一个动性。坚湿热动,这四种体性,它的本质是相互冲突的,现在我们一定要把它们放在一起,当然偶尔也会产生平衡,但是只要饮食,睡眠的失调,或者情绪的变化,就带动相互冲突,坚湿热动的体性就使令我们产生病痛,所以当我们有色身的时候,我们就很难避免病痛。身是苦本,因为色身是四大,而这四大的脾性是相互冲突的。

它不但是苦本,它还是[空]。

这个空呢,藕益大师说是因缘所生,究竟归灭。这个色身,不管我们用种种的营养来滋养它,用种种美妙的衣服来庄严它,这个色身总有一天会面临死亡,腐坏,乃至于消失掉。所以,我们对色身应该用苦空的智慧来观察它。原来你得到的色身不是用来享受安乐的,这个色身是承受痛苦的。只有清净的法身,才有所谓的安乐可言。所以,我们的业报身它是苦本,而且它迟早有一天要面临死亡。它只是暂时的借用。以这个苦空来观身。

二、[五蕴无我]:以无我观来观心。

正报的身心世界除了外表的形状以外,这个外表的眼耳鼻舌身当中有一个心识住在里面,一个能够明了分别的心识住在里面。那么应该以无我来观心,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明了分别的功能,叫做心识。这个心识能够和眼睛配合去了别颜色,跟耳朵合作来听种种的音声,它本来是产生见闻觉知的功能,如此而已。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凡夫会产生错认消息,产生一种颠倒,我们就一直认为我们先前能够明了分别的心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有一个恒常住,不变易的自我意识在里面安住。就是我们总是觉得小时候的我,和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和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果报体在不断的变化,由年轻到老,由老到死亡,由死亡再到来生的果报,在这个无常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那个东西叫做我。

有这个自我意识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因为有我以后,你跟众生产生一种对立。在这种平等法界当中,因为我爱执的关系,有人相,我相的对立,就很难避免去造罪。因为你有这个对立,就会保护自己,爱着自己,就产生一种私欲,那么欲望就带动了罪业。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观察,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识是由业力所变现的。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你今生是个男人,你前身造了男人的业力,今生现了男人的形状,有男人的思想,那么你的来生没有到天上去,也没有到三恶道,也没有到净土,你来生变成女人,这个时候你从一个男人的思想转成一个女人的思想,那么你前生和今生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这两个果报之间你找不到一个交集的地方。当然你要是讲的变化大一点,比如你今生是个人,来生变转轮圣王,你今生有积聚善业,持戒修福。转轮圣王的心情和你现在的心情就不同了,七宝千子,是何等的尊贵,何等的高慢。但是善业力是有为诸法。有为法,它有增加,就会减少啊。那么你把转轮圣王这样的善业释放完毕以后,你没有在积聚善业的时候,这个转轮圣王的果报就消失掉了。善业结束了,你的罪业就表现出来了。就变成一只蚂蚁,唉我是一只无奈的蚂蚁。我的生命就是不断的工作,把东西从东边搬到西边,从西边搬到东边。

这样子,我们观察人生的差别,当你做转轮圣王的时候,你的心是充满了高贵,骄慢,那么你做蚂蚁的时候,你的心变成卑贱。你说有一个自我,但是我们看不出你做转轮圣王和做蚂蚁的心有什么交集,看不到。所以,我们认为有一个自我,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其实我们的心是由业力刹那刹那的释放。你善业强,那么你就是一个人天的心思,如果你罪业多,你释放出来的是三恶道的卑贱的心思。我们不应该说这个心有一个恒常住,不变易的时候,这样讲是错误的。它只是一种能够见闻觉知的功能,如此而已了。所以,佛陀的慈悲告诉我们,应该以无我观来观察心,消除我们一种自我意识的颠倒。

当然,这两个不管无常观和无我观都是从假入空,是一种空观。前面等于是对依报正报的个别的观察。这以下做一个总结,做一个总相的观察。

总之,我们对身心世界是观察它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你也可以简单的说若身若心,它的本质是生灭变异的,是无常。无常就是说它会变化,它不是一个停止的状态,它是一个流动的状态。所以,无常就表示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痛苦的,所以,佛法讲苦谛,有别相的苦,和总相的苦,你说地狱,恶鬼畜生的刀山油锅是苦,这个是别相,因为刀山油锅的痛苦不能普遍三界。佛法讲四圣谛的苦谛是指的无常的苦,因为它普遍三界,上至诸天,下至地狱,都是受的无常的系缚。

那么,为什么无常是苦呢?因为,有情众生追求的是安稳的生活,比如说我们今天当我们从社会开始工作以后,我们就希望成就一个家,买一栋房子。虽然,理论上来说,你把买房子的钱的利息比租房子还划算。但是,你还是要买房子。为什么,因为有情众生追求安稳。这个是属于你自己的安稳的家。所以,追求安稳的生命是有情众生共同的愿望。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在三界的果报,我们不能安稳。因为我们的果报,我们不能做主,是由业力所释放。所以,我们不知道我们明天会变成什么样。

也就是说,你今天是住在一个房子啊,但是房子是在地震带。它随时会有地震的破坏。所以,在三界的果报里面,我们就变成一个没有安全感。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所以无常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危机,就是不安稳。所以,它是苦。那么从苦当中,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就是无我。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假如我们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自我意识能够决定我自己的生命,我们不可能给自己痛苦。表示我们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命,所以,这当中没有一个自我的意识。那完全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如此而已。这个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等于把前面无常无我的智慧做一个总结。无常故苦,苦即无我。

在经典上,有一个外道,叫离节子外道。这个离节子外道,他有一天遇到一个佛弟子。这个离节子外道就问佛弟子说:你的老师是佛陀,他平常是讲些什么道理?这个时候,这个佛弟子就为他开显因果的道理。就是老师告诉我们人生是由业力所变现的,善业招感快乐的果报,恶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讲完以后,就讲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离节子外道就跟佛弟子说,佛陀讲因果的道理讲的非常的正确,但是他说人生是没有自我,这讲错了。一定要有一个自我,有我去造业,有我去得果报,怎么说是无我呢?这个离节子外道就非常的生气,就跑到精舍找佛陀来辩论。

说,佛陀啊,你讲的其他的道理我都同意,但是你讲生命是无我,这个我不能接受。这个时候,佛陀就问离节子外道说,如果有一个国王,他的仓库有很多珍宝。那么这个国王,他是不是决定我可以把珍宝赏给某一个人。我把珍宝不赏给某一个人,可不可以这个样子?我对珍宝是不是有主宰性。离节子外道说,对呀,既然这个珍宝是你所拥有的,那你就可以决定把珍宝赐给谁,不赐给谁。

那么佛陀就问离节子外道说,那这样子的话,你认为你的生命有一个自我意识,有主宰性,那么你能够决定你生命的快乐和痛苦吗?离节子说我没有办法。我的生命当中要衰老,病痛,死亡,虽然我是用了很多运动,吃了很多健康食品,但是我还是没有办法避免老病死的出现。那就表示你没有主宰性。所以说,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就是说,我们观察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所以,它是不安稳性的苦。从苦当中我们知道内心当中没有自我。所以无我,所以是空。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对生命的从假入空观。

从假入空观就是说,它能够把我们从一个现前的因缘,把我们的心,把心带回家,带到一种毕竟空的一个平等的生命中去。通过无常故苦,苦即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我们的身心世界通过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这样的观察以后, 我们的心就从一个有相的分别,就趋向一个无相的空性上安住。安住当然,可能安住五分钟,或者十分钟,接下来我们再观察,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一段,藕益大师说是假观。从空出假,在空观的内涵当中是无有少法可得。当然,这是一个超现实的意境,菩萨也不能在空呆太久,你必须从空里面再出来,从空性出来的时候,你又看到你的身心世界,你有一块肉存在,你有你的外表,有你的感受,有你的心识。这个时候,你从一个平等的生命又回到你现前的个体生命。

这个时候,对个体生命怎么观察呢?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就是从假名,假相,假用的因缘来观察。我们前生的业力所招感的身心世界,它的内心是众恶的根源。就是内心当中充满了烦恼。我们的色身是造业的根本。心是恶源,这句话怎么说?当然,所谓的恶它是对立的,就是所谓的善。对立的观当然是假观,因为空观是离诸对待,空观是善也不可得,恶也不可得。我们从空观的一个离诸对待的平等的法界,又回到我们现前的现实人生,我们对现实人生的观察就是我们的心那,是罪恶的根源。当然,我们的心也有善良的一面,但是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邪恶的功能,是超过善良的功能。

诸位你要是懂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是这个看法。你看儒家思想,它的修行,克己复礼,这个社会上要能够安定,要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就是每一个人要遵守你的礼节。你身为儿子,有儿子的礼节,身为父亲的,有父亲的礼节,但是你要随顺这个礼,你要克制你的欲望。克制欲望表示说,我们的心不能随顺,我们的邪恶的功能很强。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对内心当中是不能够放纵的,对心的态度是应该克制调伏的。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地方当然是一个假观了。这个地方等于是空跟假。

中观的意思是我们把空观的平等的法界和假观的个体法界,把它平衡,不偏空,不偏有的一种中道,就叫做中观。所以中观本身事实上没有内涵,当把空、有平衡的时候叫中观。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你这样子观察,有什么好处呢,你就能够松脱系缚我们生死的业力。就有这个好处了。空假中,三观。

这个空假中三观哪,空观当然是破除邪执,假观是让我们善知取舍,假观,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当然这个地方的假观,感觉上对生命是有点消极。生命的假观只看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呢?当然,从净土宗的角度,对于生命,它是比较中道了,它在观假观的时候,是厌离婆娑,欣求极乐。就是我们有所取舍。在净土宗的角度观察假观,只观察婆娑世界是苦恼的根源,极乐世界是一个安乐的根源。所以它厌离婆娑,欣求极乐。所以,如果你是修净土的众生,你修假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个地方是判做娑婆世界的身心世界,你在观极乐世界,它是依正庄严。那是有所破坏,有所追求。这个地方的假观有所不同。如果你是修圣道门,大乘的圣道门,那么假观是观十法界的,包括九法界的流转的众生法界,也包括佛法界的幻灭门。流转门,幻灭门。那么,总观十法界。

不过这个地方,在修习空假观的时候,智者大师强调你要有一个次第,就是你要先修空观,再修假观。先空,次假,后中。也就是说,佛法的修学,它让你先远离,先观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然后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先远离,再回归到这里面来。如果诸位有旅行的经验,你就会感觉到远离的重要性。就是说,凡夫都是在有相的因缘分别,分别的结果就是产生执着了,因为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我们会跟很多的人和很多的事物接触,有时候我们不愿意,但是不得不接触,那怎么办呢?到国外去旅游,你暂时松脱这个因缘。经过一个月,或者一个礼拜回来以后,刚开始,你会感觉到不同的感受,当然只会是一个礼拜又恢复原状。但是起码就是说你曾经远离这个因缘,再回来,那个时候你会有不同的感觉。那么修习空假中,亦复如是。

就是说,你刚开始先把你现前的因缘从假如空,你先跳脱现前的因缘,从个体的生命回归到我们整体的生命,当你这样子不断的离开以后,你又从整体生命回归的个体生命的时候,你的感觉就有所不同。经典上说,你曾经修过空观,再回入的你的假观,有一个特殊的感觉,再来观世间,有如梦中事。就是你对人事的执取心淡薄了。

所以,在经典上说,一个有修空观的菩萨,跟没有修空观的凡夫的差别,菩萨也在人事的因缘当中断恶修善,在人事的因缘当中活动,凡夫也是在人事的因缘当中活动,但是心情不同,凡夫心跟境接触的时候,打的是死结,这个结解不开的,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不管你福报多大,这个结解不开。颠倒了以后呢,你由这个颠倒的心思去滋润你的业力,在三界当中再得到一个果报,那么来生的时候,又跟众生结的很深,不管恶缘,善缘都结的很深,又解不开,又得一个果报。

所以,凡夫心境接触打死结,那么一个觉悟的菩萨,他也在人事的因缘之中活动,他打的是活结,他随时可以把它解开来。为什么呢?因为他修行是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他能够把他的角色扮演好。虽然,回归到空性的时候,没有少法可得,但是回归到因缘的时候,我的确有我今生的假名,假相,假用。我是一个父亲,我是一个儿子,我在社会上有我的因缘,我有我该做的事情。你会做你该做的事。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要尽量让你的就是空假观平衡,因为你空观太重,就会忘失大悲,不乐修善,忘失大悲。但是你假观太重,就会产生执着。所以这个中观等于是让你调和。你内心当中可以进入空性,也可以回归的因缘的假观,这个地方就是,第一个觉悟,就是,引导一个菩萨如何来正确而不颠倒的观察生命,就是空假中三观。这样的观察,能够使令我们解脱生死,也能够使令我们在假观当中善知取舍,集功累德,创造更好的生命。

这是第一个觉悟。当然这个觉悟是最为重要。就是观照力。后面是依止这个觉悟所带动一个修行的行动力。

乙二、常修少欲觉

我们看第二个,常修少欲觉。当我们有这样的觉悟以后,下一个动作需要修行的就是减少我们的欲望。看经文: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二个觉悟是说明痛苦生起的因缘。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远离痛苦,远离灾难,当然你要远离痛苦,你要断绝生起痛苦的因地。痛苦是怎么生起的呢?佛陀说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在财色名食睡,我们放纵我们的欲望,就创造很多的痛苦。所以,痛苦和外境没有关系,是从自己内心生起的。广泛来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它不但是痛苦,当然所有痛苦的根源是三界的生灭,因为你所有的痛苦因为你有生命,你每一次在三界里面受一次生命,就表示这个生命就积聚了很多很多老病死的痛苦。

所以,这个生命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对五欲追求的欲望去招感三界的果报,就像是飞蛾扑火。它为什么会跑到火里去呢?是你自己要跑过去的。所以,广泛来说,生死的业力是由贪欲引生的。所以贪欲是痛苦的根源。这个地方是说明贪欲的过失相。

那么怎么办呢?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我们想要得到一种身心的安乐自在,在我们有限的生命当中,要尽量减少我们的欲望。这个地方是说,当然我们身为菩萨,还没有成就圣道,凡夫位的菩萨,内心当中自然有很多的欲望,追求饮食,追求睡眠,追求男女,各式各样的欲望。凡夫有欲望,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佛陀的意思是说,你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是你减少一点欲望,克制一下自己的欲望。所以,这个地方多欲的意思是说,在戒律里面讲多欲,就是说你的非分之想,你不该得到的东西,依你现前的业力因缘,你不该得到的,你想要去追求,这个叫做多欲。

有关多欲的相貌,在《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讲小故事来说明多欲的情况。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他有一个花园,这个花园它有一个工人在打扫,这一天早上这个工人他在草地上捡到一个看起来很漂亮的水果。这个水果看起来很大,他在旁边看没有这种水果树。他看到这个水果非常的甜美,他又舍不得吃,他想我经常在花园走动的时候,侍卫经常刁难我,我把这个水果送给他,他以后对我好一点。他就把这个水果供养给这个侍卫。

这个侍卫一看,哎呀,这个水果特别的美妙,他也舍不得吃,他想这些服侍皇后的这些太监,他对我也是非常的不礼貌,我拿这个水果来巴结他,他以后对我也好一点。就把这个水果送给这个太监。这个太监也舍不得吃,就送给了皇后,皇后也舍不得吃,就送给了国王。当然,国王于五欲得大自在。就把这个水果吃掉了。

吃掉以后,他就被这个水果美妙的滋味所吸引,他就起颠倒了。他就说这个水果是从哪里来的?就辗转的相查,就查到这个工人的地方,就把这个工人叫过来。他说从现在开始,你每天给我送一个相同的水果,否则我就要严重的处罚你。

这个工人没有办法,这个国王的福报大么,就到这个花园去,左边看一看,右边看一看,上边看一看。原来在掉下水果的地方上面有一个大树,大树的上面有一个很大的鸟巢。没准是这个鸟掉下来的。这个时候,这个工人就爬到大树上面来看,这个鸟巢地方有一个相同的水果。他就在鸟反对的当中把水果抢过来。抢过来之后就供养国王。国王很高兴,就告诉他,明天再去找。

这只鸟,当然它心里想,我第一个水果,我自己没有拿好,掉下去那我没话讲,第二次,你抢我的水果,那你太过份了。这个鸟就很生气。它就飞到其他的地方去,找一个外表一模一样的,但是有毒素的水果来惩罚这个工人。它就找到一个外表一样的水果,飞到鸟巢的地方,放在那个地方。工人不知道啊,就把这个有毒的水果拿回去供养国王。结果国王吃下去以后就中毒死亡。

这段公案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上说,国王本来是可以享受他前生的善业,种种安乐的果报。但是他就是有非分之想。这个非分之想,我们做一个定义,在律上说,你身为一个人,别人主动供养你的,这个不叫非分之想,你的福报该得到的,但是别人不想给你,你用其他的方法获得的,或者抢,或者夺,这样子叫做非分之想。所以,这个地方要清楚,你不应该去想你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否则一定会招感痛苦。我们来看乙三的知足守道觉。我们看经文。

乙三、知足守道觉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长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惠是业。

前面的少欲是对于你还没有得到的资具或者财物的追求,这个知足是说你已经得到的资具,你要知道感恩和满足。你现前的因缘已经具足了。你应该知道感恩。前面是还没有得到的东西,这个地方的关键是你已经得到的东西。应该知道知足。

好,我们看经文。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一个菩萨,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资具,已经成就的资具,经常感到不满足,不满足只好去广泛的追求了。广泛的追求就会带动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所以多求是产生罪业。多欲是产生痛苦。所以,一个有智慧的菩萨,应该怎样去面对这个资具呢?应该长念知足,对于现前的因缘不管是好是坏,要感到满足,内心安住在一个简单朴素的生活当中,去追求内心的智慧。以内心的安乐为我们所追求的方向,不要追求这种外在的欲望。这是一个菩萨该做的。

这个地方我们做一个总结,其实这个少欲知足,就是一个持戒的根本精神。少欲知足,从注解上来说,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个从离苦得乐的角度,你一个人会快乐不快乐,跟你一个月赚多少钱没有关系,当然我们今天身为一个人,起码的吃饭,衣服,衣食能够保暖,基本的要求一定要满足。但是在满足之余,你是不是快乐,关键你是不是少欲知足。比如你一个月赚两千块,两千块有两千块快乐的方式,你赚三千块,有三千块生活的方式,你要能够善加克制你的心情,你不管赚多少钱,你都能够从中间找到你相应的安乐。你要不知道知足,你赚多少钱都不可能有快乐。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你想要追求快乐,你唯一的做法就是少欲知足。这是第一点。

我过去曾经参加一个法会,法会当中有一个母亲带着儿子来参加。儿子在看见母亲供养苹果的时候,他要求吃一个苹果。这个母亲因为爱儿子,就拿一个大苹果给儿子吃,这个儿子看样子七,八岁,他嘴巴咬两口苹果,就一甩,丢掉了。我们姑不论这个小孩子的善业有多大,我们敢肯定的知道一个答案,这个小孩子他的思想如果不改变,他今生很难成就安乐。很难产生乐受。他这种对物质不知道感恩知足的心态,你很难创造安乐。

你看我们出家众的生活简单朴素。僧团的生活,不管你在家是多么的富贵,你来到僧团,你就是按照利和同均,僧团今天有人供养十颗苹果,切一切,你分到四分之一,你会很感恩的把它吃掉。所以,你每一口都充满了乐受。这个地方就是说,少欲知足,我们要知道它是快乐的根源。你要知道,你是不是快乐跟你外在的资具没有关系的。是你是不是能够培养一种能够减少欲望,知道感恩的心情。这是第一点,从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

第二个,从临终的正念来说,是一个重点。在中国人的智慧当中,经常提醒我们一件事情,月忌全圆,花忌全开。就是你有多少福报,印光大师也强调这个观念,就是你有十分的福报,你顶多只能花五六分,不要全部把它花尽。你把福报享尽的时候,你晚年就是灾难现前,临终走时容易颠倒。

我刚出家的时候,我读佛学院的,我亲近过很多老和尚,由大陆到台湾去的老和尚。当然,老和尚有的参禅,有的念佛,所修的法门不同,但是都有个共同点,就是珍惜福报。老和尚说,说你一个人,你不想让你的福报花尽有一个方法。就是你的生活环境当中,就是你这个地板坏掉了,不要马上换,衣服破了,也不要马上换。就是你的生命当中要经常保持一点缺陷。这个道理很妙。你把你的生命用的很圆满,什么东西都满意的时候,当一个月亮圆的时候,下一个步骤就是要缺了。当花开的最大的时候,它下一个刹那就是要凋谢。

所以,你不能让你自己把你的生命推到尽头。所以,我时常去做老和尚侍者,老法师啊,你的杯子破一个小洞,换一个。他说不要不要,不要什么事都如你的意。生命带一点缺点。诶,他果然没有什么灾难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一个人能够珍惜福报,你晚年的时候会过的比较快乐一点,病痛少一点。那你要是年轻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是满你的愿,东西一坏就马上换。那你有十分的福报就会花十分。那么你到晚年的时候,你没有累计福报,你的罪障就容易现前。

这个地方,少欲知足不但是离苦得乐,还有一点避免灾难出现的因素。就是你什么事情不要把它做绝。当然少欲知足的标准不同了,比如说,我们很难说那你到底是不是少欲知足,怎么判断呢?比如说你的福报可以买一个五十万的车子,我本来有福报,我的能力可以买五十万,我买三十万,可以买五万的车子,我买三万的车子。那你就是少欲了。对你来说,你已经说少欲知足了。你本来可以有能力买三万的车子,你买一万五的车子。那也是少欲知足。

所以,少欲知足很难判断。就是你本来有能力买更高的东西,但是你降一级的。这个就是少欲知足。就表示你的智慧,你懂得如何生活来使令你的生命趋吉避凶。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在修行菩萨道的断恶修善,先善加的克制我们的欲望,让我们尽量少欲知足。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其它的明天再说明。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八地菩萨所破所悟的是什么

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前面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

从文字相你来觉悟到道

佛法的道分成两种:一种道是不能解释的,离言说相的,...

人生可以随时开始

一个部落首领的儿子在父亲去世后承担起了领导部落的任...

智慧的觉醒

让我们从无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吧!从无明之中解脱出来...

背娑婆而向极乐

无明所引。弃觉逐尘。违远真体。故名曰背。返其去路。...

觉悟不能代替

临济禅师将圆寂时,曾开示弟子道:我入灭后,你们不可...

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的

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为什么? 你连这个娑婆世界的...

在病患中发明心地

念头未起,灵然清净,本无我人,此其所以一切病患奈何...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妙用丝瓜治13种病

丝瓜味甘、性凉,入肝、胃经,有清暑凉血、解毒通便、...

念佛有何窍门

弟子:闭关时,在吃的方面是否要越吃越少呢? 老和尚说...

念佛怎样对治昏沉散乱

大家来打佛七,在求一心不乱。《佛说阿弥陀经》上说,...

【推荐】把快乐的果报回向净土

我们讲到实相的义理。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

【佛教词典】游化

游方行化。谓游行各处而教化之。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

【佛教词典】室洒

(术语)?i?ya,译曰所教,弟子之义也。求法高僧传上曰...

往生的人要先把生死业力沉淀下来

当我们面对过去的业力时,诸位!你就不能用业感缘起了...

人如群牛

在《法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往昔佛陀曾在王舍...

只此数语,便是念佛三昧秘要

前有数行奉寄,想已尘览。顷接手书,乃有尘业情缘,卒...

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

消灾吉祥神咒的功德利益

「消灾吉祥神咒」消灾吉祥神咒它是大藏经当中藏字,藏...

宏海法师佛教祖庭朝圣参访之行

华严宗祖庭华严寺 阿弥陀佛! 那我们现在在华严宗的祖...

改变命运的方法

大家都想改变命运,不想改变命运的人恐怕很少,因为人...

佛度六师现神通

昔日佛在王舍国竹林精舍,广受君民尊敬供养,因此引起...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该如何理解

问: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

念念不被骄诳染

各位善知识,禅宗一法是心地法门,不可离开心地以外用...

到市场买菜去

有两个禅寺,同在一个城中,相距不远。每天清晨,两个...

怎样才是对净土法门有真正的信心

问: 怎样才是对净土法门有真正的信心? 大安法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