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如何为往生做准备

净界法师  2021/1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界法师:如何为往生做准备

首先,学人欢迎大家来到佛学院参访。我们早上参加海公师父的告别式,在回程的车上,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死亡的问题,一般人是不喜欢谈死亡问题。但是我是觉得我们迟早要面对,今天就跟大家谈谈死亡的问题。

我们一个宗教的修学者跟慈善家,从大乘的角度,其实日常时候,我们看不出有什么太多的差别。因为我们也从事于这种慈善的事业,但是宗教师在面临死亡的时候,跟慈善家的心态,可能是不太一样的。也就是说,你今天去面对一个慈善家,你会从他的日常生活的表现,来判定一个人的成败。但是宗教师判定一个人的成败,只有一种情况,叫做“盖棺论定”。

就是从他死亡时,他当时的内心来论定,因为死亡是对我们一个人最大的冲击。你看你平常丢了一个车子,我们会心痛。但是你死亡的时候,你是失去所有的东西,包括你的财富、眷属,乃至于我们的身体,乃至于我们熟悉的环境,我们要面临一个陌生的地方。所以这个时候,就考验一个宗教的修学者,他内心的“云何应住?云何调伏其心?”他的安住跟调伏的问题,这就是心地法门。

我们可以这样讲,一个宗教师你平常表现再好,你临终只要起颠倒,你就完了!因为这是最重要的关键时刻。当我们从一个生命,要到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成败关键,就是你临终的正念。

净土宗更重视临终的正念,净土宗可以既往不咎——它可以不管你的过,你做了什么事情?它可以不管你。你没有学佛之前是如何的荒唐,它完全可以不管,但是它很在乎你的心地法门,你的信愿是不是达到净土宗的标准。

你如果深入净土的经典,尤其是比较高层的经典,你不要只看那些太基础的开示,因为基础的开示很多都是方便法。我们现在学佛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没办法判断:这句话是祖师、是善知识一时的方便,还是佛陀内心想要说的真实的究竟义?我们搞不清楚“真实义”跟“方便门”,搞不清楚,因为都混杂在里面。如果你把那些枝枝末末的调味料都拿掉——净土宗的方便门全部拿掉的时候,到底佛陀想告诉我们什么?其实净土宗重视你的信愿,高过于你的业力,你是带“业”往生嘛。但是你不可能带“念”往生,你不能带“妄想”往生,不可能!净土宗可以不管你的行为,你过去的行为。当然你学佛以后,你的行为跟你的心念是互动的,你过去做了什么,你只要愿意改变,它都可以原谅你的。但是你的心念是很重要的!你如何去控制你的念头?你如何去引导你的念头?这一点是净土宗最在乎的,所以叫“随念往生”嘛!

那么我们净土宗的人,在临终时候的正念,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就是个重点了!可以说你一辈子的修学,你每天做功课,你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临终的正念,就是这个意思。我个人这几年,一直在研究临终正念的问题,当然我的主要思想来自于《弥陀要解》,就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我发觉《弥陀要解》里面,它对于正念,蕅益大师,我把它整个《弥陀要解》,经过反反复复地研究,我觉得老人家是提出了四个重点,我愿意提供出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就是我们迟早要面临死亡,你要如何为死亡做准备?

一、提起佛号

蕅益大师强调:提起佛号,“净土宗念佛不一定往生,但是往生一定要念佛”,它是不可以取代的。你看《弥陀要解》中,阿弥陀佛的圣号是不可以取代的!不可以取代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阿弥陀经,佛陀特别要征释名号,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为什么解释阿弥陀这三个字。就是在强调无量光、无量寿这个名号是不能取代的。

临终的时候,你的身心世界,一直受到很大的打击,内忧外患,你不可能再观想、观像。所以诸位要知道,你可以持大悲咒、你也可以念观世音菩萨、你也可以放蒙山,但是你不要忘了,你所有的修学,最后一定要念十句佛号做收尾,这个观念太重要了!因为它是你的根本法门,它是不可以取代的!

我们必须跟阿弥陀佛的圣号——这个音声产生一个良好的互动,当然是一种皈依的心情,你要熟悉这个音声,你才可以在临终的时候,让佛号在你的心中运转起来,叫“万缘放下,一念提起”。你凭什么能够让佛号——这个音声能够运转、提起呢?就是你跟它熟悉,你平常跟它建立一种皈依的心情。所以净土法门对我们来说,佛号是不能取代的。我们相信我们是生死业障凡夫,我们自己没办法去处理临终的问题,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他有足够的力量救拔我们。这个时候,你才会对佛号产生皈依的心情。

净土宗,刚开始你在加护病房的时候,可能会有人帮你助念,但是这不算数,别人念的都不算数。当这个音声进入你的耳朵、传达到你内心的时,你听到这个音声,你自己要让音声在心中转动起来,这才算!你诸多的妄想——因为临命终的时候,一般正常人会回忆过去,你过去从小到大,你可能忘记的事情,都像放电影一样会放出来。这个时候这些影像会不断地去刺激你的感情,你这个时候百感交集!瞬间回忆你的一生。这个时候,佛号的声音进来以后,是不是会让你马上醒过来,然后让佛号在心中运转,这是第一个观念“提起佛号”,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跟佛号,建立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互动,当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你随时能够产生皈依的心情,这是临终正念的第一个条件:我们必须让佛号在心中运转起来。所以当我们做完功课的时候,我们时时刻刻,要把它会归到这句佛号里面,这是第一个重点。

二、 安住空性

蕅益大师其实是强调禅净双修的,因为他老人家对于《楞严经》是很重视的。整部《楞严经》,十卷《楞严经》它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告诉我们“安住空性”。因为我们在修学当中,会受到很多外在环境的刺激,当然这个外在环境,都是我们业力所变现的。所以我们学佛过程当中,很容易退失我们的善根,所谓“退转”。《楞严经》要我们“不迷、不取、不动”,就是你要观想,其实这一切外在的人事成败得失,这些如梦如幻的影像,都不是你本来的东西,你本来是什么都没有的,这是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过去,我们就没办法去掌握我们的未来。其实过去、现在、未来,人生三块因缘:过去的因缘、现在的因缘、未来的因缘,这是人生的水流。

在《楞严经》里是很重视你的过去。如果你找不到你的过去,你就没办法面对你的现在;;你没办法面对现在,就没办法去创造未来,这三个是互动的。《楞严经》认为一个人最大的盲点,就是我们忘掉我们过去从什么地方来?“忘失来时路。”我们太在乎现在的因缘,太在乎现在了!其实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暂时的。《楞严经》以水泡的思想,就是说你这个是在大海里面,我们过去生曾经造过什么业力;然后这个业力去碰撞到石头;然后创造一个水泡出来,这个水泡当然它会创造出来,它有一天也会消失掉。那么我们太在乎现前的成败得失,就忘掉我们过去是怎么来的,当然也就没办法去引导我们将往哪里而去。

你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就不可能去掌控你将往哪里而去了。

《楞严经》一再告诉我们:“我们从空性而来”,这个很重要!所以“安住空性”,它意思不是说,你本来有身心世界,你本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你本来有一个很成功的事业,你本来是有的,然后你修空观,硬生生把它消失掉,不是这个意思啦!而是你本来是没有的,它是从根本上去观空:你本来是没有的,是因缘把它创造出来的,是因为你一种业力的因缘和合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等到这个能量释放完的时候,“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人生是没有开始的。

这种观念你没办法去体验,你的心就一直在动,因为因缘会不断地刺激你。菩萨的安住是很重要的!我们造了很多的业,所以我们才来投胎的,是这样子的。我们不是没有事情来投胎,不是!在座的诸位!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心甘情愿而来的,除非你是法身菩萨乘愿而来。我们是由业力的推动而来的,我们大家都是,你不知道,莫名其妙被业力这样子推动——“业力吹识入胞胎”,就是业力一吹,就把你的神识,吹到你的父母亲的父精母血里去投胎。所以我们是没办法做主,我们是造了很多业力,这业力成熟了,就只好来投胎了,这表示我们人是做不了主的。

其实人生有很多是无奈的!如果你很在乎你的现在,你会发觉你真的做不了主,不是说你努力就可以改变的,不是的!你说我努力就可以突破困境,努力的人多的去了,是不是?业力不会放过你的。当然有些人业轻,说:欸!他为什么拜八十八佛,拜了几部就过去了,我拜了那么久还没过去。诸位要知道因果的道理,因为你们造业的时候,全部是个人化的,没有两个人相同的。有些人看了《了凡四训》,说:喔!《了凡四训》他怎么怎么的,我也怎么怎么的。你跟《了凡四训》不一定一样。

诸位你了解因果、业果的这种理论,你造业的心态跟大家不一样,造了业以后,你是不是有马上忏悔。所以因果是完全个人化的,没有两个人因果是完全一样的,完全个人化的。佛陀讲“因果丝毫不爽”只是一个通论而已,它对应到个人的时候,是每一个人都不一样的,所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句话是事实。

我们没办法去控制现在,当然你可以去开创未来。人生是你没有死亡之前,你是可以去开创未来的。人生说活得自在,其实都是在讲未来的问题。现在是不自在的,因为你这个是业报身。所以,我们在不自在当中怎么办呢?只有要求“不随妄转”。我们没办法改变外境,说实在的,释迦牟尼佛贵为佛陀,他的家族被灭的时候,佛陀也只能够在精舍打坐,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目犍连尊者看不下去了,用神通力把这个释迦族,五百个男众救起来,希望能够留点种,结果到最后也变成血水了。释迦族是被杀了七天七夜,杀到那个河川全部都是染成红色的,整个释迦族灭到一个都没有,所有男众被杀光。

过去的业力、过去的共业成熟,身为佛陀也没办法。所以你要活得自在,你临终要自在,你要不受业力的干扰,你只有找到你过去的根本,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原来是怎么回事。诸位!你还没有来投胎之前,你是怎么回事?这个是很重要的课题。你没有办法了解你的过去,你就根本没有未来可言,你根本就离不开业力了,业力不会放过你。

业力会让你高兴——你就得高兴,它释放一个你如意的境界,你就可以高兴了;它要你痛苦——它释放一个所缘境,你就痛苦了。所以你不安住空性,你就一定会不断地在动,就是活在生灭心当中,“弟子心不安”,你会觉得你的心起伏太大了。当我入佛堂的时候,我是法喜充满;我走出佛堂,我看到儿子我就很生气了,是这样子!所以你的心永远都在起伏当中,就是活在因缘、活在外境嘛。

我们一定要从外境里面走出来,“外境”就是你的业力了。你本来就有这个儿子吗?你本来就有?你没有嘛!你本来就有这个家庭吗?也没有嘛!所以你是抓不住。诸位你想,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空性,是本来无一物。这个有相的东西,你怎么抓得住?你本来是离相的,结果你追求一个有相的东西,你这不是矛盾是什么?这怎么是你能够抓得住的东西呢!如果你本来就有这个东西,那你去追求,本来就属于你的东西,这个是合理。关键是本来就不是你的,你一定要追求,所以人生最大的可怕、最大的痛苦,就是强做主宰,我们没办法去掌控外在的因缘,但是我们一定要掌控,弄得自己很痛苦。

因为业力它是在释放你的因缘,你今天跟谁结了几年的缘,你今生是造了什么业,业力它是原原本本,把你过去所造的善恶业,把它显现出来,这个就是你的所谓人生,如此而已,受完了就没有了。他今生很风光,但是他没有好好修,他来生不一定风光,人生叫做“轮转、轮回、不断地变化”。你今生很痛苦,不表示你未来也痛苦,未来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我们如何从今生的因缘里面走出来,从这么多错综复杂、爱怨里面走出来?所以诸位!你学过唯识就知道,人生啊,如果你不安住空性,人生无解,没有答案!历史上这么多的先圣先贤,他们出世解决人生问题,你觉得人生问题解决了吗?你认为解决了没有?没办法解决!为什么?诸位知道吗?因为太复杂了!我们在六道轮回太久了!这个恩怨当中互相掺杂:他是你的恩人,也是你的冤家;他是你的冤家,又是你的恩人,这就是这个世间上的事情。它为什么搞得这样复杂呢?因为我们在三界里面轮回太久了,把这个业力搞得很复杂,所以人生实在是无解。

我们现在之所以稍微能够喘一口气,只是说放下,暂时不管啦,暂时不要去面对它啦,转个目标去吃一碗面——这样的心情轻松一点。我们现在是用转移方式,但是这个转移方式并不究竟,这个只是止痛药而已。根本的问题,从人生错综复杂的人事因缘走出来,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你要知道,你本来是什么样子的,你本来是怎么回事,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在《楞严经》,十卷的《楞严经》都在讲这个观念而已,找到了,你的心就不再动了。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而已,还债!真的是还债,人生是在还债。然后在还债的过程当中,又在开创未来。

所以你“提起佛号”,你还要注意“安住空性”,因为临命终的时候,你一定会看到你一生当中,或者过去生当中,很多很多不堪的所缘境现前,你怎么样能够不受它影响?临终的时候,在《唯识学》上说,一个临命终的人,他会快速地看到,他从小到大造过的事情,好事、坏事都会现前。只要你念头一动,你就完了!你就陷进去被业力牵着走。所以我们如何面对我们今生的因缘,然后保持“不迷、不取、不动”,就是找到你生命的最初的本来面目,所谓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根本安住处。

你要训练经常把生命归零,从生命的原点来面对人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反正你只有两个选择:你是要站在“有”的角度,然后无奈地面对“无”,就是从“有”的角度来面对“空”?还是从“空”的角度来面对“有”?站在“有”的角度,你迟早会失去一切,你站在“有”的角度来面对“空”,你人生是很无奈的。你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我本来就没有,但是我还是不排斥外在的因缘。菩萨观一切法空,不坏世间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你是自在的。

反正人生是两块:一个空、一个有,看你要站在哪一边。所以《楞严经》中,佛陀对我们的一个开示,就是说,我们应该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因缘”。这样子训练,你临终的时候,你不管有什么样的因缘刺激你,你不容易心随境转,这是第二点。除了“提起佛号”,第二记的“安住空性”,不断地提醒你自己:你本来是什么都没有的,好的没有,坏的也没有。

三、调伏爱取

这个“安住空性”是处理外在的因缘,现在是处理内心的问题。《楞严经》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是分两块:第一个就是空性;第二个是调伏的问题,“安住力跟调伏力”。《楞严经》说,我们每一个人会来投胎,除了这种攀缘外境,其实我们内心是有盲点、有爱取。每一个人爱取不同,有些人对感情特别爱取,重感情;有些人是重财富;有些人重视他的色身,各式各样都有了。我们最好知道自己的盲点在哪里?你爱取的地方在哪里?你如果没有爱取,你不会来投胎的,不可能!找到爱取以后,我们只有思惟苦谛。因为我们今天人生有很多的经验,父母的经验就不谈,父母的经验对我们影响不大,因为我们会马上远离它。特别是那种曾经让你快乐的、幸福的感受,这一点是要注意的,我们往往盲点都在这里。因为它给你那种快乐的感受,虽然消失了,但你心中会打很多的妄想,然后你会住在那个想象里面。

那么,这个就可怕在哪里呢?就是说当这个外境,给你快乐的时候,触动你的想象力,然后你心住在上面,你会对未来有所期待,这最可怕了!“爱取”就是说,你希望在你未来的生命当中,让它再一次出现,这就是为什么你有强大的生死业力,它是个很大的助缘。虽然它不是根本,但是它是一个很大的增上缘。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影像。诸位!你最好把它找出来,那是你人生的地雷。临命终的时候,你想要往生净土的时候,它会把你拉回来。

如果你在死亡之前,不把你心中的地雷,把它消掉,临终的时候,你会前功尽弃,因为你不是它的对手。虽然你不断地欣求极乐,但是你对人生一些美好影像的回忆,这是最可怕的!

宗喀巴大师讲一句话,说出离心,不是要你放弃一切现在的东西,它不是!你现在该干什么,你还干什么,你完全可以扮演好你的角色。出离心是断除你未来人生的期望——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些你特别喜欢的影像。一般来说它会有两种情况,产生生命的爱取。不是说你偶尔回忆一个东西,就会产生爱取,不是!它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它经常出来,你只要把事情放下,喝上一杯咖啡、喝上一杯茶,欸!这个影像就会出来。它会不断地、不自主地在这地方跑出来,数数现行。

第二个“深生好乐”。你跟这影像接触的时候,你是每一次、每一次都有一种很快乐的感觉,而且你希望它再来,希望这个“朋友”再来。只要这个影像是娑婆世界的影像,不管它是善是恶,它只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第二个“深生好乐”,你就要注意了!它就是生死业力的一个引动者,一个开关。

虽然我们来三界,是我们自己有业力没有错,但是这个业力,一定要“爱取”的触动、滋润,它才可以表现出来。如果没有你对娑婆世界的爱取,只有业力,他是不可能投胎的。就好像你有种子,你没有阳光、水分的滋润,这个种子是长不出花果的。我们到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处理业力的问题了。说实在的,生死业力太复杂了,不是你一生能够处理的。我们现在只有让业力沉淀下来,不要去刺激它。我们现在只有说,把业力的开关给关掉,不要启动它而已,就是《楞严经》说的沉淀式的修学,让它沉淀下来,不要去搅动它。

所以,诸位!你要知道,你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爱取”的影像,你要透过“苦谛”的思惟,明白它虽然给你快乐,但是你同时也付出了代价。你想一想:它给你不纯然是快乐,诸位你看,你为了要去尝一尝那个美好的感受,你要付出生死轮回的代价,你认为值得吗?你想一想,《楞严经》上说的,我们看事情往往是片段的,就好像我们只看到刀锋上的蜂蜜,我们没有看到蜂蜜后面的那一把刀,这是人生最大的盲点。我们没办法全面地了解人生,其实你付出代价更多,你根本就是得不偿失!你尝到了蜂蜜,但是你后面那把刀,你想想看,你要付出几十年的生老病死的折磨,去得到那个感受。所以,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最好全面地思考,把得失都思考进去。

为什么要调伏爱取?因为它是你临终的地雷,会让你失去正念,它跟你往生的力量会产生牵扯,而且你不是它的对手,往生不是它的对手,它跟你太熟悉了!你想“数数现行、深生好乐”,当然每一个人盲点都不一样,但是你一定要告诉你自己,这种影像给你的是短暂的快乐,你却要付出太大的代价!你一定要慢慢地把它放掉,你只要放掉它,它就不是力量了。你不必刻意的,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是因为你不断地去攀缘它,所以它才产生一种相续的力量。我们安住空性以后,我们要找出我们生命的盲点,以“无常”跟“苦谛”的思考,来慢慢地让自己的内心对这个松手、放掉它。你后面有更好的东西,你可以追求没有过失的快乐,所以要“安住空性、调伏爱取”。

四、导归净土

净土宗的最根本——“导归净土”。

很多念佛人,他都不想净土这件事情,其实不对的,你要思惟净土的功德。我们住在一个旧的房子,我们住的这个房子迟早要拆迁的,我们到另外一个别墅,订了一个房子,你要不断地忆念你新的房子。其实修学净土宗要多想来生。很多人都希望我为癌症末期的人开示,我说只有一句话:“想你的来生,不要想你的今生”。你今生这个色身已经……,你不要去想吃什么药、做什么治疗,你心住在这里,你会让你的临终提不起正念,你已经赔掉你的身体了,不能再赔掉你的正念,你赔掉你的身体,这是迟早的,你赔掉你的正念,就毁掉你的未来了!是不是?你这个色身已经没办法改变了,你的心又投进去,你就完了!

那你的心要投到哪里呢?“导归净土”嘛!你忆念你的来生,你那个新的房子快盖好了,你为什么不想想你的来生呢?所以我们提起佛号以后,要具足三种力量:“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就是“导归净土”。你临终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成功地“安住空性、调伏爱取”,最后把心不断地忆念净土,然后再有佛号的帮助,你一定往生!因为这个时候,虽然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你不再触动它了,没有增上缘。

我很喜欢讲一个公案,就是有一个叫做吴琼的居士,诸位在《净土圣贤录》会看到,这个居士他年轻的时候出家,出家以后他可能也没有好的善知识的引导,造了一些破斋犯戒的事情——喝酒吃肉,这在佛教里面是很严重的过失。

后来有人跟他说:你这样子是很严重的,那要到地狱去啦!他一怕就还俗了。但是他没有好好忏悔,过去所造的业还在啊,还俗以后,他的业障现前,甚多病痛,过程我们就不讲太多了。后来他就自己到山上去,盖了一个茅棚,就专心念佛,念到最后他自己预知时至,把他旁边的住家也都找来,跟他一起念佛,就在大众念佛当中,在佛堂中安然坐化。

这个人是一个造业的人,造罪业的人,不是带业往生,一般人带了善业还算了,他还带罪业。带业分两种:一个带善业(有漏的善业);一个带罪业。那么他带了罪业,为什么能够往生呢?因为他能够成功地让业力沉淀下来,不去碰触它。他安住空性、调伏爱取,最后“导归净土”,临终的时候,他的心念控制得非常好,就在这个地方。

净土宗,不管你一天拜多少佛,也不管你一天念多少声佛号,它只看你最后的结果,净土宗是看最后的结果。临终的时候,你是不是正念分明,就看这个而已。这个成功,你一生全部成功;这个失败,你一生就是失败了,这是你的心地法门。

我个人这几年来,我们在学会,诸位都是学会的会员,你们也上过我们很多相对应的课程,我们最近成立一个“净土教观学苑”,有些人可能知道。我们的宗旨就是告诉大家,你不是只有念佛而已,你要把一些佛法的智慧观照引进来。我要提醒所有净土宗的人,你不能把自己的门关起来,你不能闭门造车,你大乘经典都不看的。谁教你们这样做呢?

你没办法看经典,我问你,你的心这样错综复杂,你怎么安住你的心?你怎么调伏你的心?你一句佛号,你就可以“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吗?没有错,佛号是根本,但是这个佛号是谁在推动?是能念的心!推动佛号的那个推手,是你的心!你的心没有准备好,当你是颠倒的时候,佛号就是处在颠倒的状态,心是主导者。当你准备好的时候,佛号就是一个往生的力量。

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深入所有的经典,但是你要知道,有些东西是很重要的,对临终正念是很重要的,你要把它拿过来。我再讲一次,净土宗不能离开大乘的圣道门,这两个是要互相结合的,我们“净土门”跟“圣道门”是不能切割的,你不能说:所有圣道门跟我没有关系。这样,你会害了你自己,营养不良!我们应该适当地学习大乘的般若思想,把它导归到我们净土宗的正念。

所以我为什么提出一个“净土教观学苑”?因为你智慧的观照,是从教理学习而来的,要不然你哪里知道智慧怎么观照呢?平常你说我不看经典,你不看经典你就活在妄想,只有两种情况。你日常生活的妄想,不可能给你智慧,你要是有智慧,佛陀就不需要出世了。你日常生活打的妄想,全部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叫“三障”。

我们要得到智慧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向佛陀的圣言量学习,向先圣先贤学习,只有这个方法,没其他方法了。因为我们生命的经验,不可能有智慧出现。所以为什么观照要学习教理?因为你依教才能起观。诸位!你点点滴滴地上课,我们知道大家都很辛苦,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拨出了个人修学的时间,晚上参加我们妙法学会的课程,但是我认为值得。

因为你“保持进步”。你每一个礼拜花两个小时,你只要听进去一句话、两句话,对你临终就是一盏明灯。你心中多一盏明灯,有时候人生就在一念间,你面对境界的时候,你转得过来,你就超越了!所以我希望大家,我们妙法学会,不是很重视做法会,诸位应该都知道,我们重实修啦,“解行并重”。

我要讲的就是:佛号以外,你的智慧观照是很重要!因为智慧的观照,影响到你临终的“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为这个而开的,让你临终“安住空性,调伏爱取、最后导归净土”,这也是我们“妙法学会”成立的宗旨。

诸位有没有问题,可以谈一谈,或者你对学会有什么样的期许?请说。

学员:弟子有两个问题,想要请示师父。第一个是刚师父在课程中讲的,我们对于所思、所想,只要是会生起喜欢、欢喜的心情……师父:要数数现行,要一再出现。

学员:那师父刚是说不论是好的,或是坏的。

师父:好的也不可以!

学员:好的也不可以,那我就是不太理解,不好的我的理解是比较相应于五欲的部分。

师父:如果你……我们这样讲,不要说好坏,只要它是有漏的,就是三界里面的。如果是出世间的,比方说你思惟净土的莲花、净土的宝池;或者宝树,就是说你执着那个东西,不是三界的东西都可以。

学员:师父,就是说,譬如在修善业,我们很注重累积福慧资粮;譬如说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注意起心动念,而不会落于执着?

师父:那你在造善业的时候,你不能执着善业的本身,你要把这个善业导归净土,你要想,我为什么做善?这个很重要!我为了要求生净土而做善业,你必须把你的善业跟净土要搭上线,你要导归净土去,否则这个善业很可能会流入到人天福报去。你要把你所做的善业,跟你净土的功德,要开出一条路,把它导上去,否则这个善业可能会变成人天果报。所以要回向嘛。

学员:第二个问题,就是师父今天讲的,我们“安住真理、安住空性”,(师父:安住空性)那我们要怎么检视自己,是不是有在进步,有没有自我检视的方法?

师父:这个非常重要!好,请坐!因为他“安住空性”就是在对治你的攀缘嘛!如果你觉得,你的心比较淡薄了,比方说外境对你的干扰降低了;比方说有些让你很快乐的事情,你以前会很快乐、很快乐……,后来你只是快乐一下而已,这个就进步了!因为你已经慢慢有一种免疫力了。如果有些事情,你以前会很痛苦、很痛苦……,你现在只是痛苦一下而已,你就进步了!就是你发觉,你的心跟外境好像比较远离了,不敢说完全不随境转,但是起码你觉得,你的心跟外境,没有像以前那么地攀缘,那个攀缘力薄弱了。

人生要从淡薄中淡到最淡,然后再起大悲心的,大悲心是这样修的,否则你的大悲心夹杂着爱取。如果有一天(如果啦),你觉得人生没什么意思了(但是,如果这是外境刺激你,你才讲这句话,不算喔!),你是从道理上体验,好的、坏的,你不能说:我对坏的没有意思,我对好的还有意思,那不可以!你要对所有都觉得没什么意思了,差不多了!对对对……是从道理体会才算喔!一时的外境刺激你,一时之也不算,一时的感触不算。你觉得人生就这么回事而已,那个时候,你就知道,喔!你安住空性了,因为人生只是个水泡嘛。

当然大乘佛教它不坏现前因缘,你该干什么,你还干什么,只是心态不太一样。我经常讲,青山依旧在,但是夕阳已经不是昨天的夕阳了。太阳、夕阳不断地改变,这是我们的心态嘛。我们不可能改变青山,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夕阳。我们只有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心性,因为外境是业力所变现的,我们该受的还得受。只是不同的心态,在受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希望创造一种后续的力量,就是“断相续”,随缘消旧业,但是更莫造新殃。

就是说我们一般凡夫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受完以后,你又创造一个新的力量出来,这样人生就没完没了啊!是不是?你在受用果报的时候,你又产生爱憎取舍,就创造一股新的力量出来,所以人生无解就在这里,你什么时候是个头呢?你这个轮回不可能停止的嘛!你受完一个果报,你又创造一个新的力量出来,那轮回怎么可能停止呢?只有佛陀出世,告诉我们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开始自己反省以后,原来我们活在自己的妄想,结果自己去创造一个因缘,让自己来承受。所以“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自己开始觉悟的时候,你的轮回就结束了。轮回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不是上帝送给我们的,所以这个“自觉”很重要!

学员:感恩师父不断地给我们很多的新的概念,然后让我们的心,不断地在进步中。(师父:那是你有善根。)现在我有一个问题,想要请示师父,就是人临终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帮他助念,助念了九个小时,也是很安详,嘴巴也合起来了,身体也柔软了,可是我们不知道他有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师父:这个没有办法判断。)那如果说他在中阴身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办法帮他,怎么样让他……师父:喔!中阴身就很难了呢!如果他已经断气了,因为中阴身不是一个人,你开示他,他不是一个人就有什么问题呢?他没有办法去学习了,问题在这里,中阴身了。(学员:没有办法学习?)因为六道里面,人道是最好的,其实我们以前,没有机会学习。比如做一只狗,你跟牠讲什么,牠也听不进去了,是吧?中阴身他不是一个人的果报,所以他没有办法去学习、没有办法去记忆,问题在这。在《唯识学》上说:他没有学习能力。所以中阴身你就很难,他只要一断气,然后八个小时以后,全身冰冷,这个就不是一个人,这个我们叫做死亡,就是神识离开了,这个时候,你跟他开示,有限了!所以临终关怀,他没有经过死亡,叫临终。

中阴身超度法,其实很难的,不是凡夫做得到的。那他有没有往生,我觉得我们不要想,我们人生菩萨道,“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不要太重视结果了。因为你也没办法知道结果,至少我们尽力了。我们告诉他:“放下过去,也要放下这个世界的未来”。一个临终的人,你只要成功地把他从妄想里面带出来,让他忆念未来的净土,这个人就成功了!临终开示,不管你怎么开示,只有一个目标而已。一个人临终的时候,他一定是心有千千结了,一定沉入过去人生的回忆当中,一定是这样子,百分之一百,一定回忆过去了。但是如果他有上过课,有善根的人,不太一样,你一提醒,会启动他的善根,他马上从过去走出来,“走出过去、面对未来”,这个就成功了,这个佛号就有用了。所以临终的开示,只有一个就是:不要再想过去了。人生不能再回头了,临终不能回头。临终最怕你回头看,人生不堪回首,不要回头了,往前走就好了。

问:非常感恩师父的慈悲,让我们今天能够这么亲近您,请教师父,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现世的一个部分。刚刚师父有提到,宗喀巴大师的一个教诫,令我想起我曾经,就是在净土实修班上课的时候,有师长来说:让我们思惟什么是好人、什么是道人?但是这个道人,又要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我就是想说这个道人,应该就是有修行的道人,跟成为一个正常的人,这一句话。刚刚师父提到,宗喀巴大师的这一段的教诫的时候,就让我再一次咀嚼这一句话,我觉得我还是很想请教师父,就是我们在道人跟正常人之间,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这个部分;然后我们有走上这条菩提大道的这个部分。这个在文字上、教理上,其实约略可以抓住一些学处,那这个道人又要变成一个,我们还是要成为一个(师父:正常人)的时候,好像我们又要怎么入世的(师父:是的),来扮演我现在的角色,可是我现在扮演我现世各种复杂的角色的时候,我就要有那个道心。就是在这个道人跟这个正常人之间(师父:平衡),请师父再来开示一下。

师父:好,请坐请坐。我们一般人开始学《楞严经》的时候,会进入到一种不正常的状态,真的!这个是正常状态。你如果学《楞严经》以后,还很正常,那就不正常了。因为你学完《楞严经》以后,你得到的讯息就是“这些都是多余的”,你本来都没有嘛,本来无一物嘛,你自己去惹尘埃了,你自己去找的,人生业力是你自找的,一念妄动才有轮回嘛。你会觉得本来无一物,你何苦去惹尘埃呢?所以一个人学完《楞严经》以后,会落入不正常状态,可能会三年;可能会五年;甚至有些人会十年,但是我觉得我们要有包容心,因为每一个人都要经过“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叫“从假入空”。他待的时间会由他的善根、悲心不同,有些人慈悲心比较重,入了三年,他赶快就从空性跑出来,又重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但是我告诉大家,每一个菩萨都有一个不正常的状态,这是正常的!如果你现在是堕入空性当中,你会对有些事情很排斥,你不要太自责自己,每一个人都这样走过来的,包括我们都是这样子走过来的。刚开始会先远离它,带一点排斥,都有可能的。但是你《楞严经》学完以后,如果你走不出空性,我建议你读《法华经》,《法华经》又不一样了。《楞严经》它把所有相状的东西,说得一文不值,“离一切相”,它就讲这个相状,根本你就是自己找麻烦,这是灰尘。你为什么要用灰尘,往清净的身上洒呢?《楞严经》就是这样。《楞严经》告诉我们,所有相状的东西,都是带给你痛苦的,是一无是处的。

但是《法华经》就不一样了,《法华经》叫“借相修心”,佛陀说你要成就无量的庄严波罗蜜,你还要去面对众生相,把你以前丢弃的众生相再借回来,藉众生相来修布施;藉众生相来成就你的忍辱,这个时候“即一切法”。你要成就布施的法,从哪里来呢?从众生相而来嘛!你不去面对众生,你怎么修布施的法呢?所以相状不能求,但是法要成就啊。但是你没有相,你就不可能有波罗蜜的法,万德庄严之法,你不可能要成就阿罗汉嘛。所以阿罗汉跟菩萨最大的差别就是:菩萨入了空性以后,他还有《法华经》把他救出来。

我现在还不敢《法华经》,为什么?其实很多人在期待,我希望大家在空性的法水里再多泡一会。因为我们的执着太重,不要急着出来。你读《法华经》以后,你会有一个冲动:“Do something!”,做什么事都好,就是干点实事啊!《法华经》就是这个知识,用大悲心。因为相状不会伤害你,你换个心态——“借相修心”,它反而是你一种成就。但是现在我告诉你这个,你可能会产生矛盾,你说你要我把相放掉,现在又要找回来,大家会有一种冲击,是吧!

所以我希望大家《楞严经》学完以后,能先沉淀一下。《楞严经》的思想,是少一切相,离一切相,这些尘埃都是多余的。我本来都没有这些相状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吧!所以如果你现在落入《楞严经》的空性里面,不要着急,正常过程。在空性的法水里面,洗涤你的尘埃,先待一会,也不着急着出来。但是当《法华经》讲完以后,你会有不同的心态。《法华经》佛陀太厉害了!佛陀有本事把你带进去,他就有本事把你带出来。

你《二十八品》听完,利根人有可能前面几品就出来了,法说,就从空出假了!中根人在中间一点,中根人是因缘说。后根人佛陀讲譬喻说的时候,你肯定要出来,三周说完,一定让你出来。所以我读完《法华经》感觉佛陀太厉害了!佛陀有本事,让你从因缘假相里面“从假入空”,他用《楞严经》的法水,把你从有相里面带到空性,他也又用《法华经》的法水把你“从空出假”,从空性把你带出来。真的!

但是如果你现在觉得好像跟生命格格不入,这是正常情况。每一个人在治疗的过程当中,这是必经的疗程。只有极少数的人,他可以马上从假入空,又马上从空出假,这是极少数的人。他可以即空、即假、即中,空假一次解决,这种人现在几乎没有了。

正常都要分成两个疗程,两个阶段,先从假入空,经过《楞严经》三年的法水的洗涤,五年、十年都没关系。但是你学完《法华经》的时候,你的心态就不一样了,你会觉得相状没有错,“色不迷人,人自迷”。其实因缘假相,它本来不会沾惹到你的,你只要“安住空性”,你还可以借这个相状,它反而是你修行的一种增上缘,“转因缘成菩提道”。但是这个法,我们现在不急着传授,我们希望大家先在《楞严经》的空性里面,先待一会。你先深入一下空性。

但是你不用紧张,佛陀后面还有药,会把你从空里面拉出来的。佛陀太厉害了!你只要把《法华经?二十八品》听完,你自己会受不了,从空性跑出来。因为那个相状,它不但不是过失,反而是你一个成长的增上缘,历事练心、借假修真。

问:谢谢师父,然后第二个问题。

师父:现在我要讲的就是说,同学之间,如果有些人,他学了《楞严经》会变得很奇怪,希望大家多一点包容。因为他从一个攀缘外境的情况,他要经过第一个疗程,这个是正常的,这正常的!因为你不断地去指责他,他自己会惶恐,是不是我自己做错了,其实他没有做错,这个是正常过程。好,请说!

问:然后第二点问题就是,从我们这个班,我在第一个学期结束以后的作业,那边我有提到,我一个愿处就是,我能够真正是这一念心,安住到真如的这个部分。那事实上这一段时间,我也一直在学习,包括可能听师长的一些开示跟教诫。我想要请问的就是说,我们常常用风、浪、还有水,来形容外境、烦恼跟般若这个部分。所以经常在晚上要入睡前,我就会想到说,我今天一整天的尘劳,能够把它安定下来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说,如果我今天这个心,一直在波动的话,我就会去想象那个画面,就像刚刚师父说的,就是有一个想处。然后我就想象说,我想到那个水的最深层部分,就是很奇妙的,我想到我那个心,落入到那个水的最深的部分的时候,我的心就定下来了。然后这个时候,我就有点听不到说,外面谁在吵、谁在讲话,什么……,我就比较容易这样子沉淀下来。

可是问题来了,就是这个时候,我虽然已经收摄到大海的深处了,但是我觉得我这时候就忘记,我要去念佛号,因为我睡前,我会念“南无阿弥陀佛”。我的意思是想要请师父开示,为我指点迷津。就是刚刚师父您提到的,一个是安住真如,一个就是那个提起正念的那个部分(师父:导归净土)。我觉得我这两段,我没有办法!我要嘛就是进入到那个大海的深处;然后要嘛我就是又回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师父:你要强迫自己,告诉你自己,空性不是你的究竟处,它是你的过程而已,你一开始的定位就要很清楚了。所以小乘人修空跟大乘人修空是不一样,小乘人把空性当究竟,所以他跑不出来。我们是以无所得为方便,我们是把空性当成一个休息站而已,这两个心态是不一样的。所以你一开始在修《楞严经》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它不是一个究竟的法门,它是一个过渡,你一开始就要告诉你自己了。所以你才有办法从空里面,再提起净土的庄严了。所以你的心态就是说,当你在修空观的时候,你就告诉你自己,这只是个休息站,它不是你的终点站。你的终点站,一定要导归到净土去。你安住空性以后,那个空性一定要跟你净土的功德,做最后的连结,一定要连结到净土去,这个才算是你大功告成了。

“空性”我再讲一次,空性只是让你暂时的休息,它是你回台北中间的一个休息处而已,你的目标是台北的,你不要忘了。所以空性会给你一时的寂静,你会觉得人很轻松,因为你从因缘里面,暂时跑出来了,你不再受因缘的这种喜怒哀乐的干扰,你觉得我没有必要去活得这么辛苦,所以你会觉得很轻松。但是你要告诉你自己,这不是你究竟的,这种轻松一时而已。人生不是追求轻松而已,是不是?“你是要往生净土的”,关键在这!所以你的目标很明确。

为什么要发心?你一开始发心就要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目标要很明确,因为佛陀佛法太广泛了,法门太多了,它不像基督教只有一部经典。你深入佛陀法海,你会觉得它有很多很多的法门,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引导。所以学佛之前,为什么要先发菩提心?就是设定你的目标,你的定位是什么?这么多的佛法进来,你怎么去安排你的定位,最后就是你的目标、发心。你的发心,你是为了要求生净土,才修学佛法的,目标要很明确。所以你看,诸位!我们其实上了很多般若的经典,我们也偶尔都会再讲一讲净土,我们一般是这样,我们的规划就是:大概一部般若,然后顶多两部般若的经典,让“大家离一切相”,然后再讲一讲净土,有没有!会提起一下,讲讲净土,然后再讲般若,再讲讲净土,就是这样!怕你在离相的时候,你就忘了你最终的目标了。

所以诸位你自己内心的操作,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次第啦!你现在走在哪里,走到哪一个阶段,你自己要很清楚。你自己心中的历程要很清楚,你要善调其心!诸位我再讲一次,“是你要去引导内心,不是用内心来引导你的”,你说:哎呀!我在空性里面感受很好。你不能听它的,你不能听感觉的,你要照你的规划来引导你。不行!这不在我规划当中,我规划是一定要从空性当中跑到净土去的。你在面对你内心的时候,你永远要有一种主导权,你要具足主导权在你身上,不但是世间法如此,佛法也如此。你要用你的目标,来检查你的内心,看你的内心跟你的目标,是不是相随顺,如果不是,你要强迫地调整它,你必须做得了主。而不是说你的感觉很好,你很轻松的,关键这不在你的规划当中,就不可以的!

问:师父意思说我们修净土的人,如果没有往生净土,这一生就等于算失败了。(师父:我这样讲可能有点不太好哦!)没有,你看我就是觉得……师父:可是为了要提醒大家,我讲得比较严重,但是不能讲失败啦!因为你念的每一句佛号都没有失掉。但是我为什么要讲那么严重呢?因为我不讲严重一点,你会觉得说,那也乱不了,那我来生再来呗!对不对?因为我要斩断你的后路,这个要下重药,治乱世用重典。

问:最近家里的人往生,那就像师父说的,对于生死不明,特别感觉这一切,记得师父曾经开示过,人往生的时候,就是进入闷绝状态。那在这时候,我们是安住在佛号,等佛光出现,我们是怎么安心?还是就像睡着一样,因为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师父:你是说谁?你是说你?)往生的人。

师父:他不能睡着呢,他睡着的话,(学员:是在持佛号的状态,还是……)师父:他第一个,我刚说“他佛号要提起来”。第二个“他的心要很清楚,安住空性”,清楚地告诉自己,我本来就没有这个人身,“本来无生死啊!”对不对?本来就没有生死,你说一个人要了生死,本来就没有生死,站在没有生死的角度。因为你今天要死亡了,本来就没有生死,哪有什么死亡不死亡的问题。你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安住在空性”;第二个“调伏爱取”。人生有很多我们自己认为美妙的东西,但是这个地方,你后患无穷!人生所有的快乐都要付出代价,你不能去碰,让你自己内心的影像沉淀下来,调伏爱取。

第三个“导归净土”,你要去哪里?你要想着你的净土!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然后提起佛号,这个时候,这个人叫“正念分明”。就是这个临终人,他不是只有念佛而已,他观照力都要现前,他三盏电灯泡都要打开来,三道光明。

诸位!你上课上这样久,就是养兵千日,我们不断给大家上课,就是给大家充电。我今天意思为什么要很明确,告诉大家一个方向,就是诸位你学习,你的目标就是往“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三个三力去会。因为我们临终一定要做好准备,你早一点准备,早一点上路。因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迟早问题,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是不是?当然,如果你能够用这三种力量,来引导这个临终人,那功德无量。但是就看看他有没有这种善根,他如果没有栽培这种善根,也很难!

学员:在这个三力的准备之下,就等佛光出现,等佛陀来?

师父:你不要等佛光出不出现,你等佛光出现,你这是一种攀缘,就不是安住空性了。佛光出不出现,这不是你的事情,那是佛陀的事情。你做你该做的事情就好了,佛陀该做的,他会做的。我们只问因地,不要问结果,这是很重要的。你相信佛陀他一定会兑现他发的大愿,佛陀的大悲心没有离开我们,无所不在,你做好你的事情就好。因为诸法因缘生嘛,你有这个因缘,就有这个结果呗!

学员:这个是阿弥陀佛的事情?

师父:对!阿弥陀佛的事情,你就不要多心了!阿弥陀佛他会做得比我们更好。请说!

学员:不好意思,我想要接续刚上一位学长的问题,就是当我们临终的时候,我看《地藏经》好像有写到,有时候会有一些冤亲债主,现我们眷属的形象,往生的眷属形象,来引导我们。那如果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形象,我们除了刚刚那个三力外,就是实际实修,我们看到这样的境,我们要怎么处理?就不要理它吗?

师父:你安住在三力,你就不可能随它转。对对……因为你看到它,你就是念佛嘛!你这个时候不能动念头。(学员:继续念佛,这个时候,心不要动摇。)绝对不能动,你“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净土”,你应该就可以过关了。不管它是来干什么的,因为你安住在佛号,它就不可能伤害你了。但是如果你去攀缘它,那就不同了。那是你自找的,你投入它的因缘,你跟它感应,那是你自己的这种颠倒。好,你先说好了。

学员:师父,我请问一下,就是接续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在往生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诸根败坏了,然后身体通常都已经是非常的疼痛,那这个时候,大部分的人,都是可能需要靠一些药物,就是可能像吗啡之类的。其实很多往生的人,他在往生之前,已经是不太有知觉了,他只剩下……师父:这一点我要提醒大家,来 ,坐、坐!你要不断地发愿,发两个愿:第一个,愿我临终无障碍;第二个,你不要贪恋生死,年纪大的人都会贪生怕死。其实你贪恋死亡,你生病的时间会拖很久,因为你不想走,问题在这里。我讲实在话,你拖得愈久,你的正念就慢慢地流失掉。一个人,真的!你要走就早点走。你临终的时候,在病痛中拖得愈久,对你是愈不利啊!因为这个色身已经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色身,它只会耗损你的正念而已。

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回向,我们一旦面临病痛,不能救的时候,真的要赶快走。这个包括第一个业力的回向;第二个就是你的心态,不要贪恋你的色身,不要贪生怕死。因为你一贪恋,他就不容易走,问题在这里。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是因为你色身败坏以后,你不断地打药,你的心不断地暗钝、暗钝……你的功力是愈来愈低、愈来愈低,你平常的功夫就很难提起来,因为你没有明了性,你怎么提起你的功夫呢?所以一个人临终的时候,如果病痛拖太久,这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

因为你没有机会随念往生了,你只有随业,那就糟了!你没办法用你的念力,来引导你的业力。你前面那个念力没了,那只有随业。照正常的业力,我们是不可能往生,我们没有一个人念到“业尽情空”;没有一个人念得“念佛三昧”嘛!我们只是靠正念来往生的,所以提醒大家:临终人不要怕死。因为你可以想继续活着,也可能是你的子女,会给你一些期待,给你一些负面的思考,说啊:你要好起来怎么样…!你自己要告诉自己,不可以的!该走就赶快走。请说!

学员:因为师父在安住空性里面,有谈到《楞严经》里面开示的时候,常常提到“不迷、不取、不动”(师父:是!),以我们女众的修行来讲,那要在这个“不动”上面,我觉得是不可能!比如像我来讲……师父:“不迷、不取、不动”的核心思想在“不取”,你不取自然不动,不迷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第一念一定迷惑,但是迷惑以后,你面对它,你不要取着。所以这个六字真言里面,核心思想在“不取”这两个字。我们到百货公司去,看到我们喜欢的东西,可能会多看几眼,但是多看几眼就该走了,你不要“取”,多看几眼是可以理解,多瞄几眼……(学员:那是不是说我们不去“取”,好,多瞄几眼,我们走开,可是你的念头还在。)你走了,那你就费事了,这个东西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了呗,你干嘛记得这个东西呢?那本来就不属于你的东西。

(学员:所以不取在放下)

对对对……所以你要用道理来跟你自己沟通,你要学一个理论,佛陀就是告诉你一个佛教的真理。你这个道理要跟自己沟通,不断地教化自己,可能我们会一时忘念,但是你要把《楞严经》的道理,跟自己再讲一次,所以六字真言在不取。你看到你很喜欢的包,多看几眼这可以理解,但是你看完就该走了,不能去柜台把它买下来,买下来就是“取”了。

(学员:我没有取的时候,可是我的念头还再转啊!)在转,不怕!你有佛陀的真言,你就坐下跟你沟通,你到底想要什么?你真的喜欢那个包吗?还是只是满足你的妄想而已?那你每一次都满足妄想,你人生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因为你每一次都增长它的势力。

(学员:对不起!我是应该说,欸!我思考下:我要这个包干什么?或者我转念,就持佛号,把这个事情忘掉,还是先把它弄清楚……)如果你可以用佛号,把它对治掉,当然最好。但是最好你用道理跟自己沟通一下,因为你强压它没有用,你压到最后,你所有的压,偷偷地还是把它买下来。因为你压的东西,它会反弹,哪一天你刚好提不起正念的时候,不管啦!还是把它买下来了。所以你一定要跟自己沟通的,不能用压的,压的东西不持久的。

诸位!我们学佛,不是说我们就是一个圣人,我们还是有凡夫的感情,但是我们多了一份道理。就是忏公师父说的我们心中有法宝,常转法轮,你可以启动你的法宝,我们不可能二六时中,安住在法宝,这一般人做不到。我们还是有我们的感情,有自己的爱憎取舍,但是我们在爱憎取舍当中,我们多了三道的开关。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把你的法宝打开来,跟自己沟通。把你平常上课的道理,讲一次给自己听。诸位绝对不能用强压式的修行,你用佛号一次一次地压它,没有用的!当它压不住的时候,反弹力量会更高啊!它反弹势力起来,是更可怕!要转,转识成智,你要用道理跟自己沟通。

你平常上课干什么?你平常是储存能量嘛!听了课你回去以后,思惟一下、调整一下,哦!今天上了什么课?反正般若的思想,一定是,要嘛就是跟空性有关;要嘛就跟假观有关,有相的东西。空性有关的一定是安住力,“安住空性”。

假观有关的就是两种:一个是“厌离娑婆”;一个是“欣求极乐”。第一个告诉你娑婆世界的过失——调伏爱取;第二个讲到净土的功德——引导力。所以你要整理一下,把每一次上完课的东西,加强三力,上课就是充电,生活就是历练,最后就是追求临终的正念。

诸位!我告诉大家,平常就是一种战斗,你平常放过一个念头,你临终就多一份风险。因为你迟早要面对它的,所以最好是每一次都让你能够成功地把妄念调伏下来,最好是这样子。尤其是越到晚年越要小心,你可能到五十五岁,你几乎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念头,因为每一个念头都要你的命啊!你不能跟它妥协的。因为你放过这个念头,这次满足它,它会一次次地出来,它不会放过你的。所以你越到晚年的时候,你的念头,几乎没有协调的空间,就是你要听我的,我不能再听你的。当然你必须要有法宝,你不能强压的,我这样讲过,你要用道理跟自己沟通,要转,转识成智。你要教育你的内心,让它在这一种调伏的状态、安住的状态、引导的状态。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来听我们的课程,点点滴滴。人生学佛,如果说,有哪一句话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讲这么多话,哪一句话最重要?一句话就够了,四个字,这四个字最重要——保持进步。没有什么东西比这四个字更重要了!因为不进步,你就退步了,那是很可怕的!一个最悲哀的人,就是他在退步当中,那糟糕了!你只要保持进步,你人生就永远有希望了。你一定要告诉你自己,我不管做什么,我今天一定要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进步一点点,让你的生命是活水,这个太重要了!

这所有的法门里面,最重要的法宝就是这一句话了——保持进步,你临终就有希望了!那“保持进步”就要上课了,要不然你怎么保持进步呢?是吧?因为你的内心不是光明就是黑暗,两种而已,你不是法宝就是妄想,两种而已嘛!你没有光明,黑暗就做主了!我现在暂时退到幕后,未来我们会有一些课程,就是由净心师父带大家,我们的课程是没有变的,我们的思想就是禅观跟净土的结合,我想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诸位都知道。

现在念佛人最大的盲点:一言以蔽之,现在人会把佛号创造出来,但是他不知道引导佛号,这是非常悲哀的!现在很多人的佛号,都没有到净土去,都到娑婆世界打转了。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样“调伏爱取、导归净土”,他的心态没有准备好。所以现在人他只会念佛,但是这个佛号跑哪里去了,他不管的,这个是不对的,你做了一半而已,其实也可以说,你只做了四分之一而已。你只有提起佛号,你没有“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净土”,你只有四分之一,不及格!“念佛不一定往生,往生一定要念佛 ”,很多人以为说,念佛就一定往生了,不是这个意思,你的心态要准备好。

所以,我一直希望净土宗的修学者,你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你的心态比念佛的数目还重要!你心态准备好了,一句佛号、十句佛号,照样往生;你心态没有准备好,你一百句佛号都没有办法往生的。因为它的根本在你的心,能念的心。是你的心来主导佛号,我们不可能佛号来主导你的心,不可能啊!你这个佛法,你的因缘所生法,就是他生的思想,离开你的心有一种外在的力量来引导你,你这个跟上帝的思想完全一样的,念佛念到跟上帝思想一样。是你的心是什么,是这样,诸法因缘生,因缘的主轴就是你的心。你的心是什么水平,你所念的佛号就到什么水平。你的心的水平是一种人天乘的水平,这个佛号就让你来生变成一个大富长者、一个大国王;你的心的水平是到净土去,这个佛号就带你到净土去。是你的心来主导佛号,而不是佛号来主导你的心,这个大家不要错乱了。

所以,提升我们内心的水平,就很重要了!因为你心灵提升了,你所念的每一句佛号都提升了;你所修的法门都提升了。就是诸法无性嘛,法门没有高低,尽随心转。“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心为净土,一切法趋净土;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 ”。法门它本身没有方向,叫“诸法无自性,尽随心转”。

听经我们学习佛陀的教理,就是提升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心跟佛陀的心相随顺。虽然我们达不到,起码我们是顺从佛心、顺从本愿。我们现在回台北,虽然我们不能马上回到台北,至少我们是走到回台北的路线上,叫“相随顺”,你不能跟佛的功德背道而驰啊。

0:00 / 0:00
如何为往生做准备1
如何为往生做准备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顾源居士往生纪

明朝顾源居士,又称宝幢居士。少年时性格豪放,善于写...

怀玉禅师上品上生的故事

这里我举一个公案,大家看看。把这位法师求到上品上生...

生西劝持观音圣号

生西劝持观音圣号, 为什么《印光法师文钞》当中有这么...

五逆罪人能不能往生呢

有人又提了一个问题,《佛说观无量寿经》里面说,五逆...

识神随业走

《大智度论》里面有个偈子:鸟来入瓶中,以縠掩瓶口,...

海山长老谈净土法门的修行

2013年4月24日,海山长老安详示寂,世寿86岁。长老以弘...

【推荐】【漫画】恶不能障,弥陀救度

四川省梓潼县农村有一对夫妇,年纪四十岁左右,一直以...

【推荐】逆缘让我成为莲邦彼岸人

已经步入中年的我,之前是不愿接触任何信仰方面的信息...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感情是缘分的组合

我们今天人不是讲感情,要谈恋爱吗?我们佛教讲,菩萨...

宽运法师:布施的方法

如何布施 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

不杀生,离杀生,进而放生

不杀生进而要放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护生,爱护一切有...

第六意识是众祸之门,但也是众妙之门

我们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唯识,对我们内心的状态很容易...

【佛教词典】异生恒有我执证

【异生恒有我执证】 p1116 成唯识论五卷九页云:又契经...

【佛教词典】人天致敬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七,使天恭敬念佛行...

一辈子不认识自己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

分分秒秒观照当下一念心

过去有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在深山里的道场打坐用功。他...

随缘就是家乡,放下就是道场

虚老在世的时候,经常讲这两句话:随缘就是家乡,放下...

观音菩萨的十二大愿

第一:广发弘誓愿: 广发弘誓大愿心,度尽众生消烦恼...

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

空性的智慧,它是一心三观的前方便。一个人没有经过空...

为何有时修善反而痛苦会加剧呢

这个地方问题来了,因果是隔代受报的,比方说,有些人...

定业可转还是不可转

问: 法师您好!《印光法师文钞》中印祖说:须知一句阿...

为什么用恭敬心对待人,他们反而觉得我好欺负

问: 请问法师,为什么我用恭敬心对待一些人,他们反而...

佛陀姨母涅槃记

释迦牟尼佛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住舍卫国的王园精舍...

在家居士如何做到净念相继

问: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念相继这句话,我们在家居...

地藏菩萨的功德与无尽誓愿

一、地藏菩萨的功德 经文: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地藏,已...

圣严法师《情绪的本质》

问:佛经里称众生为有情,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