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演莲法师《在家菩萨戒浅说》不酤酒戒

演莲法师  2025/05/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演莲法师《在家菩萨戒浅说》不酤酒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在家菩萨戒的第六条重戒是不得酤酒。酤酒,即卖酒。如办酒厂,开酒吧、酒店一类。在家居士受了菩萨优婆塞戒后,若为营生开食杂店等,绝不可以卖酒;若是办酒厂,开酒吧、酒店之类,那就更要改行了。为什么不可以卖酒?据《大智度论》中举饮酒有三十五种过失(注①)。这里只简单地举三条不能卖酒的理由。

一、成他恶业故。因为酒里面含有酒精成分,饮了能刺激人的神经,使人神智糊涂。酒醉之后,无论什么罪恶都有可能做出来。一人酒醉,一人肇事;多人酒醉,多人肇事。酒卖得越多,出的事故也就越多。所以罪业也就越大。

二、失他善行故。因为饮酒过度,必致身心疲惫,该做的事提不起精神去做。放逸懈怠,应生善不生,已生善皆灭。

三、损害他故。我在八一年曾看过一则有关饮酒的报道,感到十分震惊,当时就便记录下来,想借此劝告好饮酒的朋友。

据意大利统计,该国每年死于肝硬化的两万人中,有40%以上是酗酒造成的。从1971年到1980年的9年中,有94500人死于由酒精引起的疾病。酒后开车造成的大小交通事故达56000起,有31000人因车祸丧生。因过量饮酒导致精神分裂乃至神经机能衰竭而死亡者达4500多人。1750人因醉酒而自杀。有关离婚案中起因于酗酒者比其他原因多ll倍。25%的虐待儿童罪和55%的乱 伦罪都是因酗酒引起的。又据日本厚生省同年八月公布:估计日本全国已有2200000人需要治疗的酒精中毒者。因嗜酒过度造成的酒精性肝炎患者,约有400000人。

单就这些数字看就已经够吓人了,其它因醉酒而引起凶杀等的犯罪案件以及因醉酒而发生的意外事故,尚未见详细报道。我国人口众多,平常会饮酒的人不在少数,因饮酒而导致种种不幸的事时有所闻。单从最近几年在各地所发生的假酒案,就有不少人死于酒精中毒。这些悲剧当然都与卖酒脱不了关系。

经文:“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

这句经文是说受过优婆塞戒之后,即使为着保住自己的身命,也不可以作卖酒的生意。其实这条戒并不难持。因为除了不卖酒,还有很多事业可以营生,决不会因为不卖酒就会危及自己的身命。就算不卖酒真的就会危及自己的身命,但想到卖酒与人,害人不浅,罪过极大,菩萨也是决不肯去为的。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若优婆塞受戒之后,仍要卖酒,具六个条件即为破戒。

一、是酒。包括其它饮后能令人迷醉的饮料。

二、酒想。自己知道是酒。

三、酤意。即为希求得利而卖酒。

四、受得值。即接受价值。

五、授与酒。即授给对方酒。

六、前人领。对方接酒,便为结犯。

或许有人要问:酤酒一事,资生之业,自己不贪不饮,为什么结为重戒?若贪饮酒,断智慧种,为愚痴人,何故反轻?

答:这是因为菩萨凡事以利他为前提。饮酒但自迷惑;卖酒与人,迷惑一切,会给众生造成严重损害,所以结为重戒。

此中第四,即使不受价钱,以酒送人,也一样结犯。

但若虽似酒色酒香,而无酒味,饮不醉人,不犯。又药酒为治病救人故,虽亦希利,与人无损,酤者无犯。

酤酒果报,如经中云:“酒河地狱,是酿酒家罪;酒池地狱,是酤酒家罪;灌口地狱,是饮酒人罪。” 是知酤酒虽得世间薄利,却失去学佛大利;且将来还要受酒河、酒池地狱的苦报,试问有谁愿意做这大亏本的生意?

以上优婆塞六条重戒大略就说到这里。下面一段经文是结重起轻。

“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获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界,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这一段经文是劝励赞叹持戒的功德。意思是说善男子善女人,若是受了这菩萨优婆塞戒,能至心行持,不使所受的戒有所毁犯,就能获得像下面所举的这许多戒果。戒果,即由持戒所得的成果。

佛告诉善男子善女人说:“优婆塞戒,名为璎珞。” 璎珞是由珠宝等编缀而成的装饰品,印度一般王公贵人佩戴在身上,代表尊贵的意思。以此比喻受了优婆塞戒的善男子善女人,若能净持优婆塞戒,便是世间最尊贵的人。

“名为庄严。” 庄严是美好、伟大、崇高的意思。经中常就佛菩萨于因位时发大誓愿,为利益众生不惜身命,积功累德以严饰其身,称之为庄严。在这里是说善男子善女人若能净持优婆塞戒,就能完成其美好庄严的人生。

“其香微妙,熏无边界。” 香,指好的名声,如留香百世。意谓能净持戒,则好名声远闻无边法界,留芳千古;若是犯戒破戒,则恶名昭彰,遗臭万年。

“遮不善法,为善法律。” 即持此优婆塞戒,能遮止种种不善的行为;能自觉主动地去做种种应该做的善事好事。

“即是无上妙宝之藏。” 因为此菩萨戒广具一切功德法财,故如同宝藏。凡一切诸佛,无不以此戒为本源,一切菩萨万行庄严,亦无不以此戒为根本。所以能持净戒,即能出生无上菩提妙宝。

“上族种姓”,指当时印度四种社会阶级中居地位最高上的族姓。就十法界言,佛菩萨才是上族种姓。喻能持净戒,受人尊重,即为上族种姓。

“大寂静处”,离烦恼苦患叫做寂,得安乐自在称为静。能持净戒,则能断除一切烦恼苦患,得大安乐自在。

“是甘露味”,甘露是不死之药。喻能持净戒,则如饮甘露法味,由此而证法身常德。

“生善法地”,善法地谓诸佛国土,能持菩萨净戒,则诸佛国土随意往生。

“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谓优婆塞优婆夷受戒之后,只要能直发此持戒的心,尚且能获得像上面所说的许许多多功德利益,何况更能把戒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一心受持而不毁犯呢?这里所说的一心受持,即是把持戒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去看待。而且非常认真地去行持,如经中所说“乃至小罪,虽为身命,尚不毁犯。” 这样才算是一心行持。决不是像有些人,到这里挂名受戒,凑凑热闹,一出戒堂,过不了多久,便把所有戒法都丢得干干净净,更何谈得上一心行持。我相信在座的诸位菩萨,是一定不会这样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犯了根本罪如何才能重新受戒

受菩萨戒,有些人他可能会有质疑,他曾经受了五戒,或...

白衣居士可以说法吗

一、僧人和白衣的本分 (白衣,指俗人、在家人、居士。...

印光大师答缘净居士问

问: 念佛行人,首宜以严持五戒为急务,庶念佛易得心净...

临终由于病痛不愿念佛求往生,该怎么办呢

问: 师父!亲人平时也念佛,但临终时由于病痛完全不愿...

受了菩萨戒,造罪时罪加一等吗

有人说,受了菩萨戒,造罪时罪加一等。这个观念是错误...

在家居士应具足的五个条件

在《杂阿含经》卷三三第九二七经等的规定,在家居士,...

诚哉在我,不关业障事

参禅人,第一要守清规,方能参禅。 清规者,公正清严为...

末法众生的障深慧浅

障就是障碍我们修行的东西。这个障有外面的障碍,有里...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

心灵与物质平衡的重要

在面包店,我为了买奶酥面包或花生面包而迟疑半天,因...

净土不是自了汉法,更不是小乘佛教

问: 请问法师,修行以自利为主,容易被人误解为是自了...

禅与心理健康

有禅的大智慧,就能心灵健康无烦恼,保持良好的心态,...

【佛教词典】茶末

(饮食)禅林之语。茶之为细末者,所谓末茶是也。见象...

【佛教词典】最胜坛

(术语)称秘密坛之内心曼荼罗。大日经五曰:此最胜坛...

有三种障碍,会破坏菩提心

有三障能败戒德,使信心退没:一、瞋恚,横于自他,而...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何以见得呢? 我们把古人说的五...

「唯心净土」的正确含义

这个唯心净土,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在这里往往会...

证严法师《堕落多因贪心重》

六道是因自我心中的善恶而上下流转不停:心若为善,便...

佛陀为何主动宣说净土法门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

微细的爱

苏东坡有一首五言诗,我非常喜欢: 钩帘归乳燕,穴窠...

自修佛十力

自修佛十力,这是佛成就的大智慧境界,现在菩萨发无上...

别让生命睡着

让时间空过,浪费人生,将使我们不知何去何从? 人要...

若念佛人患有痴呆,临终时如何补救

问: 若念佛人患有痴呆,临终时请人助念,他有何方便...

有十种方法能快速得福

每人个都想得到幸福,幸福有它的因,才能得到幸福的果...

这三种人可以让你人生少走弯路

按照佛法来讲,高人即是有智慧的人,他有广阔的视野,...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