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在家菩萨戒的第六条重戒是不得酤酒。酤酒,即卖酒。如办酒厂,开酒吧、酒店一类。在家居士受了菩萨优婆塞戒后,若为营生开食杂店等,绝不可以卖酒;若是办酒厂,开酒吧、酒店之类,那就更要改行了。为什么不可以卖酒?据《大智度论》中举饮酒有三十五种过失(注①)。这里只简单地举三条不能卖酒的理由。
一、成他恶业故。因为酒里面含有酒精成分,饮了能刺激人的神经,使人神智糊涂。酒醉之后,无论什么罪恶都有可能做出来。一人酒醉,一人肇事;多人酒醉,多人肇事。酒卖得越多,出的事故也就越多。所以罪业也就越大。
二、失他善行故。因为饮酒过度,必致身心疲惫,该做的事提不起精神去做。放逸懈怠,应生善不生,已生善皆灭。
三、损害他故。我在八一年曾看过一则有关饮酒的报道,感到十分震惊,当时就便记录下来,想借此劝告好饮酒的朋友。
据意大利统计,该国每年死于肝硬化的两万人中,有40%以上是酗酒造成的。从1971年到1980年的9年中,有94500人死于由酒精引起的疾病。酒后开车造成的大小交通事故达56000起,有31000人因车祸丧生。因过量饮酒导致精神分裂乃至神经机能衰竭而死亡者达4500多人。1750人因醉酒而自杀。有关离婚案中起因于酗酒者比其他原因多ll倍。25%的虐待儿童罪和55%的乱 伦罪都是因酗酒引起的。又据日本厚生省同年八月公布:估计日本全国已有2200000人需要治疗的酒精中毒者。因嗜酒过度造成的酒精性肝炎患者,约有400000人。
单就这些数字看就已经够吓人了,其它因醉酒而引起凶杀等的犯罪案件以及因醉酒而发生的意外事故,尚未见详细报道。我国人口众多,平常会饮酒的人不在少数,因饮酒而导致种种不幸的事时有所闻。单从最近几年在各地所发生的假酒案,就有不少人死于酒精中毒。这些悲剧当然都与卖酒脱不了关系。
经文:“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
这句经文是说受过优婆塞戒之后,即使为着保住自己的身命,也不可以作卖酒的生意。其实这条戒并不难持。因为除了不卖酒,还有很多事业可以营生,决不会因为不卖酒就会危及自己的身命。就算不卖酒真的就会危及自己的身命,但想到卖酒与人,害人不浅,罪过极大,菩萨也是决不肯去为的。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若优婆塞受戒之后,仍要卖酒,具六个条件即为破戒。
一、是酒。包括其它饮后能令人迷醉的饮料。
二、酒想。自己知道是酒。
三、酤意。即为希求得利而卖酒。
四、受得值。即接受价值。
五、授与酒。即授给对方酒。
六、前人领。对方接酒,便为结犯。
或许有人要问:酤酒一事,资生之业,自己不贪不饮,为什么结为重戒?若贪饮酒,断智慧种,为愚痴人,何故反轻?
答:这是因为菩萨凡事以利他为前提。饮酒但自迷惑;卖酒与人,迷惑一切,会给众生造成严重损害,所以结为重戒。
此中第四,即使不受价钱,以酒送人,也一样结犯。
但若虽似酒色酒香,而无酒味,饮不醉人,不犯。又药酒为治病救人故,虽亦希利,与人无损,酤者无犯。
酤酒果报,如经中云:“酒河地狱,是酿酒家罪;酒池地狱,是酤酒家罪;灌口地狱,是饮酒人罪。” 是知酤酒虽得世间薄利,却失去学佛大利;且将来还要受酒河、酒池地狱的苦报,试问有谁愿意做这大亏本的生意?
以上优婆塞六条重戒大略就说到这里。下面一段经文是结重起轻。
“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获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界,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这一段经文是劝励赞叹持戒的功德。意思是说善男子善女人,若是受了这菩萨优婆塞戒,能至心行持,不使所受的戒有所毁犯,就能获得像下面所举的这许多戒果。戒果,即由持戒所得的成果。
佛告诉善男子善女人说:“优婆塞戒,名为璎珞。” 璎珞是由珠宝等编缀而成的装饰品,印度一般王公贵人佩戴在身上,代表尊贵的意思。以此比喻受了优婆塞戒的善男子善女人,若能净持优婆塞戒,便是世间最尊贵的人。
“名为庄严。” 庄严是美好、伟大、崇高的意思。经中常就佛菩萨于因位时发大誓愿,为利益众生不惜身命,积功累德以严饰其身,称之为庄严。在这里是说善男子善女人若能净持优婆塞戒,就能完成其美好庄严的人生。
“其香微妙,熏无边界。” 香,指好的名声,如留香百世。意谓能净持戒,则好名声远闻无边法界,留芳千古;若是犯戒破戒,则恶名昭彰,遗臭万年。
“遮不善法,为善法律。” 即持此优婆塞戒,能遮止种种不善的行为;能自觉主动地去做种种应该做的善事好事。
“即是无上妙宝之藏。” 因为此菩萨戒广具一切功德法财,故如同宝藏。凡一切诸佛,无不以此戒为本源,一切菩萨万行庄严,亦无不以此戒为根本。所以能持净戒,即能出生无上菩提妙宝。
“上族种姓”,指当时印度四种社会阶级中居地位最高上的族姓。就十法界言,佛菩萨才是上族种姓。喻能持净戒,受人尊重,即为上族种姓。
“大寂静处”,离烦恼苦患叫做寂,得安乐自在称为静。能持净戒,则能断除一切烦恼苦患,得大安乐自在。
“是甘露味”,甘露是不死之药。喻能持净戒,则如饮甘露法味,由此而证法身常德。
“生善法地”,善法地谓诸佛国土,能持菩萨净戒,则诸佛国土随意往生。
“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谓优婆塞优婆夷受戒之后,只要能直发此持戒的心,尚且能获得像上面所说的许许多多功德利益,何况更能把戒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一心受持而不毁犯呢?这里所说的一心受持,即是把持戒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去看待。而且非常认真地去行持,如经中所说“乃至小罪,虽为身命,尚不毁犯。” 这样才算是一心行持。决不是像有些人,到这里挂名受戒,凑凑热闹,一出戒堂,过不了多久,便把所有戒法都丢得干干净净,更何谈得上一心行持。我相信在座的诸位菩萨,是一定不会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