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宽严法师:六度与生死轮回

宽严法师  2011/04/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戒、定、慧三学是佛门修持者的途径,而大乘菩萨复于戒、定、慧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为六度,亦称六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是梵语(Parmita),义为到彼岸。过渡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以抵彼岸;学佛的人,在生死轮回的此岸,渡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盘寂静的彼岸。六波罗蜜多就是舟筏,行六波罗蜜多,就可渡过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Nirvana)——解脱的彼岸。

一、布施度(Dana——Paramita)。就是施舍,施舍是多方面的,并不专指钱钞财物而言。根据《本生经》(Jataka Story)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以头目脑髓、肢节手足布施,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都是高度布施的一种,时称为内施;而以国城妻子、田园财物作布施的,称为外施。

布施可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以己资财随分施与的,叫做财施。以佛法教导众生,使其因而得度者,叫做法施。一切世出世间法,如四谛、十二因缘、五戒、十善,人天因果,皆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经中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施可以长养众生慧命,令永不再感受三界轮回的苦果。救护众生苦难,予以精神慰藉,使其远离恐怖者,叫做无畏施。

布施不难,但要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确不容易。三轮体空者,即无布施的我,无受施的人,也无所施的物,正是《金刚经》上所称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也就是“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只求慈悲发扬光大,不特没有望报之心,也绝无能施之念,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二、持戒度(Sila—Paramita)。有止恶修善的意义。修行大乘菩萨道,不但要消极地止恶,更应积极地为善,以净化身、口、意诸业;因为持戒能使真如佛性逐渐显露,而不为妄想执著所缠缚。

持戒有在家与出家之分,在家者受持三皈五戒,出家沙弥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唯菩萨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不分在家出家。以其身份的不同,所持戒相亦有受持六重二十八轻戒的。

三、忍辱度(Ksanti—Paramita)。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的境;也就是内心能忍受外来的侮辱及恼害而不生嗔恨。当知辱字,包括对于身心一切寒热、饥渴、水火、刀兵、老病、死苦、蛇蝎、蚊虻,以及嗔骂、讥侮、诃毁、打骂等等苦恼。凡情最难忍受的莫如侮辱,辱若能忍,则其他诸忍亦较易做到。

忍辱不但是忍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所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病苦的逆境中,忍令颓丧卑鄙之念不生;于富贵顺遂的顺境中,忍令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令迁流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的侮辱戕害顺逆诸境,且要忍生理上的饥渴寒热创痛诸苦。忍辱是与内心的烦恼贼作战,烦恼时时在我人心头伺机蠢动,我人若一念不忍,烦恼即在我人心上占据一个位置了。

忍辱也有三种:

(1)耐怨害忍。凡无理受人侮辱,也要忍耐不报,凡事不能忍则一无所成,学佛的人应以忍辱为第一行门。

(2)安受苦忍。安心忍受众苦所迫,决不中途动摇,能安受所有苦楚,则有苦尽甘来的日子,一切皆有成就。

(3)谛察法忍。心生邪念,意欲妄为,当此心身动摇之时,应该谛观诸法,以及世界万物一切是空,于此无自性空,能够有所悟入,深信忍可,是为谛察法忍。

四、精进度(Viraya—Paramita)。纯一无杂为精,鼓勇直前为进。精进者,即未生之善心令速生,已生之善心令增长;未生之恶念令不生,已生之恶念令速断。修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以纯一直进之心,断妄念,去执著,显发真如妙心,自度度人,无有退堕。

精进也有三种:庄严精进、摄善精进和利生精进。

(1)庄严精进。精即专一,进即进步,凡是创造事业或学佛的人都要勤勉,进行所业,立志坚强,远离薄弱,则没有不成功之理。

(2)摄善精进。无论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用心持久修习,不可一曝十寒,不敢放逸,否则前功尽弃。

(3)利生精进。利益众生,不生疲倦,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五、禅定度(Dhyna-Paramita)。其义为静虑,在于度散乱。禅定可分为事理两种:事定者,依境摄心;理定者,如《大乘起信论》所说:“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略言之,禅定是在于心力集中,而后产生智慧的一种定力。修禅定,须自守护六根下功夫,儒家有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之语。老子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亦此之意。

禅定亦有三种: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

(1)世间禅。端坐不思,既无用心,亦未到定,不能为圣,亦不能为贤;但是坐禅既久,自能清净感觉到四禅天,亦能感觉到偏空、顽空不是真空的境界。

(2)出世间禅。单指向上,不可向下层坏处着想,应专心向善处看齐,凝神玄门,脱尽污渍,内心自然光华。

(3)出世间上上禅。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说法时,门下弟子八万四千众尽皆倾听。当世尊讲毕,手拈莲花,一切归于沉寂;独迦叶尊者悟出其中妙理,破颜微笑,所谓正法眼藏,密契妙心,名上上禅。

六、智慧度(Prajna-Paramita)。是由禅定所证得的,即所谓“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这种智慧并不是世人博学多闻的有漏智,而是圆融无碍的正智。这种智能照破一切客尘烦恼,显露真如本性。因此,修六度即在于断烦恼,得智慧。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证得智慧,就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了。

智慧也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

(1)一切智。即所谓通达诸法皆空的智慧,能得这个智慧就可断烦恼而得解脱,但仅自觉,不能觉他,是属声闻人所有的智慧。

(2)道种智。是可知万有诸法的智慧,得此智慧,就可从空出假,运用佛法度化众生,使诸所有人类一心向善,追求真理。这是菩萨所有的智慧,要为利益众生的。

(3)一切种智。是最究竟的大智大慧,能圆满地通达世出世间万有诸法的事理,为所具有的一切种智,最圆满、最究竟、最真实的智慧。

修六度,必须相资相行,不可缺一。因为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双修,而不持戒,便碍于积习;三学具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摄化众生;布施而不修三学,只种下人天福报;持戒而不能忍辱,难调嗔恚之气;有精进而无诸度,则徒劳无功;有诸度而无精进,则始勤终懈。所以一定要六度兼修,才能圆满大乘菩萨的二利之行,渡过生死轮回的苦海。

吾人学佛,应抱着佛陀慈悲救苦救难的精神,心存利他,不为个人利欲薰心,处处向善看齐,如能照上述六度进行,不但自己一生受用不浅,而且深入人群,普度众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生死随缘

禅宗里有则机锋逼人的公案: 洞山因僧问:寒暑到来时,...

出离心不切,佛号提不起来怎么办

问: 惭愧弟子学佛好几年了,一直持诵《无量寿经》,可...

这一生啊,就这样下去,完了

出于丛林,入于古刹,从这个禅堂出来到那个禅堂去,一...

彼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

人生难得当精勤

有一个小孩听到佛经上说:盲龟值浮木孔,其事甚难。他...

在娑婆打滚得越久,要出去就越困难

有了信心以后要发愿,净土的愿是二个:第一个厌离娑婆...

盘中血肉,皆是历劫父母

这里引用《梵网经》的一句话。我们受菩萨戒的人为什么...

念佛人要准备些什么事情

净土宗到底要准备些什么事情?简单讲一句话就够了:有...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推荐】先求认命,再求改造命运

《唯识学》上说:我们凡夫的执取,它不是普遍的,它是...

不要只讲「空」,还要把「有」建立好

在与大家的分享交流中,听到很多人谈到了空,也对空有...

以道念为家庭,以参禅为事业

参禅人,最要放得下,才有禅参,有心可用。世间事放得...

畏惧三途之苦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惧三途之苦。经上常常讲:失人身者如...

【佛教词典】驱鬼节

西藏佛教节日。每年传小召时,于藏历二月二十九日在拉...

【佛教词典】微吃哩抳多

(杂语)Vikri?ita,译曰踊跃。大日经疏一曰:梵云微吃...

文珠法师: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功德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法门,利益众生,...

素食者比食肉者平均寿命高10岁

保加利亚天然生活方式推崇学者曾:要想健康,就要遵照...

能克制自己,过于胜他人

能克制自己,过于胜他人;若有克己者,常行自节制。─...

犯了错,要肯改过

学佛,就是要学一个「诚」字,要从内心发出那分清净的...

这是晚年最要紧之所在

【原文】 无常迅速,虽老少无别。然年少人犹处未定之天...

《心经》与生活禅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心经》与生活禅。既然是讲...

圣辉法师:我的戒和尚果公上人

为了纪念果公圆寂二十五周年,果公贤徒常福、常敏法师...

了解我们罪业的本质

佛法讲因缘是讲三世,就是我们先观察过去,我们往过去...

屠夫、妓女皈依佛后就能不堕地狱吗

问: 昔有某居士问,皈依佛不堕地狱,捨身后不堕耶,...

妙莲老和尚:念佛计数法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昨晚提到,礼佛的方法是每拜一拜佛...

念佛不回向和发愿,是否可以往生

问: 既然心作心是,念佛成佛,念菩萨成菩萨,都在一...

释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的吗

释迦牟尼佛到底是怎么成佛的,这也是众生根性不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