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为什么痛苦?

2010/07/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为什么痛苦?

人从哇哇坠地到老死病榻最多不过百年,这在历史长河里只不过是短暂一瞬。人的一生无时不与痛苦相伴,少时有少时的痛苦,青年有青年的痛苦,中年有中年的痛苦,老年有老年的痛苦,人的一生就是在痛苦中挣扎。回顾人生,真可谓是“人生苦短”。

那么痛苦从何而来呢?欲。欲望。没完没了的欲望。曾有智者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是你自己让自己痛苦。”这话说得对,恰如其分。其实就是这样,欲越盛,苦越多;欲与苦伴,苦与欲连;苦随欲而来,苦也随欲而去;无欲则无苦,无苦即得乐。

人,都会有欲望。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根据与必要条件。在欲望的推动下,人不断占有客观的对象,从而同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关系。通过欲望或多或少的满足,人作为主体把握着客体与环境,和客体及环境取得同一。在这个意义上,欲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从而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

但是,作为一种本能的欲望,无论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历史的结构,它的功能作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欲望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满足不是绝对的,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出来,所以欲望是无休止的,永远不能满足的,这就必然会引发出许多难以调节的心理矛盾和社会矛盾。

凡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应该是有限度的。欲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贪欲。贪欲是万恶之源,万苦之根。解决贪欲的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戒欲。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戒欲。我们学佛学的就是戒欲。我们步入佛门的第一堂课 :三皈五戒,就是讲怎样戒欲。

这世间,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诸多烦恼,烦恼无以排遣故有心结,有了心结人就陷入“无明”状态中,从而造下种种惑业。戒欲,是指要戒除的那些超出合理范围(人生存、生活的基本需求)以外的贪欲。

欲,要从眼、耳、鼻、舌、身、意戒起,从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起。戒欲,要打“主动仗”,要从心而戒,只有心清净了,欲才能调伏。戒欲,要打“持久战“,克服贪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个长期的修行课题,这个课题可能要一直做到死,甚至死了还要做。

让我们把欲望压缩到最小最小,把无我放大到最大最大,在无限的空灵中回归自我。让我们放弃贪欲,寻找清净,享受无欲之妙,明心见性,菩提得渡,离苦得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土法门应谨防两种误区

目前须谨防两种误区:一是说末法众生是持不了戒的,阿...

戒,不要拘泥于戒相上

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个妃子,人称末利夫人。她皈依佛教,...

没有先学戒,定慧也是无法生起的

《济缘》云:今越次而学,行既失次,入道无由。 这一段...

如果你想拼往生,就要把你的后路切断

人道难生,佛乘难遇。失此不求度脱,千生万劫何期? 暇...

如何对佛法生起胜解心而不退转

问: 闻思修当中,如何对佛法生起胜解心而不退转?如何...

修苦行是从苦中越修越不觉得苦

我们要在一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

了幻法师:如何面对婚姻的不如意

问: 我学佛之前婚姻并不如意;现有心与丈夫和好,但...

六十多岁的人该如何修行

问: 我出家十几年,原先是专修净土。但现在又杂修,也...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注音版】慈悲药师宝忏

慈悲药师宝忏...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人生即便借宿,也要好好把握

稍早前,经济不发达,旅店不多。许多人出行,夜幕降临...

末法众生净土法门最契机

梦东禅师即莲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大师早年参禅得悟,...

你是要面对太阳还是面对黑暗

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

在临终之前如何让罪业沉淀下来

假设我们不幸,我们今生已经把某一种罪业,不管是杀生...

【佛教词典】三种忿怒

(术语)就胎藏界三部分别忿怒王为三种也。诸部要目曰...

【佛教词典】仁者

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大日经疏卷四(大三九·六二...

为什么净土宗特别强调发愿

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了生死之易,易在什么地方?不一定...

圣严法师《我要活下去》

有一位退休的政要向我表示,他这一生辉煌时代已经过去...

拜佛、念佛就是广结善缘

一个人忆念观世音菩萨时,为什么你的贪嗔痴会淡薄?因...

观机说法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收了两个弟子,他们都跟目犍连尊者...

妄想加上业力,才会产生轮回的力量

行。行是造作义。即依过去之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

实法为安住,权法为调伏

这感受是怎么回事? 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 快乐跟...

善用你心灵广大的力量

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曾经出...

怎样处理好学佛和学习生活的关系

问: 我有个同学,他是学生。在考试之前忽然生起了出家...

这句佛号念得孤明历历,这里面就有观

问: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的本身是否就有观想...

善人与善根人的区别

善人和善根人,什么叫善根人他曾经修过行,曾经见佛闻...

把福报留在法界将来好修行

要修行,不要求世俗样样都要。很多人念经,做功德很多...

唯识学的因缘观

在佛教的教理当中啊,每一个教理都有它的因缘观。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