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

2010/08/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 念佛心不动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见佛。得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二六时中,心中常有阿弥陀佛,即能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现在念佛人多,往生人少,是打妄想的时间多,念佛的时间少。故经云:“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 念佛人讲求一心不乱,一心即是心中没有念,亦即是一真法界;诸佛菩萨弘法利生,并未动心起念,凡夫把动念与不动念分为两个,而佛是无住生心,所生之心统是无住,所动之念统是无念,生心与无住不二,生心与无住同时,即无分别,能所均断,才能念到一心不乱,即是见性。

△ 四缘:(1)亲因缘,又译为因缘。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如眼根对色尘时,识即堕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亦即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每一众生均有十法界之种子,各各俱足,取什么缘即得什么果,若取成佛的缘,今生必定成佛,主宰命运的在我们自己手中。(2)等无间缘,又名次第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继而起,相续不断。(3)所缘缘,又名为缘缘,是心里攀缘之对象,不能间断,是自己本身的力量。(4)增上缘,谓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以念佛而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亲因缘;二六时中绵绵不断是等无间缘;很想往生,念兹在兹是所缘缘;一切道场及善知识是增上缘。

△ 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现身;闻法亦如是,如以清净心看经,其义如泉涌。见解行持不同于世俗,一动感情即起障碍,如想得自在,无其他路可走,只有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此是过来人的经验谈。

△ 念就是妄想,时刻不停,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是如此,只能将他转换过来归到净念上,久久自然归于无念。用功必须修至无念才能证性,方为究竟。

△ 正念是无念,有念就不正,念佛念到无念而念是实相念佛,《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此净念即正念,才是入于如来的大涅盘道。

△ 佛法就是求清净心,凡夫不了解空相,以为打个妄念没有关系,其实关系大了,息掉妄念很难,与其令阿赖耶识中种其他的种子,就不如种念佛的种子。凡夫执有,错了;二乘执空,有体无用,也错了;不执空也不执有,又错了,恐怕走到无想定的路子,必须照金刚经所说的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对了。

△ 正念是没有妄念,就是自性起用。此处最易错认,因未离心意识故。以不正念还有个“念”,那就错了。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算不算正念?如果以绝对的标准来讲,这句“阿弥陀佛”还是妄念,清净心中没有阿弥陀佛。为什么净宗将这句“阿弥陀佛”当作正念?因阿弥陀佛名号虽是妄念,此一妄念最接近正念,故净宗用此一妄念的方法达到正念。(无住生心集)

△ 真发心念佛,所得到的是理一心不乱。如果不能发菩提心,但有菩萨之大愿,用识去念佛,求带业往生,谓之事念,专心即可。念佛求功夫打成一片,心中无杂事,今生即可以生凡圣同居土,净土法门之殊胜在此。

△ 二六时中念念均有佛号谓之执持,断掉即为失念。失念时虽无妄想,但堕在无记性中,亦属烦恼;若再起烦恼,则问题更多。故在行往坐卧中,心里要存有佛号。使用念珠原为记数,手中持着念珠可随时提高警觉以防失念。

△ 以理心智心念佛必有成就,以散乱心念佛得福报而已。必须有恒心;一曝十寒,无济于事。

△ 千经万论就是令人求清净心,即无分别智,是真正的智慧;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之“照”,一动分别心即照不了。心地染污即照不见,心放不下即是染污。念佛一心不乱即是信心清净,一天念十万声而仍有烦恼,是培福报,不可能往生。

△ 念佛有止有观,一切杂念万缘统统放下是止,一心专念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是观。念佛就是修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得不到受用。经论上教我们要诚敬,诚在内心,敬在外表,内外彻底诚敬,自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 不念佛还好,愈念念头愈多。不要怕!继续念,慢慢地念头就会熄灭了,千万不要不念。

△ 不念佛还好,一念佛妄想更多,但是知道它是妄想即不要理它,仍然念佛。如果妄想不断,距一心不乱还有一段路程,要照顾佛号,不要照顾妄念,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减少。

△ 自古以来,念佛人均是佛号与妄念同时而起,只要不理会妄念即是以清净心念佛。有人临终往往现起瑞相,他人看到自然生起信心,所以求生净土,自利中便有利他作用。

△ 修行人世间事尽量少管,佛门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时间就看经,与佛菩萨交往谈天,岂不甚好?

△ 念佛用口念,更要心念。有几种念的方法至为得力:

(一) 寂静念。寂灭清净已经与三昧相应,禅宗译为静虑,如此念佛即大禅定,行住坐卧均在念中,六字洪名,字字分明,心中一念不生。

(二) 清净念。有漏的烦恼没有了,无漏的烦恼也没有了,二边俱转,这种念法即真心现前。

(三) 不浊念。浊是虽在念而仍有疑惑,因而并不太认真;故学佛人在理论与方法上,应彻底明达,毫无疑惑,以净信心去念。如此念佛,利根人一年即可成就,烦恼重的三年定可往生,只看我们愿不愿意去而已。

△ 念佛功夫虽未至念而无念,但能行愿真切,仗弥陀悲愿力,亦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到了极乐世界即不退转。不退是初住地位,念佛一生即可办到,若修他法须经久远劫数。此方便之方便,今幸闻此法,岂可交臂失之?

△ 修净土念六字洪名,字字分明,能念所念俱遣,能念的心是空的,所念的佛是空的,才能开智慧、断烦恼。

△ 每一众生从无始以来,住于生死,受尽苦恼,轮回世间,是可耻的事。修行固然是苦事,而苦尽甜来,并不是做不到的;若做不到,佛就不说了。有信有解必可往生,上根利智之人一天就能往生,最钝者七天亦能往生,千万不可看轻自己。无量劫来在生死轮回受苦,比菩萨修六度万行之苦大的多,修行之苦有限度,六道轮回无限度,学佛吃苦,吃了有好处,生死轮回之苦是白受的。

△ 大空三昧亦称大三空三昧,即人我空、法我空、空亦空,心中绝对清净,世间一切有为法毫无牵挂,佛法也不牵挂。念佛讲理念,念到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花开见佛。世间事要放下容易了解,佛法也要放下难懂,不放下又不能见性,大乘佛法放下与不放下是同时的,正在提起时也是放下的时候。譬如念佛,依照大势至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修楞严大定;心地清净,度化众生而不为六尘所缠,心中什么念头都没有,没有能念的自己及所念的佛。无能无所是寂,念念分明是照,无论修什么法门都离不开此法,步步踏在道上。欲接近华藏世界必须先破四相,世间第一难事是求人,破四相是求己,自己同意如此作,还有什么难处?到了极乐世界是学本事的,学成之后就要离开这个地方,正同行愿品之参访善知识给我们的榜样,每个位置均不留恋。从今以后,一切是非人我都看淡一点,绝不执著,学吃亏、学忍让。假如真能与空寂相应,无人无我,谁受生死,当下即得解脱。此境界如能转得过来,歇即菩提。

△ 华严经所说的是一真法界,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属有为法,有生有灭。我们所了解的佛法只是皮毛,没有甚深的功夫不能了解佛法的真实义,只能随分研究,随分演说。最要紧的还是念佛,除此之外没有办法入佛境界。如佛念好了,把身心世界都放下了,到了极乐世界,所读的不是八十华严,而是大本华严。

△ 经云:“不于业中分别报,不于报中分别业。”通达华严经的真实义,能于一句两句经文中,时时起观照,一生受用无穷。业是造作的时候所发生之事,身口意三业,造善业有善报,造恶业有恶报,丝毫不爽。在造善业的时候,不可用分别心,一动分别心即是用了意识心,不分别与法性理体相应。只是按照理论去修行,不必一生求生西方,若求生之心殷切,只能生凡圣同居土,不能生实报庄严土,因实报庄严土无分别心。不于果报上研究他的业因,得人身是果报,周围环境也是果报,既然是果报,只有随缘消旧业,不必想像其从前发生的原因,因为想也没有用,只要今生勤修戒定慧,求出生死苦海就成了。

△ 凡是不变的是真的,有变的即非真。凡夫执有,二乘执空,这是凡小的毛病;大乘两边均不著,对于宇宙人生一切通达,谓之般若。无始以来,我们被烦恼所熏习,实在太久了,财色名食睡是地狱的五条根,天天以五欲熏习,乐此不疲。

△ 现在我们所用的心,是念念逐外筹量,一切烦恼由此而生。佛法教人破执著,此与外道处处执著恰好相反。心念念向外执著,则迷惑颠倒,沉沦三界六道无法出离。修净土法门放下一切万缘,不但五欲六尘不攀缘,弘法利生也不攀缘,把心拴在阿弥陀佛圣号上,绵绵密密,功夫纯熟自然得到一心不乱,生死可得自在。

△ 一闻到佛法即至诚恳信,依教奉行,境界现前不为境界所转,此乃是多生多劫来所种之深厚善根所致。凡夫学佛以泛泛心情听经,亦念诵、亦礼拜、亦随喜,不过种种善根而已,其实得不到什么受用。

△ 佛法太难了,学小乘也要先做到无我,谈何容易!若想成佛,就要经过三阿僧祇劫。设佛不说净土法门,吾人对于佛法只有徒生仰慕之心,不过种种善根而已,很难达到究竟的目的。佛大慈悲开示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当生就能成就。但不可误解,以为造业之人念佛均可往生。祖师说“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是指学佛之后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可再造新业。在日常生活当中,平常只以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念在心中,无论遇到什么境界现前,即以一句圣号对付之,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不要思量,老老实实守着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此一句圣号与一切法均不相应,自与六道均不相应,故可脱离六道,超出轮回。

△ 念佛是了不起的法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老师教其念佛,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心常念佛,心就变成佛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言其心力平等,外道念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境界均是自己心中变现出来的。念佛佛现前也不要欢喜,见如不见,你作得了主宰就行,禅家说魔来也斩,佛来也斩,就是这个道理。

△ 念佛是清净念,修念佛法门与三善道三恶道均不相应,只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应,可以生净土。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胜方便。从初住到等觉都得修念佛法门,近代祖师大德无论研究那一宗的无不提倡念佛法门。江味农居士提倡般若与净土同修之法是理念,理一心不乱若是未能达到,还可以保持事一心,品位亦高。一般学佛的人不知此项要义,以为能带业往生就算不错了,如万一修得不到家,则转眼又受生死轮回之苦。

△ 念佛就是止观。止一切境界,都要放下,息一切妄念,就是定。观是帮助止,观一个法门。持六字洪门,清清楚楚就是止观,就是静虑,就是参禅。初学要有一个清静地方,不被外界环境所牵走。

△ 念佛法门本为至圆至顿之无上妙法,若仅为自了,以欣厌心情希求,则最上乘大法竟变为小乘,只能下品往生,多劫不能花开见佛,因与佛之悲愿相违;若不称性起修,甚至往生下品亦不够资格,只能生到疑城,经长时间方能生安养,岂不可惜?所以学佛先要开智慧,多读大经大论,体会经论中之真实义理,并非研究佛经文学及其词藻。必须屏除外缘,收摄身心,令心摄在一处而不驰散,乃能起观。

△ 修道是修通大涅盘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净土,念念之中有阿弥陀佛;若心中一时无阿弥陀佛,即离了道。阿弥陀佛即是信号,心中无即失了航线。

△ 一个人能接受佛的教训,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印光祖师说,能够死心塌地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第一等聪明人。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所以今世修行人应以修净土为正行。

△ 发了大心之后,欲绍隆佛种,度脱一切众生尽成佛道,生生世世不舍众生,但是人事环境太复杂了,若不离一切相,便畏生死流转,而退了道心,前功尽弃。如舍利弗发大心,因人乞眼,示现难行之法,以及阿难想学大菩萨,平等乞食,而遭摩登伽女之难,均是给学人之警惕。悟达国师十世为高僧,冤家无机可乘,俟为国师,皇帝赐沉香座,生得意想,冤家乃得其便,遂有人面疮之厄。由是可知,发大心修大行实在不容易,然而有胜方便在,即念佛求生西方,难而不难。须知念佛法门正为发大心者说,幸勿轻视,否则实在大误大痴。

△ 往生极乐世界,除本师阿弥陀佛外,并可亲近诸佛如来,此系四地菩萨的境界。如肯老实念佛生到极乐世界,等于四地菩萨的地位。我们修净土法门已经是如此占了便宜,却不肯死心塌地地念佛,还要取巧,还要再贪便宜,实在是自暴自弃。

△ 如来三昧与菩萨、二乘、人天所修之定均不同。佛之行住坐卧均在定中,是为楞严大定;而念佛所修的定则与佛的定相应,所以佛在各种经典中提到念佛法门,极称赞其殊胜功德。

△ 欲报父母恩亦得先往生极乐世界,到那时就有天眼通,可以看到过去父母现在在那一道中,再去救度他们,不生极乐世界没有办法。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其地位可与大菩萨相比,一刹那顷游行无量世界。所以现在要死心塌地地老实念佛,不但世缘要放下,佛法的缘也要放下,其他的经典不要念了,要专修净土,历代祖师均如此说,宾主要分清,念佛是主行。

△ 世间万事皆是相对而有,虚幻不实。修行人不在世间一切对待事理名相上认真,心中存有渐渐摆脱之意,勿令间断。复于此际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专念,亦不分别谁是念、谁是佛,但会念即是佛、佛外无念,上与十方如来心心相印,下与法界众生息息相通,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此种念法与实相相应,与一真法界相应,与心净土净之义相应。果能如此,何愁不往生?

△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并无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尘之念。盖念佛之念,无非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所以念佛之念,绵绵密密,能至念而无念,故曰胜方便。

△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乃学佛人之邪知邪见。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理,不可执理废事。众生迷惑颠倒,不攀缘佛即攀缘六道,念头是刹那不停的。与其攀缘俗念,不如攀缘净念。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很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缘,岂可轻视持名念佛法门?

△ 修净土者以阿弥陀佛为所缘的名号。古德开示念佛要念“阿弥陀佛”四字;有称六字名号者,加“南无”二字,即恭敬归依礼拜之意。昔莲池大师说:教他人念应念六字,而大师自己则念四字。何以故?大师说:念四字者是一心一意地求生净土,表示决心。四字比六字方便简单,容易念到一心。教人念可念六字,因其未必有决心,先令其种植善根,此祖师教人之苦心也。

△ 持名念佛,不必观想,如要观想亦未尝不可,须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号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福而后有名,名相皆不离一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与心有密切之关系,一句名号功德无量无边。

△ 一念不生为正智正见,如念佛,在二六时中念念有阿弥陀佛在心中,谓之正见。如念妄想则为邪念,一动念即非正见。

△ 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口念不关重要,心中要常念,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相续不断。初学通常要用念珠,每晨念三串珠,念三声佛号拨一珠,一直念下去,绝不中断;以后再五句拨一珠,或十句拨一珠。在念佛时任何闲事都不要管,行也念,坐也念,句句分明,不清净场所及睡时不必出声,心中仍念,久而久之,即得念佛三昧 。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至诚念佛可以转业

原文: 又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

净土法门的难信与仰信

净土法门就由于这样的至简至易、至顿至圆,又是从佛的...

蕅益大师: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

甲午十二月十有三日,菩萨戒弟子智旭,一心归命极乐世...

宗赜禅师劝参禅人兼修净土

【原文】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

灵岩山寺性寂法师生平和往生纪实

灵岩山寺性寂法师生平和往生纪实 二十多年前在苏州灵岩...

圣严法师《骂出一句阿弥陀佛》

当嗔恨心起时,你可能会气自己怎么回事,为什么老是容...

你平常起什么念头,临终就起什么念头

佛陀告诉我们生命像无止尽的水流,不是今生才开始,我...

前世怨亲债主让美女变肿瘤丑女

江翠裳小姐长得眉清目秀,五官端正,面貌姣美,是出名...

为什么受菩萨戒后很容易得到感应加持

这个地方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从唯识的角度,我们...

病后方知身是苦,壮时多为他人忙

祖师立的规矩,都是提醒我们赶快用工啊!说什么病后方...

心净国土净

业缘有别 随着个人的业缘与见地,每个人念佛的境界几...

如何运用「一心真如」这个观法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须菩提尊者在观空的时候,是以...

【佛教词典】六十四书

印度通行之一切外典。出于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其梵名多...

【佛教词典】随自意三昧

为天台宗四种三昧中“非行非坐三昧”之异称。谓随意之...

修念佛法门以决志求生净土为根本

凡是修念佛法门的,一定要以决志求生净土为根本。念佛...

素食的人生体验与感悟

母亲信佛,却并不彻底,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吃素,以此...

肉食与素食者巅峰对决:吃什么才对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大厨TimLove走访了CNN的5对5热坐,并...

境遇不好,应当退一步来想

世相无常,诚可叹悼 相见以来,忽然已经有六年了。不但...

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一个很大的差别:小乘佛...

驴皮记与驴肉馆

前段时间有事路过家乡,晚上到一老朋友傅居士开的茶馆...

身病心不病

佛陀在拔只国尸牧摩罗山鬼林的鹿园弘法时,一位名为那...

达摩大师无心论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而见形。今...

太虚大师:佛法原理与做人

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

白光长老生前教诲:钱太多了对出家人不好

核心提示:2016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二十六日)13时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