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第十七难,见性学道难

证严法师  2011/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说人有二十难,见性学道十七难,

邯郸学步迷本性,薫习懈怠失道心,

人人本皆具佛性,恒持清净一念心,

把握当下勤精进,见性学道并不难。

静,静的环境真的很美。每日晨课间几分钟的静坐,让我们可以有短暂的时间自我调息,这样的境界的确很美。我们要向内找出本性、自然之美,这样的宁静之心才是真正的永恒。其实,若心头烦躁,尽管外面的境界很美很静,我们同样无法察觉,这些都要靠自己向内心探求。

佛陀说人有二十难,「见性学道十七难,邯郸学步迷本性,薫习懈怠失道心,人人本皆具佛性,恒持清净一念心,把握当下勤精进,见性学道并不难。」

学道,最重要的是追求「明心见性」,然而明心见性,是学道中最难达到的心境之一。因此在二十难中,「见性学道」是第十七难。我们要知道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就是明亮、清净的佛性;只不过我们长期在六道中轮回,受到不同环境的薫习,本性虽存在,却早已受到污染。

财富与名利的贪染,使得失心变成一般凡夫的习惯,遮蔽了清净的本性,污染了光明的内心,最后就演变成学道的障碍。在贫富贵贱相对的观念中,人就会各有所偏,权位高、财富多,是人人所要争取的。人人都误以为有权有位就叫做尊贵,没有人希望自己是个平凡或是低贱的人,大家都想显耀自己的尊贵。

其实贵贱也只是相对的观念,但是人们常因此患得患失——想要得,就要争取;如果失去,就非常恐惧。有些人觉得生活孤单,于是就期待成家立业,有家属围绕身旁,认为这样叫做福,这其实也是一种相对的观念。若依循真理,就没什么好争取的;都是因为执迷于相对的认知,才会造成彼此的争夺。

如果可以了解这个道理——在相对的世间中有得必有失。那么人与人之间,何必争论「你对,我不对;我对,你不对」,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此就能在人群中,慢慢培养出那分无争无求的心念。

其实,有钱不一定就有贵,也不一定有福,只是有钱而已。钱赚得很多的人,还会觉得不够,因为他还要求「贵」,才叫做权贵。所以很多有钱人,还会不断地争夺。他们会觉得:钱我已经有了,现在只想要个成就,因此,人心永远都不会满足。

选贤与能凭实证

在百丈禅师时代,当时大家都欣羡禅师座下的弟子们能严守戒律,并且充满清高的意志。有一次,有个道场的方丈希望找一位承接衣钵的人,他想到禅师的弟子应该是最理想的人才,因此就请禅师在弟子中选派一位来传接他的衣钵。

百丈禅师于是召集所有弟子,在大家面前放了一个净瓶,问道:「谁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不称这个东西为净瓶,另外找一个名称代替。」此时,弟子华林就起身回答:「它不叫净瓶,也不叫木桶吧!」

百丈禅师静静地看看周围,其它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他就指名:「沩山,你的见解呢?这个东西还能叫做什么?」沩山站起来,走至净瓶前,一脚踢翻了它,然后走了出去。看到这个动作,百丈禅师微笑,回头就说:「华林,你输给了沩山。」

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心中没有执着,就不会受外在的形相所困。沩山他不把名利当名利,不对接衣钵、得到一个道场而在意,他将那座道场视为瓶子一般,即使踢掉了也没什么!本性清净无一物,丝毫没有名利的负担,见性之后,也就无挂碍、无负担。所以我们不要让名利污染了自心。

「邯郸学步迷本性,薫习懈怠失道心」。邯郸学步的故事是——有一个人他觉得赵国都城邯郸的文化很昌盛,当地人的仪表很好,他想去那里学习他们走路的步伐。结果他太在意别人的走路方式,过了几年之后,别人的步伐没学成,竟也忘了自己原先走路的方式,最后只好用爬的回去……这个故事同样是比喻迷于外相的荒谬。

恒持清净一念心

我们现在的人,大多是太过安逸了、太好命了,所以就厌恶劳作,想追求清闲,什么职务都嫌辛苦,甚至不想承担职务,这种人修行会很痛苦。因为他们背离了修行的方向,这就是「薫习懈怠」。虽放弃在家的生活,然而出了家若不肯与人合群,无法承担职务,这种人绝对会失去道心。

「人人本皆具佛性,恒持清净一念心」,其实人人都具有佛性,只是无法恒持这念善心。因此我常常说「发心如初,成佛有余」。真正想为人群付出,就愿意放弃一切个人的享受,不怕辛苦,这念心如果能永远保持,就叫做菩萨心、清净心。

此外,我们也要「把握当下勤精进」,把握当初的发心,如此见性学道就不难。与佛同等的本性人人本具,还要去哪里求?只要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就会明白要往内自我探求。

假如我们背离本性,想要修行就难了,如同邯郸学步般迷失,或薫一习了懈怠,就容易退失道心。这些想法都只在一念间,请大家要把握当下,恒持初发那念心,那么见性学道就不困难。学佛只有一句话——多用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为众多比丘弟子...

行住坐卧都不影响修行

我们修行,行住坐卧都不影响你修行,吃饭不影响你修行...

善调身心,知所进退

第一个,从破恶的角度叫作擐甲精进。就是一般我们对于...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

我们是时候该看清楚生命的真相

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一个譬喻说,他说有一个做生意的人,...

印光大师《识别正邪》

印祖言,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类,况彼魔...

「专修」和「杂修」的划分

善导大师讲的这个专修和杂修的情况,确实善导大师讲专...

如何看待所谓的「完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做人做事没有要求...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乱发脾气是显示自己无能

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献扑满,我问孩子:「这些钱要做什么...

骄慢是心地必除的草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

心为何会生病

人与人之间,心门若无法打开,彼此防卫而无法以真诚的...

人要为众生而活

一般学佛的人常常思考:要怎样才能解脱生死?而我倒是...

【佛教词典】宿世

(术语)前世之生死也。法华经授记品曰:宿世因缘,吾...

【佛教词典】宝楼阁法

(修法)宝楼阁经之修法也。道场观有千叶之大莲华,七...

无处青山不道场

赵州禅师(778897)是唐代著名高僧,法号从谂。他幼年...

培养自己的柔软心

所谓的「柔软心」,是指把自我减低、减少、减轻,不在...

出家僧人的四威仪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

如何劝人改错

问: 团体里有人习气重,恐将影响新发意的菩提种子退...

和尚变金币

很久很久以前,波罗奈国有个国王名叫梦誉。夜里睡觉时...

学剑道的年轻人

有一位父亲,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儿子成为成功的剑道家...

过失与功德能否相抵呢

功过是不能抵销的,我们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做比喻...

问他什么都不知道,但却是圣僧

这古来有很多人呐,看着好像他这什么也不知道,后来还...

三生石的故事

唐代有一个叫李源的,他的父亲是东都的一位地方官做官...

佛教不能保证任何人不病不死

我这两天接到一个电话,就是说:我家有人住在寺庙里,...

憨山大师:念佛与参禅

学佛没有其他伎俩,也没有什么诀窍,只是生处要熟,熟...

穷微极妙的莲华座

《观经》讲那个莲华座,你看看它穷微极妙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