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

2014/07/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

翻开中国历代的高僧传记,我们会发现这些高僧都具有常人难以做到的德行。他们中有的以淡泊名利被人称颂;有的是惜福节俭受人爱戴;有的以严持戒律为人师表。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流芳百世的高僧,是与他们超越常人的嘉德懿行分不开的。

南朝刘宋高僧僧旻法师,七岁出家,博通经论,闻名全国,众人便称他为旻法师。旻法师平时致力于修建寺庙,装设经像,放生布施,从来不知厌倦,更不曾因劳累而废弃。有人问他:“和尚您所修的功德不算少了,可惜没听说您办过大斋会,恐怕功德不圆满。”

旻法师说:“大斋会很难如法合理,而且需花费许多米、菜、盐、醋、柴、水、汤、炭等等的东西,践踏、洗涤、烧灼等多所伤害微虫类小生物。所以,我不办斋会。如委托王宫或达官贵人办理,更难如法,他们唯求世俗的应酬,失去了斋会真正的意义,因此,干脆就不办了。”

旻法师认为,当时人每做一件修福的事,就要办一次斋会,称为圆满。甚至闭关的和尚,关期过了一半后,就在闭关中办斋会了。日夜筹划,光预备斋会的事,时时不可或失的修道正念也都丢到脑后去了。旻法师的话,的确是对喜欢办斋会人的警示。

梁代锡都彭城寺慧开法师,是吴都海盐人,跟从钟山开善寺智藏,扬都庄严寺僧旻两位法师学经论,他讲经非常好,名闻当世。豫章太守谢慧恭迎开法师讲经,供养他很多钱。但他还没回到家,已把供养的钱布施分散光了。

晋安太守刘业供养他一万钱,不到一天,全部又布施给贫穷的人了。开法师的个性开朗随和,不注重外表。衣服弄脏了,也不会刻意去洗它。

说法而不受供养,才真正叫法施。如果每个出家人都能像开公一样,则佛教将会更有前途。

隋朝富上法师,挂单于益州净德寺,系挂一顶大斗笠在路旁,坐在斗笠下读诵经典。从不开口向来往的路人化缘求布施,有人布施财物给他,他也不道谢或类似一般化缘僧口中念念有词,仿佛为斋主消灾祈福。因为道路偏狭,人烟稀少,所以多年来都没有收到什么布施。

有人对大师说:“城西北往来人口稠密,布施可多些,你不如到那里去。”大师回答说:“一钱两钱可以维持生命就好了,何必要多呢?多也没用。”陵州刺史赵仲舒,是当时一位三代严刑的酷吏,不信佛法,也不敬三宝。听到富上大师的事情,故意要试他,骑马经过他身边,假装不小心掉下一贯钱。富大师仍悠然地读经,看也不看一眼。赵刺史走了很远后,再令人去取钱,大师也不管,熟视无睹。舒于是问大师:“你整天所得不过一钱,现在一贯钱掉在地上,你看到别人拿走,为何不阻止呢?”

大师说:“那不是我的东西,我为何要认它是我的,而阻止人家去拿呢?”

赵刺史于是下马道歉礼拜,非常叹服地回去了。

唐朝明州大眉山法常禅师,得到道一禅师即心即佛的心法要旨之后,隐居深山之中,没人知道。管盐官写信召见他,他谢绝不去,回了一首偈语给盐官: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针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

法常禅师的意思是说,我住在深山中有池塘,长满了荷叶,我用荷叶作衣服遮身蔽体,用也用不完。有好几棵松树,长满了松花松果,用于充饥,足足有余。本以为大众都不知道我的住处,可以清闲修道,没想到还是让人找到了。我只好离开这里,搬到更深的山中去住。

在古代高僧中,有很多人因为惜福节俭受到信徒的爱戴。唐朝东阳清泰寺玄朗法师即是。他经常修头陀苦行,住在山涧旁,别号左溪尊者。自己一个人住一个小房子,认为屋子虽小,可视如法界般宽大。他四十余年只穿一件七衣,一辈子只用一个卧具。如不是为了查阅经典,绝不随便点燃蜡烛,如不是要礼佛拜佛,也绝不随便走动一步。大师要洗钵盂,则山中群猴争着捧去洗,大师要诵经时,众鸟都飞到上面来,挥之不去。州刺史王正容屡次请玄郎法师,他都推脱有病而不去。

从玄朗大师的清心寡欲、惜福节俭的行为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玄朗大师飘逸的身影,感受到了大师的悲悯众生的情怀。

唐朝京师弘法寺静琳法师,京兆化原人,道行高超,道风远播后,信徒的供养一天天多了起来。信徒供养的财物都一并拿给侍者,也不再问多少。一天,他忽然想到要拿钱去做布施,才忽然后悔自己没钱,侍者拿钱出来,琳法师说:“没想到我还有这么多钱!”平生衣服破了,都用纸来补。

很多法师对生活的简朴,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唐朝通慧法师,三十岁出家。独自到太白山修行而不带粮食。饿了就以野草充饥,渴了就喝山泉解渴,困了就靠在树下休息,醒来后就坐禅参究。他过了五年这样的生活,有一天因用木棒打土块,土块不成形体,法师因此而悟道。法师晚年只穿一条裤子,盖一条被子,穿一双麻鞋,用了二十年之久,衣服经常缝缝补补,冬天夏天都是如此。

唐朝衡山弥陀寺承远法师,起先学道于成都,后来住在衡山西南的山岩中,有人布施东西给他吃,他就吃,没人布施食物,他就吃草木。有人仰慕他的德行来拜谒他,走在山谷中与他不期而遇。他们见大师身形消瘦,蓬首垢面,自己担负着薪柴,以为他是一般的出家人而不予理睬。到了远大师的住处后,他们才知道刚才负薪担柴的人就是远大师,不禁羞愧难当。

唐代宗听说他的德名,颁赐他住的地方叫“般舟道场”,世人尊称大师为莲宗三祖。

对于承远法师的朴素为人,莲池大师赞叹说:“尧住的地方是用茅草盖的,别人看来以为是村舍,而不是皇上住的地方;禹穿着破旧的衣裳,别人不晓得他是皇帝,还以为他是野人呢!何况出家人,本来就应以一钵一衲来支持身命的,还能讲究什么呢?现在有些人,衣服讲究奢侈华丽,雇养许多奴仆,还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钱,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仆从,洋洋得意地出入于众人聚集的处所,还丝毫不感到惭愧!”

唐朝益州空慧寺慧熙法师,自己一人独居,没有侍者,日中一食,也不接受人家的布施。房内地上除了平常走出的一条路外,其他都长满了霉苔。他的坐榻,除了中央人常坐的关系,没有灰尘,两头则尘埃堆积,好像很久没人坐的样子。他的衣服破旧不堪,仅可遮风御寒;冬天穿这破旧的僧服,夏天到了就把他悬挂在屋梁上。慕名而去拜谒的人,就在这房子内向他请教,大师慈悲和蔼地对待,循循善诱,有时来往的人多,要等几天才能见到大师的面。

莲池大师还在《诲众清约》一文中列举了古代高僧少欲知足的言行:宋代慈受怀深禅师有一天在参禅放参时开示徒众说:“一个人忘却名利,甘于淡泊,世间的名利之心减少了,道念自然会增加。扁担和尚一辈子靠捡栎树的果实充饥,也绝不向人化缘求得衣食之需。永嘉大师不吃用锄头耕种的菜,因为耕锄唯恐伤害泥土里的微小生物,且敬重农夫汗滴禾下土的辛劳。高僧惠休和尚,三十年来只穿一双鞋子,地皮不坚硬时,就打赤脚走路。你们现在衣食不缺,没有饥饿就吃饭,天还没冷就加衣服,身体还没脏就洗澡了,还没到睡觉时就睡着了,这样生死之道还没弄清楚,心境污染未尽,惑障不断,凭什么来消受上述的福报呢?”

莲池大师通过众多高僧淡泊名利、少欲知足的事例,告诫为佛弟子,在财利面前一定要少欲知足,如此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成就道业。

在古代高僧中,有很多以持戒精严、以身护法而著称。他们持戒的行为虽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使人不得不赞叹他们高洁的戒行。唐朝风州大兴国寺道琳法师,三十五岁时出家,进入太白山深岩中隐居,皇帝器重他,令他住持大兴国寺。不久,他又逃到梁山南方隐居。一生勤俭刻苦,认为女色是产生欲染的祸根,终生不和女人见面;不为女人说法,不接受女人布施,不让女人进入他的房间。临命终时,有女弟子来问候病况的,大师在房间里知道了,就让她们不要进来,不和她们见面。

其实,戒律中允许为女人说法,但要庄重,不可嬉笑让对方见到师父的牙齿,也不可以多说话。而道琳大师绝不为女人说法,似乎太过严格。但末法时期人心不古,戒律衰微,根本不必担心出家人不为女人说法,只怕他为女人说法而迷爱染着而已。像道琳大师这种风格,大可做后来学人的借鉴。

唐朝始州香林寺惠主大师,始州永归县人,专心精研戒律。大师住持青林寺期间,有一天陵阳公到益州,因为自己对佛法没有任何信仰,便把一百多头驴骡牵入寺中,安放在佛殿、讲堂和僧舍中,寺内没有一个人敢于违抗的。惠主大师从外面回来,看到这种肮脏杂乱的情形,马上进入房中,带着锡杖和三件袈裟出来,厉声说道:“要死要活就在今天了!”说完举起锡杖向驴骡打去。这些驴骡被他打得昏倒在地,好像死了一般。主大师遂将驴子、骡子推到大坑中去。

地方县官知道此事大吃一惊,抓住惠主大师往陵阳公处申诉判罪。出乎意料的是,陵阳公不但没有责怪加罪,反而欢喜地说道:“承蒙律师这样开示,破了我的悭吝和贪欲心,我从这次教训中获得莫大的利益。”于是送大师十斤沉香,十段绫罗绸缎。后来回到京城,他还亲自跟从惠主大师受了菩萨戒。

从以上高僧淡泊名利、惜福节俭、少欲知足、严持戒律和以身护法的德行中,我们会由衷地为他们的行为而赞叹,同时也会深受他们德行的感染和净化,从而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东林画传】净土高贤刘遗民

一、楚王后裔 弃官归隐 刘遗民是东晋时期,庐山东林寺...

北宋高僧死心悟新禅师

好,各位有缘,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的内容稍微久远一点...

惟贤长老《太虚大师思想及僧制建设研究》

一、太虚大师生平简介 太虚大师是佛教的思想家、理论...

唐代高僧怀感大师

在佛教的教法中,净土法门是貌似简单、容易,几乎没什...

【推荐】历代祖师大德放生开示

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相传为释迦牟尼佛乘愿再来,随陈时...

鉴空和尚顿悟前身的故事

释鉴空,俗姓齐,俗名君房,吴郡人。少年时,家庭贫穷...

难行能行的虚云老和尚

虚老是湖南省湘乡人氏,俗姓箫,父玉堂公,曾任福建省...

文殊菩萨为如馨律师受衣的故事

明朝有一位如馨律师,字号古心,是溧阳杨氏之子。在明...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宏海法师:佛陀的十大弟子们

一、舍利佛 好,阿弥陀佛! 各位与大觉世间有缘的同修...

善待每一位众生,不论贫富与贵贱

从前有一家专卖高级点心的铺子。有一天,铺子里来了一...

【佛学漫画】一代高僧悟公上人

悟公上人的一生建刹安僧,培养僧才,化导群迷,接引众...

不退心

过去有一个人,虽然没有人开示他,但因为受世事的折磨...

【佛教词典】五百世怨家

谓五百生中互结仇怨者。经律异相卷四十六引出抄毗昙婆...

【佛教词典】多人语缘起

亦名:多人说法缘起 子题:行舍罗有三种、三种行舍罗法...

心宽不伤人,念纯不伤己

心宽不伤人,念纯不伤己。 宽容的人,不会轻易伤害别...

把佛号跟四十八愿做连结

问: 忆佛念佛和心想佛号相不相同? 净界法师答: 佛号...

【推荐】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一个行路人因为太疲惫,躺在路边睡着了。不久,一条毒...

常诵五菩萨心咒得美貌财富

修此五位菩萨心咒,可得美貌,可得财富,可得人心,可...

对世间有留恋,但也想往生,这样能往生吗

问: 如果对世间的妻子儿女、财产、事业等等还有留恋之...

四依法之「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法四依的最后一依是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说的三藏...

慧律法师:一切观象皆是我们的牢狱

为什么说一切观象皆是我们的牢狱,因为你执着金钱,你...

10句人生忠告

1.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

孝行得善报的几则故事

《孟子 梁惠王上》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大安法师:如何淡化过重的情执

问: 过重的情执(主要指亲情),目前已是弟子修行的...

地藏菩萨的化身无处不在

【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

当死亡到来时,除了佛法的功德,其余的都带不走

你思惟死亡的时候,除了佛法的功德以外,其余的都带不...